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节能水塔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2-17 19:3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水塔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节能水塔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经济意识的增强,节能降耗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对于企业来说,设备节能给企业运行和经营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水塔作为发电厂、工厂等企业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基础措施,冷却水塔可将工厂企业生产中用于冷却用途的热水降温并循环利用,其一方面达到节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达到对于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符合世界节约自然资源的趋势。
3.冷却水塔作为一种重要的产业辅助设备,它蕴藏着可观的节能潜力,冷却水塔的热力性能直接关系到电厂等企业的经济效率,性能良好的冷却水塔可使机组在最小的能耗下输出最大的功率,加强冷塔的性能监控与检测,及时维护维修设备和调整参数,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经济效益。目前技术已经促成冷却水塔极大的节约了能源,各种对于冷却水塔的检测能够帮助人们及时实时的了解冷却水塔的状况,并且及时的作出调整,因而,要达到冷却水塔的高效运行,缺少不了对其进行监控的检测设备,保证检测设备的正常运作才能保证各种参数和数据及时的被传输到人的手中。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运作、故障率低的节能水塔检测装置。
5.本发明公开的节能水塔检测装置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节能水塔检测装置,包括水塔主体,还包括通过管道与所述水塔主体连接的集水池和控制箱。
7.所述集水池的进水端通过集水池进水管道连接水源,所述集水池的出水端通过集水池出水管道连接所述水塔主体,所述水塔主体的出水端通过水塔出水管道接回水源,所述集水池进水管道上安装有水泵。
8.所述控制箱的箱体上设置有冷却组件,所述冷却组件的进水口通过冷却进水管道连接在所述水塔主体的水塔出水管道上,所述冷却进水管道上安装有水泵,水泵由所述控制箱控制,所述冷却组件的出水口通过冷却出水管道连接所述集水池,所述水塔主体的水塔出水管道上还连接有调节管道,所述调节管道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箱的冷却组件,所述调节管道上安装有调节水泵,所述调节水泵由所述控制箱控制。
9.所述水塔主体、集水池中安装有至少一个检测传感器,所述水塔主体、集水池和所述控制箱之间的管道中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检测传感器,每个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的信息均反馈给所述控制箱。
10.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冷却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控制箱箱体上的至少一个水槽,所述水槽的外围设置有外槽,所述外槽内放置有密封圈,所述水槽上安装有密封板,所述密封板将所述水槽和外槽同时覆盖在下,所述密封板上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密封板的
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连接冷却进水管道和出水端的冷却出水管道。
11.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控制箱的箱体上还设置有风机罩体,所述风机罩体内安装有散热风机,所述散热风机受所述控制箱控制,所述风机罩体上设置有散热通风窗口,所述散热通风窗口呈弧形且开口向下。
12.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检测传感器包括有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气体流量计、液体流量计、气压传感器、噪音检测传感器和风机角度传感器,所述检测传感器均与所述控制箱电性连接,所述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的信息反馈给所述控制箱。
13.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水塔出水管道中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和液体流量计,所述调节管道中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和液体流量计,所述冷却进水管道中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和液体流量计。
14.本发明提供一种节能水塔检测装置,企业生产产生的废热通过冷却水导出,承载废热的冷却水先经过集水池再进入水塔主体内进行冷却,废热通过水塔主体内的流动空气导出,降温后的冷却水由水塔主体内导出后再次循环利用。控制箱通过布置在集水池、水塔主体以及各个连接管道中的检测传感器,可实时的检测温度流量等各种参数,并及时的反馈,保证水塔主体的正常运作。其中,控制箱的箱体内设置有冷却组件,冷却组件的进水口连接在水塔出水管道上,流至控制箱箱体内的水,其水温为水塔主体降温后的冷却水温度,带走控制箱内废热的冷却水又会通过冷却出水管道流至集水池内,控制箱在长时间的监控计算传输等运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冷却组件可以有效的将控制箱内的热量导出,达到节能循环利用的目的,另外保证控制箱长时间正常运作,从而保证对水塔主体进行实时的监控检测及反馈,进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益。控制箱的进水端还设置有调节管道,调节管道通过调节水泵从水塔出水管道中直接抽水进入冷却组件的管路中,调节水泵由控制箱控制,控制箱可根据水塔出水管道中、冷却进水管道中检测到的水温、水流量等情况,通过调节水泵抽调冷却水从调节管道中进入冷却组件的水路中,达到调节冷却组件水路中水的流量的目的,保证控制箱箱体冷却高效进行。另外,控制箱还可根据调节管道、冷却进水管道、水塔出水管道中检测到的水温进行运算比对,避免检测单一数据产生的误差和误判。本发明在保证检测设备长时间高效运作的同时,提高了检测数据的精确度,提高了水塔主体的运行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发明的节能水塔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本发明的节能水塔检测装置的水塔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是本发明的节能水塔检测装置的控制箱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是本发明的节能水塔检测装置的控制箱的结构示意图。
19.图5是本发明的节能水塔检测装置的控制箱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20.图6是本发明的节能水塔检测装置的控制箱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阐述和说明:
22.请参考图1、2、3,一种节能水塔检测装置,包括水塔主体10,还包括通过管道与所
述水塔主体10连接的集水池20和控制箱30。
23.所述集水池20的进水端通过集水池进水管道连接水源,所述集水池20的出水端通过集水池出水管道连接所述水塔主体10,所述水塔主体10的出水端通过水塔出水管道接回水源,所述集水池20进水管道上安装有水泵。
24.所述控制箱30的箱体上设置有冷却组件,所述冷却组件的进水口通过冷却进水管道连接在所述水塔主体10的水塔出水管道上,所述冷却进水管道上安装有水泵,水泵由所述控制箱30控制,所述冷却组件的出水口通过冷却出水管道连接所述集水池20,所述水塔主体10的水塔出水管道上还连接有调节管道,所述调节管道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箱30的冷却组件,所述调节管道上安装有调节水泵40,所述调节水泵40由所述控制箱30控制。
25.所述水塔主体10、集水池20中安装有至少一个检测传感器,所述水塔主体10、集水池20和所述控制箱30之间的管道中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检测传感器,每个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的信息均反馈给所述控制箱30。
26.请参考图4、5、6,所述冷却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控制箱30箱体上的至少一个水槽32,所述水槽32的外围设置有外槽34,所述外槽34内放置有密封圈,所述水槽32上安装有密封板36,所述密封板36将所述水槽32和外槽34同时覆盖在下,所述密封板36上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密封板36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连接冷却进水管道和出水端的冷却出水管道。
27.所述控制箱30的箱体上还设置有风机罩体38,所述风机罩体内安装有散热风机,所述散热风机受所述控制箱30控制,所述风机罩体上设置有散热通风窗口,所述散热通风窗口呈弧形且开口向下,既达到了散热的效果,。
28.所述检测传感器包括有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气体流量计、液体流量计、气压传感器、噪音检测传感器和风机角度传感器,所述检测传感器均与所述控制箱电性连接,所述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的信息反馈给所述控制箱。
29.所述水塔出水管道中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和液体流量计,所述调节管道中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和液体流量计,所述冷却进水管道中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和液体流量计。
30.本发明提供一种节能水塔检测装置,企业生产产生的废热通过冷却水导出,承载废热的冷却水先经过集水池再进入水塔主体内进行冷却,废热通过水塔主体内的流动空气导出,降温后的冷却水由水塔主体内导出后再次循环利用。控制箱通过布置在集水池、水塔主体以及各个连接管道中的检测传感器,可实时的检测温度流量等各种参数,并及时的反馈,保证水塔主体的正常运作。其中,控制箱的箱体内设置有冷却组件,冷却组件的进水口连接在水塔出水管道上,流至控制箱箱体内的水,其水温为水塔主体降温后的冷却水温度,带走控制箱内废热的冷却水又会通过冷却出水管道流至集水池内,控制箱在长时间的监控计算传输等运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冷却组件可以有效的将控制箱内的热量导出,达到节能循环利用的目的,另外保证控制箱长时间正常运作,从而保证对水塔主体进行实时的监控检测及反馈,进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益。控制箱的进水端还设置有调节管道,调节管道通过调节水泵从水塔出水管道中直接抽水进入冷却组件的管路中,调节水泵由控制箱控制,控制箱可根据水塔出水管道中、冷却进水管道中检测到的水温、水流量等情况,通过调节水泵抽调冷却水从调节管道中进入冷却组件的水路中,达到调节冷却组件水路中水的流量的目的,保证控制箱箱体冷却高效进行。另外,控制箱还可根据调节管道、冷却进水管道、
水塔出水管道中检测到的水温进行运算比对,避免检测单一数据产生的误差和误判。本发明在保证检测设备长时间高效运作的同时,提高了检测数据的精确度,提高了水塔主体的运行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31.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