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滤芯壳体、滤芯的制作方法

2021-12-15 12:3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滤芯壳体以及一种具有该滤芯壳体的滤芯。


背景技术:

2.参见图1,普通的ro膜过滤装置由膜壳01和端盖02构成,端盖有一个进水口03,膜壳01的一端有纯水口04和废水口05。膜壳01里面的普通ro膜元件06由中心管(头部有o型圈)、膜片、格网、导布组成,整个外表面再用外保护膜进行包裹密封,再添加一个密封圈,密封圈的一边用密封胶带缠绕与ro膜表面密封。这种普通的ro膜安装在普通的膜壳01里面,原水从端盖02的进水口03进入ro膜内,原水经过ro膜片过滤后的纯水由导布导流到中心管,从膜壳01的纯水口04排出,未过滤的浓水经过格网导流,从废水口05排出。
3.普通的ro膜过滤装置进水和废水流向一致,由于格网的存在使得水形成湍流,ro膜表面浓差极化现象产生的水垢很难随水流走,停留在网格里面并在膜表面结垢,越靠近废水端的膜表面结垢越严重,缩短ro膜的使用寿命。
4.为此,申请人设计了一种反渗透膜组件,参见图2与图3,该反渗透膜组件2包括中心管21、以及至少一层的卷绕层22、外保护膜23。其中,中心管21的一端的端面具有出水口211,中心管21的周侧壁设置有进水孔212,进水孔212与出水口211相连通。卷绕层22缠绕在中心管21的外周侧,卷绕层22包括膜片221、导布222、格网223;导布222设置在膜片221的反面侧,导布222远离中心管21的竖向边与膜片221相互粘贴,导布222两侧的横向边与膜片221相互粘贴;格网223设置在膜片221的正面侧,在格网223上设置有通槽2231。待全部卷绕层22缠绕在中心管21上后,外保护膜23再包裹在卷绕层22的外周侧;在外保护膜23上设置有通孔231,通孔231与通槽2231相对应。每张格网223中间剪掉0~20mm宽度的长条再卷膜,使得两端进水流到膜片221中间时因没有了格网223的支撑作用,废水由光滑的膜表面流出,再从中间有一圈孔的外保护膜23孔流出。两端进水的结构使污染不会只集中在废水端,中间排废水的通道因没有格网223形成的湍流,浓水排出更加顺畅,不易在膜表面结垢,延长ro膜的使用寿命。
5.相应地,为了匹配该反渗透膜组件,申请人还设计了一种滤芯壳体,以使滤芯可以两端进水、中间出废水。


技术实现要素:

6.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滤芯壳体以及一种具有该滤芯壳体的滤芯
7.一种滤芯壳体,所述滤芯壳体具有用于放置反渗透膜组件的空腔以及与所述空腔相连通的第一原水口、第二原水口、纯水口、废水口,所述第一原水口设置在所述滤芯壳体的一端,所述第二原水口设置在所述滤芯壳体的另一端,所述纯水口设置在所述滤芯壳体两端中的任一端,所述废水口设置在所述滤芯壳体的周侧。
8.进一步地,所述空腔划分有第一原水区、第二原水区、废水区,所述第一原水区与所述第一原水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原水区与所述第二原水口相连通,所述废水区设置在所述第一原水区与所述第二原水区之间,所述废水区与所述废水口相连通。
9.进一步地,在所述空腔内设置有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所述空腔的一端面与所述第一密封圈之间的空间构成所述第一原水区,所述空腔的另一端面与所述第二密封圈之间的空间构成所述第二原水区,所述第一密封圈与所述第二密封圈之间的空间构成所述废水区。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外周壁与所述空腔的内壁相贴合,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内壁用于与所述反渗透膜组件相贴合;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外周壁与所述空腔的内壁相贴合,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内壁用于与所述反渗透膜组件相贴合。
11.进一步地,所述废水口位于所述反渗透膜组件的中部位置。
12.进一步地,所述空腔内设置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用于插接反渗透膜组件的中心管的一端,所述第二接口用于插接所述反渗透膜组件的中心管的另一端,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接口中的一个与所述纯水口相连通。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接口中的另一个与所述第一原水口、所述第二原水口中的一个相连通。
14.进一步地,所述滤芯壳体包括外壳以及盖设在所述外壳第一端的端盖,所述第一原水口、所述第二原水口中的一个设置在所述端盖上,所述第一原水口、所述第二原水口中的另一个设置在所述外壳第二端的端面上,所述纯水口设置在所述外壳第二端的端面上,所述废水口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周侧。
15.进一步地,所述端盖螺纹连接在所述外壳的第一端。
16.一种滤芯,其包括上述的滤芯壳体。
17.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18.图1为背景技术所述的ro膜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实施例所述的滤芯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实施例所述的反渗透膜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具有单层膜片的反渗透膜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具有三层膜片的反渗透膜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3.附图标记:
24.01、膜壳;02、端盖;03、进水口;04、纯水口;05、废水口;06、ro膜元件;
25.1、滤芯壳体;11、外壳;111、第二原水口;112、纯水口;113、废水口;114、第一原水区;115、第二原水区;116、废水区;117、第二接口;12、端盖;121、第一原水口;122、第一接口;13、第一密封圈;14、第二密封圈;2、反渗透膜组件;21、中心管;211、出水口;212、进水孔;213、分隔件;214、第一腔体;215、第二腔体;216、进水口;217、出水孔;22、卷绕层;221、膜片;222、导布;223、格网;2231、通槽;224、产水通道;225、进水通道;23、外保护膜;231、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26.一种滤芯,参见图2,其包括滤芯壳体1以及安装在滤芯壳体1内的反渗透膜组件2。
27.参见图2,滤芯壳体1具有用于放置反渗透膜组件2的空腔以及与空腔相连通的第一原水口121、第二原水口111、纯水口112、废水口113,第一原水口121设置在滤芯壳体1的一端,第二原水口111设置在滤芯壳体1的另一端,纯水口112设置在滤芯壳体1两端中的任一端,废水口113设置在滤芯壳体1的周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原水口121设置在滤芯壳体1的左端面上,第二原水口111设置在滤芯壳体1的右端面上,纯水口112设置在滤芯壳体1的右端面上,废水口113设置在滤芯壳体1的周侧的中部位置,废水口113位于反渗透膜组件2的中部位置。
28.参见图2,在空腔内设置有第一密封圈13、第二密封圈14,第一密封圈13的外周壁与空腔的内周壁相贴合,第一密封圈13的内壁与反渗透膜组件2的外周面相贴合,第二密封圈14的外周壁与空腔的内周壁相贴合,第二密封圈14的内壁与反渗透膜组件2的外周面相贴合。空腔的左端面与第一密封圈13之间的空间构成第一原水区114,空腔的右端面与第二密封圈14之间的空间构成第二原水区115,第一密封圈13与第二密封圈14之间的空间构成废水区116;其中,第一原水区114与第一原水口121相连通,第二原水区115与第二原水口111相连通,废水区116设置在第一原水区114与第二原水区115之间,废水区116与废水口113相连通,反渗透膜组件2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原水区114、第二原水区115中,反渗透膜组件2的通孔231位于废水区116中。
29.参见图2,在空腔内还设置有第一接口122、第二接口117,第一接口122用于插接反渗透膜组件2的中心管21的一端,第二接口117用于插接反渗透膜组件2的中心管21的另一端,第一接口122、第二接口117中的一个与纯水口112相连通,第一接口122、第二接口117中的另一个与第一原水口121、第二原水口111中的一个相连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口122位于空腔的左端面,第一接口122与第一原水口121相连通,第二接口117位于空腔的右端面,第二接口117与纯水口112相连通。
30.参见图2,在本实施例中,该滤芯壳体1由外壳11与端盖12构成。具体地,外壳11为一端开口的壳体,端盖12螺纹连接地盖设在外壳11的开口端处。另外,第一原水口121、第二原水口111中的一个设置在端盖12上,第一原水口121、第二原水口111中的另一个设置在外壳11第二端的端面上,纯水口112设置在外壳11第二端的端面上,废水口113设置在外壳11的周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原水口121设置在端盖12上,第二原水口111设置在外壳11第二端的端面上,纯水口112设置在外壳11第二端的端面上,废水口113设置在外壳11的周侧的中部位置。
31.参见图2与图3,该反渗透膜组件2包括中心管21、以及至少一层的卷绕层22、外保护膜23。其中,中心管21的一端的端面具有出水口211,并且该端插设在第二接口117上,以使出水口211与纯水口112相连通。中心管21的周侧壁设置有进水孔212,进水孔212与出水口211相连通。卷绕层22缠绕在中心管21的外周侧,卷绕层22包括膜片221、导布222、格网223;导布222设置在膜片221的反面侧,导布222远离中心管21的竖向边与膜片221相互粘贴,导布222两侧的横向边与膜片221相互粘贴;格网223设置在膜片221的正面侧,在格网223上设置有通槽2231,该通槽2231位于废水区116中。待全部卷绕层22缠绕在中心管21上后,外保护膜23再包裹在卷绕层22的外周侧;在外保护膜23上设置有通孔231,通孔231与通
槽2231相对应,该通孔231位于废水区116中。
32.反渗透膜组件2的净水过程是:首先,原水从反渗透膜组件2的两端面进入反渗透膜组件2中,具体地,原水从膜片221与格网223之间的空间流入反渗透膜组件2中;然后,在膜片221的作用下,膜片221与导布222间引流出纯水,纯水从进水孔212流入中心管21中,并从中心管21的出水口211流出至外界;同时,在膜片221的作用下,膜片221与格网223间引流出废水,废水从格网223的通槽2231流向外保护膜23,并从外保护膜23的通孔231流出至外界。
33.参见图2与图3,在中心管21的内腔中设置有分隔件213,分隔件213将中心管21的内腔划分成互不相通的第一腔体214、第二腔体215。中心管21的另一端的端面具有进水口216,并且该端插设在第一接口122上,以使进水口216与第一原水口121相连通。中心管21靠近进水口216的周侧壁设置有出水孔217,进水口216与第一腔体214相连通,出水孔217与第一腔体214相连通。出水口211与第二腔体215相连通,进水孔212与第二腔体215相连通。卷绕层22缠绕在中心管21具有进水孔212的部分上。
34.参见图2与图3,通槽2231在格网223上沿着远离中心管21的方向延伸,优选地,通槽2231远离中心管21的一端延伸至格网223的周边,使得通槽2231远离中心管21的端部为开口端,有助于简化格网223的加工。并且,通槽2231的延伸方向与卷绕层22的缠绕方向相互平行,待卷绕层22缠绕在中心管21上后,每一圈的通槽2231能逐一对应上,使得位于卷绕层22最内圈的废水能以最短距离直接流向外保护膜23。进一步地,通槽2231位于格网223的中部位置,使得两端进水流到格网223的中部位置后再流出,有助于充分利用膜片221。另外,在实际设计中,考虑到如果通槽2231的槽宽过大,那么两层膜会粘在一起,废水排出受阻了,所以通槽2231的槽宽为0~20mm,在本实施例中,通槽2231的槽宽为10mm。
35.参见图4与图5,反渗透膜组件2可以具有单层卷绕层22,也可以具有多层卷绕层22,下面分别描述具有单层卷绕层22的反渗透膜组件2的结构、以及具有三层卷绕层22的反渗透膜组件2的结构,以便于清楚地了解具有单层或多层卷绕层22的反渗透膜组件2的结构。
36.参见图4与图5,反渗透膜组件2具有单层卷绕层22。具体地,膜片221反面对折,膜片221对折的反面之间形成产水通道224。中心管21位于产水管道中,中心管21的内腔与产水通道224相连通。导布222设置在产水通道224中。原水从膜片221与格网223之间的空间进入反渗透膜组件2中,经过膜片221的过滤后,纯水进入产水管道中,然后纯水从进水孔212流入中心管21中,再从中心管21的出水口211流出至外界。
37.参见图4与图5,反渗透膜组件2具有三层卷绕层22。具体地,膜片221正面对折,膜片221对折的正面之间形成进水通道225。相邻的两膜片221的反面之间形成产水通道224,产水通道224与中心管21的内腔相连通。导布222设置在产水通道224中。格网223设置在进水通道225中,相邻的两通槽2231相对应。原水从进水管道的两端进入反渗透膜组件2中,经过膜片221的过滤后,纯水进入产水管道中,然后纯水从进水孔212流入中心管21中,再从中心管21的出水口211流出至外界。
38.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