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基于胆道镜的方向可调节式导管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12-12 23:4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具体公开一种基于胆道镜的方向可调节式导管系统。


背景技术:

2.急性胰腺炎(ap)是全世界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据美国胃肠病协会(aga)最新统计发现年平均有275000 患者因胰腺炎住院治疗,共约花费26亿美元。在中国尚没有此类大规模统计数据,但根据各胰腺中心关于胰腺炎性疾病进展的报道不难看出,胰腺炎已经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危及全民健康的一个重大难题。重症胰腺炎(sap)约占急性胰腺炎的20%左右,常合并有较多严重的并发症,病死率高达20

30%左右。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急腹症,起病急,进展快,临床病理变化复杂,早期即可发生sirs、mods。感染性胰腺坏死是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手术适应征。
3.目前,针对感染性胰腺坏死和复杂腹腔内感染,可以采用胆道镜进行微创手术治疗,清除坏死固体坏死组织,建立引流系统,去除液体渗出。但是,现在腹腔手术操作过程中,在清除固体坏死组织时,没有良好的手术操作空间,同时在去除炎症性渗液时,不能把导管精准的放在病灶区域。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在清除固体坏死组织时,能够建立良好的手术操作空间,以便于最大限度扩展视野的基于胆道镜的方向可调节式导管系统。
5.一种基于胆道镜的方向可调节式导管系统,包括:外管,所述外管包括:第一管段;与所述第一管段一体式连接的第二管段;和,与所述第二管段一体式连接的第三管段;所述第一管段的壁厚大于所述第二管段。
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包括:与所述外管相配合的内管,所述内管包括能够置入所述外管的主吸引管。
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主吸引管上还包括环设在所述主吸引管上的限位塞;所述限位塞能够卡设在所述第一管段上的自由端口内。
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管段侧壁设有通孔。
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管段的孔径自靠近第二管段的一端向远离第二管段的一端逐渐递减。
1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外管上还设有沿所述第一管段、第二管段侧壁延伸的进水管路。
1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外管上还设有沿所述第一管段侧壁延伸的进气管路。
1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管段与第二管段之间通过可伸缩管
段连接。
1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可伸缩管段内设有与其同轴设置的第一限位管段且所述第一限位管段上相对靠近第三管段的一端与所述可伸缩管段的同侧端固接;所述第一管段内嵌设有与其同轴延伸且能够在其内部旋转的第二限位管段;所述第二限位管段与所述第一限位管段上相互靠近的一端相互卡接,能够限定可伸缩管段的轴向高度;当旋动第二限位管段至所述第一限位管段和第二限位管段相互靠近的一端处于未卡接的状态时,可伸缩管段不再受第二限位管段和第二管段之间的限制。
14.综上所述,本技术公开有一种基于胆道镜的方向可调节式导管系统。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设计一可调式导管系统,即设计独立的外管结构,包括:第一管段,为导管系统主体结构,能够引导胆道镜进入其内;第二管段,其壁厚小于第一管段的壁厚,便于调节其相对于第一管段之间的相对角度,当胆道镜进入其内时,能够相应地调节胆道镜的朝向;第三管段,用于建立手术操作空间。基于上述设计,鉴于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之间的壁厚差异,且第二管段采用诸如硅胶材质的材料,当胆道镜进入其内时,在胆道镜的作用下,第二管段能够相对于第三管段产生一定幅度的弯曲,使得观察视野会随着胆道镜的运动而改变,在清除固体坏死组织时,能够建立良好的手术操作空间,以便于最大限度扩展视野,此外,基于外管的设计,其能够将胆道镜精准地引导至病灶区域,更适于推广使用。
15.进一步地,本技术中还提供一与所述外管相配合使用的内管,该内管包括能够置入外管的主吸引管,当外管内的胆道镜撤出时,可将主吸引管置入其内,以实现引流。具体地,为了为便于将主吸引管与所述外管相固定,主吸引管上还包括环设在所述主吸引管上的限位塞。基于此设计,插入外管内的内管能够配合外管将病灶区域处的炎症性渗液引导去除。
16.进一步地,本技术中外管内还设有沿所述第一管段、第二管段侧壁延伸的进水管路,以及优选地,外管上还设有沿所述第一管段侧壁延伸的进气管路。基于此设计,通过进水管可以向腹腔内注水以实现灌溉冲洗,再与内吸引管相配合,能够将灌溉后冲洗液体进行引流。通过进气管能够向腹腔内充入气体,其效果在于:通过进气管能够向腹腔内病灶引流区充入气体,以防止人体组织吸附在引流管上,出现组织副损伤,进一步妨碍引流。
17.进一步地,本技术在所述第一管段与第二管段之间通过可伸缩管段连接,可伸缩管段的设计,能够使得第二管段和第三管段之间的相对活动范围更大,且既能够实现长度范围的扩大,也能够实现周边完全范围的扩大。
附图说明
18.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19.图1所示的是基于胆道镜的方向可调节式导管系统;
20.图2所示的是基于胆道镜的方向可调节式导管系统中内管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所示的是基于胆道镜的方向可调节式导管系统;
22.图4所示的是基于胆道镜的方向可调节式导管系统;
23.图5所示的是基于胆道镜的方向可调节式导管系统;
24.图6所示的是基于胆道镜的方向可调节式导管系统;
25.图7所示的是基于胆道镜的方向可调节式导管系统;
26.图8所示的是基于胆道镜的方向可调节式导管系统中第一限位管段和第二限位管段相互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28.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29.请参考图1所述的一种基于胆道镜的方向可调节式导管系统。
30.所述基于胆道镜的方向可调节式导管系统,包括:外管10,所述外管10包括:第一管段11;与所述第一管段11一体式连接的第二管段12;和,与所述第二管段12一体式连接的第三管段13;所述第一管段11的壁厚大于所述第二管段12。
31.外管10,优选为硅胶材质。所述外管10包括: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和第三管段。
32.其中:
33.第一管段11,整体中空柱状结构,为导管系统主体结构,能够引导胆道镜进入其内。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其长度可为40

50cm,优选可为 44cm。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其内径为7

10mm,优选可为8mm。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其壁厚为2

3mm。
34.第二管段12,其壁厚小于第一管段的壁厚,便于调节其相对于第一管段之间的相对角度,当胆道镜进入其内时,操作胆道镜使得第二管段相较于第一管段产生弯曲,能够相应地调节胆道镜的朝向;整体中空柱状结构,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其长度可为4

9cm,优选可为5cm。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其壁厚为1

1.5mm,优选可为1mm。优选地,所述第二管段12的外壁边沿与所述第一管段的外壁边沿相齐。
35.第三管段13,用于建立手术操作空间。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管段13的孔径自靠近第二管段12的一端向远离第二管段12的一端逐渐递减,其能够便于进入腹腔内狭小的环境中。优选地,可呈中空圆锥状结构,可以为胆道镜进行外科手术提供观察和操作空间。具体应用场景中,胆道镜进入第一管段、第二管段,但不进入第三管段。优选地,其靠近第二管段一端的外壁边沿与所述第一管段的外壁边沿相齐。其远离第二管段一端的开口的内径为3

5mm,优选为4mm。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其长度可为1

3cm,优选可为1cm。
36.基于上述设计,鉴于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之间的壁厚差异,且第二管段采用诸如硅胶材质的材料,当胆道镜进入其内时,在胆道镜的作用下,第二管段能够相对于第三管段产生一定幅度的弯曲,使得观察视野会随着胆道镜的运动而改变,在清除固体坏死组织时,能够建立良好的手术操作空间,以便于最大限度扩展视野,此外,基于外管的设计,其能够将胆道镜精准地引导至病灶区域,更适于推广使用。
37.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参考图2所示的基于胆道镜的方向可调节式导管系统。基于图1所限定的外管的结构设计,本实施方式中与所述外管相配合的内管20,所述内管20包括能够置入所述外管的主吸引管21。
38.其中:
39.该内管包括能够置入外管的主吸引管,当外管内的胆道镜撤出时,可将主吸引管置入其内,以实现引流。具体地,请参考图2,为了为便于将主吸引管与所述外观相固定,主吸引管上还包括环设在所述主吸引管上的限位塞。即:所述主吸引管21上还包括环设在所述主吸引管21上的限位塞22;所述限位塞22能够卡设在所述第一管段11上的自由端口内。
40.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参考图3所示的基于胆道镜的方向可调节式导管系统。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管段12侧壁设有通孔。
41.其中,通孔的设计,能够使得外管周边的液体进入外管内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液体进入外管内部的面积,便于进一步地引流操作。
42.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参考图4所示的基于胆道镜的方向可调节式导管系统。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外管10上还设有沿所述第一管段11、第二管段12侧壁延伸的进水管路60。
43.基于此设计,通过进水管可以向腹腔内注水以实现灌溉冲洗,再与内吸引管相配合,能够将灌溉后冲洗液体进行引流。
44.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参考图4所示的基于胆道镜的方向可调节式导管系统。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外管10上还设有沿所述第一管段11侧壁延伸的进气管路70。
45.基于此设计,通过进气管能够向腹腔内充入气体,其效果在于:通过进气管能够向腹腔内病灶引流区充入气体,以防止人体组织吸附在引流管上,出现组织副损伤,进一步妨碍引流。
46.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参考图5和图6所示的基于胆道镜的方向可调节式导管系统。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管段11与第二管段12之间通过可伸缩管段30连接。
47.可伸缩管段的设计,能够使得第二管段和第三管段之间的相对活动范围更大。其既能够实现长度范围的扩大,也能够实现周边完全范围的扩大。具体地,所述可伸缩管段的外壁边沿所述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外壁相齐。
48.将外管置入腹腔内,再将胆道镜置入外管中,当胆道镜进入第三管段后,可以开始后续基于胆道镜的术业。
49.如图5所示,如需进一步地延长胆道镜的作用长度,沿着轴向方向轻移胆道镜,鉴于可伸缩管段的设计,外管的长度可以一定范围内得以延伸。
50.鉴于可伸缩管段的设计,能够驱动胆道镜带动第三管段或第二管段,进而使得第二管段、第三管段能相对于第一管段之间产生角度偏移,如图6所示。
51.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使得观察视野会随着胆道镜的运动而改变,利于操作者控制胆道镜进入胆管。
52.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请参考图7所示的基于胆道镜的方向可调节式导管系统。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可伸缩管段30内设有与其同轴设置的第一限位管段40且所述第一限位管段40上相对靠近第三管段13的一端与所述可伸缩管段30的同侧端固接;所述第一管段11内嵌设有与其同轴延伸且能够在其内部旋转的第二限位管段50;所述第二限位管段50与所述第一限位管段40上相互靠近的一端相互卡接,能够限定可伸缩管段 30的轴向高度。
53.其中:
54.第一限位管段,其轴向高度小于所述可伸缩管段完全展开的轴向高度。其所述第一限位管段40上相对靠近第三管段13的一端与所述可伸缩管段30的同侧端固接。
55.第二限位管段,其嵌入所述第一管段内且沿着第一管段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二限
位管段能够在第一管段内旋转。具体地,请参考图7,所述第二限位管段上相对远离第二管段的一端设有外接环52且所述外接环52 上设于环形槽。所述第一管段的同侧端嵌入所述环形槽内,转动外接环能够使得第二限位管段相对于所述第一管段旋转。
56.本实施方式中,当第一限位管段和第二限位管段相互靠近的一端相互卡接时,能够限定可伸缩管段的轴向高度;当旋动第二限位管段至,所述第一限位管段和第二限位管段相互靠近的一端处于未卡接的状态时,可伸缩管段不再受第二限位管段和第二管段之间的限制,能够在胆道镜的驱动下,使得观察视野会随着胆道镜的运动而改变,利于操作者控制胆道镜进入胆管。
57.请参考图8所示的基于胆道镜的方向可调节式导管系统。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管段40上相对靠近第三管段13的一端设有向其轴线一侧弯曲的弧形限位板41;所述第二限位管段50上相对靠近第一限位管段40的一端上设于与所述弧形限位41板相卡接的限位轨道51;当弧形限位板41卡入限位轨道51时,可伸缩管段30的轴向高度被限定。
58.基于图8中的设计,当第一限位管段和第二限位管段相互靠近的一端相互卡接时,即:弧形限位板41和限位轨道51相卡接,能够限定可伸缩管段的轴向高度。此状态下,鉴于可伸缩管段对第一限位管段施加的轴向力,所以在未旋动第二限位管段时,弧形限位板41和限位轨道51 卡接紧密,不易脱落。
59.基于图8中的设计,当旋动第二限位管段至所述第一限位管段和第二限位管段相互靠近的一端处于未卡接的状态时,即:旋动第二限位管段使得其在第一管段内旋动至弧形限位板41和限位轨道51相脱离时,可伸缩管段不再受第二限位管段和第二管段之间的限制,能够在胆道镜的驱动下,使得观察视野会随着胆道镜的运动而改变,利于操作者控制胆道镜进入胆管。
60.具体地,所述第二限位管段上靠近第一限位管段的自由端边沿上设有向靠近第一限位管段一侧凸起形成端凸沿53,所述限位轨道设于所述端凸沿53上相对靠近弧形限位板的一侧。当未旋动第二限位管段时,端凸沿上的限位轨道与弧形限位板相卡接,可伸缩管的轴向高度被限制;当旋动第二限位管段时,端凸沿上的限位轨道与弧形限位板相互脱离,可伸缩管的轴向高度不再被限制。
61.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 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