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2-08 19:4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显示设备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显示装置可以实现人机的交互,并已在教育、会议等领域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通过红外触控技术对显示在屏幕上的内容进行操控和实现人机交互操作。
3.相关技术中,显示装置的前壳组件包括前壳、滤光条与触控板,前壳的边框设置有用于容纳触控板的容纳腔以及与容纳腔贯通的安装口。具体而言,容纳腔形成为“l型结构”,触控板位于“l型结构”的竖直边内,安装口位于“l型结构”的水平边的端部。触控板用于发射或接收红外线的灯珠朝向安装口。滤光条安装在安装口,用于过滤大部分可见光以及通带之外其他波长的光信号,以保证红外信号的发送与接收。
4.然而,触控板在安装的过程中需要从边框的一端插入,触控板在安装后容易在容纳腔的内部晃动,存在机震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触控板在安装的过程中需要从边框的一端插入,触控板在安装后容易在容纳腔的内部晃动,存在机震的问题。
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
7.包括前壳组件;
8.所述前壳组件包括前壳与触控部件,所述前壳的边框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触控部件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开口朝向所述前壳的内侧;
9.所述触控部件包括滤光条与触控板,所述滤光条位于所述触控板远离所述容纳腔的一侧并与所述触控板固定连接;所述触控板包括电路板以及安装在电路板远离所述容纳腔的一侧用于发送或接收红外线的灯珠;所述触控部件安装在所述容纳腔的开口,所述触控部件的相对两侧分别与所述容纳腔的两个侧壁紧固连接。
10.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前壳组件还包括触控玻璃;
11.所述滤光条包括凸出部以及延伸部,所述凸出部朝向显示装置的内部的一侧与所述触控玻璃相抵,所述凸出部朝向所述触控板一侧设置有容纳槽,所述灯珠位于所述容纳槽的内部;所述延伸部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电路板,所述延伸部与所述电路板固定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利用凸出部对触控玻璃进行限位,避免使用前壳对触控玻璃进行限位,从而灯珠与触控玻璃之间没有前壳的遮挡,可以降低显示装置的触控高度、增加灯珠的红外出光角度,从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12.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延伸部朝向所述触控板一侧设置有粘胶层,所述粘胶层远离所述延伸部的一侧与所述触控板的电路板粘接固定。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保证滤光条与触控板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13.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滤光条覆盖所述触控板远离所述容纳腔的一侧。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滤光条可以对触控板起到保护的作用,避免触控玻璃直接接触到触控板而使触控板发生损坏。
14.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滤光条还包括向所述触控板方向弯折的弯折段,所述弯折段位于所述延伸部远离所述凸出部的一端,所述触控板的端部与所述弯折段相抵。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触控部件在装配的过程中,滤光条的弯折段可以起到定位的作用,触控板的电路板与弯折段相抵后,翻转滤光条使滤光条与触控板固定,此时触控板的灯珠即位于滤光条的容纳槽中,提高滤光条与触控板之间的装配效率。
15.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容纳腔朝向所述显示装置的外部的侧壁设置有第一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与所述电路板相抵,所述凸出部朝向所述显示装置的外部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二限位块卡入所述第一卡槽的内部。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保证触控部件朝向显示装置的外部的一端与容纳腔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16.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限位块远离所述容纳腔的一侧倾斜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将第二限位块远离容纳腔的一侧设置为倾斜,便于触控部件与容纳腔之间的安装,即在触控部件与容纳腔装配的过程中,推动触控部件的端部使触控部件沿第二限位块的斜面运动,当触控部件运动至第一卡槽与第二限位块位置相对时,第二限位块即可卡入第一卡槽的内部。
17.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容纳腔朝向显示装置的内部的侧壁设置有第二卡槽,所述触控部件朝向所述显示装置的内部的一端卡入所述第二卡槽的内部。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上述设置可以保证触控部件在朝向显示装置的内部的一端与容纳腔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18.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卡槽的槽底形成为圆滑的弧面。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将第二卡槽的槽底设置为圆滑的弧面,触控部件在朝向显示装置的内部的一端卡入第二卡槽内部时,触控部件能够相对容纳腔转动,便于触控部件在朝向显示装置的外部的一端与容纳腔紧固。
19.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前壳组件还包括角块,所述角块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直角边与第二直角边;
20.所述前壳的两条相邻的所述边框中,其中一条所述边框与所述第一直角边紧固连接,另一条所述边框与所述第二直角边紧固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使用角块连接前壳的两条相邻的边框,可以保证前壳的结构稳定性。
21.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在前壳的边框设置用于容纳触控部件的容纳腔,容纳腔的开口朝向前壳的内侧。触控部件包括滤光条与触控板,并且滤光条与触控板固定连接。在触控部件装配的过程中,直接将触控部件安装在容纳腔的开口,并且触控部件的相对两侧分别与容纳腔的两个侧壁紧固连接。这样,触控部件在装配时不需要从边框的一端插入边框的内部,进而触控部件与边框之间不需要留有间隙。触控板与滤光条装配后不会在容纳腔的内部晃动,避免触控板出现机震问题。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相关技术中前壳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图1中前壳组件去除角块后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壳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图3中前壳组件的爆炸图;
27.图5为触控部件与边框安装的示意图;
28.图6为前壳与触控部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
30.100、边框;
ꢀꢀꢀꢀꢀꢀꢀꢀꢀꢀꢀꢀꢀꢀꢀꢀꢀꢀꢀꢀ
110、容纳腔;
31.111、第一限位块;
ꢀꢀꢀꢀꢀꢀꢀꢀꢀꢀꢀꢀꢀꢀ
112、第二限位块;
32.113、第二卡槽;
ꢀꢀꢀꢀꢀꢀꢀꢀꢀꢀꢀꢀꢀꢀꢀꢀ
114、插槽;
33.200、触控部件;
ꢀꢀꢀꢀꢀꢀꢀꢀꢀꢀꢀꢀꢀꢀꢀꢀ
210、滤光条;
34.211、凸出部;
ꢀꢀꢀꢀꢀꢀꢀꢀꢀꢀꢀꢀꢀꢀꢀꢀꢀꢀ
212、延伸部;
35.213、容纳槽;
ꢀꢀꢀꢀꢀꢀꢀꢀꢀꢀꢀꢀꢀꢀꢀꢀꢀꢀ
214、弯折段;
36.215、第一卡槽;
ꢀꢀꢀꢀꢀꢀꢀꢀꢀꢀꢀꢀꢀꢀꢀꢀ
220、触控板;
37.221、电路板;
ꢀꢀꢀꢀꢀꢀꢀꢀꢀꢀꢀꢀꢀꢀꢀꢀꢀꢀ
222、灯珠;
38.230、粘胶层;
ꢀꢀꢀꢀꢀꢀꢀꢀꢀꢀꢀꢀꢀꢀꢀꢀꢀꢀ
300、触控玻璃;
39.400、角块。
具体实施方式
40.首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做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
41.其次,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装置或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2.图1为相关技术中前壳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前壳组件去除角块后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

图2所示,在相关技术中,显示装置的前壳组件包括前壳、滤光条210与触控板220,前壳的边框100设置有用于容纳触控板220的容纳腔110以及与容纳腔110贯通的安装口。图1

图2示出了,容纳腔110为“l型结构”,触控板220位于“l型结构”的竖直边内,安装口位于“l型结构”的左端。触控板220用于发射或接收红外线的灯珠222朝向容纳腔110的安装口,并且在安装口处安装滤光条210。然而,触控板220在安装的过程中需要从边框100的一端插入,示例性地,在容纳腔110中,设置用于插装触控板220的插槽114,触控板220在插装的过程中在插槽114中沿插槽114的延伸方向滑动。为了保证触控板220在插槽
114中顺利滑动,触控板220与插槽114之间具有间隙,触控板220在装配的过程中,触控板220与插槽114之间的间隙导致触控板220没有固定牢固,触控板220容易在容纳腔110的内部晃动,当显示装置的扬声器发出声音时,声波容易使触控板220在容纳腔110的内部发生共振,即存在机震问题,降低触控板220的使用寿命。如果在触控板220的至少一侧设置泡棉或者其他结构件来减少触控板220的机震问题,一方面,不容易进行操作,在另一方面,增加了显示装置的成本。
43.经过反复思考与验证,本技术发明人发现,如果将触控板与滤光条固定成一个整体,装配的过程中,将触控板与滤光条整体固定在容纳腔的开口位置,并且触控板与滤光条可以与容纳腔的开口紧固,由于触控板不需要在容纳腔的内部滑动,从而容纳腔与触控板以及滤光条之间不需要设置间隙,使触控板不会在容纳腔的内部晃动,从而解决触控板的机震问题。
44.有鉴于此,本技术发明人设计了一种显示装置,在前壳的边框设置有开口朝向前壳内侧的容纳腔。将滤光条与触控板固定连接形成触控部件,并且滤光条位于触控板远离容纳腔的一侧。触控部件在装配的过程中,触控部件安装在容纳腔的开口并且触控部件的相对两侧分别与容纳腔的两个侧壁紧固。触控部件不需要从边框的端部插入容纳腔的内部,触控部件与容纳腔的卡槽之间不需要设置间隙,进而触控部件在装配后不会在容纳腔的内部晃动,避免触控板的机震问题。
45.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壳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前壳组件的爆炸图;图5为触控部件与边框安装的示意图;图6为前壳与触控部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46.如图3

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前壳组件,容易理解,前壳组件可以与显示装置的后壳限定出显示装置的壳体。其中,前壳组件包括前壳与触控部件200。一般的,前壳为矩形框状结构,即前壳包括四条首尾相连的边框100。前壳的边框100设置有用于容纳触控部件200的容纳腔110,示例性地,前壳的每条边框100均设置有容纳腔110并且容纳腔110的开口朝向前壳的内侧,其中,前壳的内侧即为矩形框状结构的内部。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边框100可以通过一次成型工艺形成一体件。
4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前壳组件还包括角块,角块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直角边与第二直角边,也即是说,角块可以为“l型结构”。前壳的两条相邻的边框100中,其中一条边框100与第一直角边紧固连接,另一条边框100与第二直角边紧固连接,即“l型结构”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与相邻的两条边框100固定。示例性地,可以使用紧固件例如螺钉将角块的第一直角边或第二直角边固定在边框100上。通过使用角块连接前壳的两条相邻的边框100,可以保证前壳的结构稳定性,即前壳的两条相邻边框100不会脱开。
48.图3与图4示出了,触控部件200包括滤光条210与触控板220,滤光条210位于触控板220远离容纳腔110的一侧并与触控板220固定连接,也即是说,当容纳腔110的开口位于容纳腔110的左侧时,滤光条210位于触控板220的左侧并与触控板220固定连接。示意性地,滤光条210可以采用螺栓紧固、粘接或者卡合连接的方式与触控板220连接在一起。需要说明的是,滤光条210与触控板220均为条状结构,较佳的,滤光条210与触控板220的长度与边框100的长度相同。容易理解,滤光条210可以选择性地透射不同波长的光,示例性地,滤光条210可以使用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材料制成,滤光条210染色或者具有干涉涂
层,将滤光条210设置在触控板220的左侧可以过滤大部分可见光以及通带之外其他波长的光信号,保证触控板220能正常进行红外信号的发射与接收。其中,触控板220包括电路板221以及安装在电路板221远离容纳腔110的一侧用于发送或接收红外线的灯珠222,灯珠222可以焊接在电路板221的表面,示例性地,前壳的左侧边框100中触控板220的灯珠222用于发射红外线,前壳右侧边框100中触控板220的灯珠222用于接收红外线;前壳上方边框100中触控板220的灯珠222用于发射红外线,前壳下方边框100中触控板220的灯珠222用于接收红外线。
49.值得一提的是,滤光条210设置在触控板220远离容纳腔110的一侧可以保证灯珠222能够正常发射或接收红外线。触控部件200安装在容纳腔110的开口,触控部件200的相对两侧分别与容纳腔110的两个侧壁紧固连接,例如,触控部件200与容纳腔110的侧壁可以通过紧固件紧固或者粘接固定。触控部件200在装配的过程中,触控部件200可以从容纳腔110的开口安装进容纳腔110的内部并与容纳腔110的侧壁紧固。示例性地,可以在容纳腔110的两个侧壁分别设置卡槽,触控部件200的相对两侧分别卡入两个卡槽的内部以实现触控部件200的装配。
50.在相关技术中,触控板220需要从边框100的端部插入容纳腔110的内部,触控板220在插装的过程中容易与容纳腔110发生干涉,使触控板220发生损坏或者造成灯珠222从电路板221的表面脱落,即触控板220容易出现撞件风险,现有技术中只能通过工艺文件对触控板220插装的过程做出明确要求,虽然减少了撞件风险但无疑降低了触控板220的安装效率。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触控部件200在装配的过程中可以直接从容纳腔110的开口处安装,提高触控部件200的安装效率的同时不会出现撞件风险。在另一方面,触控部件200不需要从边框100的端部插入容纳腔110的内部,进而触控部件200与容纳腔110侧壁的安装位置之间不需要设置间隙,触控部件200安装后不会在容纳腔110的内部晃动,解决了触控板220的机震问题。
51.图1

图2示出了,在相关技术中,触控板220在装配后,为了防止触控板220从边框100中脱出,在边框100的两端分别设置角块400,角块400包括限位部例如限位板,当角块400与边框100装配后,限位板可以将边框100的端部封堵防止触控板220从边框100中脱出,然而,触控板220在插入边框100的内部后,若触控板220的端部从边框100中伸出,此时若将角块400固定在边框100上,角块400的限位板容易将触控板220压伤。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触控部件200与容纳腔110的卡槽之间没有间隙,从而触控部件200在装配后不会从边框100中脱出,角块不需要设置限位板对触控部件200进行限位,当相邻边框100使用角块固定时,可以避免角块的限位板将触控部件200压伤。
52.继续参照图3与图4,本实施例提供的前壳组件还包括触控玻璃300,滤光条210包括凸出部211以及延伸部212,凸出部211朝向显示装置的内部的一侧与触控玻璃300相抵,其中,图3

图4中上方为朝向显示装置的内部的一侧,图3

图4中下方为朝向显示装置的外部的一侧。凸出部211朝向触控板220一侧设置有容纳槽213,灯珠222位于容纳槽213的内部,容易理解,容纳槽213的形状与灯珠222的形状相匹配,当灯珠222位于容纳槽213的内部时,滤光条210可以对灯珠222发射或接收的光线进行过滤,保证灯珠222能够正常发射或接收红外信号。延伸部21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电路板221,延伸部212与电路板221固定连接,当滤光条210与触控板220固定后,延伸部212与电路板221相互贴合,从而提高滤光条210与触
控板22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53.在相关技术中,触控玻璃300需要通过容纳腔110的侧壁进行限位,即容纳腔110为“l型结构”,触控玻璃300与“l型结构”的水平边的外壁相抵,同时,灯珠222位于“l型结构”的水平边的内部,交互式显示设备的触控高度受到容纳腔110壁厚的限制从而难以降低。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利用凸出部211对触控玻璃300进行限位,灯珠222与触控玻璃300之间不存在容纳腔110的侧壁,从而交互式显示设备的触控高度不会受到容纳腔110壁厚的限制,可以有效降低。在另一方面,容纳腔110的侧壁不会遮挡红外信号,灯珠222发射或接收红外线的角度更大,增加了显示装置的设计余量,即当显示装置的触控玻璃300有轻微的变形时,触控玻璃300一侧的灯珠222发出的红外信号也能够被触控玻璃300另一侧的灯珠222所接收。
54.图3

图5示出了,容纳腔110朝向显示装置的内部的侧壁设置有第二卡槽113,其中,第二卡槽113靠近容纳腔110的开口设置。示例性地,可以通过一次成型工艺在容纳腔110的侧壁形成第二卡槽113。触控部件200朝向显示装置的内部的一端卡入第二卡槽113的内部,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卡槽113的宽度与触控部件200端部的宽度相同,即当触控部件200的端部卡入第二卡槽113后,触控部件200与第二卡槽113没有间隙。容易理解,在容纳腔110的侧壁设置第二卡槽113,触控部件200朝向显示装置的内部的一端卡入第二卡槽113的内部,可以保证触控部件200在朝向显示装置的内部的一端与容纳腔11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即触控部件200的端部卡入第二卡槽113后不会在容纳腔110内部晃动。
55.进一步地,第二卡槽113的槽底形成为圆滑的弧面。较佳的,触控部件200在朝向显示装置的内部的一端设置成与第二卡槽113的槽底相匹配的弧面。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第二卡槽113的槽底弧度,本实施例此处并不限制。将第二卡槽113的槽底设置为圆滑的弧面,当触控部件200的一端卡入第二卡槽113的内部时,触控部件200可以相对于容纳腔110转动,方便工作人员推动触控部件200的另一端使触控部件200的另一端靠近容纳腔110的侧壁并与容纳腔110的侧壁紧固。
56.继续参照图3

图5,容纳腔110朝向显示装置的外部的侧壁设置有第一限位块111与第二限位块112,第一限位块111与第二限位块112沿图3

图5中的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示意性地,第一限位块111可以为矩形块,并且矩形块远离容纳腔110的一侧与电路板221相抵。凸出部211朝向显示装置的外部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卡槽215,其中第一卡槽215的形状与第二限位块112相匹配,当矩形块与电路板221相抵时,第二限位块112卡入第一卡槽215的内部。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容纳腔110朝向显示装置的外部的一侧间隔设置第一限位块111与第二限位块112,第一限位块111与电路板221相抵,第二限位块112与凸出部211的第一卡槽215相抵,可以保证触控部件200朝向显示装置的外部的一端与容纳腔11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触控部件200朝向显示装置的外部的一端在容纳腔110的内部不会发生晃动。
57.进一步地,第二限位块112远离容纳腔110的一侧倾斜设置,其中,第二限位块112的顶部宽度小于第二限位块112的底部宽度。示例性地,第二限位块112的形状可以为直角三角形或直角梯形,第二限位块112的斜面位于图3

图5中第二限位块112的左侧。当工作人员推动触控部件200朝向显示装置外部的一端时,第二限位块112的斜面可以引导触控部件200的端部相对于第二限位块112运动,使得第二限位块112能够卡入第一卡槽215的内部。
58.图3

图5示出了,延伸部212朝向触控板220一侧设置有粘胶层230,粘胶层230远离延伸部212的一侧与触控板220的电路板221粘接固定。较佳的,粘胶层230的面积与延伸部212朝向电路板221一侧的面积相同,进而延伸部212与电路板221之间的粘接面积最大,保证滤光条210与触控板220之间连接的可靠性。示例性地,粘胶层230远离延伸部212一侧设置有离型纸,在装配滤光条210与触控板220时,撕去粘胶层230的离型纸,将滤光条210与触控板220粘接即可。容易理解,在延伸部212朝向电路板221一侧设置粘胶层230,可以保证滤光条210与触控板22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59.进一步地,如图3与图5所示,滤光条210覆盖触控板220远离容纳腔110的一侧。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触控玻璃300位于触控板220远离容纳腔110的一侧,例如图3中示出的,触控玻璃300位于触控板220的左侧,当滤光条210将触控板220的左侧全部覆盖后,滤光条210可以对触控板220起到保护的作用,即避免触控玻璃300直接接触到触控板220而将触控板220刮伤。
60.图4与图5示出了,滤光条210还包括向触控板220方向弯折的弯折段214,弯折段214位于延伸部212远离凸出部211的一端,触控板220的端部与弯折段214相抵。也即是说,弯折段214位于延伸部212朝向显示装置内部的一端,并且弯折段214与延伸部212之间的夹角为90
°
,触控板220与滤光条210装配时,触控板220朝向显示装置内部的一端与弯折段214相抵。在装配滤光条210与触控板220时,滤光条210的弯折段214可以起到定位的作用,触控板220与弯折段214相抵后,翻转滤光条210使滤光条210与触控板220贴合,此时触控板220的灯珠222即位于滤光条210的容纳槽213中,提高滤光条210与触控板220之间的装配效率。值得一提的是,触控部件200与容纳腔110装配后,弯折段214卡入第二卡槽113的内部,进一步地,弯折段214远离触控板220的一侧设置成与第二卡槽113的槽底相匹配的弧形。
61.以下结合附图简要介绍触控部件200的装配过程,以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好的理解本实施例的方案。
62.如图4所示,将滤光条210与触控板220固定连接形成触控部件200。具体而言,滤光条210的延伸部212在朝向触控板220一侧设置粘胶层230,在装配滤光条210与触控板220的过程中,撕去粘胶层230的离型纸,将触控板220粘接在滤光条210的粘胶层230上。如图5所示,将触控部件200装配在容纳腔110的开口处,具体而言,先将触控部件200朝向显示装置内部的一端卡入第二卡槽113中,推动触控部件200朝向显示装置外部的一端,使得电路板221与第一限位块111相抵,此时第二限位块112卡入第一卡槽215的内部。以将触控部件200可靠固定在容纳腔110的开口处,触控部件200在装配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撞件的风险,触控部件200固定后不会在容纳腔110的内部晃动。如图6所示,使用导线例如ffc(flexible flat cable,柔性扁平排线)连接相邻边框100的触控部件200,首先安装前壳位于下方边框100的触控部件200,再安装前壳位于左侧与右侧边框100的触控部件200,最后安装前壳位于上方边框100的触控部件200。将四个边框100的触控部件200安装后可以使用角块依次连接前壳的四个边框100,其中,角块可以不设置限位部例如限位板,角块与边框100固定的过程中不存在角块压伤触控部件200的问题。
6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上”、“下”(如果存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
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6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65.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第一”、“第二”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6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