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满足河道内快速泄洪要求的保通便道的制作方法

2021-12-08 12:1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桥梁施工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满足河道内快速泄洪要求的保通便道。


背景技术:

2.随着近年来河道内桥梁施工的逐渐增多,尤其是北方河道多呈现浅水、浅滩、软弱地基、季节性断流的特点,传统的保通便道有两种:
3.使用素土或碎石填筑,在局部埋设涵管满足泄洪要求;
4.使用钢栈桥排水便道。
5.但是上述两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缺点,具体如下:
6.素土或者碎石填筑,在局部埋设涵管后期出现整体、不均匀沉降,严重影响现场保通车辆安全。
7.整体使用钢栈桥造价太高,且施工周期长不能满足快速保通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8.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满足河道内快速泄洪要求的保通便道,以改善相关技术中直接采用素土或者碎石填筑,容易出现不均匀沉降,影响使用安全,采用钢栈桥造价高,施工周期长的问题。
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满足河道内快速泄洪要求的保通便道,抛石挤淤层;
10.垫层,所述垫层铺设于所述抛石挤淤层的上部;
11.涵管,所述涵管设置有若干个,若干所述涵管均铺设于所述垫层的上部;
12.包封混凝土层,所述包封混凝土层浇筑于若干所述涵管的间隙中;
13.道面层,所述道面层铺设于所述包封混凝土层的上部。
14.优选地,所述抛石挤淤层的下部设置有若干钻孔灌注桩,若干所述钻孔灌注桩均插入河道的中部的地基中。
15.优选地,所述垫层设置为碎石垫层,所述垫层的厚度的厚度在0.08

0.2m。
16.优选地,若干所述涵管均设置为圆形涵管,若干所述涵管的直径在1m

1.5m,壁厚为0.1

0.3m。
17.优选地,若干所述涵管的侧壁呈间隙配合。
18.优选地,所述包封混凝土层的上壁与若干所述涵管的上壁齐平。
19.优选地,所述道面层的上部安装有护栏。
20.优选地,所述护栏包括若干立柱和若干横梁,若干所述立柱等距安装于所述道面层的上部,若干所述横梁均安装于若干所述立柱的侧部。
21.优选地,所述道面层包括基底层和沥青层,所述基底层铺设于所述包封混凝土层和所述涵管的上部,所述沥青层铺设于所述基底层的上部。
2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一种满足河道内快速泄洪要求的保通便道,通过抛石挤淤层增强支撑的稳定性,改善河床软弱地基带来的不均匀沉降;通过垫层,使得涵管能够均匀受力;通过涵管,方便河道中水的通过;通过包封混凝土层对涵管之间的空腔进行填充,改善涵管的受力情况;通过道面层方便通行;整体适用于地基软弱、浅滩河道季节性变化河道的桥梁施工临时便道设计,在满足保通要求的同时,能够满足在汛期排水的要求,通过抛石挤淤处理满足施工过程中便道标高不发生变化,改善了直接采用素土或者碎石填筑,容易出现不均匀沉降,影响使用安全,采用钢栈桥造价高,施工周期长的问题。
附图说明
23.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使得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变得更明显。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附图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4.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满足河道内快速泄洪要求的保通便道的主视剖面示意图;
25.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满足河道内快速泄洪要求的保通便道的图1中a处放大示意图;
26.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满足河道内快速泄洪要求的保通便道的基底层和沥青层部分结构示意图。
27.图中:100、抛石挤淤层;110、钻孔灌注桩;200、垫层;300、涵管;400、包封混凝土层;500、道面层;510、护栏;511、立柱;512、横梁;520、基底层;530、沥青层。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9.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30.在本技术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技术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31.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
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2.另外,术语“多个”的含义应为两个以及两个以上。
33.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34.实施例1
35.请参阅图1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满足河道内快速泄洪要求的保通便道,包括抛石挤淤层100、垫层200、涵管300、包封混凝土层400和道面层500,垫层200铺设于抛石挤淤层100的上部,涵管300设置有若干个,若干涵管300均铺设于垫层200的上部,包封混凝土层400浇筑于若干涵管300的间隙中,道面层500铺设于包封混凝土层400的上部。
36.为了更好的增加稳定性,在仅依靠抛石挤淤层100无法达到稳定时,抛石挤淤层100的下部设置有若干钻孔灌注桩110,若干钻孔灌注桩110均插入河道的中部的地基中。
37.为了使得对涵管300支撑的更加平稳,垫层200设置为碎石垫层,垫层200的厚度的厚度在0.08

0.2m。
38.为了方便包封混凝土层400的浇筑,若干涵管300的侧壁呈间隙配合,若干涵管300均设置为圆形涵管;为了使得河道中的水更好的通过,达到良好的泄洪能力,若干涵管300的直径在1m

1.5m,壁厚为0.1

0.3m。
39.为了使得支撑的更加平稳,包封混凝土层400的上壁与若干涵管300的上壁齐平。
40.为了增加通行的安全性,道面层500的上部安装有护栏510,护栏510包括若干立柱511和若干横梁512,若干立柱511等距安装于道面层500的上部,若干横梁512均安装于若干立柱511的侧部。
41.具体设置时,道面层500包括基底层520和沥青层530,基底层520铺设于包封混凝土层400和涵管300的上部,基底层520为碎石骨料碾压形成,沥青层530铺设于基底层520的上部,基底层520与沥青层530的共同厚度在18cm

22cm。
42.具体的,该一种满足河道内快速泄洪要求的保通便道的施工方法为:
43.为了解决河床软弱地基带来的不均匀沉降问题,采用质地坚硬的片石从河道中央往两边抛弃,挤出淤泥,形成抛石挤淤层100,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抛石厚度选择为0.5

1.5m;
44.为了上部涵管能够均匀受力,抛石挤淤后在粗骨料上方设置0.08

0.12m左右厚度的细骨料碎石垫层,起到增大涵管接触面积的作用;
45.根据河道宽度,选择直径为1m

1.5m,壁厚为0.2m的涵接进行铺设,涵节与涵节之间留有一定的缝隙供上部混凝土通过,保证涵管包封密实;
46.为了保证铺设涵管的整体受力性能,在涵管上方浇筑c15包封混凝土并振捣密实,将所有涵管连成一个整体并形成平整面层;
47.最后在涵管及包封混凝土上统一浇筑道面层,作为保通便道的车道面层结构。
48.具体的,该一种满足河道内快速泄洪要求的保通便道的结构原理:使用时,通过抛石挤淤层100增强支撑的稳定性,改善河床软弱地基带来的不均匀沉降;通过垫层200,使得涵管300能够均匀受力;通过涵管300,方便河道中水的通过,达到良好的泄洪能力;通过包封混凝土层400对涵管之间的空腔进行填充,改善涵管300的受力情况;通过道面层500方便通行;整体适用于地基软弱、浅滩河道季节性变化河道的桥梁施工临时便道设计,在满足保
通要求的同时,能够满足在汛期排水的要求,通过抛石挤淤处理满足施工过程中便道标高不发生变化,改善了直接采用素土或者碎石填筑,容易出现不均匀沉降,影响使用安全,采用钢栈桥造价高,施工周期长的问题。
49.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