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定子的组装方法以及定子的组装装置与流程

2021-12-08 01:5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定子的组装方法以及定子的组装装置。


背景技术:

2.以往,公知有绝缘部件配置于插槽的定子的组装方法以及定子的组装装置。这种定子的组装方法以及定子的组装装置例如在国际公开第2019/031573号中公开。
3.上述国际公开第2019/031573号记载的定子的组装方法具备沿定子芯的中心轴线方向将引导夹具(开放夹具)插入配置于插槽的片状的绝缘部件的内侧的工序。另外,在上述国际公开第2019/031573号中记载了通过使被插入绝缘部件的内侧的引导夹具和设置于引导夹具的径向内侧的线圈一起向径向外侧移动,一边利用引导夹具使绝缘部件开放一边将线圈插入插槽的工序。
4.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9/031573号
5.然而,在上述国际公开第2019/031573号记载的定子的组装方法中,存在如下情况,即,在使引导夹具(开放夹具)向径向外侧移动时在周向上引导夹具的位置发生偏移或者引导夹具相对于中心轴线方向倾斜等情况下,引导夹具一边与绝缘部件接触(一边按压)一边移动。此时,存在在引导夹具移动时绝缘部件破损或者绝缘部件被卷入引导夹具与齿之间的情况。因此,在上述国际公开第2019/031573号记载的定子的组装方法中,存在因产生绝缘部件的破损以及卷入而产生定子的绝缘不良的情况。因此,寻求能够防止因产生绝缘部件的破损以及卷入而产生定子的绝缘不良的定子的组装方法以及定子的组装装置。此外,在绝缘部件被卷入引导夹具与齿之间的情况下,由于在齿中产生未被绝缘部件覆盖的部分,所以产生定子的绝缘不良。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述那样的课题完成的,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防止因由开放夹具引起的绝缘部件的破损以及卷入而产生定子的绝缘不良的定子的组装方法以及定子的组装装置。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定子的组装方法中,上述定子具备:定子芯,其包含背轭、从背轭向径向的一侧延伸的多个齿、以及在邻接的齿之间形成、在径向的一侧具有开口部的多个插槽;线圈,其包含分别收容于多个插槽的插槽收容部;以及多个绝缘部件,它们在多个插槽中分别配置于插槽的周向的内壁面与插槽收容部之间,其中,上述定子的组装方法具有如下工序,即:将绝缘部件分别配置于多个插槽的工序;在配置绝缘部件的工序之后,以绝缘部件配置于插槽的内壁面与开放夹具之间的方式将开放夹具插入插槽,使绝缘部件的径向的一侧的部分开放的工序;以在定子芯的轴向与定子芯相邻的方式配置限制开放夹具的周向的移动的引导部的工序;在使绝缘部件开放的工序之后,一边利用引导部以限制开放夹具的周向的移动的方式引导开放夹具,一边使线圈和开放夹具都相对于定子芯向径向的另一侧移动,由此将插槽收容部经由开口部插入插槽的工序。
8.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定子的组装方法中,如上述所述,限制开放夹具的周向的移动的引导部被配置为在定子芯的轴向与定子芯相邻。由此,由于开放夹具的周向的移动通过引导部受到限制,所以能够防止开放夹具与配置于插槽的绝缘部件接触。其结果是,能够防止绝缘部件因开放夹具而破损以及绝缘部件被卷入开放夹具与齿之间。由此,能够防止因绝缘部件的破损以及卷入而产生定子的绝缘不良。
9.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定子的组装装置中,上述定子具备:定子芯,其包含背轭、从背轭向径向的一侧延伸的多个齿、以及在邻接的齿之间形成、在径向的一侧具有开口部的多个插槽;线圈,其包含分别收容于多个插槽的插槽收容部;以及多个绝缘部件,它们在多个插槽中分别配置于插槽的周向的内壁面与插槽收容部之间,其中,上述组装装置具备:开放夹具,其构成为能够在多个插槽中,分别在相对于绝缘部件与上述内壁面相反一侧,和线圈一起向径向的另一侧移动,通过被插入插槽,使绝缘部件的径向的一侧的部分开放;以及引导部,其以在定子芯的轴向与定子芯相邻的方式配置,引导部被设置为限制开放夹具的周向的移动。
10.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定子的组装装置中,如上述所述,引导部构成为限制开放夹具的周向的移动。由此,能够防止开放夹具与配置于插槽的绝缘部件接触。其结果是,能够防止绝缘部件因开放夹具而破损以及绝缘部件被卷入开放夹具与齿之间。由此,能够提供能够防止因绝缘部件的破损以及卷入而产生定子的绝缘不良的定子的组装装置。
11.发明的效果
12.根据本发明,如上述所述,能够防止因由开放夹具引起的绝缘部件的破损以及卷入而产生定子的绝缘不良。
附图说明
13.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定子的斜视剖视图。
14.图2是一实施方式的定子的从轴向观察到的局部放大图。
15.图3是一实施方式的线圈的侧视图。
16.图4是一实施方式的绝缘片的立体图。
17.图5是一实施方式的绝缘部件开放部的斜视剖视图。
18.图6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开放夹具、第二开放夹具以及基台部的结构的侧视图。
19.图7是用于说明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开放夹具(图7a)以及第二开放夹具(图7b)的前端变细状的图。
20.图8是用于说明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开放夹具以及第二开放夹具配置于插槽的状态的图。
21.图9是从轴向观察一实施方式的基台部(图9a)以及施力部(图9b)的结构得到的图。
22.图10是用于说明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开放夹具移动之后的第一开放夹具以及第二开放夹具的状态的图。
23.图11是从轴向观察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开放夹具移动之后的插槽得到的图。
24.图12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引导部的第一引导部以及第二引导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25.图13是用于说明一实施方式的引导部的按压部的图。
26.图14是用于说明将一实施方式的线圈插入插槽的工序的图。
27.图15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28.图16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的结构的俯视图。
29.图17是沿图16的300-300线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30.图18是图17的引导部件(径向内侧部分)的端部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31.图19是用于说明一实施方式的定子的组装方法的流程图。
32.图20是用于说明将一实施方式的绝缘片配置于插槽的方法的图。
33.图21是用于说明从插槽拔出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开放夹具以及第二开放夹具的方法的图。
34.图22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第一引导部的结构的俯视图。
35.图23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第一引导部的配置的图。
36.图24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径向内侧部分和第一开放夹具的径向观察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7.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38.[本实施方式的结构]
[0039]
[定子的构造]
[0040]
参照图1~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00的构造。此外,在图1中,虽然示出定子100的斜视剖视图(半圆形状),但定子100形成为圆环形状。
[0041]
此外,在本技术说明书中,“中心轴线方向”以及“轴向”是指沿着图1所示的定子芯10(定子100)的中心轴线a(转子的旋转轴线)的方向(z方向)。另外,“周向”是指定子芯10的周向(b1方向或者b2方向)。另外,“径向”是指定子芯10的径向。另外,“径向内侧”是指朝向定子芯10的中心的方向(c1方向)。另外,“径向外侧”是指朝向定子芯10之外的方向(c2方向)。此外,径向内侧是技术方案的“径向的一侧”的一个例子。另外,径向外侧是技术方案的“径向的另一侧”的一个例子。
[0042]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100具备:定子芯10,其包含在径向内侧具有在邻接的两个齿12之间形成的开口部13a的插槽13;线圈20,其包含收容于插槽13的插槽收容部21;以及绝缘片30,其配置于插槽13与插槽收容部21之间。此外,绝缘片30是技术方案的“绝缘部件”的一个例子。
[0043]
如图2所示,定子芯10包含背轭11和从背轭11朝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齿12。齿12沿着定子芯10的周向以等角度间隔配置。另外,插槽13在邻接的两个齿12之间形成,收容线圈20的插槽收容部21,保持线圈20。在定子芯10的径向内侧,多个插槽13被排列为圆周状。另外,多个插槽13形成为在任意的径向位置均具有大致均匀的周向的宽度w1。此外,宽度w1是指插槽13的周向的内壁面13b彼此的距离。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宽度w1沿径向恒定的例子,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宽度w1沿径向变化(例如越趋向径向内侧宽度w1越小)的结构。另外,宽度w1是技术方案的“第一宽度”的一个例子。
[0044]
线圈20由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剖面的扁平导线构成。如图3所示,线圈20通过卷绕
扁平导线多次而成形为规定形状(例如六角形或者八角形),由此被形成为环形。线圈20相对于定子100的各插槽13在周向配置有多个。多个线圈20以作为整体成为沿着定子芯10的内周的圆环形状(参照图1)的方式被排列为圆周状。
[0045]
另外,线圈20包含收容于圆环状的定子芯10的彼此不同的插槽13的一对插槽收容部21。另外,线圈20包含与一对插槽收容部21连续形成且在轴向配置于插槽13的外侧的一对线圈端部22。另外,线圈20包含从插槽收容部21延伸的导线部23。
[0046]
插槽收容部21形成为大致直线状,分别在各自的插槽13内,从定子芯10的轴向的一方的端面10a遍及至另一方的端面10b而被配置。线圈端部22从径向内侧观察,以成为大致三角形的方式弯曲形成。如图1所示,一对线圈端部22之中的一方配置于定子芯10的一方的端面10a的外侧,另一方配置于定子芯10的另一方的端面10b的外侧。
[0047]
如图2所示,绝缘片30沿多个插槽13的周向的内壁面13b以及径向外侧的内壁面13c配置。即,绝缘片30在多个插槽13中分别配置于插槽13的内壁面(13b、13c)与插槽收容部21之间。而且,绝缘片30具有将线圈20和插槽13绝缘的功能。例如,绝缘片30由nomex(注册商标)或者kapton(注册商标)中的任一种或者它们的组合形成。此外,nomex是指由芳纶聚合物形成的纤维(纸)。另外,也可以将绝缘片30通过由pen(polyethylene naphthalate: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构成的芯材、和以覆盖芯材的两面的方式设置的由芳纶纤维构成的表面部件构成。
[0048]
如图4所示,绝缘片30具有沿着插槽13的内壁面13b以及13c的形状。具体而言,绝缘片30形成为,从轴向观察大致u字形状,且从周向观察具有大致矩形形状。而且,大致u字形状的绝缘片30以从平板形状的状态被折弯的方式形成。而且,绝缘片30包含与插槽13的内壁面13b接触的侧壁部31、与内壁面13c接触的背壁部32、以及配置于比插槽13靠轴向外侧、形成为衣领状(被折回的形状)的衣领状部33。另外,绝缘片30具有在径向内侧开口的径向开口部30a和在轴向的两侧开口的轴向开口部30b。另外,侧壁部31、背壁部32和衣领状部33连续形成。此外,径向开口部30a是技术方案的“径向的一侧的部分”的一个例子。
[0049]
[定子的组装装置的构造]
[0050]
接下来,参照图1以及图5~图14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00的组装装置200的构造。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00的组装装置200组装定子100(参照图1),该定子100(参照图1)具备:定子芯10,其包含具有径向开口部30a的多个插槽13;线圈20,其包含分别收容于多个插槽13的插槽收容部21;以及多个绝缘片30,它们配置于多个插槽13的各个插槽与插槽收容部21之间。
[0051]
(绝缘部件开放部的结构)
[0052]
如图5所示,组装装置200具备绝缘部件开放部40。绝缘部件开放部40构成为,使绝缘片30的径向开口部30a开放。具体而言,绝缘部件开放部40包含第一开放夹具41、第二开放夹具42、基台部50和施力部60。例如,第一开放夹具41以及第二开放夹具42分别设置为与插槽13数量相同,并以等角度间隔配置于圆环状的基台部50。此外,第一开放夹具41是技术方案的“开放夹具”的一个例子。
[0053]
〈第一开放夹具以及基台部的结构〉
[0054]
第一开放夹具41形成为平板形状。如图6所示,多个第一开放夹具41设置为从基台部50的上端部50a向箭头z1方向突出。例如,第一开放夹具41的突出高度h1比定子芯10的从
端面10a至端面10b为止的长度(高度)l1(参照图1)大。由此,在第一开放夹具41配置于插槽13时,从定子芯10的端面10a开始,第一开放夹具41的前端部41a从端面10a突出。此外,突出高度h1是从基台部50的上端部50a至第一开放夹具41的前端部41a为止的长度。
[0055]
另外,第一开放夹具41的前端部41a和径向内侧的端部41b平缓地通过弧状部41c连接。另外,如图7a所示,第一开放夹具41具有朝向前端部41a前端变细的形状。
[0056]
如图6所示,第一开放夹具4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41d和第二开放夹具42的径向内侧的端部42b隔开距离d1配置。另外,在第一开放夹具41的配置于基台部50的内部的部分中设置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41e以及凹部41f。在凹部41e以及凹部41f分别配置有后述施力部60的弹性部件61。另外,在第一开放夹具41设置有与基台部50卡合的卡合部41g。
[0057]
另外,如图8所示,从轴向观察,第一开放夹具41具有椭圆形状(或者矩形形状)。例如,第一开放夹具41的从径向内侧的端部41b至径向外侧的端部41d为止的径向的长度是l11。另外,第一开放夹具41的周向的宽度w11例如比插槽13的宽度w1小,且比插槽收容部21的宽度w12大。另外,第一开放夹具41的径向内侧的端部41b配置于与绝缘片30的径向内侧的端部30c大致相同的径向位置,或者配置于比端部30c靠径向内侧的径向位置即径向位置p1。此外,在图8中,图示出端部41b配置于比端部30c靠径向内侧的径向位置p1的情况。另外,宽度w11是技术方案的“第三宽度”的一个例子。
[0058]
另外,第一开放夹具41构成为,能够沿定子芯10的轴向以及径向移动。而且,第一开放夹具41构成为,在沿轴向被插入配置于插槽13的绝缘片30的内侧的状态下,使绝缘片30的径向开口部30a开放。换言之,第一开放夹具41在多个插槽13中分别被插入相对于绝缘片30与内壁面13b相反一侧。另外,第一开放夹具41构成为,在与插槽收容部21接触的状态下,和线圈20一起,相对于定子芯10向径向外侧移动。
[0059]
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通过在第一开放夹具41配置于基台部50的状态下,基台部50在轴向移动,第一开放夹具41在轴向被移动。基台部50包含外径侧基台部51、上部基台部52、下部基台部53a以及下部基台部53b。外径侧基台部51配置于比第一开放夹具41靠径向外侧,从而后述的第二开放夹具42的固定部42d被固定。
[0060]
如图9a所示,上部基台部52设置有供第一开放夹具41配置的孔部52a。孔部52a的径向开口宽度比第一开放夹具41的径向的长度l11(参照图8)大。由此,第一开放夹具41成为周向位置被固定且径向位置能够变更。在下部基台部53a的内壁部与第一开放夹具41的凹部41e(参照图6)之间配置有弹性部件61。另外,在下部基台部53b的内壁部与第一开放夹具41的凹部41f(参照图6)之间配置有弹性部件61。
[0061]
这里,如图9b所示,由弹性部件61、下部基台部53a以及下部基台部53b构成的施力部60构成为,朝向径向内侧对第一开放夹具41施力。具体而言,弹性部件61构成为在径向进行弹性变形。例如,弹性部件61由弹簧部件构成。而且,弹性部件61构成为,在被压缩变形的状态下,分别配置于下部基台部53a以及53b,将膨胀的力作为作用力f1,向径向内侧对第一开放夹具41的凹部41e以及凹部41f施力。
[0062]
由此,如图6所示,第一开放夹具41构成为,通过具有弹性部件61的施力部60向径向内侧被施力,在未施加有克服作用力f1的力的情况下,在孔部52a的内部,向径向内侧的位置被移动。即,第一开放夹具41的径向内侧的端部41b成为配置于径向位置p1(参照图8)的状态。另外,如图10所示,第一开放夹具41构成为,在朝向径向外侧对第一开放夹具41施
加有克服作用力的力(按压力f2)的情况下,向径向外侧的径向位置被移动。例如,如图11所示,第一开放夹具41的端部41b成为配置于比径向位置p1靠径向外侧的径向位置p4的状态。
[0063]
〈第二开放夹具的结构〉
[0064]
如图5所示,第二开放夹具42形成为平板形状。另外,第二开放夹具42配置为,在比第一开放夹具41靠径向外侧的径向位置,从基台部50的上端部50a突出。而且,如图6所示,在轴向上,第二开放夹具42从基台部50的突出高度h2比第一开放夹具41的突出高度h1大。第二开放夹具42的突出高度h2是指从基台部50的上端部50a至前端部43a为止的长度。
[0065]
另外,第二开放夹具42包含:第一部分43,其是包含前端部43a的箭头z1方向侧的部分;以及第二部分44,其是比第一部分43靠根部侧(基台部50侧)的部分。第一部分43在径向以及周向具有前端变细状。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第二开放夹具4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42a沿轴向形成。而且,在前端部43a附近设置有以彼此的径向位置朝向前端部43a接近的方式形成的倾斜部43b以及倾斜部43c。另外,如图7b所示,在第二开放夹具42中形成为,第二部分44具有周向的宽度w13,另一方面,第一部分43遍及至前端部43a周向的宽度缓缓变小。此外,第二开放夹具42的周向的宽度w13比第一开放夹具41的周向的宽度w11小。另外,在第二开放夹具4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42a与绝缘片30的背壁部32之间设置有缝隙c10(参照图8)。
[0066]
另外,如图6所示,第二部分44形成为向径向内侧突出。即,第二部分44的端部44a的径向位置p2(参照图8)设置于比第一部分43的前端部43a的径向位置p3靠径向内侧,且比第一开放夹具41的端部41b的径向位置p1靠径向外侧。另外,第二部分44具有从径向外侧的部分朝向径向内侧的端部44a前端变细的形状。即,在第二开放夹具42中,比第二部分44靠根部侧的部分的径向内侧的端部42b设置于比第二部分44的径向内侧的端部44a的径向位置p2靠径向外侧。而且,在轴向上,端部44a的突出高度h3比第一开放夹具41的突出高度h1大,且比前端部43a的突出高度h2小。由此,如图11所示被配置为在第一开放夹具41向径向外侧的径向位置p4移动时,在轴向上观察,第二部分44和第一开放夹具41的一部分重合。
[0067]
而且,第二开放夹具42固定于基台部50。具体而言,在第二开放夹具42设置有固定部42c以及固定部42d。而且,固定部42c以及固定部42d构成为与外径侧基台部51的嵌合部51a和上部基台部52的孔部52b以及孔部52c嵌合。由此,第二开放夹具42的径向位置以及周向位置被固定。而且,通过基台部50在轴向移动,第一开放夹具41以及第二开放夹具42都在轴向移动。即,基台部50构成为,能够和第一开放夹具41以及第二开放夹具42一起相对于定子芯10沿轴向移动。由此,第二开放夹具42构成为沿轴向被插入插槽13。
[0068]
如图8所示,第二开放夹具42在径向具有长度l12。例如,长度l12设定为比绝缘片30的从径向外侧的端部(背壁部32)至径向内侧的端部30c为止的长度l21的二分之一的大小大。由此,在第二开放夹具42配置于插槽13的状态下,径向位置p2成为比绝缘片30的径向中央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另外,第二开放夹具42的前端部43a的径向位置p3配置在一边包含插槽13的内壁面13c的正三角形的范围内。例如,前端部43a的径向位置p3设置于从内壁面13c开始长度l21的五分之一的距离以内。
[0069]
(引导部的结构)
[0070]
如图12所示,定子100的组装装置200具备第一引导部71以及第二引导部72。第一引导部71以及第二引导部72构成为,通过在插槽收容部21与第一开放夹具41接触的状态下,使线圈20和第一开放夹具41都相对于定子芯10向径向外侧移动,将插槽收容部21经由
开口部13a插入插槽13。此外,第一引导部71是技术方案的“引导部”的一个例子。
[0071]
具体而言,第一引导部71以及第二引导部72构成为,在将线圈20插入插槽13时引导线圈20。第一引导部71分别设置于定子芯10的轴向的一侧和另一侧。即,第一引导部71(后述的引导部件71a)分别设置于定子芯10的一方的端面10a以及另一方的端面10b。另外,第二引导部72配置于定子芯10的齿12的径向内侧。此外,在除图12以外的图中,为了简化,将第二引导部72的图示省略。
[0072]
如图13所示,按压部73构成为,克服施力部60的作用力f1朝向径向外侧使插槽收容部21向第一开放夹具41按压。具体而言,按压部73包含:第一按压部73a,其配置于轴向一侧(箭头z1方向侧)的线圈端部22的径向内侧;以及第二按压部73b,其配置于轴向另一侧(箭头z2方向侧)的线圈端部22的径向内侧。
[0073]
而且,第一按压部73a以及第二按压部73b构成为,将多个线圈20(线圈组件20a)的线圈端部22从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按压。由此,与线圈端部22连续的插槽收容部21向径向外侧移动,插槽收容部21与第一开放夹具41接触。第一开放夹具41如上述所述那样通过施力部60向径向内侧被施加有作用力f1。这里,如图14所示,通过按压部73从插槽收容部21向第一开放夹具41施加超过作用力f1的按压力f2,使插槽收容部21(线圈20)和第一开放夹具41都向径向外侧移动。此外,按压部73构成为断续地反复按压线圈端部22。
[0074]
(第一引导部的结构)
[0075]
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第一引导部71包含构成第一引导部71的多个(例如96个)引导部件71a。第一开放夹具41以及第二开放夹具42配置于以在周向邻接的方式配置的一对引导部件71a之间。具体而言,多个引导部件71a分别包含设置于径向内侧的径向内侧部分71b和设置于径向外侧的径向外侧部分71c。第一引导部71构成为多个径向内侧部分71b在周向排列。另外,多个引导部件71a分别包含设置于径向内侧部分71b与径向外侧部分71c之间的平滑的台阶部71d。台阶部71d设置于引导部件71a中的周向的两侧。由此,在将一对引导部件71a配置为在周向邻接的情况下,在邻接的径向内侧部分71b彼此之间形成有缝隙c11。第一开放夹具41以及第二开放夹具42配置于缝隙c11。如图16所示,缝隙c11设置为从中心轴线方向观察与插槽13重合。此外,在图15以及图16中,为了简化,仅图示出多个引导部件71a之中的一部分(两个)。此外,径向内侧部分71b是技术方案的“引导部分”的一个例子。
[0076]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引导部件71a设置为从轴向观察沿着插槽13并且延伸至插槽13的径向内侧为止。即,缝隙c11设置为延伸至插槽13的径向内侧为止。此外,缝隙c11在周向上的宽度(即,后述宽度w2)在径向上恒定。
[0077]
另外,如图17所示,第一引导部71(多个引导部件71a)构成为,一个引导部件71a(径向内侧部分71b)的一个插槽13侧的端部71h相对于一个插槽13的周向的一侧(在图17中左侧)的内壁面13b配置于该内壁面13b的周向的另一侧(在图17中右侧,一个插槽13的内侧)。由此,配置为从轴向观察一个径向内侧部分71b与一个插槽13的周向的一侧的内壁面13b重叠。
[0078]
另外,第一引导部71(多个引导部件71a)构成为,与一个引导部件71a(径向内侧部分71b)邻接的另外的引导部件71a(径向内侧部分71b)的一个插槽13侧的端部71h相对于一个插槽13的周向的另一侧(在图17中右侧)的内壁面13b配置于该内壁面13b的周向的一侧
(在图17中左侧,一个插槽13的内侧)。由此,配置为从轴向观察另外的径向内侧部分71b与一个插槽13的周向的另一侧的内壁面13b重叠。
[0079]
即,以夹持一个插槽13的方式邻接设置的引导部件71a(径向内侧部分71b)分别配置为,插槽13侧的端部71h比内壁面13b向插槽13的内侧突出。
[0080]
另外,至少在插槽13的开口部13a的位置,一个引导部件71a的一个插槽13侧的端部71h相对于一个插槽13的周向的一侧(在图17中左侧)的内壁面13b配置于该内壁面13b的周向的另一侧(在图17中右侧,一个插槽13的内侧),与一个引导部件71a邻接的另外的引导部件71a的一个插槽13侧的端部71h相对于一个插槽13的周向的另一侧(在图17中右侧)的内壁面13b配置于该内壁面13b的周向的一侧(在图17中左侧,一个插槽13的内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槽13的整体(径向上的各位置)中,成为如上述那样的端部71h与内壁面13b的位置关系,但也可以在除开口部13a以外的位置,不成为如上述那样的端部71h与内壁面13b的位置关系。
[0081]
另外,第一引导部71构成为,邻接的引导部件71a(径向内侧部分71b)彼此在周向上的缝隙c11成为比插槽13在周向上的宽度w1小的宽度w2。换言之,引导部件71a(径向内侧部分71b)构成为,以比插槽13在周向上的宽度w1小的宽度w2引导第一开放夹具41。具体而言,引导部件71a的径向内侧部分71b包含设置于定子芯10的端面10a的腿部71e和设置于腿部71e的头部71f。头部71f设置于腿部71e的轴向的一侧(箭头z1方向侧)。在头部71f设置有以从轴向观察从腿部71e向周向的两侧突出的方式设置的檐部71g。宽度w2是指配置于在第一开放夹具41的周向的两侧设置的檐部71g的端部71h彼此之间的间隔。即,第一开放夹具41通过周向的两侧的檐部71g的端部71h引导。此外,由于定子芯10的端面10b侧的引导部件71a是与端面10a侧的引导部件71a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详细说明。另外,宽度w2是技术方案的“第二宽度”的一个例子。
[0082]
另外,绝缘片30的衣领状部33设置于由引导部件71a的檐部71g、定子芯10的端面10a、引导部件71a的腿部71e以及第一开放夹具41围起的缝隙c12。
[008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导部71(多个引导部件71a)构成为,宽度w2成为插槽13的宽度w1与绝缘片30的厚度t的两倍之间的差值以下(w2≤w1-t
×
2)。具体而言,宽度w2比上述差值小(w2<w1-t
×
2)。由此,在插槽13内的第一开放夹具41与绝缘片30之间形成有缝隙c13。缝隙c13在周向上的宽度(未标注附图标记)成为上述差值与宽度w2之差值的1/2。此外,上述差值与宽度w2之差值例如比绝缘片30的厚度t小。
[0084]
换言之,多个引导部件71a(径向内侧部分71b)的各自的端部71h设置于第一开放夹具41的周向的两侧的比绝缘片30靠第一开放夹具41侧(插槽13在周向上的中央侧)。即,在第一开放夹具41配置于插槽13的状态下,引导部件71a(径向内侧部分71b)的端部71h与第一开放夹具41之间的距离(未标注附图标记)比绝缘片30与第一开放夹具41之间的距离(未标注附图标记)小。
[0085]
另外,多个引导部件71a(径向内侧部分71b)构成为,宽度w2比上述差值(w1-t
×
2)小(w2<w1-t
×
2),且比第一开放夹具41在周向上的宽度w11(参照图8)大(w2>w11)。由此,在插槽13内的第一开放夹具41与绝缘片30之间形成有缝隙c13,并且在引导部件71a(径向内侧部分71b)的端部71h与第一开放夹具41(后述侧面41h,参照图18)之间形成有缝隙c14(参照图18)。
[0086]
另外,如图18所示,多个引导部件71a(径向内侧部分71b)的各自的端部71h具有以沿着轴向的方式延伸的平坦面形状。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平坦面形状的端部71h设置为,引导沿轴向延伸的平坦面状的第一开放夹具41的侧面41h。即,端部71h沿着第一开放夹具41的侧面41h在轴向延伸。另外,平坦面状的端部71h以及侧面41h设置为在周向相互对置。
[0087]
[定子的组装方法]
[0088]
接下来,参照图1、图2、图5~图8、图10以及图12~图21说明定子100的组装方法。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定子100(参照图1)的组装方法,该定子100具备:定子芯10,其包含具有向径向内侧开口的开口部13a的多个插槽13;线圈20,其包含分别收容于多个插槽13的插槽收容部21;以及多个绝缘片30,它们配置于多个插槽13彼此与插槽收容部21之间。
[0089]
(将绝缘片配置于插槽的工序)
[0090]
首先,如图19所示,在步骤s1中,绝缘片30分别配置于多个插槽13。具体而言,如图20所示,通过绝缘片30配置于定子芯10的径向内侧,绝缘片30向径向外侧被移动,绝缘片30配置于插槽13。此外,在开放绝缘片30的工序之前,绝缘片30的径向开口部30a成为与完全开放的状态(配置有第一开放夹具41的状态)相比闭合的状态。
[0091]
(配置引导部的工序)
[0092]
接下来,如图19所示,在步骤s2中,引导部(71、72)配置于定子芯10。具体而言,如图12所示,第一引导部71(多个引导部件71a)被配置为,一个引导部件71a(径向内侧部分71b)的一个插槽13侧的端部71h相对于一个插槽13的周向的一侧(在图17中左侧)的内壁面13b配置于该内壁面13b的周向的另一侧(在图17中右侧,一个插槽13的内侧)。
[0093]
另外,第一引导部71(多个引导部件71a)被配置为,与一个引导部件71a(径向内侧部分71b)邻接的另外的引导部件71a(径向内侧部分71b)的一个插槽13侧的端部71h相对于一个插槽13的周向的另一侧(在图17中右侧)的内壁面13b配置于该内壁面13b的周向的一侧(在图17中左侧,一个插槽13的内侧)。即,在该工序中,第一引导部71被配置为,从轴向观察,一个径向内侧部分71b与一个插槽13的周向的一侧的内壁面13b重叠,并且从轴向观察,另外的径向内侧部分71b与一个插槽13的周向的另一侧的内壁面13b重叠。另外,第一引导部71配置为在定子芯10的轴向的两侧与定子芯10相邻。
[0094]
另外,至少在插槽13的开口部13a的位置,一个引导部件71a的一个插槽13侧的端部71h相对于一个插槽13的周向的一侧(在图17中左侧)的内壁面13b配置于该内壁面13b的周向的另一侧(在图17中右侧,一个插槽13的内侧),与一个引导部件71a邻接的另外的引导部件71a的一个插槽13侧的端部71h相对于一个插槽13的周向的另一侧(在图17中右侧)的内壁面13b配置于该内壁面13b的周向的一侧(在图17中左侧,一个插槽13的内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引导部件71a被配置为,在插槽13的整体(径向上的各位置)中,成为如上述那样的端部71h与内壁面13b的位置关系。
[0095]
另外,第一引导部71(多个引导部件71a)在定子芯10的轴向的两侧被配置为,邻接的引导部件71a(径向内侧部分71b)彼此在周向上的缝隙c11(参照图16)成为比插槽13的宽度w1(参照图17)小的宽度w2(参照图17)。另外,第二引导部72配置于定子芯10的齿12的径向内侧。而且,由多个线圈20构成的圆环状的线圈组件20a配置于定子芯10的径向内侧。
[0096]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第一引导部71(多个引导部件71a)的工序(步骤s2)是
以宽度w2(参照图17)成为插槽13的宽度w1(参照图17)与绝缘片30的厚度t(参照图17)的两倍之间的差值以下(w2≤w1-t
×
2)的方式配置第一引导部71(多个引导部件71a)的工序。具体而言,配置第一引导部71(多个引导部件71a)的工序是以宽度w2比上述差值小(w2<w1-t
×
2)的方式配置第一引导部71(多个引导部件71a)的工序。即,该工序是在插槽13内的第一开放夹具41与绝缘片30之间形成缝隙c13的工序。
[0097]
换言之,配置第一引导部71(多个引导部件71a)的工序(步骤s2)是以在第一开放夹具41的周向的两侧,引导部件71a(径向内侧部分71b)的端部71h设置于比绝缘片30靠第一开放夹具41侧(插槽13在周向上的中央侧)的方式,配置第一引导部71(引导部件71a)的工序。即,该工序是以在第一开放夹具41配置于插槽13的状态下,使引导部件71a(径向内侧部分71b)的端部71h与第一开放夹具41之间的距离(未标注附图标记)比绝缘片30与第一开放夹具41之间的距离(未标注附图标记)小的方式,配置引导部件71a的工序。
[0098]
另外,配置第一引导部71(多个引导部件71a)的工序(步骤s2)是以宽度w2(参照图17)比上述差值(w1-t
×
2)小且比第一开放夹具41在周向上的宽度w11(参照图8)大的方式,配置第一引导部71(多个引导部件71a)的工序。即,该工序是以一边在插槽13内的第一开放夹具41与绝缘片30之间形成缝隙c13一边在第一开放夹具41配置于插槽13内的状态下在端部71h与第一开放夹具41(侧面41h,参照图18)之间形成缝隙c14(参照图18)的方式配置引导部件71a的工序。此外,在步骤s2的阶段,第一开放夹具41还未配置于插槽13内。
[0099]
另外,配置第一引导部71(多个引导部件71a)的工序(步骤s2)是以使多个引导部件71a分别从径向外侧朝向定子芯10的中心移动,彼此在周向邻接的方式配置为圆周状的工序。由此,第一引导部71形成为圆环状。
[0100]
(开放绝缘片的工序)
[0101]
接下来,如图19所示,在步骤s3中,在将绝缘片30配置于插槽13的工序之后,将第一开放夹具41以绝缘片30配置于插槽13的内壁面(13b、13c)与第一开放夹具41之间的方式插入插槽13。具体而言,第一开放夹具41沿轴向被插入绝缘片30的内侧。由此,绝缘片30的径向开口部30a被开放。详细而言,如图13所示,在定子芯10的轴向一侧(箭头z2方向侧)配置有绝缘部件开放部40(参照图5),绝缘部件开放部40向箭头z1方向侧移动,第一开放夹具41以及第二开放夹具42在轴向被插入插槽13内的绝缘片30的周向内侧,绝缘片30的径向内侧的径向开口部30a被开放。
[0102]
即,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比第一开放夹具41靠径向外侧的径向位置p3,径向位置被固定的第二开放夹具42沿轴向被插入插槽13的状态下,绝缘片30的第一开放夹具41的插入位置的部分(径向位置p1附近的部分)被开放。详细而言,在第二开放夹具42的位于径向外侧的部分即第一部分43被插入插槽13的状态下,绝缘片30的径向位置p2附近的部分被开放。而且,在第一部分43的插入开始后,位于径向内侧的第二部分44被插入插槽13的状态下,绝缘片30的径向位置p1附近的部分被开放。而且,在第二部分44的插入开始后,第一开放夹具41被插入插槽13的状态下,绝缘片30的径向开口部30a被开放。
[0103]
详细而言,绝缘片30从径向外侧朝向径向内侧(从径向位置p3朝向p2、p1)依次被开放。以第一开放夹具41的径向内侧的端部41b配置于与绝缘片30的径向内侧的端部30c大致相同的径向位置,或者配置于比端部30c靠径向内侧的径向位置p1的状态,且以第二开放夹具42的第一部分43的前端部43a配置于比径向位置p1靠径向外侧的径向位置p3的状态,
且以第二开放夹具42的第二部分44的端部44a配置于比径向位置p3靠径向内侧的状态,在定子芯10的箭头z2方向侧配置绝缘部件开放部40(参照图5)。
[0104]
而且,通过基台部50向箭头z1方向侧移动,第一开放夹具41以及第二开放夹具42都向箭头z1方向侧移动。而且,具有突出高度h2的第二开放夹具42的前端部43a在径向位置p3进入绝缘片30的内侧。由此,径向位置p3附近的绝缘片30在周向被开放。另外,此时,绝缘片30的背壁部32配置于第二开放夹具42的端部42a与插槽13的内壁面13c之间的位置,绝缘片30的径向位置被定位。
[0105]
而且,具有突出高度h3的第二开放夹具42的端部44a在径向位置p2进入绝缘片30的内侧。由此,径向位置p2附近的绝缘片30在周向被开放。
[0106]
而且,具有突出高度h1的第一开放夹具41的前端部41a在径向位置p1进入绝缘片30的内侧。由此,径向位置p1附近的绝缘片30在周向被开放。这里,由于径向位置p1位于比绝缘片30的径向开口部30a靠径向内侧,所以通过第一开放夹具41被插入插槽13,径向开口部30a被开放。
[0107]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将绝缘片30的径向内侧的径向开口部30a开放的工序(步骤s3)是一边利用配置于第一开放夹具41被插入一侧(箭头z2方向侧)的定子芯10的端面10b的第一引导部71(多个引导部件71a)以限制第一开放夹具41的周向的移动的方式引导第一开放夹具41,一边将其插入插槽13(绝缘片30的内侧),由此使绝缘片30的径向开口部30a开放的工序。即,第一开放夹具41在被插入插槽13(绝缘片30的内侧)时,在通过端面10b的(多个)引导部件71a(端部71h、参照图18)限制了周向上的移动的状态下在轴向移动。此外,在第一开放夹具41被插入插槽13(绝缘片30的内侧)时,第二开放夹具42也一边利用配置于定子芯10的端面10b的引导部件71a引导一边被插入插槽13(绝缘片30的内侧)。
[0108]
另外,在使第一开放夹具41在轴向移动时,第一开放夹具41移动至第一开放夹具41的侧面41h(参照图18)与定子芯10的端面10a侧的引导部件71a的端部71h(参照图18)在周向对置的轴向的位置为止。
[0109]
(将插槽收容部插入插槽的工序)
[0110]
接下来,如图19所示,在步骤s4中,在使绝缘片30开放的工序之后,在使插槽收容部21与第一开放夹具41接触的状态下,使线圈20和第一开放夹具41都相对于定子芯10向径向外侧移动,由此插槽收容部21经由开口部13a被插入插槽13。
[0111]
这里,如图6以及图10所示,通过以第一开放夹具41与第二开放夹具42的径向的间隔d1变小成为d2的方式,使线圈20和第一开放夹具41都相对于定子芯10向径向外侧移动,插槽收容部21经由开口部13a被插入插槽13。
[0112]
另外,如图14所示,在第一开放夹具41朝向径向内侧被施力部60施力的状态下,插槽收容部21通过按压部73朝向径向外侧被第一开放夹具41按压,线圈20和第一开放夹具41都克服作用力f1相对于定子芯10向径向外侧移动。
[0113]
详细而言,在轴向一侧(箭头z1方向侧)的线圈端部22的径向内侧配置有第一按压部73a,并且在轴向另一侧(箭头z2方向侧)的线圈端部22的径向内侧配置有第二按压部73b。而且,通过第一按压部73a以及73b分别向径向外侧移动,线圈端部22向径向外侧被按压。而且,与线圈端部22连续的插槽收容部21与第一开放夹具41抵接,并且将第一开放夹具
41向径向外侧按压。
[0114]
此时,由于插槽收容部21通过比作用力f1大的按压力f2按压第一开放夹具41,所以插槽收容部21和第一开放夹具41都向径向外侧移动。而且,由于第二开放夹具42的径向位置被固定,所以第一开放夹具41与第二开放夹具42的距离从d1(参照图6)向d2(参照图10)变小。
[011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通过一边利用第一引导部71(引导部件71a)以限制第一开放夹具41的周向的移动的方式引导第一开放夹具41,一边线圈20和第一开放夹具41都相对于定子芯10向径向外侧移动,插槽收容部21经由开口部13a被插入插槽13。换言之,第一开放夹具41在周向上的移动以及相对于轴向的倾斜通过周向的两侧的端部71h受到了限制的状态下,向径向外侧移动。
[0116]
另外,将插槽收容部21插入插槽13的工序是一边利用轴向的两侧的第一引导部71(引导部件71a)以限制第一开放夹具41的周向的移动的方式引导第一开放夹具41,一边使线圈20和第一开放夹具41都相对于定子芯10向径向外侧移动,由此将插槽收容部21经由开口部13a插入插槽13的工序。即,第一开放夹具41在周向上的移动以及相对于轴向的倾斜通过轴向的两侧的端部71h受到了限制的状态下,向径向外侧移动。
[0117]
另外,将插槽收容部21插入插槽13的工序是一边利用第一引导部71(引导部件71a)以限制第一开放夹具41的周向的移动的方式引导第一开放夹具41,且利用第一引导部71(引导部件71a)以限制线圈20的周向的移动的方式引导线圈20,一边使线圈20和第一开放夹具41都相对于定子芯10向径向外侧移动,由此将插槽收容部21经由开口部13a插入插槽13的工序。即,不仅第一开放夹具41,线圈20也在周向上的移动以及相对于轴向的倾斜通过周向的两侧的端部71h受到了限制的状态下,向径向外侧移动。
[0118]
另外,如图16所示,在线圈20以及第一开放夹具41向径向外侧的移动开始之前,线圈20(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插槽13的径向内侧。因此,线圈20之中的设置于插槽13的径向内侧的部分至被插入插槽13为止,一边被引导部件71a之中的向插槽13的径向内侧延伸的部分引导,一边向径向外侧移动。
[0119]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8所示,将插槽收容部21插入插槽13的工序是利用以沿着轴向的方式延伸的平坦面状的引导部件71a(径向内侧部分71b)的端部71h引导沿轴向延伸的平坦面状的第一开放夹具41的侧面41h,由此一边在周向通过端部71h引导第一开放夹具41,一边将插槽收容部21插入插槽13的工序。即,在平坦面状的端部71h和平坦面状的第一开放夹具41的侧面41h在周向对置的状态下,第一开放夹具41沿端部71h向径向外侧移动。
[0120]
此外,作为比较例,说明w2比较大的情况(例如w1以上的情况)。此时,通过第一引导部71对第一开放夹具41的周向的限制不充分。因此,在从径向内侧按压线圈20将其插入插槽13的情况下,存在线圈20向周向的任一方倾斜的情况。另外,在为被卷绕的线圈的情况下,存在线圈因被按压变形为桶状从而线圈靠向周向的一侧的情况。另外,即便在为波绕线圈的情况下,仍存在线圈因被按压变形为s字状从而靠向周向的一侧的情况。在这些情况下,存在与最外径侧的线圈抵接的第一开放夹具41也和线圈一起靠向周向的一侧(倾斜)的情况。若在该状态下,第一开放夹具41向径向外侧移动,则绝缘片30因第一开放夹具41和绝缘片30摩擦而损伤。
[0121]
如图21所示,在插槽收容部21以及第一开放夹具41移动后,使第一开放夹具41以及第二开放夹具42都向箭头z2方向移动,使第一开放夹具41以及第二开放夹具42退避至比插槽13靠箭头z2方向侧,在该状态下,线圈20向径向外侧移动。由此,如图2所示,插槽收容部21配置于插槽13。此外,在使第一开放夹具41以及第二开放夹具42向箭头z2方向移动时,第一开放夹具41以及第二开放夹具42一边通过定子芯10的端面10b侧的第一引导部71(引导部件71a)被引导,一边向箭头z2方向侧退避(移动),由此从插槽13拔出。而且,如图1所示,定子100的组装结束。
[0122]
[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0123]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获得以下那样的效果。
[0124]
(定子的组装方法的效果)
[0125]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所述,定子(100)的组装方法具备以在定子芯(10)的轴向与定子芯(10)相邻的方式配置限制开放夹具(41)的周向的移动的引导部(71)的工序。另外,定子(100)的组装方法具备在配置绝缘部件(30)的工序之后,将开放夹具(41)以绝缘部件(30)配置于插槽(13)的内壁面(13b)与开放夹具(41)之间的方式插入插槽(13),使绝缘部件(30)的径向的一侧的部分(30a)开放的工序。另外,定子(100)的组装方法具备在使绝缘部件(30)开放的工序之后,一边利用引导部(71)以限制开放夹具(41)的周向的移动的方式引导开放夹具(41),一边使线圈(20)和开放夹具(41)都相对于定子芯(10)向径向的另一侧移动,由此将插槽收容部(21)经由开口部(13a)插入插槽(13)的工序。由此,由于开放夹具(41)的周向的移动通过引导部(71)受到限制,所以能够防止开放夹具(41)与配置于插槽(13)的绝缘部件(30)接触。其结果是,能够防止绝缘部件(30)因开放夹具(41)而破损以及绝缘部件(30)被卷入开放夹具(41)与齿(12)之间。由此,能够防止因绝缘部件(30)的破损以及卷入而产生定子(100)的绝缘不良。
[0126]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所述,配置引导部(71)的工序是以引导部(71)所包含的多个引导部分(71b)在周向排列的方式配置引导部(71)的工序。另外,配置引导部(71)的工序是将引导部(71)配置为,从轴向观察,一个引导部分(71b)与一个插槽(13)的周向的一侧的内壁面(13b)重叠,并且从轴向观察,与一个引导部分(71b)在周向相邻的另外的引导部分(71b)与一个插槽(13)的周向的另一侧的内壁面(13b)重叠的工序。如果这样构成,由于开放夹具(41)容易与在周向邻接的引导部分(71b)接触,所以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开放夹具(41)与绝缘部件(30)接触。
[0127]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所述,配置引导部(71)的工序是将引导部(71)以如下方式配置的工序,即:通过一个引导部分(71b)的一个插槽(13)侧的端部(71h)配置于与一个插槽(13)的周向的一侧的内壁面(13b)在周向相同的位置,或者配置于一个插槽(13)的内侧,从而一个引导部分(71b)被配置为,从轴向观察,与一个插槽(13)的周向的一侧的内壁面(13b)重叠,并且通过另外的引导部分(71b)的一个插槽(13)侧的端部(71h)配置于与一个插槽(13)的周向的另一侧的内壁面(13b)在周向相同的位置,或者配置于一个插槽(13)的内侧,从而另外的引导部分(71b)被配置为,从轴向观察,与一个插槽(13)的周向的另一侧的内壁面(13b)重叠。如果这样构成,开放夹具(41)能够通过在周向邻接的引导部分(71b)的端部(71h)容易地限制开放夹具(41)的周向的移动。
[0128]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所述,配置引导部(71)的工序是以邻接的引导部分
(71b)彼此在周向上的缝隙(c11)成为比插槽(13)在周向上的宽度即第一宽度(w1)小的第二宽度(w2)的方式配置引导部(71)的工序。如果这样构成,通过以比插槽(13)的第一宽度(w1)小的第二宽度(w2)引导开放夹具(41),能够防止开放夹具(41)与配置于插槽(13)的绝缘部件(30)接触。
[0129]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所述,配置引导部(71)的工序是以第二宽度(w2)成为插槽的第一宽度(w1)与绝缘部件(30)的厚度(t)的两倍之间的差值以下的方式配置引导部(71)的工序。如果这样构成,和引导开放夹具(41)的第二宽度(w2)比插槽(13)的第一宽度(w1)与绝缘部件(30)的厚度(t)的两倍之间的差值大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在开放夹具(41)向径向的另一侧移动时开放夹具(41)和绝缘部件(30)接触(绝缘部件(30)被开放夹具(41)按压)。
[013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所述,配置引导部(71)的工序是以第二宽度(w2)比上述差值小的方式配置引导部(71)的工序。如果这样构成,能够在开放夹具(41)向径向的另一侧移动时,更进一步地可靠防止开放夹具(41)和绝缘部件(30)接触(绝缘部件(30)被开放夹具(41)按压)。
[013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所述,配置引导部(71)的工序是以在开放夹具(41)的周向的两侧引导部分(71b)的端部(71h)设置于比绝缘部件(30)靠开放夹具(41)侧的方式配置引导部(71)的工序。如果这样构成,能够防止开放夹具(41)靠向比端部(71h)靠绝缘部件(30)侧。
[013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所述,将插槽收容部(21)插入插槽(13)的工序是通过利用以沿着轴向的方式延伸的平坦面状的引导部分(71b)的端部(71h)引导沿轴向延伸的平坦面状的开放夹具(41)的侧面(41h),一边利用端部(71h)以限制开放夹具(41)的周向的移动的方式引导开放夹具(41),一边将插槽收容部(21)插入插槽(13)的工序。如果这样构成,通过平坦面状的端部(71h)引导平坦面状的开放夹具(41)的侧面(41h),能够顺畅地引导开放夹具(41)。
[013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所述,配置引导部(71)的工序是以第二宽度(w2)比上述差值小且比开放夹具(41)在周向上的第三宽度(w11)大的方式配置引导部(71)的工序。如果这样构成,能够一边防止在开放夹具(41)向径向的另一侧移动时,开放夹具(41)和绝缘部件(30)因引导部(71)而接触(绝缘部件(30)被开放夹具(41)按压),一边使开放夹具(41)顺畅地向径向的另一侧移动。
[013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所述,配置引导部(71)的工序是以在轴向的两侧与定子芯(10)相邻的方式配置引导部(71)的工序。另外,将插槽收容部(21)插入插槽(13)的工序是一边利用轴向的两侧的引导部(71)以限制开放夹具(41)的周向的移动的方式引导开放夹具(41),一边使线圈(20)和开放夹具(41)都相对于定子芯(10)向径向的另一侧移动,由此将插槽收容部(21)经由开口部(13a)插入插槽(13)的工序。如果这样构成,和引导部(71)仅配置于轴向的一侧的情况相比,能够可靠地防止在开放夹具(41)向径向的另一侧移动时,开放夹具(41)和绝缘部件(30)接触(绝缘部件(30)被开放夹具(41)按压)。
[013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所述,配置引导部(71)的工序是至少在开放夹具(41)被插入插槽(13)一侧配置引导部(71)的工序。另外,使绝缘部件(30)的径向的一侧的部分(30a)开放的工序是一边利用配置于开放夹具(41)被插入插槽(13)一侧的引导部(71)
以限制开放夹具(41)的周向的移动的方式引导开放夹具(41),一边将其插入插槽(13),由此使绝缘部件(30)的径向的一侧的部分(30a)开放的工序。如果这样构成,能够在沿轴向将开放夹具(41)插入插槽(13)时,通过开放夹具(41)被插入一侧的引导部(71)减少开放夹具(41)在周向上的位置的偏移量以及开放夹具(41)相对于轴向的倾斜量。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在将开放夹具(41)插入插槽(13)时开放夹具(41)和绝缘部件(30)接触(绝缘部件(30)被开放夹具(41)按压)。
[0136]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所述,将插槽收容部(21)插入插槽(13)的工序是一边利用引导部(71)以限制开放夹具(41)的周向的移动的方式引导开放夹具(41),且利用引导部(71)以限制线圈(20)的周向的移动的方式引导线圈(20),一边使线圈(20)和开放夹具(41)都相对于定子芯(10)向径向的另一侧移动,由此将插槽收容部(21)经由开口部(13a)插入插槽(13)的工序。如果这样构成,能够一边利用引导部(71)引导开放夹具(41),同时利用引导部(71)引导线圈(20),一边使线圈(20)和开放夹具(41)都向径向的另一侧移动。
[0137]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所述,将开放夹具(41)插入插槽(13)是通过使开放夹具(41)沿轴向移动而将开放夹具(41)插入插槽(13)。如果这样构成,即便在配置于插槽(13)的绝缘部件(30)的径向开口部(30a)比较闭合的情况下,也能使开放夹具(41)不与绝缘部件(30)接触地将其插入插槽(13)。
[0138]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所述,配置引导部(71)的工序是将引导部(71)配置为,至少在开口部(13a)的位置,一个引导部分(71b)的周向的一侧的端部(71h)配置于与一个插槽(13)的周向的另一侧的内壁面(13b)在周向相同的位置,或者相对于一个插槽(13)的周向的另一侧的内壁面(13b)配置于该内壁面(13b)的周向的一侧,并且与一个引导部分(71b)邻接的另外的引导部分(71b)的周向的另一侧的端部(71h)配置于与一个插槽(13)的周向的一侧的内壁面(13b)在周向相同的位置,或者相对于另外的插槽(13)的周向的一侧的内壁面(13b)配置于该内壁面(13b)的周向的另一侧的工序。如果这样构成,能够至少在开口部(13a)通过引导部分(71b)的端部(71h)引导开放夹具(41)。这里,开口部(13a)是从线圈(20)的径向内侧的端部至径向外侧的端部为止(即线圈(20)的整体)通过的部位。因此,通过在开口部(13a)开放夹具(41)被引导,能够有效地防止开放夹具(41)与配置于插槽(13)的绝缘部件(30)接触。
[0139]
(定子的组装装置的效果)
[014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所述,定子(100)的组装装置(200)具备开放夹具(41),该开放夹具(41)构成为,能够在多个插槽(13)中,分别在相对于绝缘部件(30)与内壁面(13b)相反一侧,和线圈(20)一起向径向的另一侧移动,通过被插入插槽(13),使绝缘部件(30)的径向的一侧的部分(30a)开放。另外,定子(100)的组装装置(200)具备以在定子芯(10)的轴向与定子芯(10)相邻的方式配置的引导部(71)。另外,引导部(71)设置为限制开放夹具(41)的周向的移动。由此,能够防止开放夹具(41)与配置于插槽(13)的绝缘部件(30)接触。其结果是,能够防止绝缘部件(30)因开放夹具(41)而破损以及绝缘部件(30)被卷入开放夹具(41)与齿(12)之间。由此,能够提供能够防止因绝缘部件(30)的破损以及卷入而产生定子(100)的绝缘不良的定子(100)的组装装置(200)。
[014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所述,引导部(71)包含以在周向排列的方式设置的多个引导部分(71b)。另外,一个引导部分(71b)被设置为,从轴向观察,与一个插槽(13)的
周向的一侧的内壁面(13b)重叠,并且与一个引导部分(71b)在周向相邻的另外的引导部分(71b)被设置为,从轴向观察,与一个插槽的周向的另一侧的内壁面(13b)重叠。如果这样构成,由于开放夹具(41)容易与在周向邻接的引导部分(71b)接触,所以能够提供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开放夹具(41)与绝缘部件(30)接触的定子(100)的组装装置(200)。
[014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所述,引导部(71)构成为,邻接的引导部分(71b)彼此在周向上的缝隙(c11)成为比插槽(13)在周向上的宽度即第一宽度(w1)小的第二宽度(w2)。由此,能够提供一种定子(100)的组装装置(200),通过以比插槽(13)的第一宽度(w1)小的第二宽度(w2)引导开放夹具(41),其能够防止开放夹具(41)与配置于插槽(13)的绝缘部件(30)接触。
[014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所述,引导部(71)构成为,第二宽度(w2)成为插槽(13)的第一宽度(w1)与绝缘部件(30)的厚度(t)的两倍之间的差值以下。如果这样构成,能够提供一种定子(100)的组装装置(200),和引导开放夹具(41)的第二宽度(w2)比插槽(13)的第一宽度(w1)与绝缘部件(30)的厚度(t)的两倍之间的差值大的情况相比,其能够在开放夹具(41)向径向的另一侧移动时,更加可靠地防止开放夹具(41)和绝缘部件(30)接触(绝缘部件(30)被开放夹具(41)按压)。
[014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所述,引导部(71)构成为第二宽度(w2)比上述差值小。如果这样构成,能够提供一种定子(100)的组装装置(200),其能够在开放夹具(41)向径向的另一侧移动时,更进一步地可靠防止开放夹具(41)和绝缘部件(30)接触(绝缘部件(30)被开放夹具(41)按压)。
[014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所述,多个引导部分(71b)的端部(71h)设置于开放夹具(41)的周向的两侧的比绝缘部件(30)靠开放夹具(41)侧。如果这样构成,能够提供一种定子(100)的组装装置(200),其能够防止开放夹具(41)靠向比端部(71h)靠绝缘部件(30)侧。
[0146]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所述,多个引导部分(71b)的各自的端部(71h)设置为,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平坦面形状,并且引导沿轴向延伸的平坦面状的开放夹具(41)的侧面(41h)。如果这样构成,能够提供一种定子(100)的组装装置(200),其通过平坦面状的端部(71h)引导平坦面状的开放夹具(41)的侧面(41h),和端部(71h)以及侧面(41h)中的至少一方具有角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在端部(71h)和侧面(41h)接触的情况下,更加可靠地防止端部(71h)以及侧面(41h)中的至少一方破损。
[0147]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所述,多个引导部分(71b)分别设置为,从轴向观察,沿着插槽(13)并且延伸至插槽(13)的径向的一侧为止。如果这样构成,在线圈(20)的至少一部分从插槽(13)的径向的一侧被插入插槽(13)的情况下,能够一边利用引导部分(71b)之中的向插槽(13)的径向一侧延伸的部分引导上述线圈(20)的至少一部分,一边使线圈(20)插入插槽(13)。其结果是,能够更加顺畅地将线圈(20)插入插槽(13)。即,能够一边利用引导部分(71b)在插槽(13)的径向的一侧引导线圈(20),一边在插槽(13)中引导开放夹具(41)。
[0148]
[变形例]
[0149]
此外,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各方面均应视为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并非通过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示出,而是通过权利要求示出,还包含与权利要求等同
的意思以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变形例)。
[0150]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引导部件71a的宽度w2(第二宽度)比插槽13的宽度w1(第一宽度)与绝缘片30(绝缘部件)的厚度t的两倍之间的差值小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引导部件71a的宽度w2(第二宽度)也可以与插槽13的宽度w1(第一宽度)与绝缘片30(绝缘部件)的厚度t的两倍之间的差值相等。
[0151]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引导部件71a设置于定子芯10的轴向两侧的端面(10a、10b)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引导部件71a也可以仅设置于定子芯10的端面(10a、10b)之中的任一方。
[0152]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具备在径向内侧设置有插槽13的开口部13a的定子芯的定子100的组装方法以及该定子100的组装装置200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具备在径向外侧设置有插槽的开口部的定子芯的定子的组装方法以及该定子的组装装置。
[0153]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将第二开放夹具42设置于绝缘部件开放部40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在定子芯10的径向的宽度比较小的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在绝缘部件开放部40不设置第二开放夹具42,通过第一开放夹具41(开放夹具)使绝缘片30(绝缘部件)的径向开口部30a(径向的一侧的部分)开放。
[0154]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通过按压部73按压线圈端部22从而与线圈端部22连续的插槽收容部21被第一开放夹具41按压(开放夹具)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如果构成为按压部73能够直接按压插槽收容部21,也可以为,并非通过按压部73按压线圈端部22,而是通过按压部73按压插槽收容部21。
[0155]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在将引导部件71a配置于定子芯10的端面(10a、10b)之后,将第一开放夹具41(开放夹具)插入插槽13使绝缘片30(绝缘部件)开放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将第一开放夹具41(开放夹具)插入插槽13使绝缘片30(绝缘部件)开放之后,将引导部件71a配置于定子芯10的端面(10a、10b)。
[0156]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将第一开放夹具41(开放夹具)从轴向插入插槽13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第一开放夹具41(开放夹具)从径向插入插槽13。
[0157]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第一引导部71(引导部)由多个引导部件71a构成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引导部也可以形成为一体。
[0158]
例如,如图22所示,第一引导部171形成为一体。具体而言,第一引导部171包含形成为一体的圆环状的径向外侧部分171c和多个径向内侧部分171b。多个径向内侧部分171b设置为从径向外侧部分171c向径向内侧延伸。
[0159]
另外,如图23所示,径向内侧部分171b相对于线圈端部22配置于轴向上的与定子芯10相反一侧(在图23中z1侧)。此时,通过第一引导部171引导的第一开放夹具141(以及第二开放夹具142)和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开放夹具41(以及第二开放夹具42)相比,轴向的长度较大。另外,此时,取代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引导部71,设置有仅具有引导线圈20的功能的引导部271。此外,也可以取代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引导部71设置第一引导部171。另外,在图23中,仅图示出z1侧的第一引导部171,但在z2侧也设置有第一引导部171。此外,第一引导部171以及径向内侧部分171b分别是技术方案的“引导部”以及“引导部分”的一个例
子。另外,第一开放夹具41是技术方案的“开放夹具”的一个例子。
[016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径向内侧部分71b(引导部分)以比插槽13在周向上的宽度w1小的宽度w2引导第一开放夹具41(开放夹具)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引导第一开放夹具41(开放夹具)的周向的宽度也可以为插槽13的宽度w1以上。
[0161]
具体而言,径向内侧部分271b引导第一开放夹具241(开放夹具)的周向的宽度w22比插槽13的宽度w1大。此时,第一开放夹具241包含通过第一开放夹具241被引导的前端部241a。前端部241a的周向的宽度w21比被插入插槽13内的第一开放夹具241的插槽内部分241b的周向的宽度w31大。此外,径向内侧部分271b是技术方案的“引导部分”的一个例子。另外,宽度w22以及宽度w21分别是技术方案的“第二宽度”以及“第三宽度”的一个例子。
[0162]
附图标记说明:
[0163]
10

定子芯;10a、10b

端面;11

背轭;12

齿;13

插槽;13a

开口部;13b

内壁面;20

线圈;21

插槽收容部;30

绝缘片(绝缘部件);30a

径向开口部(径向的一侧的部分);41、141

第一开放夹具(开放夹具);41h

侧面;71、171

第一引导部(引导部);71b、171b、271b

径向内侧部分(引导部分);71h

端部;100

定子;200

组装装置;c11

缝隙;t

厚度;w1

宽度(第一宽度);w2、w22

宽度(第二宽度);w11、w21

宽度(第三宽度)。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