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捅针组件及其施针方法与流程

2021-12-07 21:2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中医针灸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捅针组件及其施针方法。


背景技术:

2.针灸技艺是中医文化的瑰宝,它以突出的治疗效果深受世界各国人们的喜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针灸想要有效果离不开针灸针具的创新。传统的针灸治疗应对颈腰椎病、肩周炎、膝骨性关节炎、肌筋膜炎等病症,见效慢,致患者难以坚持。这类疾病的共性是存在筋结,由于长期劳损等引起的以四肢经络、关节、肌肉等处出现“压痛点”、“硬结”、“条索”等的一类病症,临床主要表现为筋结病灶部位的疼痛不适。
3.现有技术的针灸针有豪针、芒针和捅针,豪针是针身最长不过250毫米,其直径最大不过0.4毫米的尖针,通常用于针灸穴位;芒针,其针身细如麦芒,长度一般为167~266毫米,也有粗的,针尖也是尖的。捅针则是直径0.5

2mm,针尖为钝头的,捅针是专门用来剥离、松懈组织粘连的针具,在此,仅涉及捅针。传统捅针的缺陷是进针疼痛,针柄复杂,成本高。
4.黑龙江张云飞公开了一种巨针(公开号:cn2066741u,公开日:1990年12月5日),为解决现有的捅针针感差的问题,包括针身1、针尖3,针身1顶部细铜丝缠绕不锈钢丝形成针柄2。针尖3为圆头。该针能刺激量大、针感强,又因粗而不易弯针和滞针,故对某些重症顽症有奇效。又因针尖圆而不钝,利而不锐易于沿皮刺,因为针长而可一针透多穴,所以能起到疏通经络、筋皮、调节气血,开痈通塞之作用,对治疗重症痼疾效果好。施针方法:右手拇食二指夹持针身下端,露出针尖14~17毫米,对准穴位快速刺入,然后沿皮捻转透刺,一般针感较强,如无针感,可轻轻提插而获针感后出针。一般不留针,出针宜缓慢,并用棉珠压针孔片刻。但是,圆头针刺破皮肤是非常疼痛难忍的,病人的进针体验感比较差。
5.安徽贺成功公开了一种芒针(公开号:cn101940531a,公开日:2011年1月12日),为解决传统芒针针柄与针身一条直线,皮下横刺时不易施行提插手法的技术问题,芒针包括针尖1、针身2、翼状针根3和z字形针柄4,针身2为细长圆柱状,材质为钨钢,针尖为钝圆状,尖而不锐;针柄前端与翼状针根3垂直,翼状针根3为0.5x1.5的平板状,针柄为圆管。效果是

针柄与针身呈“z”字形,捏住翼状针根3,沿皮下横刺法时容易施行提插手法;

较细的芒针用于深刺或透穴,较粗的芒针用于剥离、松解组织粘连,扩大了芒针的应用范围。但其缺陷一也是钝圆状的针尖刺破皮肤是非常疼痛难忍的,病人的进针体验感比较差。缺陷二是尽管z字形针柄部分大而便于提捏,但是成本高,用处也仅相当于针柄。
6.因此,在不易损伤神经、血管,适应部位广泛,能快速解开结节的前提下,开发进针疼感小、便于操作(如横刺、提捻)、成本低廉的捅针,成为针灸针具发展的瓶颈。


技术实现要素:

7.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捅针组件及其施针方法,。
8.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捅针组件,包括
9.捅针,用于旋入所述针孔通过手法剥离、松懈组织粘连;所述捅针包括捅针针体和捅针针柄,捅针针柄是在捅针针体的一端采用金属丝双头螺旋缠绕形成;捅针针体端部设有进针部,所述进针部包括锥台部和钝圆部,钝圆部的直径大于等于捅针针体直径的 2/3;
10.开孔针,用于刺破病灶部位形成针孔,开孔针包括开孔针体和开孔针柄,开孔针体端部包括针尖部;
11.开孔针体的直径大于等于捅针针体的直径至少0.5mm。
12.进一步地,所述捅针针体在紧邻捅针针柄处设有抗弯弱部,所述抗弯弱部通过捅针针体外周利用凸圆弧磨轮磨削掉一部分材料形成细颈状的部分,使得该抗弯弱部具有相比针体的其他部分有更小的抗弯曲变形能力。
13.进一步地,捅针针体外周一体加强部,所述加强部包括一体设于针体外周的至少3根加强筋。
14.进一步地,加强筋为宽扁筋,加强筋高出针体外周的高度为h

≤0.2mm,加强筋的宽度 w

≥0.3mm。
15.进一步地,所述捅针针柄设有辅助部,所述辅助部包括平台部,所述平台部沿捅针针柄轴向延伸,且至少沿第一方向对称设于捅针针柄外周面。
16.进一步地,所述辅助部还包括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的第二平台部。
17.进一步地,所述辅助部的金属丝表面压为网纹表面。
18.进一步地,所述辅助部包括设于针柄的至少2个结节部,所述结节部通过针柄多缠绕一层第二金属丝形成,缠绕之前,在针柄表面相邻金属丝之间的凹槽中涂刷粘结剂,第二金属丝嵌设于针柄表面相邻金属丝之间的凹槽紧挨地螺旋缠绕至少三道。
19.进一步地,捅针针体端部紧邻进针部上方设有波浪部,所述波浪部包括至少5

6圈的螺旋形的波浪纹。
20.一种使用所述捅针组件的施针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21.1)开孔、倒手换针
22.左手拇指和手掌之间倒握捅针,左手四个手指轻按扎入点下方;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开孔针扎入病灶组织形成针孔;
23.右手松开开孔针,从左手接过捅针;
24.左手拔出开孔针,左手拇指和手掌之间倒握所述开孔针;
25.2)捅针旋入,右手将捅针对准针孔,边用拇指、食指和中指轻捻针柄边进入针孔至少3

5mm;
26.3)捅针手法
27.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捏紧捅针,利用手法在病灶部位进行组织松懈,同时左手食指大致按压于捅针端部区域,感觉捅针端部的深度;施针后,拔出捅针,左手对捅针进针部位向针孔按压,挤出部分组织液。
28.所述捅针组件,相比现有技术,施捅时疼感更小,二针协同配合,抗弯弱部的设计,使得当针柄相对于针体在抗弯弱部有弯曲的情况下,手柄和针体仍然便于捻、捏、捅等操作。
附图说明
29.图1为本发明一种捅针组件的实施例1的主剖视图;
30.图2为本发明一种捅针组件的实施例1的放大图i;
31.图3为本发明一种捅针组件的实施例2的捅针的主剖视图;
32.图4为本发明一种捅针组件的实施例2的图3的局部放大图ii;
33.图5为本发明一种捅针组件的实施例2的图3的局部放大图iii;
34.图6为本发明一种捅针组件的实施例2的图3的b

b剖视图;
35.图7为本发明一种捅针组件的实施例2的图6的c向视图;
36.图8为本发明一种捅针组件的实施例2的另一实现例的图3的b

b剖视图;
37.图9为本发明一种捅针组件的实施例3的捅针的主剖视图;
38.图10为本发明一种捅针组件的实施例3的图9的局部放大图iv;
39.图11为本发明一种捅针组件的实施例3的图9的a

a剖视图。
40.图12为本发明一种捅针组件的实施例3的局部放大图vi。
41.图13为本发明一种捅针组件的施针方法示意图。
42.a)为开孔针开孔;b)为捅针旋入;c)为捅针施针。
43.上述图中的附图标记:
44.10捅针,11捅针针体,12捅针针柄,13金属丝,14第二金属丝
45.20开孔针,21开孔针体,22开孔针柄,23针尖部
46.30进针部,31锥台部,32钝圆部
47.40螺旋部
48.50辅助部,51平台部,52第二平台部,53网纹表面,54结节部
49.60加强部,61加强筋,62螺旋槽,63抗弯弱部
具体实施方式
5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51.实施例1
52.一种捅针组件,包括捅针10和开孔针20,开孔针20用于刺破病灶部位形成针孔;所述捅针10用于旋入所述针孔通过手法剥离、松懈组织粘连。
53.开孔针20包括开孔针体21和开孔针柄22,开孔针体21端部包括针尖部23。为使开孔针能够刺穿角质层,针尖部23为长度大于3mm的圆锥体,圆锥尖端过开孔针体21 的中心线。开孔针体长度大于等于75mm,开孔针柄长度大于等于35mm,总长度大于等于 110mm。
54.所述捅针10包括捅针针体11和捅针针柄12,捅针针体和开孔针体均采用优质不锈钢丝制作,比如cr
18
ni9。捅针针柄12是在捅针针体的一端采用镀银/钝化的金属丝13双头螺旋缠绕形成,可采用φ0.48的铜丝。开孔针体的直径d0大于捅针针体的直径d1至少 1mm。
55.捅针针体直径为至少0.8毫米,为已知针的直径的至少两倍,从而提供必要的刚性并避免在重复使用后立即出现变形。针体长度至少100mm,针柄长度至少50mm,捅针10 总长度至少150mm。
56.捅针针体11端部设有进针部30,所述进针部30包括锥台部31和钝圆部32,锥台部31具有锥度角α,α为1
°‑2°
。锥台部31的锥台高度h0为0.5

1mm。钝圆部32与锥台部31的母线
相切。钝圆部32的钝圆高度h1小于等于钝圆部32的直径d

。钝圆部 32的直径d

大于等于捅针针体直径的2/3。进针部30的设计与单纯的针端圆头设计,稍显锐利,捅针时,对钙化组织的破开能力强,针体不易变形弯曲,而锥台部31和钝圆部又使得易于旋入针孔,捅时痛感不强。
57.更为优选的是,为增加松懈肌肉组织的能力,捅针针体11端部紧邻进针部30上方设有波浪部40,所述波浪部40包括至少5

6圈的螺旋形的波浪纹,从而使得波浪峰超出针体轮廓线的高度h

≥0.05mm,波浪谷低于针体轮廓线的高度h

≥0.05mm,从而使得波浪部40超出针体轮廓线至少0.1mm。该波浪部40是通过一定直径的滚珠在针体上旋压而成。
58.所述捅针组件的施针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59.1)开孔、倒手换针
60.左手拇指和手掌之间倒握捅针10,左手四个手指轻按扎入点下方;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开孔针20扎入病灶组织,深度触及病灶点,形成针孔;
61.右手松开开孔针20,从左手接过捅针10;
62.左手拔出开孔针20;
63.2)捅针旋入,在左手拔出开孔针20的瞬间,右手将捅针10对准针孔,边用拇指、食指和中指轻捻针柄边旋入针孔至少3

5mm;
64.3)捅针手法
65.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捏紧捅针10,利用提、按、旋、压等手法在病灶部位进行组织松懈,施针后,拔出捅针,左手对捅针进针部位向针孔按压,挤出部分黄水。
66.实施例2
67.在针柄上做方便旋转进针的改进,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68.一种捅针组件,在两手指捏针柄转动针体时,或捅针按手法捅开组织时,为增大抓握力,所述捅针针柄12设计有辅助部50,所述辅助部50包括平台部51,所述平台部 51沿捅针针柄12轴向延伸,且至少沿第一方向对称设于捅针针柄外周面。将捅针针柄置于砧板,压头以一定压力下压,使得针柄上下两圆弧面变形成为平面,从而形成平台部51。或者,所述辅助部50还包括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的第二平台部52。更为优选的是,所述辅助部50的金属丝表面压为网纹表面53。
69.更为优选的是,所述辅助部50包括设于针柄的至少2个结节部54,所述结节部54 通过针柄多缠绕一层第二金属丝14形成,缠绕之前,在针柄表面相邻金属丝13之间的凹槽中涂刷粘结剂,第二金属丝14嵌设于针柄表面相邻金属丝13之间的凹槽紧挨地螺旋缠绕至少三道。
70.实施例3
71.对针体改进,需要刚的地方加强,需要柔的地方减弱,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2相同。
72.一种捅针组件,所述捅针针体11外周一体设置加强部60,所述加强部60包括一体设于针体外周的至少3根加强筋61。加强筋61为宽扁筋,加强筋61高出针体外周的高度为h筋≤0.2mm,加强筋61的宽度w筋≥0.3mm。
73.位于捅针针柄12内的捅针针体11在加强筋61部分设于螺旋槽62,金属丝13嵌入螺旋槽62并紧箍在捅针针体11外,对捅针针体轴向方向更为牢固的固定。
74.更为优选的是,所述捅针针体11在紧邻捅针针柄12处设有抗弯弱部63,所述抗弯
弱部 63通过捅针针体11外周磨削掉一部分材料,形成细颈状的抗弯弱部,使得该抗弯弱部63具有相比针体的其他部分有更小的抗弯曲形变能力。
75.或者抗弯弱部63通过加强筋61在针体外周沿轴向延伸且于该处终止而形成。
76.或者抗弯弱部63通过捅针针体11于该处拉伸使其直径减小而形成。
77.或者抗弯弱部63通过捅针针体11的其他部分热处理而增加抗弯曲应力而该处免于热处理而获得。
78.在此需说明,上述实施例1、2、3只是为表述方便而划分。由于实施例1、2、3是对捅针10的不同性能方面做的改进,所以其特征可以任意组合。比如实施例1中可以将针体仅加入抗弯弱部63,或者实施例1中仅加入结节部54。
79.所述捅针组件,乃冯计平集多年经验之创新,相比现有技术,施捅时疼感更小,二针协同配合,抗弯弱部的设计,使得当针柄相对于针体在抗弯弱部有弯曲的情况下,手柄和针体仍然便于捻、捏、捅等操作。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