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舱室内物件移位运输工装的制作方法

2021-12-07 20:5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运输工装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舱室内物件移位运输工装。


背景技术:

2.常规船舶舱室内的物件移位通常上是使用船方机舱行车将物件吊运至天窗口下,再使用码头起重机或使用船方甲板平移吊吊运出舱。吊运的物件一般包括主机缸头、活塞、缸套等物件。
3.而在船舶舱室中进行实际操作时,有时会出现施工通道的空间较为狭窄,无法使用上述传统移位运输方式,而主机缸头的结构较大,无法人力搬运,因此需要设计一种用于舱室内物件移位运输工装。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舱室内物件移位运输工装,以解决实际操作时,传统的位移运输方式无法在空间狭窄的施工通道中进行操作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舱室内物件移位运输工装,包括:第一液压小车;第二液压小车;所述第一液压小车与第二液压小车的上表面均设置有两组液压升降架,所述第一液压小车与第二液压小车的内侧一组液压升降架的前端均包括有两根插板,所述插板的底部均固定安装有连接套,所述连接套的内部设置有转杆,所述转杆的一端还固定安装有支撑板;所述第一液压小车上表面的中部位置还设置有电机组件;限位轴;托盘;v型架;主机缸套。
6.其中,所述第一液压小车与第二液压小车的底部还设置有万向轮,未安装所述插板的液压升降架的顶部还固定安装有拖杆。
7.其中,所述第一液压小车的上表面还设置有第二齿盘、第三齿盘以及第四齿盘,同侧两根所述转杆靠近电机组件的一端还固定安装有第一齿盘。
8.其中,所述第三齿盘与第四齿盘之间通过金属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齿盘与第三齿盘啮合,所述第二齿盘通过同步带与其中一侧的第一齿盘连接,所述第四齿盘通过同步带与另一侧所述的第一齿盘连接。
9.其中,所述转杆的中部位置开设有贯穿的槽口,所述转杆通过槽口与限位轴螺纹连接。
10.其中,所述托盘包括有平板与四个第一u型板,四个所述第一u型板均匀固定安装在平板的底部。
11.其中,所述v型架包括有m型支板、连接板、第二u型板,所述m型支板的下表面与连接板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所述第二u型板固定安装于连接板的下表面。
12.其中,所述支撑板为呈等腰三角形的金属块,所述支撑板的长边所在的表面固定安装有限位块,所述支撑板的中部位置开设有贯穿的连接槽,所述转杆贯穿连接槽的内部。
13.其中,所述托盘设置于第二液压小车的插板上,所述第二液压小车的插板插入第
一u型板的内侧。
14.其中,所述v型架设置于第一液压小车的插板上,所述第一液压小车的插板插入第二u型板的内侧。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6.通过设置的第一、第二液压小车以及相匹配的辅助结构,能够提供在两侧进行液压抬起的升降结构,此升降结构的端部还设置有插板结构,用于将主机缸套插起,然后进行升降,在需要抬起物品的边缘无插入槽口时,通过转杆以及相匹配的辅助结构,能够提供在两侧通过转动进行抬起操作的结构,通过此结构将主机缸套抬起,然后将第一、第二液压小车向内侧移动,并通过v型架以及托盘提供物品的支撑,能够避免重型物品直接接触液压小车的表面,降低其所受到的损伤,延长整体结构的使用寿命,整体操作效率较高,机械的操作方式不会耗费过多人工,而且能够在狭小的工作通道中进行操作,具备较强的实用效果。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发明与主机缸套的连接图;
18.图2为本发明的正视图;
19.图3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20.图4为本发明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发明图3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发明v型架的正视图;
23.图7为本发明托盘的正视图;
24.图8为本发明支撑板的侧视图;。
25.图1

8中:10、第一液压小车;11、万向轮;12、拖杆;20、第二液压小车;30、液压升降架;31、插板;32、连接套;321、第一齿盘;33、转杆;34、支撑板;341、限位块;342、连接槽;35、电机组件;351、第二齿盘;352、第三齿盘;353、第四齿盘;40、限位轴;50、托盘;51、平板;52、第一u型板;60、v型架;61、m型支板;62、连接板;63、第二u型板;70、主机缸套。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7.请参阅图1

8,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舱室内物件移位运输工装,包括:第一液压小车10;第二液压小车20;液压升降架30,限位轴40;托盘50;v型架60;主机缸套70。
28.其中,第一液压小车10与第二液压小车20的上表面均设置有两组液压升降架30,液压升降架30为现有技术,一般的液压小车在单侧设置一组,此处设置两组,保证底部的整体结构能够同步进行升降,两组液压升降架30之间通过杆体连接,形成矩形的支撑框架,此框架设置于第一液压小车10与第二液压小车20的底部;
29.其中,第一液压小车10与第二液压小车20的内侧一组液压升降架30的前端均包括
有两根插板31,通过插板31直接插入的方式能够将部分存在插口的物品直接插起并进行升降抬起。
30.其中,插板31的底部均焊接有连接套32,连接套32的内部设置有转杆33,转杆33的一端还焊接有支撑板34,将支撑板34的边缘插入物品边缘的缝隙处,通过转杆33的转动带动支撑板34进行转动,进而能够抬起物品;
31.其中,第一液压小车10上表面的中部位置还设置有电机组件35,通过电机组件35提供动力输出。
32.其中,第一液压小车10与第二液压小车20的底部还设置有万向轮11,未安装插板31的液压升降架30的顶部还焊接有拖杆12,万向轮11提供移动的支撑效果,拖杆12用于手动拖拽的受力结构。
33.其中,第一液压小车10的上表面还设置有第二齿盘351、第三齿盘352以及第四齿盘353,同侧两根转杆33靠近电机组件35的一端还焊接有第一齿盘321,第三齿盘352与第四齿盘353之间通过金属杆固定连接,第二齿盘351与第三齿盘352啮合,第二齿盘351通过同步带与其中一侧的第一齿盘321连接,第四齿盘353通过同步带与另一侧的第一齿盘321连接,通过第三齿盘352与第四齿盘353,能够将电机组件35动力端的动力分别传递至两侧的第一齿盘321,进而带动与第一齿盘321连接的转杆33,并且能够使得两侧的转杆33同时向内侧转动。
34.其中,转杆33的中部位置开设有贯穿的槽口,转杆33通过槽口与限位轴40螺纹连接,限位轴40能够对两个转杆33进行位置限制,主要用于对第一液压小车10以及第二液压小车20的位置限制。
35.其中,托盘50包括有平板51与四个第一u型板52,四个第一u型板52均匀焊接在平板51的底部,托盘50设置于第二液压小车20的插板31上,第二液压小车20的插板31插入第一u型板52的内侧,用于对移动的物品进行支撑,采用u型结构的板材进行支撑,方便拆装;
36.其中,v型架60包括有m型支板61、连接板62、第二u型板63,m型支板61的下表面与连接板62的上表面焊接,第二u型板63焊接于连接板62的下表面v型架60设置于第一液压小车10的插板31上,第一液压小车10的插板31插入第二u型板63的内侧,m型支板61的顶部斜槽内侧可对管状结构进行位置限制,托盘50与v型架60用于在第一液压小车10与第二液压小车20的顶部进行支撑,避免直接对第一液压小车10与第二液压小车20造成损坏。
37.其中,支撑板34为呈等腰三角形的金属块,支撑板34的长边所在的表面焊接有限位块341,支撑板34的中部位置开设有贯穿的连接槽342,转杆33贯穿连接槽342的内部,三角状的支撑板34能够通过底部的尖锐端插入待移动物品的底部缝隙处,然后通过两侧的同步转动抬起物品,此时边侧的限位块341能够提供简单的位置限制,避免失误操作导致受力不均使得物品掉落的问题。
38.工作原理:在进行使用时,从待移动物品的两侧分别将第一液压小车10与第二液压小车20插入,若待移动物品存在插口,则可通过插板31直接插入的方式进行升降抬起,多数情况下为无槽口操作方式,在无槽口时,通常需要将两侧的支撑板34边缘的尖锐端从待移动物品的两侧插入,然后通过电机组件35带动转杆33转动,使得支撑板34进行转动,进而能够将待移动物品抬起,此时将两侧的第一液压小车10与第二液压小车20向内侧推动,使得物品掉落在托盘50与v型架60上,提供支撑效果,并且因为转杆33与连接套32之间通过轴
承进行转动的连接,可进行拆卸,可针对连接支撑板34的转杆33进行替换,用来适应不同规格的物品,应用范围较广。
3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40.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