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楼梯间与前室合用的加压送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12-04 13:1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楼梯间与前室合用的加压送风系统,属于建筑防烟楼梯间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防烟楼梯间是高层建筑消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员疏散的唯一途径;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2014(2018年版),一类高层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32m的二类高层公共建筑,以及建筑高度大于33m的住宅建筑应采用防烟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来防止火灾烟气进入楼梯间,也可以通过机械加压送风的方式来防烟;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楼梯间由楼梯间及其前室组成,楼梯间、前室的加压送风系统按《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

2017的要求应当分开设置,分开设置的方式不可避免的就会造成设备占用面积大、投资成本大;防烟楼梯间作为疏散通道,可能有的洞口为疏散门、外窗、加压送风口,除了这三种洞口以外不允许有其它洞口;而其前室,可能有的洞口为疏散门、外窗、加压送风口;走道进入前室的门、前室进入楼梯间的门均为常闭防火门,消防值班室的防火门监控系统可监控所有防火门;楼梯间、前室的加压送风系统分开设置,目的就是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即系统运行后楼梯间与走道之间形成40~50pa的压差,前室与走道之间形成25~30pa的压差,前提是楼梯间、前室的可开启外窗处于关闭状态,而现行规范gb51251未有相应的规定,因此存在一定的隐患;楼梯间一般设有外窗,若是可开启外窗就存在开启以后未及时关闭的可能性,若此时发生火灾,楼梯间加压风机即使启动也无法确保楼梯间与走道之间形成压差;因此,楼梯间、前室的加压送风系统如果合并,一旦楼梯间、前室有未关闭的外窗,就会导致楼梯间、前室均无法确保与走道之间形成有效压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楼梯间与前室合用的加压送风系统,用以创造一种简化的加压送风方式,在不降低加压送风系统的可靠性前提下将传统楼梯间、前室分开设置的加压送风系统合并,以便节约投资成本。
4.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5.一种楼梯间与前室合用的加压送风系统,包括加压风机和加压送风管,所述加压送风管与加压风机的出口端连通;所述加压送风管设置在楼梯间与前室之间,在楼梯间一侧设置与加压送风管连通的自垂百叶风口,在前室一侧设置与加压送风管连通的常闭加压送风口;在楼梯间和/或前室设置外窗,所述外窗是固定窗或具有窗磁的可开启窗,所述窗磁与消防控制系统通信连接,所述消防控制系统控制加压风机启动或停止;所述消防控制系统控制常闭加压送风口开启或关闭。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在楼梯间一侧每两层或每三层设置一个与加压送风管连通的自垂百叶风口。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在前室一侧每层均设置一个与加压送风管连通的
常闭加压送风口。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常闭加压送风口具有手动开启和关闭机构。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楼梯间设置有与外部连通的泄压管路,所述泄压管路上设置有电动阀门,所述电动阀门与压差控制器通信连接。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楼梯间设置有压差传感器,所述压差传感器与压差控制器通信连接。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
12.与传统楼梯间、前室分开设置的加压送风系统相比减少一台加压风机,并减小加压送风管的尺寸,也取消前室的压差传感器,因此减少了投资成本、减小机房占用面积;提高了加压送风系统的可靠性,其可靠性体现在消防控制系统知道各楼梯间、前室的可开启外窗是否处于开启的状态,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只要楼梯间开着一扇窗,压力差就无法实现;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将传统楼梯间、前室分开设置的加压送风系统合并,同时提高了加压送风系统的可靠性,减少加压送风系统的投资成本及占用面积。
附图说明
13.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4.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
[0015]1‑
楼梯间,2

前室,3

加压送风管,4

自垂百叶风口,5

常闭加压送风口,6

外窗,7

手动开启和关闭机构,8

压差传感器,9

走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具体的介绍。
[0017]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是一种楼梯间与前室合用的加压送风系统,包括加压风机和加压送风管3,加压送风管3与加压风机的出口端连通;加压送风管3设置在楼梯间1与前室2之间,在楼梯间1一侧设置与加压送风管3连通的自垂百叶风口4,在前室2一侧设置与加压送风管3连通的常闭加压送风口5;在楼梯间1和前室2分别设置外窗6;在实际应用时,也可以只在楼梯间1设置外窗或只在前室2设置外窗;外窗6包括固定窗和具有窗磁的可开启窗,窗磁与消防控制系统通信连接,消防控制系统控制加压风机启动或停止;消防控制系统控制常闭加压送风口5开启或关闭。
[0018]
本实施例在楼梯间1一侧每两层设置一个与加压送风管3连通的自垂百叶风口4;在实际应用时,也可以在楼梯间1一侧每三层设置一个与加压送风管3连通的自垂百叶风口4。
[0019]
本实施例在前室2一侧每层均设置一个与加压送风管3连通的常闭加压送风口5;该常闭加压送风口5具有手动开启和关闭机构7;便于在特殊情况下,现场手动开启和关闭常闭加压送风口5。
[0020]
本实施例在楼梯间1设置有与外部连通的泄压管路,泄压管路上设置有电动阀门,电动阀门与压差控制器通信连接;楼梯间1设置有压差传感器8,压差传感器8与压差控制器通信连接。
[0021]
在实际应用时,采用两种方式来避免楼梯间1、前室2与外部环境相通而导致漏风,
一种是把楼梯间1、前室2的外窗6全部设计成固定窗,另一种是给所有的可开启窗设置窗磁,窗磁的检测信号发送给消防控制系统,使得消防控制系统能够了解可开启窗的开关状态,日常巡查时关闭可开启窗,当发生火灾加压风机启动以后使得楼梯间1、前室2处于密闭状态并形成相应的压力差。
[0022]
本实用新型在楼梯间1和前室2的中间位置设置加压送风管3,在实际应用时,也可以在其它恰当位置设置加压送风管3;在楼梯间1一侧每两层或每三层设置一个自垂百叶风口4,在前室2一侧每层均设置一个常闭加压送风口5;当发生火灾时,消防控制系统控制着火层及其相邻上下层的前室2常闭加压送风口5开启,并控制加压风机启动,加压后的空气经加压送风管3向楼梯间1、前室2流动,由于楼梯间1、前室2是密闭的,所以会形成楼梯间1空气压力高于前室2空气压力、前室2空气压力高于走道9空气压力的状态,使得火灾烟气难以进入楼梯间1和前室2;人员进入的前室2中,常闭加压送风口5若已开启,则前室2空气压力迫使火灾烟气返流,由于前室2防火门是自动关闭的,因此前室2空气压力仍能维持;常闭加压送风口5若未开启,少量火灾烟气尾随人员进入前室2,人员继续进入楼梯间1时,楼梯间1空气压力使得火灾烟气无法进入楼梯间1,这样就保证了楼梯间1、前室2的安全,人员自进入前室2开始就处于较为安全的状态。
[0023]
本实用新型在楼梯间1设置压差传感器8,楼梯间1空气压力过大时,压差传感器8将信号传递给压差控制器,压差控制器控制泄压管路上的电动阀门开度,由泄压管路泄压,确保楼梯间1压力差在规范规定的范围内;楼梯间1自垂百叶风口4的叶片,平时处于下垂状态,加压风机启动以后,加压送风管3内部的空气向外流动会吹起自垂百叶风口4的叶片实现送风;而常闭加压送风口5,既可以在现场手动开启,也可以通过消防控制系统发出的电信号远程控制开启。
[0024]
本实用新型与传统楼梯间、前室分开设置的加压送风系统相比减少一台加压风机,并减小加压送风管的尺寸,也取消前室的压差传感器,因此减少了投资成本、减小机房占用面积;提高了加压送风系统的可靠性,其可靠性体现在消防控制系统知道各楼梯间、前室的可开启外窗是否处于开启的状态,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只要楼梯间开着一扇窗,压力差就无法实现;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将传统楼梯间、前室分开设置的加压送风系统合并,同时提高了加压送风系统的可靠性,减少加压送风系统的投资成本及占用面积。
[0025]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26]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27]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一些示例”或“实际应用”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
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28]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