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需给仪表的进入保护组件及包括该组件的仪表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2-04 02:4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需给仪表的进入保护组件及包括该组件的仪表装置
1.本发明涉及例如需给仪表的电气设备的进入保护组件,并且涉及包括进入保护组件的电气设备(例如仪表装置)。


背景技术:

2.诸如需给仪表的电气设备(例如电表)根据现有技术是已知的,并且用于确定如水或气体的介质的消耗量或所供应的电能的消耗量。为了将需给仪表连接至电源或要供应和计量的电能源,需给仪表包括导体连接设备,该导体连接设备包括被配置成接收递送电能的电线的裸露端的端子。为了测量消耗以及用于通过有线连接和无线连接进行通信,需给仪表包括例如设置在印刷电路板上以及设置为印刷电路板的电路。此外,需给仪表包括如显示器、按钮、开关等控制元件,使得它们可以由相应的操作员(例如安装和维护需给仪表的人员)来调节和操作。
3.一方面,需要保护端子、电路和控制元件免受如灰尘、湿气等有害环境的影响,以及防止篡改。另一方面,需要保护电能客户以及操作员免受电线的电击。因此,通过外壳来容纳端子、电路和控制元件。这些外壳通常包括若干部分。例如,形成有端子盖部,并且将该端子盖部布置成覆盖端子,使得端子仅能被准许的专业操作员访问。外部盖部被形成并被布置成使得其保护电路并且可以提供对在需给仪表的前侧处的控制元件的访问。基部部分被设置成至少部分地包围需给仪表的后侧处的端子、电路和控制元件,并且通常还用于将需给仪表安装到电柜中或者安装到其中安装需给仪表的构造或建筑物的壁。
4.负载控制设备通常用于控制附加负载,特别是例如存储加热器或热水器的大电流家用电器。通过根据这些电器各自的规范接通或断开它们来对其进行控制。例如,在峰值费率应用于所计量电力的时间中,断开电器。
5.根据现有技术,负载控制设备各个被内置在需给仪表中,使得在需给仪表本身的外壳中容纳负载控制设备。这种具有内置负载控制设备的定制需给仪表将需要五个端子,即带电输入端、中性输出端、不受控制的第一带电输出端以及将借助于负载控制设备控制的第二带电输出端。替选地,通过外加单独的远程负载控制设备配装标准的四端子仪表来实现用于第二带电输出端子的第五端子。这种单独的远程负载控制设备然后将安装在远离需给仪表的地方,借助于相应的控制线来进行控制,并且需要在相应的附加线缆分配箱中将要控制的第二带电输出端从第一带电输出端分出。
6.de 195 27 702 a1描述了一种单元组件,其包括用于处理来自流量或热量测量值发送器的数据的计算机,并且具有壳体,测量值发送器可以借助于测量数据传输系统耦接至壳体。计算机的单元组件的壳体在空间上与测量值发送器的壳体分开地布置。它通过形状锁定而固定在合适的支架上,并且通过测量数据远程传输系统耦接。单元组件的壳体具有上部,用于数据传送的辅助模块固定到该上部。
7.us 2010/0070091 a1描述了一种用于调节房间的空气的电器,该电器包括一个或更多个功率消耗特征/功能,其包括用于加热空气和冷却空气之一的温度控制元件。控制器可操作地连接至一个或更多个功率消耗特征/功能。控制器被配置成接收和处理指示动力
状态的信号。响应于所接收的信号,控制器以包括至少正常操作模式和节能模式的多个操作模式中的一个操作模式操作电器。控制器被配置成进行下述操作中的至少一个:选择性地调整和停用一个或更多个功率消耗特征/功能中的至少一个,以在节能模式下减少电器的功率消耗。
8.ep 2 686 601 b1公开了一种气体输送控制系统以及包括中央加热装置的一个或更多个电器的布置。一个或更多个电器被布置用于生成指示由这些电器中的至少一个所请求的气体供应的请求信号。该气体输送控制系统包括:可控气阀,其具有经由导管耦接至气体供应的输入并且具有输出;控制设备,其用于控制可控阀,其中,该控制设备根据经由导管耦接至该阀的输出的一个或更多个电器的请求信号的值来控制该可控阀;气体压力传感器,用于确定导管中的气体压力是否具有低于压力参考值的值;参考模块,用于确定自从可控气阀关闭起是否已经经过了预定时间间隔;以及错误信号发送模块,其用于在当经过预定时间间隔之前检测到气体压力低于压力参考值的情况下发出错误信号。
9.以本公开内容的申请人的名义提交的ep 3 383 057a1涉及计量设备,特别是用于计量电能的电表,其包括使得能够在计量设备与至少一个另外的计量设备之间进行节点网格通信的通信单元,并且涉及用于计量动力消耗量,特别是电能消耗的ami系统。通过向计量设备添加通信模块,计量设备从仅是被配置用于与至少一个另外的计量设备通信的、充当网格节点的通信网格节点被转换为被配置用于在ami系统内建立上行链路和/或下行链路连接的网关。
10.us 2016/0252367 a1涉及一种包括计量子组件和输入基本模块子组件的智能电子设备。计量子组件铰接至输入基本模块子组件,其中,当处于打开位置时,各种线缆、连接器和输入/输出卡/模块是可访问的。各种输入/输出卡/模块是可互换的,以向智能电子设备添加/改变功能和/或通信能力。
11.现有技术中已知的用于向需给仪表提供负载控制设备或者其他辅助设备或模块的解决方案具有若干缺点和不足。
12.一方面,如果负载控制设备或者其他辅助设备或模块被集成到需给仪表中,则必须相应地设计这种定制的需给仪表,并且由安装人员和其他人员根据可能发生的相应需求来进行库存保存。此外,不管负载控制设备或者其他辅助设备或模块如何集成到仪表中,现有技术中已知的各个需给仪表必须保持符合技术要求和规定。这些缺点导致提供集成负载控制设备的定制需给仪表是麻烦且昂贵的(特别是考虑到要集成到需给仪表中的每种类型的负载控制设备或者其他辅助设备或模块),必须开发新型的定制的需给仪表。
13.另一方面,如果现有技术中已知的负载控制设备或者其他辅助设备或模块安装在远离需给仪表的地方,则这使得用于布线和安装相应额外设备的安装时间增加。这种额外的设备需要在用于安装仪表的支承件(例如仪表板)上有额外空间。然而,这种额外的空间并不总是可获得的。此外,必须向安装者提供用于连接额外设备的附加设备以及相关联的线路和线缆。附加设备和相关联的线路和线缆可能是技术故障的来源,或者可能易于被篡改。
14.现有技术中已知的电气设备的其他缺点可能在诸如信号线和电源线的导线必须被引导穿过电气设备的壁的情况下出现。各个引入开口可能为任何种类的有害的环境影响物(例如灰尘、液体或昆虫)创建进入路径,这些有害的环境影响物可以进入电气设备的某
些区域,在这些区域中,它们可通过引起短路、损害电接触等而损坏例如印刷电路板(pcb)的电气和电子部件。如果导线具有预先装配到导线两端的连接器,则导线引入可能是特别成为问题,由此导线穿过简单的圆孔是不可能的。为了避免有害的进入,根据现有技术提供了在通孔中使用诸如垫圈等附加部件来在导线之间进行密封。然而,应用这种附加部件通常是昂贵且麻烦的。


技术实现要素:

15.本发明的目的是至少部分地减轻现有技术中已知的电气设备的上述缺点中的一些缺点。特别地,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不损害进入保护的安全性、安全规定和/或技术要求方面的情况下,以成本有效且高效的方式进行进入保护的导线引入件。
16.对于用于以密封方式引导诸如信号线和/或电源线的导线穿过电气设备的分隔壁的进入保护组件,由于以下而至少部分地实现了这些目的:进入保护组件包括:第一壁部,其设置有接收槽,该接收槽在穿引方向上延伸穿过第一壁部并在面向进入保护组件的组装方向的入口处开口;以及第二壁部,其设置有对应槽,该对应槽在穿引方向上延伸穿过第二壁部并在背向组装方向上的对应入口处开口,其中,至少在进入保护组件的完全组装状态下,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在沿穿引方向的投影中至少部分地叠置,使得接收槽和对应槽一起形成被配置用于紧密地包围导线的孔径。
17.对于电气设备,特别是仪表装置,由于电气设备包括根据本发明的进入保护组件而至少部分地实现这些目的。
18.根据本发明的进入保护组件设置成:导线可以经由入口插入到第一壁部的接收槽中,其中然后,可以通过对应槽在与组装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将压力施加到导线上而以液密的方式夹紧导线。因此,在不需要提供任何附加的密封装置(例如垫圈等)的情况下,导线以基本上液密的方式被引导穿过由接收槽和对应槽形成的孔径。可以利用导线(特别是导线的护套)的弹性和/或塑性变形性以及/或者构成壁部的材料或至少邻接导线的槽的边缘表面(例如可以用塑料材料制造)的弹性和/或塑性变形性,在导线与壁部之间进行密封。
19.除非明确地相反说明,否则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可以根据需要组合,并且通过另外的以下实施方式进一步进行改进,这些实施方式在每种情况下都是其自身的优点。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容易地认识到,用于例如需给仪表的电气设备的进入保护组件的任何装置特征,以及包括根据本发明的进入保护组件的电气设备(例如仪表装置)的任何装置特征,可以容易地被实现为方法步骤以及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实施方式的特征,反之亦然。
20.根据可能的实施方式,至少在完全组装状态下,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在穿引方向上彼此邻接。优选地,所述壁部沿组装方向彼此对准,使得它们彼此齐平地放置。因此,可以避免或至少最小化昆虫、灰尘、液体或其他有害物质可以通过的第一壁部与第二壁部之间的任何间隙或狭缝。
21.根据可能的实施方式,接收槽和对应槽中的至少一个终止于轭部,该轭部提供分别面朝入口或对应入口的座表面。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形成为沿着槽基本上平行延伸并在轭部处彼此结合的腿的形状。槽可以形成为壁部中的u形缺口,当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在逆着组装方向上朝向彼此移动时u形入口彼此面对,由此能够可变地调节平行于组装方向测量的孔径的长度,以将导线夹持在两个相对的密封表面之间。
22.根据可能的实施方式,接收槽和对应槽中的至少一个沿穿引方向至少部分逐渐变窄。平行于基本上垂直于组装方向和穿引方向延伸的纵向方向在槽的横向边缘之间测量的净宽度可以在穿引方向上沿孔径变窄。因此,可以形成沿第一槽和/或第二槽的内周延伸的夹持边缘,以将施加在导线的外周上的压力集中在槽内,从而进一步增强孔径区域中的导线和/或壁部的弹性和/或塑性变形性。
23.根据可能的实施方式,入口和对应入口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引入倒角。引入倒角可以设置在槽的两侧上,以用于形成进气口。因此,入口可以具有漏斗状形状,以便于在背向组装方向上分别将导线引入到壁部的侧缘或边缘的区域中的各个槽中。通过入口的漏斗状形状,导线的外宽度可以超过槽的宽度,使得当导线被引入到槽中时,导线沿其圆周逐渐地被压缩,以使孔径区域中的导线和/或壁部发生强制地弹性和/或塑性变形。
24.根据可能的实施方式,接收槽和对应接收槽中的至少一个在进入保护组件的基本上垂直于组装方向和穿引方向延伸的纵向方向上部分加宽,以形成被配置用于紧密包围导线的外周的导线隔室。换言之,可以在孔径的区域中对槽设置附加的漏斗状形状,然后,在该区域中槽在穿引方向上或背对穿引方向逐渐变窄。在导线隔室的区域中,槽可以提供截头圆锥形外形,以进一步改进对孔径中的导线的液密紧握。
25.根据可能的实施方式,至少两个导线隔室沿组装方向彼此相邻地布置。在组装方向上沿槽彼此相邻布置的多个导线隔室优选地对应于要被引导穿过孔径的导线的多个线。换言之,孔径可以基本上由多个导线隔室形成。导线隔室可以至少部分地彼此交叠或合并,使得导线的多个线被彼此压缩以及在槽的边缘表面之间压缩。
26.根据可能的实施方式,邻近接收槽和对应槽中的至少一个,分别在第一壁部或第二壁部中形成切口。切口可以在槽附近基本上平行于槽延伸。因此,切口增强了槽的侧向边缘区域的弹性,以便于将导线引入到槽中,并且增强了槽的邻接导线的边缘表面的弹性位移,以用于改进导线在槽内的适贴配合,并且因此增强了密封效果。例如,切口可以设置在槽的每侧处,以提供槽的邻接导线的边缘区域的对称可移动性。
27.根据可能的实施方式,至少在完全组装状态下,至少一个切口被相应的相对的第一壁部或第二壁部覆盖。因此,相应的相对的壁部可以封闭槽。因此可以防止昆虫、灰尘或水通过切口的任何进入。
28.根据可能的实施方式,进入保护组件的第三壁部设置有附加对应槽,该附加对应槽在穿引方向上延伸穿过第三壁部并在背向组装方向上具有附加对应入口,其中,至少在完全组装的状态下,第一壁部布置在第二壁部与第三壁部之间,使得它们在沿穿引方向的投影中至少部分地叠置,并且接收槽、对应接收槽和所述对应接收槽一起形成孔径。对应槽和附加对应槽可以在穿引方向上彼此对准。因此,第一壁部夹在第二壁部与第三壁部之间,以提高根据本发明的进入保护组件的密封效果。
29.根据可能的实施方式,第三壁部的平行于组装方向测量的高度小于第二壁部的平行于组装方向测量的高度。因此,可以防止在将第一壁部引入到形成在第二壁部与第三壁部之间的中间空间中时第一壁部的倾斜。便于下述操作:通过分别在组装方向上或背对组装方向朝向彼此移动第一壁部、第二壁部和第三壁部,使第一壁部与第二壁部和第三壁部接合,以将进入保护组件转换到完全组装状态。
30.根据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中的至少一个的竖直边缘处并且至
少部分地面朝第一壁部形成斜面。第三壁部上的斜面的竖直长度可以大于第二壁部上的基本上平行于发送方方向测量的斜面的竖直长度。因此,进一步便于在第二壁部与第三壁部之间引入第一壁部。如果第一壁部相对于形成在第二壁部与第三壁部之间的中间空间被定尺寸成使得在穿引方向上在第一壁部与第二壁部和第三壁部中的至少一个之间提供压配合或过渡配合,则这是特别有利的。
31.根据可能的实施方式,第二壁部和第三壁部中的至少一个具有根部区域,该根部区域设置有至少部分地背离第一壁部的弯曲部。该弯曲部可以有助于提高朝向第一壁部推动第二壁部和/或第三壁部的弹力。因此,可以提高由第二壁部和/或第三壁部分别在穿引方向上和/或背对穿引方向施加在第一壁部上的压力,从而增强了由根据本发明的进入保护组件提供的密封效果。
32.根据可能的实施方式,第一壁部是分隔壁的一部分。分隔壁可以将电气设备内的隔室彼此分开,例如将电气设备的容纳电子部件(例如pcb等)的内部空间与电气设备的其他部分分开。替选地或附加地,分隔壁可以是电气设备的外壳的外壁。因此,在不需要提供附加的零件或元件(例如垫圈等)的情况下,可以以成本有效的方式提供并且至少部分地在分隔壁处形成根据本发明的进入保护组件。
33.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至少部分地减轻现有技术中已知的用于需给仪表的负载控制设备的上述缺点中的一些缺点。特别地,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不损害需给仪表的安全性、安全规定和/或技术要求方面的合规性情况下,以成本有效且高效的方式提供负载控制设备。
34.对于需给仪表的特别是用于控制大电流家用电器的负载控制模块,由于以下而至少部分地实现了这些另外的目的:负载控制模块被配置成使得在安装状态下,负载控制模块的至少一部分被布置成与需给仪表的侧面相邻。
35.对于仪表装置,由于以下而至少部分地实现这些另外的目的:该仪表装置包括设置有根据本发明的负载控制模块的需给仪表。
36.因此,负载控制模块沿着需给仪表的侧面延伸,并且可以邻接需给仪表。换言之,负载控制模块和需给仪表可以在安装状态下并排布置。这与现有技术相比关键的优点在于:在负载控制模块中包括仪表的仪表装置非常紧凑。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减少了安装时间和空间。通过提供需给仪表以及负载控制模块,任何现有类型的电表都可以容易地配备由负载控制模块提供的功能。可以节省具有相应负载控制功能的定制需给仪表的开发成本。公用事业受益于仅采购一种或非常少版本的需给仪表,这有助于他们在安装前后的资产管理。安装人员受益于,仅需要携带并学习一种类型的需给仪表的安装和操作要求。对于消费者和未来的服务要求,提供根据本发明的负载控制模块提供了整洁和智能的解决方案。
37.根据可能的实施方式,负载控制模块被配置成使得在安装状态下,负载控制模块的至少一部分与需给仪表的下侧相邻。负载控制模块可以沿着需给仪表的底侧延伸,并且也可以在需给仪表的底侧处邻接需给仪表。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仪表装置的紧凑性。
38.根据可能的实施方式,负载控制模块的模块基部被配置成与需给仪表的仪表基部接合。该接合部可以包括模块基部上的突出部、凸耳或延伸部,该接合部伸出到形成在仪表基部处的凹部中。仪表基部和模块基部的互补外形可以被设置成使得负载控制模块和需给
仪表之间的接触表面具有曲折形状。这进一步有助于提高仪表装置的紧凑性。
39.根据可能的实施方式,负载控制模块被配置成与需给仪表共享公共固定位置,以用于将负载控制模块和需给仪表共同固定到支承结构。当将负载控制模块装配到预先安装的需给仪表时,不需要用于将负载控制模块安装到支承结构的附加固定元件。这有助于将负载控制模块紧密地耦接至需给仪表并且节省安装工作。
40.根据可能的实施方式,负载控制模块的模块主盖被配置成与需给仪表的仪表主盖接合。不需要用于将模块主盖附接到仪表主盖的附加固定元件。这有助于进一步改进需给仪表与负载控制模块之间的机械耦接,并且节省安装工作。
41.根据可能的实施方式,负载控制模块设置有闩锁元件,该闩锁元件被配置成在安装状态下锁在需给仪表处。特别地,模块主盖可以设置有闩锁元件,使得与模块基部的区域中的突出部和/或公共固定位置相结合,提供了负载控制模块与需给仪表之间的机械上非常稳定且可靠的耦接。闩锁元件可以形成为闩锁凸耳,闩锁凸耳在其端部上具有闭锁鼻部,在安装状态下,闩锁鼻部卡扣在形成在需给仪表处的对应闩锁元件(例如凹部或肩部)后面。这便于将负载控制模块附接到需给仪表的侧面,并且从而有助于将负载控制监视器紧密地耦接到需给仪表,并节省安装工作。
42.根据可能的实施方式,负载控制模块的模块内端子盖被配置成在安装状态下至少部分地补充需给仪表的仪表内端子盖。因此,特别地在需给仪表的底侧,仪表端子盖可以通过模块端子盖延伸。这有助于减小仪表装置的总高度,并且因此有助于进一步减小仪表装置所需的安装空间。
43.根据可能的实施方式,负载控制模块的模块端子被配置成在安装状态下与需给仪表的仪表端子对准地布置,使得在模块端子和仪表端子两者中可以接纳电力线缆。模块端子可以形成为馈通端子。然后,馈通端子的通孔与用于将电力线缆引入到仪表端子中的开口对准。因此,仪表端子结合模块端子构成组合端子块。模块端子的至少一个可以保持在导体(例如铜棒)中,以形成主电流路径的一部分。与通常情况相比,电力线缆的线缆安装仅需要被进一步剥开,以便然后通过将电力线缆的裸露端穿过模块端子并且然后将该端插入到仪表端子中,而将其引入到组合端子块中。这有助于进一步减小仪表装置的大小,特别是高度,并且便于仪表装置的安装。
44.根据可能的实施方式,负载控制模块的控制线、信号线和/或电源线延伸穿过负载控制模块的壁部。壁部可以是模块外壳的一部分。控制线可以连接至需给仪表的辅助控制端子。电源线可以连接至需给仪表的主端子。控制线和/或电源线可以被引导穿过模块外壳,以与需给仪表上的辅助端子整齐地对准。用于操作负载控制模块的所有控制线和/或电源线可以借助于线缆引导件进行布线,更进一步地,所有控制线和电源线可以借助于模块外壳中的线缆引导件进行布线,并且可以借助于负载控制模块的基板(例如印刷电路板(pcb))处的相应连接器被端接。这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仪表装置的紧凑性,并且便于其安装。
45.根据可能的实施方式,负载控制模块的模块外壳设置有至少一个引导叶片,以用于在安装状态下使液体远离需给仪表。引导叶片可以以薄片等的形式提供,优选地沿着模块外壳竖直延伸,使得可能从结合负载控制模块操作的电器中逸出的任何液体(例如来自水加热系统的水,或来自空调系统的冷凝)都远离仪表端子。这有助于改善仪表装置的合规性,特别是关于仪表装置对水和灰尘的抵抗力的ip等级。
46.根据可能的实施方式,至少一个引导叶片至少部分地限定液体通道,以用于在安装状态下引导液体远离需给仪表。液体通道可以提供任何液体的受控流动,这有助于确保液体在安装状态下远离需给仪表。这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仪表装置的合规性,特别是关于仪表装置对水和灰尘的抵抗力的ip等级。
47.根据可能的实施方式,模块外壳提供至少一个液体出口。液体出口可以形成为在模块外壳的下侧处的孔或槽。这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仪表装置的能力,以将任何液体引导离开,使得液体不会影响仪表端子。
48.根据可能的实施方式,负载控制模块的外端子盖被配置为成至少部分覆盖负载控制模块的模块端子块和需给仪表的仪表端子块两者。换言之,可以提供组合的端子盖,以用于覆盖仪表端子和模块端子。这有助于减少用于提供仪表装置所需的零件数目。进一步提高了仪表装置的紧凑性,同时减少了用于安装仪表装置的工作。
49.根据可能的实施方式,外端子盖设置有分隔构件,该分隔构件被配置成在安装状态下突出到形成在需给仪表与负载控制模块之间的间隙中。分隔构件可以形成为刀片。在外端子盖的安装状态下,分隔构件可以与电表和/或负载控制模块的外壳部分一起形成迷宫。因此,分隔构件与需给仪表以及负载控制模块的几何形状一起在需给仪表与控制模块之间形成迷宫。这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仪表装置对水和灰尘的抵抗力,并且提高仪表装置引导任何液体离开以使其不影响仪表端子的能力。
附图说明
50.下文将使用优选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以示例性方式且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是可能的配置,然而,可以彼此独立地提供或者可以省略如上所述的各个特征。在附图中:
51.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包括需给仪表和负载控制模块的仪表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示意性立体正视图;
52.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负载控制模块的示意性正视图;
53.图3示出了图1和2所示的负载控制模块在其可以组装和安装到需给仪表上时的示意性分解图;
54.图4示出了处于连接状态的根据本发明的负载控制模块的实施方式的示意性正视图;
55.图5示出了处于连接状态的负载控制模块沿着沿以下电力线缆的纵向轴线延伸的截面平面的示意性立体截面图,该电力线缆被接纳在负载控制模块的模块端子中和需给仪表的仪表端子中;
56.图6示出了处于预组装状态的根据本发明的仪表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示意性正视图;
57.图7示出了图6中所示的仪表装置的细节vi;
58.图8示出了处于预组装状态的根据本发明的仪表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示意性立体后视图;
59.图9示出了图8所示的仪表装置的细节viii;
60.图10示出了仪表装置的组合端子部的示意性立体图;
61.图1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仪表装置和外端子盖的示意性立体图;
62.图1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外端子盖的实施方式的另一示意性立体图;
63.图13示出了处于完全组装状态的根据本发明的仪表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示意性仰视图;
64.图14示出了处于完全组装状态的根据本发明的仪表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示意性后视图;
65.图15示出了图14所示的仪表装置的细节xiv

1;
66.图16示出了图14所示的仪表装置的细节xiv

2;
67.图17示出了电气设备的示意性立体图,特别是设置有根据本发明的进入保护组件的仪表装置的负载控制模块的外端子盖的示意性立体图;
68.图18示出了图17所示的进入保护组件的细节xvii;
69.图19示出了电气设备的示意性立体图,特别是设置有根据本发明的进入保护组件的仪表装置的负载控制模块的模块基部的示意性立体图;
70.图20示出了图17所示的进入保护组件的细节xiv;
71.图21示出了电气设备特别是负载控制模块以及处于完全组装状态的进入保护组件的示意性立体图;
72.图22示出了处于预组装状态的根据本发明的进入保护组件以及导线的细节;
73.图23示出了处于预组装状态的根据本发明的进入保护组件以及处于连接状态的导线的细节;
74.图24示出了处于完全组装状态的根据本发明的进入保护组件以及处于连接状态的导线的细节;
75.图25示出了负载控制模块沿着沿截面平面的示意性立体截面图,该截面平面沿着被接纳在处于如图24所示的完全组装状态的根据本发明的进入保护组件中的处于连接状态的导线的纵向轴线延伸;
76.图26示出了图25所示的进入保护组件的细节xxv;
77.图27示出了沿着基本上平行于组装方向和纵向方向延伸穿过处于组装状态的根据本发明的进入保护组件的壁部的截面平面的负载控制模块的示意性立体截面图以及被接纳在如图24至图26所示的进入保护组件中的处于连接状态的导线;以及
78.图28示出了图27所示的进入保护组件的细节xxvii。
具体实施方式
79.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仪表装置1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示意性正视图。该仪表装置包括沿纵向方向x、横向方向y和高度方向z(它们一起构成笛卡尔坐标系)延伸的需给仪表2和负载控制模块3。需给仪表2具有仪表外壳4,该仪表外壳提供用于容纳需给仪表1的电子部件和导体连接设备的绝缘壳体。
80.仪表外壳4包括仪表主盖5,该仪表主盖设置有前面板6,该前面板包括分别用于监测和控制需给仪表2的功能和操作的显示器7和控件8。此外,仪表外壳4设置有连接器部9,该连接器部包括插座形式的至少一个连接器10,以用于将维护和/或控制设备连接至需给仪表2,使得安装人员能够现场服务和/或控制需给仪表2的功能。
81.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需给仪表2的负载控制模块3的示意性正视图。负载控制模块3具有包括模块主盖12和外端子盖13的模块外壳11。外端子盖13被形成为使得它覆盖需给仪表2的一部分和负载控制模块3的一部分。因此,外端子盖13是用于仪表装置1的组合盖。
82.图3示出了图1和图2所示的负载控制模块3在其可以被组装和安装到需给仪表2上时的示意性分解图。此处,明显的是,除了模块主盖12和外端子盖13之外,模块外壳11还包括模块内端子盖14和模块基部15。模块主盖13、模块内端子盖14和模块基部15被配置成围绕负载控制模块3的负载控制单元16。负载控制模块3被配置成使得可以通过沿相似方向a进行以下操作将其进行组装:将负载控制单元16与仪表基部15结合,随后将模块主盖13与模块基部15结合,并且然后将模块内端子盖14与模块基部15结合。
83.仪表外壳4还包括内仪表端子盖17和仪表基部18。仪表主盖5、仪表端子盖17和仪表基部18被配置成围绕需给仪表2的计量单元(未示出)。在将负载控制模块3与需给仪表2结合之后,模块内端子盖14和内仪表端子盖17可以被外端子盖13共同覆盖,该外端子盖将在组装方向a上与仪表装置1配合。外端子盖13形成为盖子,其可以从仪表装置1移除以准许访问需给仪表2的仪表端子19和负载控制模块3的模块端子20(参见图4)。仪表基部4被配置成安装到支承结构(未示出),并且因此设置有固定装置21。
84.图4示出了处于连接状态c的负载控制模块3的实施方式的示意性正视图。在连接状态c下,电力线缆22连接至仪表端子19和模块端子20。电力线缆22包括中性输出线23、第一带电输出线24和第二带电输出线25。中性输出线23连接至模块中性输出端子26和仪表中性输出端子27。第一带电输出线24连接至模块带电输入端子28和仪表带电输出端子29。第二带电输出线25连接至模块带电输出端子30。此外,负载控制模块3经由信号线31和电源线32连接至需给仪表2。
85.图5示出了处于连接状态c的负载控制模块3沿着以下截面平面的示意性立体截面图,该截面平面沿容置在负载控制模块3的模块端子20中和需给仪表2的仪表端子19中的电力线缆22的纵向轴线l延伸。此处,明显的是,仪表端子19包括盲孔33,而模块端子20包括通孔34。电力线缆22,特别是其裸露端部35,穿过通孔34延伸到盲孔33中,而电力线缆22的绝缘部36保留在模块内端子盖14的外部。锁定螺钉形式的固定元件37将电力线缆22固定在盲孔33和通孔34内。此外,模块端子20设置有导体38,以用于将由电力线缆22携载的电能传导至负载控制单元16。
86.图6示出了处于预组装状态p的仪表装置1的示意性正视图。在预组装状态p下,负载控制模块3附接至需给仪表2。负载控制模块3特别是模块主盖12,与需给仪表2特别是仪表主盖5的侧面39相邻。仪表外壳4上的对应闩锁元件40与模块外壳11上的闩锁元件41接合。闩锁元件41形成为设置有闩锁鼻部并且平行于横向方向y远离模块壳体11特别是模块主盖12延伸的闩锁凸耳,使得其在平行于高度方向z的方向上与仪表外壳4交叠,并且闩锁元件41的闩锁鼻部可以卡扣在形成为前面板6上的凹部的对应闩锁元件40后面。
87.模块内端子盖14在侧向即横向方向y以及特别地纵向方向x两者上与仪表内端子17相邻。此外,模块基部15在纵向方向x以及横向方向y上与仪表基部18相邻。因此,负载控制模块3从侧面和从下方邻接需给仪表2。形成为仪表基部18上的孔眼的固定装置21用作公共固定位置42,以用于将需给仪表2和负载控制模块3两者固定到支承结构(未示出)。
88.图7示出了图6所示的仪表装置的细节vi。此处,明显的是,用于控制负载控制模块
3的操作的控制线32在需给仪表2的辅助控制端子43处连接至需给仪表2,该辅助控制端子沿纵向方向x布置在仪表端子19上方和前面板5下方的仪表内端子盖17的区域中。控制线32从辅助控制端子43向下延伸到仪表端子19与模块端子20之间并进入形成在模块内端子盖14中的控制线过道44。
89.此外,在模块内端子盖14的前面上,第一量规46和第二量规47被布置用于指示电力线缆22的第一剥离长度i1和第二剥离长度i2,两者都是平行于电力线缆22的纵向轴线l测量的。第一剥离长度i1是当电力线缆22将被插入到仪表端子19和模块端子20两者中时电力线缆22,特别是第一带电输出线24,的绝缘部36必须被剥离(即移除)的长度。第二剥离长度i2是当电力线缆22仅被插入到仪表端子19中的一个或模块端子20中的一个中时电力线缆的绝缘部33必须被剥离的长度。
90.图8示出了处于连接状态c和处于预组装状态p的仪表装置1的示意性立体后视图。此处,明显的是,电源线32连接至模块端子20,并且从该处延伸穿过模块内端子盖14,并且然后向上进入到模块主盖12中。此处,电源线32和控制线31在插头形式的接头连接器48中结合,该接头连接器将电源线32和控制线31连接至插座形式的配合连接器19,该配合连接器安装在负载控制单元16的印刷电路板(pcb)形式的基板50上。基板50还保持负载控制单元16的开关设备51。开关设备51可以被实施为开关或继电器等,适于在模块带电输入端子28与模块带电输出端子30之间切换电力。
91.图9示出了图8所示的仪表装置1的细节viii。此处,明显的是,电源线32的裸露端35电连接至模块端子20。特别地,裸露端35例如通过焊接或钎焊到模块通道20和/或导体38而在模块端子20与导体38之间固定到模块端子20。电源线32延伸穿过负载控制模块3的壁部52。在壁部52的区域中,形成用于电源线32的过道53。设置在壁部50处的插槽54容纳保持电源线32的线缆引导件55。
92.图10示出了仪表装置1的组合端子部56的示意性立体图。该组合端子部56包括仪表端子19和模块端子20。为了将模块内端子盖14与仪表内端子盖17分离,在模块内端子盖14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引导叶片57。引导叶片57包括竖直部58和横向部59。竖直部58从模块主盖12沿着模块内端子盖14的前侧60朝向其底侧61基本平行于纵向方向x向下竖直延伸。横向部59从其中布置有竖直部58的模块内端子盖14的前侧60基本上平行于高度方向z朝向负载控制模块3的后部横向延伸。在引导叶片57之间,形成液体通道62,以用于引导液体远离仪表端子19。
93.图11示出了处于预组装状态p的仪表配置1的示意性立体图,其中通过在组装方向a上朝向仪表装置1移动外端子盖13将外端子盖13装配到组合端子部56,从而将外端子盖13布置在要与仪表装置1结合的位置。外端子盖13包括仪表盖部分63和模块盖部分64。仪表盖部分13被配置成覆盖仪表主盖5的前面板6下方的组合端子部56。模块盖部分64被配置成覆盖模块主盖12下方的模块端子20,该模块端子20用作模块带电输出端子28,其借助于开关设备51与组合端子部56电分离并且借助于引导叶片57与组合端子部56分离。分隔构件65布置在仪表盖部分63与模块部分64之间,并且在基本上平行于组装方向a的方向上延伸。
94.图12示出了外端子盖13的另一示意性立体图。端子盖13包括上横档66、下横档67、前壁68和侧壁69。分隔构件65具有平顶部分70和引导部分71,引导部分71经由桥接部72连接至该平顶部分70。分隔构件65,特别是其平顶部分70的形状使得其沿组装方向a逐渐变
窄。支承柱73朝向下横档67在基本上与纵向方向x平行的方向上从分隔构件65沿前壁68向下延伸。支承柱73有助于稳定外端子盖13,特别是在分隔构件65的区域中。
95.此外,外端子盖13包括:附加引导叶片74;保持轮廓75;凸起形式的凹进的固定区域76,该区域相对于前壁68在组装方向a上向内延伸并具有固定开口77,固定开口77容纳螺钉形式的固定元件78,用于将外端子盖13固定到仪表装置1;以及销形式的致动构件79,该致动构件从前壁68向内延伸,用于致动公用事业仪表2的致动器,以发信号通知外端子盖13正确地安装到仪表装置1上。保持轮廓75具有l形截面并且被配置成接合公用事业资源仪表2,以将外端子盖13牢固地保持在需给仪表2的安装位置m处(参见图13至图16)。
96.图13示出了具有外端子盖13以及安装位置m的处于完全组装状态的根据本发明的仪表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示意性仰视图。此处,明显的是,当外端子盖13与模块内端子盖14和仪表内端子盖17连结时,液体出口80在液体通道62的区域中保持打开。液体出口80形成为模块内端子盖14的底侧61的切口和前边缘,使得液体出口80成形为在附加引导叶片74之间基本上平行于横向方向y延伸的窄槽。
97.图14示出了处于完全组装状态f的仪表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示意性后视图。负载控制模块3附接至需给仪表2,其间留有间隙81。仪表基部18提供了仪表后侧82,该仪表后侧在基本上平行于纵向方向x和横向方向y延伸的平面中与由模块基部15提供的模块后侧83对准。外端子13的保持轮廓73与保持元件84接合,保持元件84形成为基本上平行于组装方向a延伸的肋,使得当将外端子盖13与仪表装置1结合时,该保持元件84滑入到保持轮廓73中。在外端子盖13的安装状态m下,保持轮廓73至少部分地由保持元件84支承。
98.在需给仪表2的与提供保持元件84的一侧相对的一侧形成另一保持元件85。形成在模块外壳11处的台阶部分86支承在另一保持元件85上。在另一保持元件85接合台阶部分86的区域中,仪表外壳4和模块外壳11的外形彼此互补,使得在需给仪表2与负载控制模块3之间形成曲折形状。
99.此外,模块外壳11设置有从模块外壳11突出并基本上平行于组装方向a延伸的轨道。负载控制模块3通过轨道87在仪表外壳4的侧面39和下侧88处邻接需给仪表2,使得产生间隙81。喷嘴89形成在仪表外壳4和模块外壳11处,使得它们从仪表内端子17的下侧88和模块内端子盖14的底侧61向下突出,以将电力线缆22分别引导到仪表外壳4和模块外壳11中。
100.图15示出了图14所示的仪表装置的细节xiv

1。此处,明显的是,在间隙的区域中,分隔构件引导轮廓90包括分别形成在仪表外壳和模块壳体11上的仪表轮廓部分91和模块轮廓部分92,使得它们彼此互补以共同容纳分隔构件65。因此,通过分隔构件65和分隔构件引导轮廓90的互补形状,通过分隔构件65和分隔构件引导轮廓90的接合外部外形产生迷宫93。
101.图16示出了图14所示的仪表装置的细节xiv

2。此处,明显的是,具有互补形状的另一保持元件85和台阶部分86布置在公共固定位置42附近,使得当仪表装置1借助于延伸穿过公共固定位置42的相应固定元件固定到支承结构(未示出)时,需给仪表2和负载控制模块3被共同保持。
102.图17示出了电气设备,特别是仪表装置1的负载控制模块3的主盖12的示意性立体图,该仪表装置具有设置有根据本发明的进入保护组件100的分隔壁99。进入保护组件100包括第一壁部110、以及第二壁部120和第三壁部130(参见图19和图20)。分隔壁99在仪表端
子19与模块端子20之间提供间隔,使得可以对包括开关设备51的负载控制模块3的内部进行保护以防止昆虫、灰尘、液体和其他有害物质的进入,这些物质可以沿着包括信号线31和/或电源线32的导线150(参见图22至图28)行进。
103.图18示出了图17所示的进入保护组件100的细节xvii。此处,明显的是,第一壁部110设置有接收槽111,该接收槽在基本上平行于横向方向y的穿引方向b上延伸穿过第一壁部110。接收槽111在沿组装方向a的入口112处开口并且在与组装方向a相反的方向上终止于提供座表面114的轭部113处。
104.入口112设置有在第一壁部110的水平顶表面116与第一壁部110的边缘表面117a之间延伸的引入倒角115。边缘表面117a沿着接收槽111在入口112与座表面114之间延伸。接收槽111沿着穿引方向b逐渐变窄,使得提供面朝接收槽111的夹持边缘117b。
105.此外,接收槽111在多个导线隔室118的区域中沿纵向方向x加宽,导线隔室被配置用于容纳信号线31、电源线32和辅助线151,例如导线151的接地连接器(参见图22至图28)。切口119形成在第一壁部110中,使得它们沿着接收槽111横向延伸。切口119增强了表面117a和夹持边缘117b的柔性,因为便于它们沿纵向方向x和逆着纵向方向x的弹性位移。
106.图19示出了设置有进入保护组件100的电气设备,特别是仪表装置1的负载控制模块3的模块基部15的示意性立体图。此处,明显的是,进入保护组件100还包括第二壁部120和第三壁部130,第二壁部和第三壁部沿组装方向a基本上彼此平行地延伸并且在穿引方向b上彼此间隔开,使得第一壁部110可以插入第二壁部120与第三壁部130之间。
107.图20示出了图17所示的进入保护组件的细节xiv。此处,明显的是,与第一壁部110类似,第二壁部120和第三壁部130分别包括:对应槽121、131,其在沿与组装方向a相反的方向的对应入口122、132处开口并且沿组装方向a且在轭部123、133处终止,在轭部处背向组装方向a提供相应的座表面124、134(还参见图26)。引入倒角125、引入倒角135分别形成在第一壁部120的顶表面126与边缘表面127之间和第二壁部130的顶表面136与边缘表面137之间。
108.在第二壁部120与第三壁部130之间以间隙的形式设置中间空间140。第二壁部120的引导表面141和第三壁部130的引导表面142分别面朝中间空间140。在第二壁部120的引导表面141与顶表面136之间形成斜面143并且在第三壁部130的引导表面142与顶表面136之间形成斜面144,以便于在组装方向a上将第一壁部110引入到中间空间140中。
109.此外,设置在第二壁部120和第三壁部130中的对应槽122、对应槽132稍微变窄,因为它们在相应的引入倒角125、135与轭部123、133之间沿组装方向a逐渐变窄。第二壁部120和第三壁部130经由相应的根部区域145、146连接至电气设备的壁,此处是模块基部15。在根部区域145、根部区域146处,第二壁部120和第三壁部130分别设置有弯曲部147、148,该弯曲部背离中间空间140并且增加第二壁部120和第三壁部130在其相应根部区域145、146处的刚度。第二壁部120和第三壁部130从根部区域145、根部区域146经由相应的轭部123、133以腿149的形式向上延伸。
110.图21示出了电气设备特别是仪表装置1的负载控制模块3的示意性立体图,该仪表装置具有处于完全组装状态f的进入保护组件100和处于连接状态c的导线150。通过使模块主盖12和模块基部15沿组装方向a朝向彼此移动直到它们已经达到完全组装状态f,模块主盖12与模块基部15结合。
111.图22示出了处于预组装状态p的根据本发明的进入保护组件100以及导线150的细节。导线150沿组装方向a被定位在第一壁部110上方,使得其可以通过其入口112插入到接收槽111中。具有第二壁部120和第三壁部130的模块基部15沿组装方向a被定位在导线150和具有第一壁部110的模块主盖12上方,使得通过沿着组装方向a朝向模块基部15移动模块主盖12,第一壁部110可以与第二壁部120和第三壁部130接合。
112.图23示出了处于预组装状态p的根据本发明的进入保护组件100以及处于连接状态c的导线150的细节。通过逆着组装方向a移动导线150穿过入口112进入到接收槽111中,导线150被插入到第一壁部110的接收槽111中。导线中的每一条线(即信号线31、电源线32和辅助线150)容纳在接收槽111的导线隔室118中的一个导线隔室内。具有第二壁部120和第三壁部130的模块基部15现在可以与模块主盖12结合,以用于将进入保护组件100从预组装状态p转换到完全组装状态f。
113.图24示出了处于完全组装状态f的根据本发明的进入保护组件100以及处于连接状态c的导线150的细节。模块主盖12与模块基部15结合。导线150牢固地保持在一侧的第一壁部110与另一侧的第二壁部120和第三壁部130之间。第一壁部110被容纳在第二壁部120与第三壁部130之间。
114.图25示出了负载控制模块3沿着沿处于连接状态c的导线150的纵向轴线延伸的截面的示意性立体截面图,该导线被容纳在如图24所示的处于完全组装状态的根据本发明的进入保护组件100中。导线150在进入保护组件100提供的孔径160处被引导穿过分隔壁99。因此,防止昆虫、灰尘和/或液体通过分隔壁99沿着导线150进入。
115.图26示出了图25所示的进入保护组件的细节xxv。此处,明显的是,导线150在孔径160中被压缩在一侧的第一壁部110的支承表面114与分别位于孔160的另一侧的第二壁部120和第三壁部130的支承表面124、支承表面134之间。夹持边缘117b沿着导线150的外周部分地突出到该导线中。第一壁部110被容纳在第二壁部120与第三壁部130之间的中间空间140中。
116.图27示出了沿着基本上平行于组装方向a和纵向方向x延伸穿过处于组装状态f的根据本发明的进入保护组件100的第三壁部130的截面平面的负载控制模块3的示意性立体截面图,此时处于连接状态c的导线150被接纳在如图24至图26所示的进入保护组件100中。
117.图28示出了图27所示的进入保护组件100的细节xxvii。此处,明显的是,平行于纵向方向x进行测量,接收槽111具有最大宽度w
111,max
和最小宽度w
111,min
。通过具有最大宽度w
111,max
和最小宽度w
111,min
的交替部,导线隔室118以组装方向a沿着接收槽111在彼此上方形成,以用于紧密地包围导线150的信号线31、电源线32和辅助线151中的每一个。第一壁部110中的切口119由第二壁部120特别是其引导表面141封闭。因此,在第一壁部110、第二壁部120和第三壁部130沿着穿引方向b叠置的情况下,导线150被保持为周向紧密地包围在孔径160中,使得分隔壁99在孔径160的区域中由导线150封闭,并且切口119借助于第二壁部120来封闭。
118.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差异是可能的。
119.仪表装置1可以包括需给仪表2和/或负载控制模块3,它们单独地和/或以彼此任何类型的组合,可以构成电气设备,该电气设备包括用于实现期望的相应技术效果所需的任何数目、形式、布置、位置和/或关系的以下各者:仪表外壳4、仪表主盖5、前面板6、显示器
7、控件8、连接器部9、连接器/插座10、模块外壳11、模块主盖12、外端子盖13、模块内端子盖14、模块基部15、负载控制单元16、仪表内端子盖17、仪表基部18、仪表端子19、模块端子20、固定装置21、电力线缆22、中性输出线23、第一带电输出线24、第二带电输出线25、模块中性输出端子26、仪表中性输出端子27、模块带电输入端子28、仪表带电输出端子29、模块带电输出端子30、信号线31、电源线32、盲孔33、通孔34、裸露端35、绝缘部36、固定元件37、导体38、侧面39、对应闩锁元件40、闩锁元件41、公共固定位置42、辅助控制端子43、控制线过道44、第一量规46、第二量规47、连接器48、配合连接器9、基板50、开关设备51、壁部分52、过道53、插槽54、线缆引导件55、组合端子部56、引导叶片57、竖直部58、横向部59、前侧60、底侧61、液体通道62、仪表盖部分63、模块盖部分64、分隔构件65、上横档66、下横档67、前壁68、侧壁69、平顶部分70、引导部分71、桥接部72、支承柱73、附加引导叶片74、保持轮廓75、固定区域76、固定开口77、固定元件78、致动构件79、液体出口80、间隙81、仪表后侧82、模块后侧83、保持元件84、另外的保持元件85、台阶部分86、轨道87、下侧88、轴环89、分隔构件引导轮廓90、仪表轮廓部分91、模块轮廓部分92、迷宫93和/或分隔壁99以及进入保护组件100、第一壁部110、接收槽111、入口112、轭部113、座表面114、引入倒角115、顶表面116、边缘表面117a、夹持边缘117b、导线隔室118、切口119、第二壁部120、对应槽121、入口122、轭部123、座表面124、引入倒角125、顶表面126、边缘表面127、第三壁部130、对应槽131、入口132、轭部133、座表面134、引入倒角135、顶表面136、边缘表面137、中间空间140、引导表面141、142、斜面143、144、根部区域145、146、弯曲部147、148、腿149、线缆150、辅助线151和/或孔径160、以及相应的第一剥离长度i1、第二剥离长度i2、最小宽度w
111,min
和/或最大宽度w
111,max
、组装方向a、穿引方向b、连接状态c、完全组装状态f、纵向轴线l、安装位置m、预组装状态p、纵向方向x、横向方向y和/或高度方向z。
120.附图标记
121.1 仪表装置
122.2 需给仪表
123.3 负载控制模块
124.4 仪表外壳
125.5 仪表主盖
126.6 前面板
127.7 显示器
128.8 控件
129.9 连接器部
130.10 连接器/插座
131.11 模块外壳
132.12 模块主盖
133.13 外端子盖
134.14 模块内端子盖
135.15 模块基部
136.16 负载控制单元
137.17 仪表内端子盖
138.18 仪表基部
139.19 仪表端子
140.20 模块端子
141.21 固定装置
142.22 电力线缆
143.23 中性输出线
144.24 第一带电输出线
145.25 第二带电输出线
146.26 模块中性输出端子
147.27 仪表中性输出端子
148.28 模块带电输入端子
149.29 仪表带电输出端子
150.30 模块带电输出端子
151.31 信号线
152.32 电源线
153.33 盲孔
154.34 通孔
155.35 裸露端
156.36 绝缘部
157.37 固定元件
158.38 导体
159.39 侧面
160.40 对应闩锁元件
161.41 闩锁元件
162.42 公共固定位置
163.43 辅助控制端子
164.44 控制线过道
165.46 第一量规
166.47 第二量规
167.48 连接器
168.49 配合连接器
169.50 基板
170.51 开关设备
171.52 壁部分
172.53 过道
173.54 插槽
174.55 线缆引导件
175.56 组合端子部
176.57 引导叶片
177.58 竖直部
178.59 横向部
179.60 前侧
180.61 底侧
181.62 液体通道
182.63 仪表盖部分
183.64 模块盖部分
184.65 分隔构件
185.66 上横档
186.67 下横档
187.68 前壁
188.69 侧壁
189.70 平顶部分
190.71 引导部分
191.72 桥接部
192.73 支承柱
193.74 附加引导叶片
194.75 保持轮廓
195.76 固定区域
196.77 固定开口
197.78 固定元件
198.79 致动构件
199.80 液体出口
200.81 间隙
201.82 仪表后侧
202.83 模块后侧
203.84 保持元件
204.85 另外的保持元件
205.86 台阶部分
206.87 轨道
207.88 下侧
208.89 轴环
209.90 分隔构件导向轮廓
210.91 仪表轮廓部分
211.92 模块轮廓部分
212.93 迷宫
213.99 分隔壁
214.100 进入保护组件100
215.110 第一壁部
216.111 接收槽
217.112 入口
218.113 轭部
219.114 座表面
220.115 引入倒角
221.116 顶表面
222.117a 边缘表面
223.117b 夹持边缘
224.118 导线隔室
225.119 切口
226.120 第二壁部
227.121 对应槽
228.122 入口
229.123 轭部
230.124 座表面
231.125 引入倒角
232.126 顶表面
233.127 边缘表面
234.130 第三壁部
235.131 对应槽
236.132 入口
237.133 轭部
238.134 座表面
239.135 引入倒角
240.136 顶表面
241.137 边缘表面
242.140 中间空间
243.141、142 导向表面
244.143、144 斜面
245.145、146 根部区域
246.147、148 弯曲部
247.149 腿
248.150 线缆150
249.151 辅助线151
250.160 孔径
251.i1 第一剥离长度
252.i2 第二剥离长度
253.w
111,min 最小宽度
254.w
111,max 最大宽度
255.a 组装方向
256.b 穿引方向
257.c 连接状态
258.f 完全组装状态
259.l 纵向轴线
260.m 安装位置
261.p 预组装状态
262.x 纵向方向
263.y 横向方向
264.z 高度方向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