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便携高压供氧舱、便携供氧系统及供氧服务调控方法与流程

2021-12-04 02:3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医疗供氧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便携高压供氧舱、便携供氧系统及供氧服务调控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愈发重视自身健康状况,医疗供氧技术因其能够为患者提供高浓度氧气进行治疗康复作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就目前而言,业界主流采用的供氧舱通常由独立的制氧设备、空气压缩设备及氧舱结构相互连通成型,整体上存在舱体内部空间小而占地空间大,运输难度大,拆装不灵活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高压供氧舱、便携供氧系统及供氧服务调控方法,能够在向患者提供大空间吸氧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小供氧舱的占地空间,并确保供氧舱具有折叠功能,便于单独携带,提升了供氧舱的拆装灵活度,降低了供氧舱的运输难度。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便携高压供氧舱,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包括封闭门板、可扩展软膜结构及中空舱体;
6.所述封闭门板靠近所述中空舱体的第一开口设置且可拆卸地与所述中空舱体转动连接,所述可扩展软膜结构覆盖安装在所述中空舱体的第二开口上,其中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相互背离且贯通,所述封闭门板用于配合所述可扩展软膜结构及所述中空舱体形成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的内部空腔;
7.所述中空舱体包括可折叠顶板组件、可折叠底板组件及板面正对设置的两个舱体侧板,两个所述舱体侧板分别与所述可折叠顶板组件及所述可折叠底板组件固定连接,其中两个所述舱体侧板可在所述可折叠顶板组件和所述可折叠底板组件的配合作用下相向地靠拢叠合,并带动所述可扩展软膜结构进行折叠;
8.其中,至少一个所述舱体侧板形成有分子筛制氧结构,所述分子筛制氧结构经减压调流量阀连通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的内部空腔,其中所述分子筛制氧结构用于从外置空压设备输入的压缩空气中分离出高浓度氧气来对处于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的内部空腔中的吸氧人员进行高压供氧,所述减压调流量阀用于调节氧气供给流量大小。
9.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分子筛制氧结构包括气体冷却通道、储氧腔室、氮气排放通道及两个制氧通道;
10.所述气体冷却通道外接所述外置空压设备及排水阀,用于对所述外置空压设备输入的压缩空气进行冷却,并通过所述排水阀将对应产生的冷凝水排出所述分子筛制氧结构所在的舱体侧板;
11.所述气体冷却通道通过三通电磁阀与两个所述制氧通道分别连通,用于交替地向
两个所述制氧通道传输冷却后的压缩空气;
12.每个所述制氧通道内装填有分子筛,并经限流环及单向阀与所述储氧腔室连通,用于将经分子筛从冷却后的压缩空气中分离出的高浓度氧气传输到所述储氧腔室中进行储存;
13.每个所述制氧通道与所述氮气排放通道连通,用于通过所述氮气排放通道将对应分子筛吸附的氮气排出所述舱体侧板;
14.所述储氧腔室经所述减压调流量阀连通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的内部空腔,用于经所述减压调流量阀将储存的高浓度氧气提供给处于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的内部空腔中的吸氧人员。
15.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气体冷却通道为连续弯折通道,其中所述气体冷却通道包括相互平行的多根冷却管道,多根所述冷却管道通过输气管首尾相连。
16.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制氧通道为关于所述储氧腔室对称分布的连续弯折通道;
17.同一所述制氧通道包括相互平行的多根制氧管道,多根所述制氧管道通过输气管首尾相连,其中同一制氧通道所对应的多根制氧管道各自装填的分子筛的氮气吸附强度,与对应制氧管道相对于所述储氧腔室的距离大小成反相关关系;
18.每根所述制氧管道的两端装填有高弹海绵,每根所述制氧管道的中部装填有分子筛,其中所述高弹海绵用于压实对应制氧管道内的分子筛。
19.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分子筛制氧结构还包括消音腔室;
20.所述消音腔室内填充有消音海绵,所述消音腔室所在的舱体侧板的内侧板面上开设有多个连通所述消音腔室的通气孔,所述消音腔室通过常闭型电磁阀与所述外置空压设备连通,用于通过所述外置空压设备输入的压缩空气将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的内部空腔的气压数值升压到1.3~1.6个标准大气压,其中所述消音海绵用于对所述内部空腔的升压过程进行消音处理。
2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中空舱体的可折叠底板组件上开设有补氧接口,所述补氧接口通过单向阀与所述储氧腔室连通,其中所述补氧接口用于与外置制氧机连接,并将外置制氧机产生的氧气注入到所述储氧腔室中进行储存。
22.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可折叠顶板组件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顶板、第二顶板、第三顶板及第四顶板,所述可折叠底板组件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底板、第二底板、第三底板及第四底板;
23.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第一底板正对设置,所述第四顶板与所述第四底板正对设置,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第一底板之间固定安装有一个舱体侧板,所述第四顶板与所述第四底板之间固定安装有另一个舱体侧板;
24.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第二顶板相互铰接,所述第二顶板与所述第三顶板相互铰接,所述第三顶板与所述第四顶板相互铰接,以形成所述可折叠顶板组件;
25.所述第一底板与所述第二底板相互铰接,所述第二底板与所述第三底板相互铰接,所述第三底板与所述第四底板相互铰接,以形成所述可折叠底板组件。
26.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还包括安置在所述内部空腔内的至少一个吸氧面罩,其中所述吸氧面罩的数目与所述减压调流量阀的数目相同;
27.每个所述吸氧面罩的吸氧口通过单向阀及输气管经一个减压调流量阀与一个所述分子筛制氧结构连通,每个所述吸氧面罩的排气口通过单向阀及输气管与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外部连通,其中所述吸氧口所连接的单向阀的正方向为从所述分子筛制氧结构到所述吸氧口的气体流动方向,所述排气口所连接的单向阀的正方向为从所述排气口到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外部的气体流动方向。
28.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减压调流量阀经一个输氧电磁阀与一个所述分子筛制氧结构连通,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还包括主控单元、安全防护单元、环境检测单元及指令接收单元;
29.所述环境检测单元用于对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的内部空腔内的环境信息进行检测;
30.所述主控单元与所述环境检测单元及所述安全防护单元电性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环境检测单元检测到的环境信息控制所述安全防护单元执行匹配的吸氧防护操作;
31.所述主控单元与每个所述分子筛制氧结构、每个所述减压调流量阀及每个所述输氧电磁阀电性连接,用于对每个所述分子筛制氧结构和/或每个所述减压调流量阀的工作状况进行控制,并且/或者对每个所述输氧电磁阀的通断状况进行控制;
32.所述指令接收单元与所述主控单元电性连接,用于接收吸氧人员发出的控制指令,并将所述控制指令发送给所述主控单元执行。
33.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便携供氧系统,所述便携供氧系统包括外置空压设备及前述实施方式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便携高压供氧舱,所述外置空压设备与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连通,并可向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输入压缩空气,由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从压缩空气中分离出的高浓度氧气来对处于该便携高压供氧舱的内部空腔中的吸氧人员进行高压供氧。
34.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供氧服务调控方法,应用于相互通信的服务器、移动终端及至少一个前述实施方式所述的便携供氧系统,所述供氧服务调控方法包括:
35.所述移动终端响应待吸氧人员的控制操作,生成对应的供氧服务提供请求发送给所述服务器,其中所述供氧服务提供请求包括需要提供供氧服务的便携供氧系统的目标系统编号、所述便携供氧系统所属的目标运营商账号、目标供氧时长和待支付金额,以及该待吸氧人员从所述便携供氧系统所支持的多种供氧模式中选定的目标服务模式;
36.所述服务器按照所述待支付金额从所述移动终端所登录的用户账号处扣除相应数额的现金发送给所述目标运营商账号;
37.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目标供氧时长及所述目标服务模式生成对应的供氧启动指令,并将所述供氧启动指令发送给具有目标系统编号的便携供氧系统;
38.所述便携供氧系统按照接收到的供氧启动指令所包括的所述目标供氧时长及所述目标服务模式运行,以向待吸氧人员提供匹配的高压供氧服务。
39.在此情况下,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以下内容:
40.本技术通过将封闭门板靠近中空舱体的第一开口设置且可拆卸地与中空舱体转动连接,使封闭门板可相对于中空舱体进行分离式拆装运输,同时通过将可扩展软膜结构覆盖安装在中空舱体的第二开口上,并将中空舱体按照两个舱体侧板分别与可折叠顶板组件及可折叠底板组件固定进行构建,使这两个舱体侧板可在顶板组件和底板组件的配合作
用下相向地靠拢叠合并带动可扩展软膜结构进行折叠,便于中空舱体和可扩展软膜结构进行折叠式拆装运输,从而提升供氧舱的拆装灵活度,降低供氧舱的运输难度。此外,本技术还通过在至少一个舱体侧板上形成分子筛制氧结构来制备高浓度氧气以实现供氧舱的内部供氧功能,从而使该供氧舱在向患者提供大空间吸氧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小供氧舱的占地空间。
41.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4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4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便携高压供氧舱的结构示意图;
44.图2为图1所示的便携高压供氧舱的顶部剖面示意图;
45.图3为分子筛制氧结构的组成示意图之一;
46.图4为分子筛制氧结构的组成示意图之二;
47.图5为一个舱体侧板与第一底板及第一顶板的连接示意图;
48.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中空舱体的折叠示意图;
49.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便携高压供氧舱的组成示意图;
50.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便携供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51.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供氧服务调控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52.图标:100

便携高压供氧舱;110

封闭门板;120

中空舱体;130

可扩展软膜结构;121

可折叠顶板组件;122

可折叠底板组件;123

舱体侧板;140

分子筛制氧结构;1211

第一顶板;1212

第二顶板;1213

第三顶板;1214

第四顶板;1221

第一底板;1222

第二底板;1223

第三底板;1224

第四底板;141

气体冷却通道;142

制氧通道;143

储氧腔室;144

氮气排放通道;1411

冷却管道;1421

制氧管道;145

消音腔室;124

通气孔;150

主控单元;160

安全防护单元;170

环境检测单元;180

指令接收单元;190

减压调流量阀;191

输氧电磁阀;10

便携供氧系统;200

外置空压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53.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54.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55.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5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5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5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59.请结合参照图1及图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顶部剖面示意图。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100能够在向患者提供大空间吸氧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小供氧舱的占地空间,并确保供氧舱具有折叠功能,便于单独携带,提升供氧舱的拆装灵活度,降低供氧舱的运输难度。其中,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100可以包括封闭门板110、可扩展软膜结构130及中空舱体120,所述中空舱体120为两端开口且中间贯通的可折叠舱体结构,所述封闭门板110与所述可扩展软膜结构130均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中空舱体120上,以形成存在内部空腔且能在该内部空腔内进行高浓度氧气供给功能的前述便携高压供氧舱100。
6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中空舱体120的两端开口分为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相互背离且贯通。所述封闭门板110靠近所述中空舱体120的第一开口设置且可拆卸地与所述中空舱体120转动连接,以便于吸氧人员通过将所述封闭门板110相对于所述中空舱体120转动,打开该便携高压供氧舱100以便于该吸氧人员出入该便携高压供氧舱100,或者封闭该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内部空腔以将该内部空腔转变为一个较为密闭的供氧环境。所述封闭门板110在安装到所述中空舱体120上时,可通过在所述中空舱体120的第一开口处嵌设该封闭门板110所匹配的门框,以通过合页将所述封闭门板110安装在所述门框上,实现所述封闭门板110与所述中空舱体120转动连接。
61.其中,所述封闭门板110可在转动到与布置在所述中空舱体120的第一开口边缘的密封胶相互抵接,并被安装在所述中空舱体120上的门锁锁住的情况下完成对所述内部空腔的封闭操作。所述封闭门板110可相对于所述中空舱体120进行分离式拆装运输,所述封闭门板110可采用钢制门加透明玻璃制成,以便于监护人员可通过该封闭门板110上的透明玻璃观察吸氧人员在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内部空腔内的生命活动状况。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封闭门板110与所述中空舱体120处嵌设的门框之间的门锁采用电磁锁,以便于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使用人员根据需求利用移动终端通过网络控制所述电磁锁的开启或关闭,例如使用人员可通过扫描所述封闭门板110外侧板面上张贴的二维
码进行供氧支付操作来开启该电磁锁,并设定该电磁锁的关闭等待时长。
62.在本技术中,所述可扩展软膜结构130覆盖安装在所述中空舱体120的第二开口上,用于配合所述封闭门板110及所述中空舱体120形成大体积的表征供氧环境的内部空腔。其中,所述可扩展软膜结构130可以仅在拆装运输时进行折叠,以确保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使用寿命,同时该可扩展软膜结构130能够在充气高压状态下进行扩展延伸,以扩大所述内部空腔的空间大小。
63.所述可扩展软膜结构130在安装到所述中空舱体120上时,可通过压条将所述可扩展软膜结构130的边缘卡紧到与所述中空舱体120的第二开口边缘紧贴,而后通过螺纹紧固的方式将所述可扩展软膜结构130覆盖安装在所述中空舱体120的第二开口上,接着使用密封胶对所述可扩展软膜结构130与所述中空舱体120的衔接位置进行密封,以通过该密封胶确保所述中空舱体120与所述可扩展软膜结构130的衔接位置的密闭性。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可扩展软膜结构130可采用航天级别tpu(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s,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材料制成的鼓包状结构,所述中空舱体120的内壁上也可采用航天级别tpu材料制备出软膜层进行粘连覆盖,以通过该软膜层配合所述可扩展软膜结构130提升对应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内部空腔的密封性,并确保该软膜层具有随着所述中空舱体120的折叠而折叠的特性。
6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封闭门板110可相对于所述中空舱体120进行分离式拆装运输,同时所述中空舱体120也具有可折叠功能,并能够带动所述可扩展软膜结构130也进行折叠,实现中空舱体120及可扩展软膜结构130的折叠式拆装运输,从而使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100具有便于携带的特性,提升了供氧舱的拆装灵活度,降低了供氧舱的运输难度。其中,所述封闭门板110与所述可扩展软膜结构130及所述中空舱体120在相互配合形成展开的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该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内部空腔向对应的吸氧人员提供大空间吸氧环境。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中空舱体120的高度可设计为超过2m,以确保吸氧人员在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100完成安装的情况下可以极为容易地走进该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内部空腔,避免出现吸氧人员出入该内部空腔困难及出入效率低的问题。
6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中空舱体120可以包括可折叠顶板组件121、可折叠底板组件122及板面正对设置的两个舱体侧板123,每个所述舱体侧板123设置在所述可折叠顶板组件121与所述可折叠底板组件122之间,并与所述可折叠顶板组件121及所述可折叠底板组件122,使两个所述舱体侧板123可以通过所述可折叠顶板组件121与所述可折叠底板组件122各自具备的可折叠功能相向地靠拢叠合在一起,两个所述舱体侧板123在相向地靠拢叠合的过程中会带动所述可扩展软膜结构130进行折叠,以便于对所述中空舱体120及所述可扩展软膜结构130进行折叠式拆装运输。
66.可以理解是,嵌设到所述中空舱体120的第一开口处的门框可以包括与所述可折叠顶板组件121及所述可折叠底板组件分别对应的两个可拆卸门档,当这两个可拆卸门档安装在所述中空舱体120上时,用以固定该中空舱体120展开的形体结构;当这两个可拆卸门档从所述中空舱体120上拆除时,可相应地实现对该中空舱体120的折叠流程。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在对中空舱体120进行折叠时,也可将安装在该中空舱体120上的所述封闭门板110直接转动到靠着某个舱体侧板123的状态,而后将两个所述舱体侧板123相
向地靠拢叠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对该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整体折叠操作。
67.其中,单个所述舱体侧板123可采用多个钣金件相互拼接并通过结构胶对相邻钣金件之间的衔接部位进行封闭得到,单个所述舱体侧板123也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得到。每个所述舱体侧板123的外侧板面(即远离所述内部空腔的板面)上或者对应舱体侧板123的板体内部形成有并排的多个固定管道,每个固定管道内容置有至少一根加强筋方管,所述加强筋方管用于同时与所述可折叠顶板组件121及所述可折叠底板组件122焊接在一起,或者用于同时伸入到所述可折叠顶板组件121内部及所述可折叠底板组件122内部进行固定。由此,每个所述舱体侧板123可通过加强筋方管卡固在所述可折叠顶板组件121与所述可折叠底板组件122之间,并有效提高所述舱体侧板123的结构强度。所述舱体侧板123可采用铝合金制成。
68.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舱体侧板123在与所述可折叠顶板组件121或者所述可折叠底板组件122进行固定时,可额外设置至少一个l型支架,以通过所述至少一个l型支架辅助前述加强筋方管将所述可折叠顶板组件121或者所述可折叠底板组件122紧固在该舱体侧板123上。
69.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舱体侧板123中的至少一个所述舱体侧板123形成有分子筛制氧结构140,每个所述分子筛制氧结构140经至少一个减压调流量阀190连通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内部空腔,以在对应分子筛制氧结构140与外置空压设备200连通时,由对应分子筛制氧结构140从该外置空压设备200输入的压缩空气中分离出高浓度氧气,并通过该分子筛制氧结构140所连接的至少一个减压调流量阀190将分离出的高浓度氧气供给到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内部空腔中,以便于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使用人员在所述内部空腔内进行高压吸氧。由此,本技术得以通过将制氧功能赋予给两个所述舱体侧板123中的至少一个所述舱体侧板123,节省常规的制氧设备的占地空间,从而在确保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100能够向患者提供大空间吸氧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小供氧舱的占地空间。其中,所述减压调流量阀190用于调节自身所能流通的氧气供给流量大小。
70.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舱体侧板123均形成有所述分子筛制氧结构140,两个所述分子筛制氧结构140同时与所述外置空压设备200连通,由该外置空压设备200同时向两个所述分子筛制氧结构140提供压缩空气,以提升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制氧供氧能力。
7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分子筛制氧结构140可以成型在对应舱体侧板123的外侧板面上,还可以成型在对应舱体侧板123的板体内部,还可以成型在对应舱体侧板123的内侧板面(即形成所述内部空腔的板面)上。
72.可选地,请参照图3,图3是分子筛制氧结构140的组成示意图之一。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分子筛制氧结构140可以包括气体冷却通道141、储氧腔室143、氮气排放通道144及两个制氧通道142,并通过所述气体冷却通道141、所述储氧腔室143、所述氮气排放通道144及两个所述制氧通道142之间的配合实现对高浓度氧气的制备分离功能。
7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气体冷却通道141外接所述外置空压设备200及排水阀,用于对所述外置空压设备200输入的压缩空气进行冷却,并通过所述排水阀将压缩空气在冷却过程中对应产生的冷凝水排出所述分子筛制氧结构140所在的舱体侧板123,以完成对压缩空气的干燥净化处理。其中,所述气体冷却通道141为连续弯折通道,以确保输入到该气体
冷却通道141内的压缩空气能够具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干燥净化处理。
74.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气体冷却通道141包括相互平行的多根冷却管道1411,多根所述冷却管道1411通过输气管首尾相连,以将多根所述冷却管道1411串联在一起形成连续弯折的所述气体冷却通道141。其中,多根所述冷却管道1411可参照构建前述固定管道的手段形成在对应舱体侧板123的外侧板面(如图1所示)、板体内部或内侧板面,串联多根所述冷却管道1411所使用的输气管可相应地容置在该舱体侧板123所连接的可折叠顶板组件121及可折叠底板组件122内,并通过气管接头实现输气管与冷却管道1411之间的连通。此时,所述气管接头需贯穿所述可折叠顶板组件121或所述可折叠底板组件122的与所述冷却管道1411的管道内部接触的侧壁,并相应地伸入到所述冷却管道1411的管道内部中,以便于实现所述输气管与所述冷却管道1411之间的连通,同步地提高该冷却管道1411所在舱体侧板123的结构强度。
7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气体冷却通道141通过三通电磁阀与两个所述制氧通道142分别连通,用于交替地向两个所述制氧通道142传输冷却后的压缩空气,以使两个制氧通道142交替地完成制氧作业。
76.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制氧通道142内装填有分子筛,并通过装填的分子筛对冷却后的压缩空气中进行氮气吸附,以从冷却后的压缩空气中分离出的高浓度氧气。其中,所述制氧通道142为连续弯折通道,以确保输入到该制氧通道142内的压缩空气中的氮气能够具有足够的时间被充分吸附,提高分离出的氧气纯度。
77.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同一所述制氧通道142包括相互平行的多根制氧管道1421,多根所述制氧管道1421通过输气管首尾相连,以将多根所述制氧管道1421串联在一起形成连续弯折的所述制氧通道142。其中,多根所述制氧管道1421可参照构建前述固定管道的手段形成在对应舱体侧板123的外侧板面(如图1所示)、板体内部或内侧板面,串联多根所述制氧管道1421所使用的输气管也可相应地容置在该舱体侧板123所连接的可折叠顶板组件121及可折叠底板组件122内,并通过气管接头实现输气管与制氧管道1421之间的连通。此时,所述气管接头需贯穿所述可折叠顶板组件121或所述可折叠底板组件122的与所述制氧管道1421的管道内部接触的侧壁,并相应地伸入到所述制氧管道1421的管道内部中,以便于实现所述输气管与所述制氧管道1421之间的连通,同步地提高该制氧管道1421所在舱体侧板123的结构强度。
78.其中,每根所述制氧管道1421的两端装填有高弹海绵,每根所述制氧管道1421的中部装填有分子筛,其中所述高弹海绵用于压实对应制氧管道1421内的分子筛,避免分子筛在对应制氧管道1421内散开。
79.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制氧通道142经限流环及单向阀与所述储氧腔室143连通,用于将分离出的高浓度氧气传输到所述储氧腔室143中进行储存。其中,所述限流环用于限制对应制氧通道142向所述储氧腔室143注入氧气的速率,所述单向阀用于确保两个所述制氧通道142所制备出的氧气在注入到所述储氧腔室143内并不会发生回流方向。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制氧通道142可共用同一单向阀向所述储氧腔室143注入高浓度氧气。
80.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制氧通道142为关于所述储氧腔室143对称分布,同一制氧通道142所对应的多根制氧管道1421各自装填的分子筛的氮气吸附强度与对应制氧管道
1421相对于所述储氧腔室143的距离大小成反相关关系,即越靠近储氧腔室143的制氧管道1421内装填的分子筛的氮气吸附强度越强,从而确保同一制氧通道142所包括的多根制氧管道1421能够对冷却后的压缩空气中存在的氮气进行层层过滤,进一步提升分离出的氧气纯度。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制氧通道142中的一个制氧通道142可装填5a钠型沸石分子筛进行氧氮分离,而剩余一个制氧通道142则可装填5a锂型沸石分子筛进行氧氮分离。
8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储氧腔室143可由并排的多根储氧管道通过多通阀及输气管相互连通,并在未与所述制氧通道142直接相连的储氧管道上安装堵头得到。多根储氧管道可参照构建前述固定管道的手段形成在对应舱体侧板123的外侧板面(如图1所示)、板体内部或内侧板面,串联多根所述储氧管道所使用的输气管也可相应地容置在该舱体侧板123所连接的可折叠顶板组件121及可折叠底板组件122内,并通过气管接头实现输气管与储氧管道之间的连通。此时,所述气管接头需贯穿所述可折叠顶板组件121或所述可折叠底板组件122的与所述储氧管道的管道内部接触的侧壁,并相应地伸入到所述储氧管道的管道内部中,以便于实现所述输气管与所述储氧管道之间的连通,同步地提高该储氧管道所在舱体侧板123的结构强度。
82.其中,所述储氧腔室143经所述减压调流量阀190连通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内部空腔,用于经所述减压调流量阀190将储存的高浓度氧气提供给处于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内部空腔中的吸氧人员进行吸氧。
8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氮气排放通道144与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100外部连通,每个所述制氧通道142可通过电磁阀和输气管与所述氮气排放通道144连通,用于在完成对冷却后的压缩空气的氧气分离操作后,通过所述氮气排放通道144将对应分子筛吸附的氮气排出到所述舱体侧板123的外侧板面之外。其中,当某个制氧通道142进行氧气分离操作时,需关闭该制氧通道142与对应氮气排放通道144之间的电磁阀,使该制氧通道142得以正常执行氧气分离操作;当该制氧通道142完成氧气分离操作后,可相应地导通该制氧通道142与对应氮气排放通道144之间的电磁阀,以通过该氮气排放通道144进行氮气排放。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同一舱体侧板123上的每个制氧通道142对应分配有一个氮气排放通道144,所述氮气排放通道144可参照构建前述固定管道的手段形成在对应舱体侧板123的外侧板面(如图1所示)、板体内部或内侧板面。
84.由此,本技术可通过图3所示的分子筛制氧结构140的具体组成,实现对高浓度氧气的制备分离功能。
85.可选地,请结合参照图4及图5,其中图4是分子筛制氧结构140的组成示意图之二,图5是图5为一个舱体侧板123与第一底板1221及第一顶板1211的连接示意图。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底板1221为可折叠底板组件122中能够直接连接舱体侧板123的两个底板中的一个,所述第一顶板1211为可折叠顶板组件121中能够直接连接舱体侧板123的两个顶板中一个,所述第一底板1221与所述第一顶板1211板面正对。所述分子筛制氧结构140还可以包括消音腔室145,所述分子筛制氧结构140通过所述消音腔室145连通所述外置空压设备200,由所述消音腔室145在所述外置空压设备200的作用下对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内部空腔气压进行升压稳压,并有效地消除该便携高压供氧舱100内因升压稳压过程产生的啸叫声。
86.其中,所述消音腔室145内填充有消音海绵,该消音腔室145所在的舱体侧板123的内侧板面上开设有多个连通所述消音腔室145的通气孔124,所述消音腔室145通过常闭型电磁阀与所述外置空压设备200连通,以通过将所述外置空压设备200传输的压缩空气经所述通气孔124输入到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内部空腔中,将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内部空腔的气压数值升压到1.3~1.6个标准大气压进行维持,从而向吸氧人员提供高压吸氧环境。其中,所述消音海绵用于对所述内部空腔的升压过程所产生的啸叫声进行消音处理。
87.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消音腔室145可参照构建前述固定管道的手段在对应舱体侧板123的外侧板面(如图1所示)、板体内部或内侧板面形成对应的消音管道,而后针对该消音管道安装堵头即可。
88.可选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中空舱体120的可折叠底板组件122上开设有补氧接口,所述补氧接口通过单向阀与所述储氧腔室143连通,其中所述补氧接口用于与外置制氧机连接,并将外置制氧机产生的氧气注入到所述储氧腔室143中进行储存,从而通过外置制氧机快速填满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储氧腔室143,提高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供氧续航能力。
89.可选地,请结合参照图1及图6,其中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中空舱体120的折叠示意图。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可折叠顶板组件121包括依次并排设置的第一顶板1211、第二顶板1212、第三顶板1213及第四顶板1214,所述可折叠底板组件122包括依次并排设置的第一底板1221、第二底板1222、第三底板1223及第四底板1224。
90.其中,所述第一顶板1211与所述第一底板1221正对设置,所述第四顶板1214与所述第四底板1224正对设置,所述第一顶板1211与所述第一底板1221之间固定安装有一个舱体侧板123,所述第四顶板1214与所述第四底板1224之间固定安装有另一个舱体侧板123。
9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顶板1211和所述第二顶板1212通过安装可同时与所述第一顶板1211的内侧板面及所述第二顶板1212的内侧板面固定连接的铰链,使所述第一顶板1211和所述第二顶板1212相互铰接,此时所述第一顶板1211和所述第二顶板1212各自的内侧板面可通过该铰链相向转动。
92.所述第二顶板1212和所述第三顶板1213通过安装可同时与所述第二顶板1212的外侧板面及所述第三顶板1213的外侧板面固定来接的铰链,使所述第二顶板1212和所述第三顶板1213相互铰接,此时所述第二顶板1212和所述第三顶板1213各自的外侧板面可通过该铰链相向转动到正对为止。
93.所述第三顶板1213和所述第四顶板1214通过安装可同时与所述第三顶板1213的内侧板面及所述第四顶板1214的内侧板面固定连接的铰链,使所述第三顶板1213和所述第四顶板1214相互铰接,此时所述第三顶板1213和所述第四顶板1214各自的内侧板面可通过该铰链相向转动。
9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底板1221和所述第二底板1222通过安装可同时与所述第一底板1221的内侧板面及所述第二底板1222的内侧板面固定连接的铰链,使所述第一底板1221和所述第二底板1222相互铰接,此时所述第一底板1221和所述第二底板1222各自的内侧板面可通过该铰链相向转动。
95.所述第二底板1222和所述第三底板1223通过安装可同时与所述第二底板1222的
外侧板面及所述第三底板1223的外侧板面固定来接的铰链,使所述第二底板1222和所述第三底板1223相互铰接,此时所述第二底板1222和所述第三底板1223各自的外侧板面可通过该铰链相向转动到正对为止。
96.所述第三底板1223和所述第四底板1224通过安装可同时与所述第三底板1223的内侧板面及所述第四底板1224的内侧板面固定连接的铰链,使所述第三底板1223和所述第四底板1224相互铰接,此时所述第三底板1223和所述第四底板1224各自的内侧板面可通过该铰链相向转动。
97.由此,本技术可通过上述可折叠顶板组件121与上述可折叠底板组件122各自的具体组成,确保所述中空舱体120所对应的两个舱体侧板123能够相向地靠拢叠合在一起,使该中空舱体120呈现为折叠状态,以便于对所述中空舱体120带着所述可扩展软膜结构130进行折叠式运输携带,降低整个供氧舱的运输难度,可以实现低成本地大规模运输,提升供氧舱的拆装灵活性。
98.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形成有所述分子筛制氧结构140的舱体侧板123的内侧板面上可开设有经所述减压调流量阀190连通该分子筛制氧结构140的储氧腔室143的通孔,由该通孔直接将该减压调流量阀190所连接的便携高压供氧舱100产生的高浓度氧气直接投放到整个内部空腔中,以供吸氧人员在该内部空腔内进行无面罩的弥散式吸氧。在此过程中,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内部空腔的内壁会相应开启连通该便携高压供氧舱100外部的废气排放口,以避免该内部空腔的气压过高,并能完成内部空腔与外部之间的气体交换。
99.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例中,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100还包括至少一个安置在所述内部空腔内的吸氧面罩,所述吸氧面罩的数目与所述减压调流量阀190的数目相同。每个所述吸氧面罩的吸氧口通过单向阀及输气管经一个减压调流量阀190与一个所述分子筛制氧结构140连通,每个所述吸氧面罩的排气口通过单向阀及输气管与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100外部连通。所述吸氧口所连接的单向阀的正方向为从所述分子筛制氧结构140到所述吸氧口的气体流动方向,以便于吸氧人员能够从对应分子筛制氧结构140处直接呼吸到高浓度氧气;所述排气口所连接的单向阀的正方向为从所述排气口到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100外部的气体流动方向,以将吸氧人员产生的废气排出该便携高压供氧舱100,从而通过所述吸氧面罩将高浓度氧气直接地供给单个吸氧人员进行吸取,确保该供氧舱具有高供氧级别。可以理解的是,同一分子筛制氧结构140也可以与多个吸氧面罩连通;吸氧人员所使用的吸氧面罩如果并未被佩戴到位且该吸氧面罩供氧正常,则该吸氧面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局部弥散式供氧。
100.可选地,请参照图7,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组成示意图。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减压调流量阀190经一个输氧电磁阀191与一个所述分子筛制氧结构140连通,以通过控制该输氧电磁阀191的通断状况确定该分子筛制氧结构140能否通过该减压调流量阀190向吸氧人员提供氧气,其中若所述输氧电磁阀191导通则对应分子筛制氧结构140能够正常地向减压调流量阀190传输氧气,若所述输氧电磁阀191断开则对应分子筛制氧结构140能够无法向减压调流量阀190传输氧气。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100还可以包括主控单元150、安全防护单元160、环境检测单元170及指令接收单元180。
10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环境检测单元170可用于对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内部空
腔内的环境信息进行检测。其中,所述环境检测单元170可以包括气压传感器、氧气浓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组合,此时气压传感器用于检测该气压传感器在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内部空腔中的安装位置附近的气压大小状况,所述氧气浓度传感器用于检测该氧气浓度传感器在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内部空腔中的安装位置附近的氧气浓度状况,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该温度传感器在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内部空腔中的安装位置附近的温度大小,所述湿度传感器用于检测该湿度传感器在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内部空腔中的安装位置附近的湿度分布状况。此外,所述环境检测单元170还可用于检测单个所述分子筛制氧结构140所制备出的氧气浓度。
10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控单元150与所述环境检测单元170及所述安全防护单元160电性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环境检测单元170检测到的环境信息控制所述安全防护单元160执行匹配的吸氧防护操作。其中,所述安全防护单元160至少包括连通所述分子筛制氧结构140的储氧腔室143及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100外部的常开型电磁阀,以及连通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内部空腔及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100外部的泄压阀。其中,该常开型电磁阀用于在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100停止供氧(例如,该便携高压供氧舱100因断电而停止供氧,该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相邻供氧周期(如持续供氧20分钟)之间的暂停供氧阶段(例如停止供氧5分钟))的情况下确保吸氧人员能够从便携高压供氧舱100外部获取到足够的空气进行呼吸;所述泄压阀用于维持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内部空腔的气压处于正常状态。上述吸氧防护操作用于确保吸氧人员在该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内部空腔中的生命安全,至少包括:控制常开型电磁阀维持预设时长的常开状态、控制泄压阀维持预设时长的打开状态等。
10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控单元150与每个所述分子筛制氧结构140、每个所述减压调流量阀190及每个所述输氧电磁阀191电性连接,用于对每个所述分子筛制氧结构140和/或每个所述减压调流量阀190的工作状况进行控制,并且/或者对每个所述输氧电磁阀191的通断状况进行控制。其中,单个所述分子筛制氧结构140的工作状况包括对应分子筛制氧结构140的制氧速率、对应分子筛制氧结构140的制氧时机及制氧时长、对应分子筛制氧结构140的储氧时机及储氧时长等,单个所述减压调流量阀190包括对应减压调流量阀190的通断状态、对应减压调流量阀190当前表现出的氧气供给流量大小。
10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指令接收单元180与所述主控单元150电性连接,用于接收吸氧人员发出的控制指令,并将所述控制指令发送给所述主控单元150执行。其中,所述控制指令可以是针对所述安全防护单元160、环境检测单元170、所述分子筛制氧结构140、所述减压调流量阀190及所述输氧电磁阀191中任意一种或多种组合下达的。所述指令接收单元180可以包括触控屏,以便于吸氧人员在该触控屏提供的控制界面通过点击触碰界面的方式下达对应的控制指令;所述指令接收单元180也可以包括无线通信模块,以通过该无线通信模块接收吸氧人员通过移动终端发送的控制指令。
105.由此,本技术可通过图7所示的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具体组成,提高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智能化程度,为吸氧人员提供安全的高压吸氧环境,以便于吸氧人员在该便携高压供氧舱100内达到安全吸氧效果。
106.可选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当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100完全展开时,可在该便携高压供氧舱100内安装多个可拆卸座椅,以便于多个患者在同一便携高压供氧舱100内坐在
对应的可拆卸座椅上进行吸氧。
107.请参照图8,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便携供氧系统10的结构示意图。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本技术还提供一种便携供氧系统10,所述便携供氧系统10包括外置空压设备200及上述任意一种便携高压供氧舱100,所述外置空压设备200与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100连通,并可向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100输入压缩空气,由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100从压缩空气中分离出的高浓度氧气供给到该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内部空腔中,使患者得以在该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内部空腔内进行高压吸氧治疗。
108.其中,所述外置空压设备200可以配备一台双缸无油空气压缩机,并为该压缩机特制外壳体,而后在该外壳体内部安装吸音隔音材料降低噪音,并在该外壳体内部安装有两个散热风扇,通过其中一个散热风扇向箱体内吹风以通过安装在压缩机上部的冷凝器对刚压缩出来的热气源进行进一步散热,通过另一个散热风扇向外吹风形成对流降低压缩气体的温度。同时,可在压缩机的输气管上安装有最高气压限压阀自动泄压以保证安全压力,该压缩机的进气口先经过1次2个长方形大过滤器对应为该压缩机包括的2个压缩泵进行气体初滤,再经过2个压缩泵入气圆柱过滤芯进行洁净空气压缩,压缩后的空气在接入杀菌过滤芯、除水后再接入到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100中,以通过注入到该便携高压供氧舱100中的压缩空气进行氧气制备、舱体内部高压环境调节及舱体内部高压状态维持。
109.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外置空压设备200的控制主板可通过数据线与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主控单元150建立连接,由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主控单元150对所述外置空压设备200的运行状况进行控制,同时该外置空压设备200的运行状况也可在该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指令接收单元180的支持作用下,由受到吸氧人员通过所述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主控单元150进行远程操控。
110.可选地,请参照图9,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供氧服务调控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供氧服务调控方法应用于相互通信的服务器、移动终端及至少一个上述的便携供氧系统10,每个所述便携供氧系统10对应有一个专属的系统编号用以表征该便携供氧系统10的身份信息,每个所述便携供氧系统10根据自身的分子筛制氧结构数量、吸氧面罩有无状况及吸氧面罩数目支持有多种供氧模式,以便于待吸氧人员根据自身需求对便携供氧系统10的高压供氧服务进行调控。其中,所述供氧服务调控方法可以包括步骤s210~步骤s240。
111.步骤s210,移动终端响应待吸氧人员的控制操作,生成对应的供氧服务提供请求发送给服务器,其中供氧服务提供请求包括需要提供供氧服务的便携供氧系统的目标系统编号、便携供氧系统所属的目标运营商账号、目标供氧时长和待支付金额,以及该待吸氧人员从便携供氧系统所支持的多种供氧模式中选定的目标服务模式。
112.在本实施例中,便携供氧系统10可通过在对应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封闭门板110张贴的二维码中携带该便携供氧系统10的系统编号及该便携供氧系统10所属运营商的运营商账号,以便于待吸氧人员通过移动终端扫描到该二维码时,确保该移动终端直接获取到该便携供氧系统10的系统编号及该便携供氧系统10所属运营商的运营商账号,此时该移动终端可通过该二维码所携带的访问链接从所述服务器处获取到针对该便携供氧系统10的供氧服务操控界面进行显示。而待吸氧人员可在该供氧服务操控界面上选定该便携供氧系统10需要达成的目标供氧时长,并从该便携供氧系统10展示的多种供氧模式中选定的目
标服务模式,接着确定需要支付的待支付金额,此时所述移动终端将响应待吸氧人员的控制操作,生成对应的供氧服务提供请求发送给服务器进行解析。
113.其中,若便携供氧系统10所对应的便携高压供氧舱100中的所有分子筛制氧结构140均通过减压调流量阀190直接连通到该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内部空腔中进行弥散式供氧,此时该便携供氧系统10所对应的多种供氧模式可以是对这多个减压调流量阀190的开关状态和/或氧气供给流量大小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得到,以确保每种供氧模式单独对应一个空腔氧气浓度范围,其中不同供氧模式各自的空腔氧气浓度范围互不相同。在此过程中,也可相应地调整各减压调流量阀190所连接的输氧电磁阀191的通断状态和/或分子筛制氧结构140的制氧状况来构建不同供氧模式。
114.若便携供氧系统所对应的便携高压供氧舱100中的所有分子筛制氧结构140均需要通过多个减压调流量阀190及多个吸氧面罩之间的配合进行供氧,此时该便携供氧系统10所对应的多种供氧模式可以对这多个减压调流量阀190的开关状态和/或氧气供给流量大小,并且/或者对这多个吸氧面罩的佩戴状态(包括正常佩戴及放弃佩戴)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得到,以确保这多种供氧模式可以存在单个面罩大/中/小功率弥散供氧模式、多个面罩大/中/小功率弥散供氧模式、单个面罩大/中/小功率直接供氧模式以及多个面罩大/中/小功率直接供氧模式等,其中直接供氧模式要求对应吸氧面罩被正常佩戴,弥散供氧模式要求对应吸氧面罩被放弃佩戴,不同供氧模式各自对应的空腔氧气浓度数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此过程中,也可相应地调整各减压调流量阀190所连接的输氧电磁阀191的通断状态和/或分子筛制氧结构140的制氧状况来构建不同供氧模式。
115.步骤s220,服务器按照待支付金额从移动终端所登录的用户账号处扣除相应数额的现金发送给目标运营商账号。
11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服务器在从所述供氧服务提供请求中解析出待支付金额及需要提供供氧服务的便携供氧系统10所属的目标运营商账号后,会直接从自身记录的该移动终端当前登录的用户账号处扣除与该待支付金额数额匹配的现金,并将扣除的现金转发给所述目标运营商账号,以完成待吸氧人员对高压供氧服务的预支付操作。
117.步骤s230,服务器根据目标供氧时长及目标服务模式生成对应的供氧启动指令,并将供氧启动指令发送给具有目标系统编号的便携供氧系统。
11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服务器在解析所述供氧服务提供请求的过程中,会相应地得到该供氧服务提供请求所包括的需要提供供氧服务的便携供氧系统10的目标系统编号、目标供氧时长及目标服务模式,并会在完成对高压供氧服务的预支付操作后,直接生成包括所述目标供氧时长及所述目标服务模式的供氧启动指令,并将供氧启动指令发送给具有目标系统编号的便携供氧系统10。
119.步骤s240,便携供氧系统按照接收到的供氧启动指令所包括的目标供氧时长及目标服务模式运行,以向待吸氧人员提供匹配的高压供氧服务。
120.在本实施例中,当某个便携供氧系统10接收到与自身匹配的供氧启动指令后,会相应地启动该便携供氧系统10包括的外置空压设备200开始制备压缩空气,并开启该便携供氧系统10包括的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封闭门板110,使待吸氧人员得以进入该便携高压供氧舱100的内部空腔中,而后按照该供氧启动指令包括的目标供氧时长及目标服务模式,控制该便携高压供氧舱100所包括的分子筛制氧结构140和减压调流量阀190以及所述外置
空压设备200各自的工作状态,以向所述待吸氧人员提供匹配的高压供氧服务。
121.由此,本技术可通过执行上述步骤s210~步骤s240,使待吸氧人员能够根据自身需求对特定便携供氧系统10的高压供氧服务进行调控。
122.综上所述,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便携高压供氧舱、便携供氧系统及供氧服务调控方法中,本技术通过将封闭门板靠近中空舱体的第一开口设置且可拆卸地与中空舱体转动连接,使封闭门板可相对于中空舱体进行分离式拆装运输,同时将可扩展软膜结构覆盖安装在中空舱体的第二开口上,并将中空舱体按照两个舱体侧板分别与可折叠顶板组件及可折叠底板组件固定进行构建,使这两个舱体侧板可在顶板组件和底板组件的配合作用下相向地靠拢叠合并带动可扩展软膜结构进行折叠,便于中空舱体和可扩展软膜结构进行折叠式拆装运输,从而提升供氧舱的拆装灵活度,降低供氧舱的运输难度。此外,本技术还通过在至少一个舱体侧板上形成分子筛制氧结构来制备高浓度氧气以实现供氧舱的内部供氧功能,从而使该供氧舱在向患者提供大空间吸氧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小供氧舱的占地空间。
12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各种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