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双姿态调整整车座椅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12-04 02:2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座椅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姿态调整整车座椅系统。


背景技术:

2.许多交通工具,诸如客机、公共汽车、小汽车等,包括用于在去目的地的途中承载乘客的座椅,座椅设计有框架,该框架用于支撑靠垫、坐垫和其它座位组件。
3.相关技术中,乘客座椅可以允许调节角度来适应不同乘客的需求,而且为了满足大多数乘客的需求坐骑的靠背的长度都较长,而一般汽车内部空间有限,因此座椅放倒时前排座椅靠背会抵靠在后排座椅上,从而使得前排座椅不能完全放倒,使得前排座椅的倾斜角度较大,因此当人在休息的时候得舒适性较差,降低了使用座椅时的舒适感。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提高使用座椅时的舒适性,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姿态调整整车座椅系统。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双姿态调整整车座椅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双姿态调整整车座椅系统,包括前座椅和后座椅,所述前座椅包括前坐垫和转动设置在前坐垫上的前靠背,所述后座椅包括后坐垫和转动设置在后坐垫上的后靠背,所述前靠背包括与前坐垫转动连接的主靠背和通过连接装置可拆卸设置在主靠背上的副靠背。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休息时,将副靠背从主靠背上拆卸下来,然后将主靠背转动向下放倒,使得人在休息时处于平躺状态,休息完成后,向上转动主靠背至需要的角度,然后将副靠背安装到主靠背上,以此来提高了使用座椅时的舒适性。
7.可选的,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卡接滑轨,所述卡接滑轨设置在主靠背上;卡接块,所述卡接块设置在副靠背上且卡接安装在卡接滑轨上;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设置在卡接滑轨上且用于对卡接块进行固定。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打开固定机构,拉动副靠背即能将卡接块脱离卡接滑轨,以此来取下副靠背;安装副靠背时,将卡接块一端卡接安装到卡接滑轨上,锁定固定机构对卡接块和副靠背进行定位,以此来实现副靠背的拆卸和安装。
9.可选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固定柱,所述固定柱滑移设置在卡接滑轨上;固定弹簧,所述固定弹簧两端分别与卡接滑轨和固定柱连接,所述固定柱在固定弹簧作用下卡接安装在卡接块上;拉环,所述拉环滑移设置在前坐垫上且通过连接绳与固定柱连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拉动拉环带动连接绳带动固定柱移动,使得固定柱从卡接块上脱离,然后即能取下副靠背;安装副靠背时,将卡接块卡接安装到卡接滑轨上,松开拉环,固定柱在固定弹簧作用下卡接安装在卡接块上,以此来对副靠背进行定位,从而实现
对副靠背的拆卸和安装。
11.可选的,所述前坐垫滑移设置在车体上,所述车体上设置有调节前坐垫位置的调节装置,所述前坐垫上设置有按压刹车的制动装置,所述制动装置包括:固定杆,所述固定杆设置在前坐垫上且开设有收纳槽;转动杆,所述转动杆一端通过转动柱转动设置在收纳槽上且卡接安装到收纳槽内进行收纳;锁定螺杆,所述锁定螺杆螺纹连接在固定杆上,当所述转动杆从收纳槽内转出后,所述锁定螺杆插接安装在转动杆上对转动杆进行定位;休息时移动所述前坐垫后使得转动杆抵压在刹车上用于对车体位置进行固定。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休息时,转动转动杆使得转动杆从收纳槽中转出,然后拧动锁定螺杆插接安装到转动杆上对转动杆进行定位,然后调节装置启动带动前坐垫移动,前坐垫移动带动转动杆靠近刹车,使得转动杆抵压在刹车上对车体位置进行固定,从而降低了休息时车体移动的概率,提高了人休息时的安全性。
13.休息完成后,调节装置启动带动前坐垫带动转动杆远离刹车,拧动锁定螺杆远离转动杆,转动转动杆卡接安装到收纳槽内进行收纳,降低了转动杆对人对产生阻挡的概率,因此降低了转动杆在车体行驶过程中对人产生干扰的概率。
14.可选的,所述主靠背靠近后坐垫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主靠背上设置有抵触在车体上且用于支撑主靠背的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转动设置在安装槽上;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上设置在支撑板上且卡接安装在安装槽上,所述主靠背转至与后坐垫齐平时,所述支撑块转至安装槽外且抵触在车体上用于对主靠背进行支撑;锁定组件,所述锁定组件设置在安装槽上且用于对支撑板进行锁定。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解锁锁定组件,然后转动支撑板带动支撑块从安装槽上转出,锁定锁定组件对支撑板和支撑块进行定位,然后转动主靠背使得主靠背与后坐垫齐平,因此支撑块支撑在车体上对主靠背进行支撑,提高了人休息时的稳定性,同时也减小了主靠背转动处受到的力度,降低了主靠背从转动处损坏的概率,提高了座椅的寿命。
16.休息完成后,转动主靠背远离后坐垫转至合适的位置,主靠背转动带动支撑板和支撑块转动,因此位于后坐垫上的人可使用支撑板进行放置物品,使得支撑板的作用多样性;而无需使用支撑板和支撑块时,解锁锁定组件,转动支撑块卡接安装到安装槽上,以此来对支撑块进行定位。
17.可选的,所述支撑板上阵列开设有多个安装孔,所述锁定组件包括:锁定板,所述锁定板转动设置在安装槽上且支撑板抵触并位于支撑板靠近安装槽槽底一侧,所述支撑块卡接安装在安装槽上时,所述支撑块抵触在锁定板上使得锁定板位于安装槽内;锁定块,所述锁定块设置在锁定板上且与安装孔卡接配合。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锁定板带动锁定块转动,使得锁定块卡接安装到安装孔上,而锁定板抵触在安装板上,以此来对主靠背进行支撑,而当主靠背转至倾斜状态进行使用时,锁定板支撑在支撑板下表面上,因此提高了锁定板对物品的承重力,提高了锁定板对物品进行支撑时的稳定性。
19.使用完成后,转动支撑板使得锁定块与安装孔脱离,然后将锁定板转至安装槽内,接着转动支撑块和支撑板进入安装槽内,而支撑块卡接安装在安装槽上,支撑块抵触在锁定板上,使得锁定板和锁定块均位于安装槽内,因此支撑块对锁定板、锁定块和支撑板进行定位,降低了锁定板和锁定块在使用主靠背时产生干扰的概率。
20.可选的,所述车体上设置有挡住手刹的阻挡装置,所述阻挡装置包括:防护罩,所述防护罩搭设在车体上且抵触在两个前坐垫相对侧壁上并一端抵触在车体侧壁上,所述手刹位于防护罩内,当所述主靠背的后坐垫上表面齐平时,所述防护罩与主靠背的上表面齐平;移动板,所述移动板滑移安装在防护罩上且远离主防护罩的一端抵触在后坐垫上;支撑杆,所述支撑杆滑移设置在支撑板上,且位于两个所述主靠背上的支撑杆相对的一端可拆卸连接在一起并支撑在移动板下表面上。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休息时,将防护罩搭设在车体上,使得防护罩相背两侧壁抵触在两个前坐垫相对两侧壁上,推动防护罩一端抵触在车体上,使得手刹位于防护罩内,拉动两个位于主靠背上的支撑杆相互靠近拼接在一起,然后拉动移动板抵触到后坐垫上,而移动板抵触在两个支撑杆上表面上,因此降低了人休息时触碰到手刹的概率,进一步提高了人休息时的安全性。
22.同时防护罩和移动板对物品进行阻挡,降低了物品掉落到座椅系统的缝隙中的概率,提高了使用座椅时的便利性,而且防护罩、滑移板将两个前坐垫、两个主靠背连接为一体,增大了人休息时的活动范围,提高了使用坐骑时的舒适性;休息完成后,推动移动板远离后坐垫,使得移动板靠近防护罩,减小了防护罩和移动板大小,提高了使用防护罩时的便利性;推动支撑杆缩短,降低了支撑杆较长而产生干扰的概率,而且两个支撑杆拼接在一起对移动板进行支撑,从而提高了移动板在使用时的稳定性。
23.可选的,所述支撑块顶端上开设有放置物品的放置槽。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放置槽以便于放置物品,提高了支撑块上空间的利用率,同时在转动支撑块时也可以抓住放置槽进行着力,提高了对支撑块进行转动时的便利性。
25.可选的,所述调节装置包括:滑道,所述滑道设置在车体上且阵列设置有多个定位槽;滑移座,所述滑移座滑移设置在滑道上且与前坐垫连接;插接杆,所述插接杆滑移设置在滑移座上;弹片,所述弹片两端分别与插接杆和滑移座连接,所述插接杆在弹片作用下插接安装在定位槽上;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设置在滑道上且用于驱动插接杆移动。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移动机构启动带动插接杆远离定位槽,然后即能移动滑移座带动前坐垫移动,移动完成后,移动机构停止运行,插接块在弹片的作用下插接安装到定位槽上对滑移座和前坐垫进行定位,以此来实现调节前坐垫的位置。
27.可选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移动齿条,所述移动齿条设置在插接杆上;移动齿轮,所述移动齿轮通过移动轴转动设置在滑道上且与移动齿条啮合;
拨杆,所述拨杆设置在移动轴上且向上拨动拨杆带动插接杆从定位槽上脱离。
2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向上拨动拨杆带动移动轴转动,移动轴转动带动移动齿轮移动,移动齿轮移动带动插接杆从定位槽上脱离,然后滑移座和前坐垫即能自由移动,移动完成后松开拨杆,插接杆在弹片作用下插接安装到定位槽上,以此来实现前坐垫的移动;推动向上拨动拨杆带动插接杆从定位槽上通过李,以此来提高移动前坐垫时的便利性。
29.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将副靠背从主靠背上拆卸下来,然后将主靠背转动向下放倒,使得人在休息时处于平躺状态,休息完成后,向上转动主靠背至需要的角度,然后将副靠背安装到主靠背上,以此来提高了使用座椅时的舒适性;2.通过转动转动杆使得转动杆从收纳槽中转出,然后拧动锁定螺杆插接安装到转动杆上对转动杆进行定位,然后前坐垫移动使得转动杆抵压在刹车上对车体位置进行固定,从而降低了休息时车体移动的概率,提高了人休息时的安全性;3.通过转动支撑板带动支撑块从安装槽上转出,锁定锁定组件对支撑板和支撑块进行定位,然后转动主靠背使得主靠背与后坐垫齐平,因此支撑块支撑在车体上对主靠背进行支撑,提高了人休息时的稳定性,同时也减小了主靠背转动处受到的力度,降低了主靠背从转动处损坏的概率,提高了座椅的寿命。
附图说明
30.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连接装置和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前座椅、调节装置和制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中前座垫、调节装置和制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对固定杆侧壁进行了剖视;图5是图4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图6是图2中b

b的剖面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局部爆炸图,主要展示连接装置;图8是本技术中主靠背放倒后和阻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中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中阻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的局部爆炸图,主要展示阻挡装置、定位块、插接块和插接槽。
31.附图标记:1、车体;11、车头;12、车内仓;13、车尾;14、刹车;15、安装部;16、手刹;17、转动轴;18、电动马达;2、前座椅;21、前坐垫;22、前靠背;23、主靠背;24、副靠背;25、安装腔;26、安装槽;27、安装轴;28、避位槽;3、后座椅;31、后坐垫;32、后靠背;4、调节装置;41、滑道;42、滑移座;43、插接杆;44、弹片;45、移动机构;46、移动齿条;47、移动齿轮;471、移动轴;48、拨杆;49、连接杆;5、制动装置;51、固定杆;52、转动杆;521、抵板;53、锁定螺杆;54、收纳槽;55、转动柱;56、锁定槽;6、连接装置;61、卡接滑轨;611、第一安装板;612、第二安装板;62、卡接块;621、固定槽;63、固定机构;64、固定柱;65、固定弹簧;66、拉环;67、安装柱;68、连接绳;7、支撑装置;71、支撑板;711、安装孔;72、支撑块;721、放置槽;73、锁定组件;74、锁定板;75、锁定块;8、阻挡装置;81、防护罩;82、移动板;821、承载块;83、支撑杆;
831、定位块;832、插接块;833、插接槽;84、支撑条;85、滑移腔。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对1

11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双姿态调整整车座椅系统。
34.参照图1和图2,双姿态调整整车座椅系统包括设置在车体1上的两个前座椅2和三个后座椅3,前座椅2包括前坐垫21和转动安装在前坐垫21上的前靠背22,前靠背22包括转动连接在前坐垫21的主靠背23和通过连接装置6可拆卸设置在主靠背23上的副靠背24;后座椅3包括后坐垫31和固定安装在后坐垫31上的后靠背32。
35.参照图1和图2,车体1包括依次连接在一起的车头11、车内仓12和车尾13,车头11靠近车内仓12一侧的侧壁上安装有对车体1进行制动的刹车14。
36.参照图1和图3,两个前坐垫21沿靠近或远离车头11方向水平滑移安装在车内仓12内底壁上,且车内仓12上设置有两个分别与两个前坐垫21连接的调节装置4,两个调节装置4分别用于调节两个前坐垫21的位置。
37.参照图3和图4,调节装置4包括滑道41、滑移座42、插接杆43、弹片44、移动机构45,滑道41设置有两个且呈水平状态,滑移座42设置有两个且分别水平滑移安装在两个滑道41相对一侧的侧壁上,且滑移座42顶端竖向伸至滑道41上方,前坐垫21固定安装在两个滑移座42顶端上。
38.参照图1和图3,两个滑移座42和前坐垫21在滑道41上沿靠近或远离车头11的水平方向上移动,滑道41侧壁上沿滑移座42移动方向阵列设置有多个定位槽。
39.参照图4和图5,插接杆43设置有两个且竖向滑移安装在两个滑移座42相对一侧的侧壁上,而弹片44设置有两个且分别与两个插接杆43顶端固定连接,弹片44远离插接杆43一端与位于插接杆43上方的滑移座42侧壁固定连接,插接杆43底端在弹片44作用下插接安装在定位槽上;移动机构45设置在滑移座42上且用于驱动插接杆43移动。
40.参照图4和图5,移动机构45设置两个且分别与两个插接杆43一一对应设置,移动机构45包括移动齿条46、移动齿轮47和拨杆48。
41.参照图1和图5,移动齿条46固定安装在插接杆43背离车头11一侧的侧壁上,且移动齿条46呈竖直状态;两个滑移座42相对一侧的侧壁上且位于移动齿条46远离插接杆43一侧转动安装有水平的移动轴471,移动齿轮47键连接在移动轴471上且与移动齿条46啮合。
42.参照图1和图5,拨杆48一端固定安装在移动轴471上,且拨杆48远离移动轴471的一端倾斜向下伸至移动轴471靠近车头11一侧,同时两个拨杆48远离移动轴471的一端通过连接杆49固定连接在一起;需要移动前坐垫21时,手握住连接杆49向上拨动带动拨杆48和插接杆43上移,使得插接杆43与定位槽脱离。
43.参照图1和图5,拨动连接杆49带动拨杆48和移动轴471转动,移动轴471转动带动移动齿轮47转动,移动齿轮47转动带动移动齿条46上移,移动齿条46上移带动插接杆43上移,使得插接杆43与定位槽脱离,然后移动前坐垫21的位置,移动完成后松开连接杆49,插接杆43在弹片44作用下插接安装在定位槽上对前坐垫21位置进行定位,以此来实现前坐垫21位置的调节。
44.参照图1和图4,靠近刹车14一侧的前坐垫21上设置有按压刹车14的制动装置5。
45.参照图4和图5,制动装置5包括固定杆51、转动杆52和锁定螺杆53,固定杆51固定安装在前坐垫21的下表面上,且固定杆51长度方向和前坐垫21的滑移方向平行。
46.参照图1和图5,固定杆51的一端和前坐垫21靠近车头11一侧的侧壁齐平,固定杆51侧壁上开设有与固定杆51两端连通的收纳槽54,收纳槽54上且位于固定杆51靠近刹车14的一端上固定安装有竖直的转动柱55。
47.参照图4和图5,转动杆52一端转动安装在转动柱55上,且转动杆52卡接安装在收纳槽54上,同时转动杆52远离转动柱55的一端突出于收纳槽54外并固定安装有抵板521,以此来便于转动转动杆52;转动抵板521带动转动杆52从收纳槽54上转出后,抵板521转至前坐垫21外,且转动杆52下表面上开设有锁定槽56。
48.参照图1和图5,锁定螺杆53螺纹连接在固定杆51下表面上,且锁定螺杆53位于转动柱55靠近刹车14的一端上,同时锁定螺杆53抵紧在转动杆52上;当转动杆52从收纳槽54上转出后,且转动杆52转至长度方向和固定杆51长度方向平行时,转动锁定螺杆53插接安装在锁定槽56上对转动杆52进行定位。
49.参照图1和图5,因此休息时,移动前坐垫21带动抵板521抵压到刹车14上对车体1进行固定。休息完成后,移动前坐垫21远离车头11,然后拧动锁定螺杆53与锁定槽56脱离,然后转动转动杆52卡接安装到收纳槽54上,拧动锁定螺杆53抵紧在转动杆52上用于对转动杆52进行定位。
50.参照图3,主靠背23底端通过转动轴17转动安装在前坐垫21的上表面上,且前坐垫21上固定安装有与转动轴17连接的电动马达18,同时主靠背23为软质材料制成;电动马达18启动带动转动轴17转动,转动轴17转动带动主靠背23转动,以此来调节主靠背23的角度;副靠背24底端抵触在主靠背23的顶端上,且副靠背24和主靠背23的相对应的四个侧壁齐平。
51.参照图6和图7,连接装置6包括卡接滑轨61、卡接块62和固定机构63,主靠背23顶端上开设有安装腔25,卡接滑轨61设置有两个且固定安装在安装腔25相对一侧的内侧壁上,同时卡接滑轨61位于安装腔25靠近主靠背23顶端一侧。卡接块62设置有两个且均固定安装在副靠背24底端上,同时两个卡接块62分别卡接安装在两个卡接滑轨61上。
52.参照图6和图7,安装腔25内侧壁上水平间隔固定安装有两个第一安装板611,且两个第一安装板611位于两个卡接滑轨61之间,安装腔25内侧壁上且位于两个第一安装板611之间固定安装有第二安装板612。
53.参照图6和图7,固定机构63设置在安装腔25上且用于对卡接块62进行固定,固定机构63包括固定柱64、固定弹簧65和拉环66,两个卡接块62相对一侧的侧壁上均开设有固定槽621,固定柱64设置两个且分别水平穿设在两个第一安装板611上。
54.参照图6和图7,固定弹簧65设置有两个且分别与两个固定柱64一一对应设置,固定弹簧65两端分别与固定柱64和第二安装板612相对一侧的侧壁固定连接;两个固定柱64在固定弹簧65作用下卡接安装在两个固定槽621上,以此来对副靠背24进行定位;主靠背23靠近后坐垫31的侧壁上开设有安装槽26,安装腔25侧壁上且位于固定柱64一侧水平滑移穿设有安装柱67,且安装柱67滑移方向与固定柱64滑移方向垂直,同时安装柱67伸至安装槽26内,且安装柱67位于两个固定柱64之间。
55.参照图6和图7,拉环66固定安装在安装柱67位于安装槽26内的一端上,而安装柱
67远离拉环66的一端通过两个连接绳68与两个固定柱64连接;当固定柱64卡接安装在固定槽621上时,拉环66在固定弹簧65作用下抵压在安装槽26槽底上。
56.参照图6和图7,拉动拉环66带动连接绳68移动,连接绳68移动拉动两个固定柱64相互远离,使得固定柱64与固定槽621脱离,然后即能取下副靠背24。
57.参照图3和图8,电动马达18启动带动主靠背23向下转动,使得主靠背23与后坐垫31齐平,同时主靠背23与后坐垫31挤压后抵触在一起,因此即能将前坐垫21、主靠背23和后坐垫31连为一体,从而人即能睡在主靠背23和后坐垫31的区域,而腿放置到前坐垫21上,提高了人休息时的舒适性;而休息完成后,电动马达18启动带动主靠背23向上转至需要的角度。
58.参照图6和图7,然后将副靠背24上的卡接块62卡接安装到卡接滑轨61上,推动副靠背24抵触到主靠背23上,而固定柱64卡接安装在固定槽621上对副靠背24进行定位,以此来实现副靠背24的拆卸和安装。
59.参照图1和图2,主靠背23上设置有抵触在车内仓12内底壁上且用于支撑主靠背23的支撑装置7。
60.参照图2和图6,支撑装置7包括支撑板71、支撑块72和锁定组件73。
61.参照图6和图9,安装槽26相对两内侧壁上且位于靠近主靠背23顶端一侧固定安装有水平的安装轴27,支撑板71设置有两个且顶端分别转动安装在两个安装轴27上,支撑板71长度方向沿平行于安装槽26槽底方向向下设置,同时支撑板71侧壁上沿支撑板71长度方向阵列开设有多个安装孔711。
62.参照图6和图9,支撑块72一体设置在两个支撑板71底端上,且支撑块72和支撑板71位于安装槽26内,同时支撑块72与安装槽26卡接配合。支撑块72顶端且位于两个支撑板71之间开设有供物品放置的放置槽721,且放置槽721也以便于转动支撑块72时着力。
63.参照图6和图9,锁定组件73设置在安装槽26上且用于对支撑板71进行锁定,锁定组件73包括锁定板74和锁定块75,安装槽26槽底上且位于安装轴27下方开设有避位槽28,锁定板74顶端转动安装在避位槽28内侧壁上,同时锁定板74转动方向和安装轴27轴线平行,锁定块75设置有两个且固定安装在锁定板74底端。
64.参照图6和图9,需要对支撑板71进行锁定时,转动支撑板71和支撑块72移至安装槽26外,两个锁定块75分别与两个支撑板71上的安装孔711卡接配合,而锁定板74抵触在支撑板71上,以此来对支撑板71和支撑块72进行定位。
65.参照图1和图9,主靠背23放平时,支撑块72支撑在车内仓12内底壁上对主靠背23进行支撑。
66.参照图1和图10,车内仓12内底侧壁上且位于两个前坐垫21之间固定安装有突起的安装部15,安装部15上安装有对车体1进行制动的手刹16,安装部15上设置有挡住手刹16的阻挡装置8。
67.参照图1和图10,阻挡装置8包括防护罩81、移动板82和支撑杆83;防护罩81通过两个支撑条84搭设在安装部15上表面上,支撑条84设置有两个且一体设置在防护罩81下表面上,同时两个支撑条84位于手刹16靠近两个前坐垫21的两侧;防护罩81相背两侧壁抵触在两个前坐垫21相背对两侧壁上,且防护罩81一端抵触在车头11上,而手刹16位于防护罩81内。
68.参照图8和图10,防护罩81背离车头11的一端上开设有滑移腔85,移动板82一端滑移安装在安装腔25上,且移动板82滑移方向与前坐垫21滑移方向平行,同时移动移动板82可使得移动板82与后坐垫31抵触,且移动板82下表面上固定安装有承载块821,且移动板82和后坐垫31上表面齐平。
69.参照图10和图11,支撑杆83水平滑移安装在支撑板71上,且支撑杆83的滑移方向与移动板82的移动方向垂直,同时支撑杆83可转至安装槽26;同时位于两个主靠背23上的两个支撑杆83相对的一端上固定安装有定位块831,且定位块831抵触到支撑板71上对支撑杆83进行定位,两个定位块831相对一端上分别固定安装有插接块832和开设有与插接块832插接配合的插接槽833,将插接块832插接安装到插接槽833上后将两个支撑杆83固定连接在一起,而承载块821支撑在两个定位块831上进行支撑,以此来对移动板82支撑。
70.本技术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休息时,拉动拉环66带动固定柱64从固定槽621上脱离,然后即能取下副靠背24,转动支撑块72从安装槽26上转出,转动锁定板74和锁定块75从避位槽28上转出,将锁定块75卡接安装到安装孔711上;拧动锁定螺杆53远离转动杆52,转动抵板521带动转动杆52从收纳槽54上转出,使得转动杆52和固定杆51长度方向平行时,拧动锁定螺杆53插接安装到锁定槽56上,然后拨动连接杆49带动插接杆43从定位槽上脱出,推动前坐垫21带动抵板521抵压在刹车14上对车体1进行固定,松开连接杆49,插接杆43在弹片44作用下插接安装到定位槽上对前坐垫21进行定位,以此来提高了人休息时安全性。
71.电动马达18转动带动主靠背23向下转动,当主靠背23转至与后坐垫31齐平时,主靠背23与后坐垫31抵触,而支撑块72支撑在车内仓12内底壁上进行支撑,因此人即能躺在主靠背23和后坐垫31的区域,而腿和脚可放置到前坐垫21上,以此来提高了使用座椅时的舒适性。
72.拉动定位块831带动两个支撑杆83相互靠近,使得插接块832插接安装到插接槽833上,以此来将两个支撑杆83连接在一起,然后将防护罩81的支撑条84搭设到安装部15上,推动防护罩81抵触到车头11上,然后拉动移动板82抵触到后坐垫31上,而移动板82上的承载块821抵压在定位块831上对移动板82进行支撑,因此手刹16位于防护罩81内,降低了人休息时触碰到手刹16的概率,提高了人休息时的安全性,同时防护罩81和移动板82将两个主靠背23、两个前坐垫21和后坐垫31连接在一起,因此增大了人休息时活动的范围,提高了休息时的舒适性,提高了座椅使用时的舒适性。
73.休息完成后,推动移动板82靠近防护罩81使得承载块821抵触到防护罩81上,然后即能取下防护罩81,拨动连接杆49后推动前坐垫21和抵板521远离刹车14,拧动锁定螺杆53与锁定槽56脱离,然后转动转动杆52卡接安装到收纳槽54上,拧动锁定螺杆53抵紧在转动杆52上进行定位,电动马达18带动主靠背23向上转至合适的角度,推动支撑杆83移动使得定位块831抵触到支撑板71上。
74.然后取下锁定板74和锁定块75转至避位槽28内,接着转动支撑块72卡接安装到安装槽26上,支撑块72抵触在锁定块75上进行定位;然后拉动拉环66带动两个固定柱64相互远离,将卡接块62卡接安装到卡接滑轨61上,使得副靠背24抵触到主靠背23顶端上,松开拉环66,两个固定柱64在固定弹簧65作用下卡接安装到固定槽621上,以此来实现副靠背24的安装。
7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