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车用天窗帘布及包含该天窗帘布的帘布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12-03 23:3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是涉及车用天窗帘布及包含该天窗帘布的、且具有光线感应功能的帘布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逐渐的成为生活中的普通用品。因此,人们对汽车的舒适性、可操控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人们对视野及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汽车选用全景大天窗。然而,为了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避免阳光曝晒等因素,车用遮阳帘成为了天窗的必备结构。
3.目前车用遮阳帘的使用存在以下问题:
4.(一)对于车用遮阳帘的开合仅能通过人为调节开度来实现对车内光线的调控,自动化水平偏低,这种粗放式的调控不能满足人们对可操纵感的需求。
5.(二)在阳光充足时,会产生刺眼、暴晒等影响,因此需要通过天窗遮阳帘来解决上述问题。传统天窗用遮阳帘是通过传动、卷曲及直铺的形式实现对遮阳帘的收放,此收放过程中遮阳帘作为一种纺织品在铺展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会由于蠕变行为出现低垂的问题。
6.(三)传统遮阳帘针对阳光实现全部遮挡无法有效的引入部分散射光源,使得车内光线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7.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用天窗帘布及包含该天窗帘布的帘布系统。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本发明可以感应车内光线的强弱度并实现对遮阳帘的开度调节。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9.车用天窗帘布,包括至少一帘布区、至少一稀疏区及至少一支撑装置。
10.优选的,所述支撑装置设置于所述稀疏区。
11.优选的,所述至少一支撑装置与所述稀疏区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连接。
12.优选的,所述稀疏区与所述帘布区织造一体成型或所述稀疏区与所述帘布区分别为互相连接的织物结构。
13.优选的,所述稀疏区中孔隙密度为所述帘布区孔隙密度的4~10倍。
14.优选的,所述稀疏区的宽度为5~80mm。
15.优选的,所述支撑装置与所述稀疏区织造一体成型或所述支撑装置与所述稀疏区互相连接。
16.优选的,所述支撑装置为杆。
17.优选的,所述支撑装置为支撑体。
18.优选的,所述杆沿所述至少一稀疏区长度或宽度方向布置。
19.优选的,所述杆的直径为1~5mm。
20.优选的,所述支撑体为由玻璃钢结构、碳纤维复合结构或玻纤增强复合结构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组合。
21.一种包含上述天窗帘布的帘布系统,包括光线感应器、电源、帘布控制系统、帘布驱动系统及帘布,所述电源通过电源线分别与所述帘布控制系统、帘布驱动系统的电源接口连接,所述帘布控制系统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帘布驱动系统的第一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帘布驱动系统的传动端连接帘布,所述帘布控制系统的信号输入端及帘布驱动系统的第二信号输入端分别与所述光线感应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
22.优选的,所述光线感应器的分辨率为0.5~1lux,量程为30~200lux。
23.优选的,所述光线感应器的测试频率为2次/s。
24.优选的,所述光线感应器的感应范围为1~5cm。
25.优选的,所述光线感应器的电源电压为3.5~9v。
26.优选的,所述帘布控制系统包括信号收集装置、信号处理装置及信号反馈装置,所述信号收集装置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信号处理装置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信号处理装置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信号反馈装置的信号输入端连接。
27.优选的,所述帘布驱动系统包括动力装置、至少一传动装置、轴及至少一复位装置,所述动力装置的输出端通过传动装置与所述轴连接,至少一复位装置安装在所述轴的至少一端,所述复位装置具有一侧与帘布连接。
28.优选的,在所述帘布的尾端还设置胶条。
2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如下:
30.(一)通过在帘布中设置稀疏区可以实现车内光线强度的调控,避免帘布展开后车内光线不足的问题发生。
31.(二)稀疏区的设置使得帘布的整体尺寸得到分割,在稀疏区设置支撑体或杆可使得帘布各区得到支撑,从而解决大尺寸帘布出现的低垂问题,支撑装置可与帘布编织成一体或分体结构,有利于产业化生产。
32.(三)通过在车内设置光线感应器,其可以对车内光线的强弱进行自动感应,在光线强度较低时可通过帘布控制系统发出指令使帘布驱动系统控制帘布收起或在光线强度较高时通过帘布控制系统发出指令使帘布驱动系统控制帘布展开,从而实现遮阳帘的自动启闭。
附图说明
33.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一种车用天窗帘布及包含该天窗帘布的帘布系统中帘布系统的原理图。
34.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一种车用天窗帘布及包含该天窗帘布的帘布系统中帘布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35.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一种车用天窗帘布及包含该天窗帘布的帘布系统的示意图。
36.图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一种车用天窗帘布及包含该天窗帘布的帘布系统中支撑装置与织物结构的安装示意图。
37.附图中标记:1、光线感应器;2、电源;3、帘布控制系统;301、信号收集装置;302、信号处理装置;303、信号反馈装置;4、帘布驱动系统;401、电机;402、第一驱动齿轮;403、第二驱动齿轮;404、轴;405、卷簧;5、帘布;501、帘布区;502、支撑装置;5021、杆;5022、支撑体;503、稀疏区;5031、织物结构;5032、间隙;6、胶条。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3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请求保护的车用帘布系统,以用于为例进行详细介绍说明,但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
40.实施例一:
41.如图3所示,车用天窗帘布系统包括轴404,一对卷簧405及帘布5,一对卷簧405的一端分别与轴404的左右两端绕接,帘布5的一端也与所述轴404的外圈绕接,在所述帘布5的另一端连接胶条12。所述帘布5的左右两侧也分别与卷簧405的侧面固接,所述轴404受外力转动时,所述帘布5随轴404的转动展开,使所述卷簧405卷紧,待所述帘布5展开行程完成需要收缩后,所述卷簧405输出力矩使得所述帘布5随轴404卷曲或折叠。其中上述外力是至连接在轴404上的链轮、链齿传动结构,该传动结构与外接动力源(如电机等)连接并驱动链轮、链齿传动。
42.如图3所示,所述帘布5包括至少一帘布区501、至少一稀疏区503及至少一支撑装置502,至少一支撑装置502设置于所述至少一稀疏区503内,其中稀疏区503的设置数量与支撑装置502的设置数量相一致。
43.如图3所示,所述至少一支撑装置502与所述稀疏区503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连接,所述支撑装置1依据车用天窗帘布的展开方向可沿所述稀疏区503的长度或宽度方向布置。优选的,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一中该支撑装置502沿稀疏区503的宽度方向布置,所述支撑装置502与所述稀疏区503的下表面粘接。根据不同的工况,所述支撑装置502也可以与稀疏区503的上表面粘接或与所述稀疏区503缝制。
44.如图3、图4所示,所述稀疏区503与帘布区501织造一体成型,优选的,所述稀疏区503的宽度为10~30mm。所述稀疏区503是指通过编织程序及编织工艺使该区域内部纤维与纤维交错处孔隙变大。优选的,所述稀疏区503中孔隙密度为所述帘布区501孔隙密度的4倍,利用该稀疏区503中的孔隙进行透光,从而达到调节光强的目的。上述帘布区501由于采用纤维材料制成,因此其组成纤维的结构单元在几何排列时也具有孔隙。上述孔隙密度指单位英寸长度上的平均孔数。
45.如图4所示,所述支撑装置502与稀疏区503之间形成两个互相独立的结构,每一支撑装置502均为玻璃钢制成的杆5021,所述杆5021的直径为1mm,所述杆5021沿所述稀疏区503的宽度方向布置,各杆5021的左右两端也分别与安装在轴404左右两端的卷簧405的侧面连接。利用该杆5021来为所述稀疏区503提供支撑强度,使具有该稀疏区503的帘布区501不会出现低垂的问题。
46.如图4所示,根据不同的工况,优选的,粘接支撑装置502处的部分稀疏区503的织
物结构5031可为图4所示呈交叉型,所述交叉关系指两组纱线直线运动相遇后交替接触,构成正余弦曲线状稳定叠压的关系。杆5021可安装在所述交叉型织物结构中相邻两组纱线的间隙5032中,使杆5021的安装简便、快捷。所述织物结构指织物的几何结构,是经纱和纬纱在织物中相互之间的空间关系,所述交叉是纱线能构成的稳定结构,该种交叉型织物结构使织物保持稳定的形态和力学性能。
47.本实施例一所述的帘布收起时,轴404受卷簧405释放力矩,使所述帘布区501及帘布区501中的稀疏区503、杆5021随着卷簧405的释放并相对于轴404卷曲,直至力矩释放完毕后所述帘布区501全部卷绕在轴404即完成卷曲。
48.在车用天窗帘布展开后需要维持展开状态可通过增设挂钩将帘布的胶条12固定,该挂钩可以固定在车顶上,从而使车用天窗帘布钩接并维持展开状态。根据不同的使用工况可采用挂钩以外的结构将帘布固定。
49.如图3所示,包含有上述天窗帘布的帘布系统包括光线感应器1、电源2、帘布控制系统3、帘布驱动系统4,电源2通过电源线分别与帘布控制系统3、帘布驱动系统4的电源接口连接,帘布控制系统3的信号输出端与帘布驱动系统4的第一信号输入端连接,帘布驱动系统4的传动端连接帘布5,帘布控制系统3的信号输入端及帘布驱动系统4的第二信号输入端分别与光线感应器1的信号输出端连接。
50.所述光线感应器1的结构采用已有公知结构,其利用内部的光线传感器将车内的环境光线数据转化成对应的电信号,该电信号可被仪器表、计算器或本实施例所述信号收集装置301读取。优选的,光线感应器1的分辨率为0.5~1lux,量程为30~200lux。光线感应器1的测试频率为2次/s。光线感应器1的感应范围为1~5cm。光线感应器的电源电压为3.5~9v。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一所述帘布控制系统中,光线感应器1为直径2cm的圆形感应器,其安装在汽车车内顶部。
51.如图2所示,所述帘布控制系统3包括信号收集装置301、信号处理装置302及信号反馈装置303,优选的,本实施例一提供的帘布系统中信号收集装置301为工业数据信号采集器,信号处理装置302为数字信号处理器,信号反馈装置303为plc。所述信号收集装置301用于接收光线感应装置1中光线传感器所收集到的环境光线数据转化的电信号,所述信号处理装置302用于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编码转换,所述信号反馈装置303用于将已编码转换的信息传输。信号收集装置301的信号输出端与信号处理装置302的信号输入端连接,信号处理装置302的信号输出端与信号反馈装置303的信号输入端连接。
52.帘布驱动系统4包括动力装置、至少一传动装置、轴404及至少一复位装置,动力装置的输出端通过传动装置与轴404连接,至少一复位装置安装在轴404的至少一端,复位装置具有一侧与帘布5连接。
53.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一所述车用帘布系统中动力装置采用电机401,传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齿轮402、第二驱动齿轮403,复位装置采用卷簧405,所述第一驱动齿轮402与所述电机40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驱动齿轮403与轴404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驱动齿轮402与第二驱动齿轮403相啮合。卷簧405为一对并分布在轴404上,其中卷簧405的一端与轴404绕接,卷簧405在展开状态时具有一条长边与帘布5的长边缝制,同时帘布5的短边也绕接在轴404上,使所述卷簧405在卷曲或展开时帘布5也随着卷曲或展开。
54.如图3所示,优选的,在所述帘布5的尾端还连接一胶条6,在车用天窗帘布展开后
需要维持展开状态可通过增设挂钩将帘布的胶条6固定,从而使车用天窗帘布维持展开状态。根据不同的使用工况可采用挂钩以外的结构将帘布固定。
55.工作时,当车内光线强度低于30lux时,光线感应器1发送将该信息指令发送至信号收集装置301,通过信号处理装置302对该指令进行计算处理,信号处理装置302判断该光线感应的强弱,其通过信号反馈装置303输出信号首先控制警报器6报警提示开启帘布,然后输出指令并通过电源2提供电能使电机401启动,电机401正转产生的转矩由第一驱动齿轮402传递至第二驱动齿轮403,由于第二驱动齿轮403装配在轴404上,使得轴404产生转矩转动,由于轴404与帘布5的短边绕接,且帘布5的两条长边分别与卷簧405的长边相缝制,使得轴404转动后带动帘布5也随之展开,在展开后帘布5通过胶条6与挂钩连接,从而使帘布5维持展开状态。该帘布5的打开和关闭也可在警报器6发出后通过人为调节开度或打开和关闭。
56.实施例二:
57.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车用天窗帘布中除支撑装置502与稀疏区503不同之外其余结构均相同。
58.实施例二中稀疏区503与帘布区501织造形成互相连接的织物结构,优选的,所述稀疏区503的宽度为40mm,所述稀疏区503是指通过编织程序及编织工艺使该区域内部纤维与纤维交错处孔隙变大,优选的,所述稀疏区503中孔隙密度为所述帘布区501孔隙密度的5倍。
59.如图2所示,所述支撑装置502与稀疏区503织造一体成型,每一支撑装置502均为支撑体5022,所述支撑体5022织造于所述稀疏区503的下表面,优选的,本实施例二中支撑体5022采用碳纤维增强复合结构制成,利用该支撑体5022来为所述稀疏区503提供满足要求的支撑强度,使具有该稀疏区503的车用天窗帘布不会出现低垂的问题。
60.根据不同的工况,也可以采用将杆5021与支撑体5022共同存在于稀疏区503,以用于为稀疏区503提供满足要求的支撑强度。
61.本实施例二所述的遮阳帘收缩时,每一节稀疏区503相对于每一节帘布区501翻转或每一节帘布区501相对于每一节稀疏区503翻转,翻转后使得稀疏区503与帘布区501折叠。
62.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中帘布系统的不同处为光线感应器1采用直径为5cm的圆形传感器,其安装在汽车车内顶部。
63.在工作时,当车内光线强度高于200lux时,光线感应器1发送信息指令至帘布控制系统3,通过帘布控制系统3控制帘布驱动系统4工作,帘布驱动系统4的工作过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处为电机401反转来产生转矩,使得展开的帘布5及卷簧405受轴404的反向转动,从而实现帘布5及卷簧405的卷曲,以实现帘布5的收起。
64.上述稀疏区503的上表面是指面向车顶或面向车顶天窗的一面,所述稀疏区503的下表面是指面向驾驶人员的一面。
65.本发明所述主题对象中有关“车用天窗帘布”为环境特征,其应该理解为被保护的主题对象可以使用于该种使用环境即可,不要求被保护的主题对象必须使用于该种使用环境。
66.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
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67.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