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LED尾灯的制作方法

2021-12-01 13:3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led尾灯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led尾灯。


背景技术:

2.在车辆照明灯具中,尾灯主要起到提示的作用,告知后方车辆此时前车的行进状态,避免发生交通意外。这就要求尾灯不仅需要满足亮度色度的法规要求,同时又需要外形美观大方。目前尾灯除了采用普通光源,选用led光源变得非常普遍,使得尾灯的造型更加多变。通过在灯板上设置若干个led光源发光,经过一系列反射后从灯罩水平射出,导致尾灯的出光效果在视觉上比较扁平,缺乏立体感。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上述的分析,本实用新型提出的led尾灯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4.本实用新型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led尾灯,包括壳体及灯罩,所述壳体与灯罩相配合装配形成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内安装有反光元件、第一导光元件及制动灯光源,所述灯罩上设有透光区,所述反光元件上设有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一导光元件上贯通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内设有若干导光板,若干所述导光板与开口的内壁之间形成若干相互隔开的透光口,所述透光口分别与第一反射面、透光区相对设置,所述反光元件安装在壳体上,所述第一导光元件安装在反光元件与灯罩之间,所述制动灯光源设置在反光元件与第一导光元件之间。
6.进一步地,所述容置空间内安装有位置灯光源,所述位置灯光源设置在反光元件与第一导光元件之间。
7.进一步地,还包括安装在第一导光元件与灯罩之间的第二导光元件,所述第二导光元件分别与导光板、透光区相配合,所述位置灯光源与第二导光元件对应设置,所述制动灯光源分别与导光板、第一反射面对应设置。
8.进一步地,所述导光板的出射面上设有第一凹陷反射部,所述第一导光元件上设有第一入射部,所述制动灯光源与第一入射部相配合。
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光元件上设有第二入射部、第一出射面及沿着开口外壁分布的第二凹陷反射部,所述位置灯光源与第二入射部相配合,所述第二凹陷反射部分别与第二入射部、开口外壁相对应配合,所述第一出射面分别与第二入射部、透光区相对应配合。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光元件安装在第一导光元件上,所述第二导光元件上设有套设于开口外壁上的第三入射部,所述第二凹陷反射部反射的光配合穿过第三入射部、开口侧壁入射到导光板上,所述开口上方设有与第二凹陷反射部相配合的遮光部。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反射面包括若干个呈抛物面设置的第三反射部,相邻设置的两所述第三反射部之间相交,所述第三反射部与至少一个透光口相对设置。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入射部上设有第一凹陷部,所述制动灯光源靠近第一凹陷部
下方设置或位于第一凹陷部内。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入射部上设有第二凹陷部,所述位置灯光源位于第二凹陷部内。
14.进一步地,所述灯罩上设有遮光区。
15.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led尾灯,通过在第一导光元件上设置若干导光板,以形成多个相互隔开的透光口,使得从制动灯光源发出的不同方向的光,一部分被第一反射面反射经透光口从透光区直接出射,另一部分光从第一反射面或第一入射部入射到不同的导光板上,并从透光区的不同位置出射,使出光效果更加立体美观,提高尾灯的空间立体感及车辆的商品价值,同时尾灯采用led光源使得灯具更加节能环保,反光元件、第二导光元件分别与第一导光元件相配合装配,使灯具的外观更加简洁、美观,造型更加灵活多变。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led尾灯的立体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led尾灯的分解示意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led尾灯的a

a剖视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led尾灯去掉壳体及灯罩后的立体图(一);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led尾灯去掉壳体及灯罩后的立体图(二);
23.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光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7是图6的c

c剖视图;
25.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导光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9是图8的e

e剖视图;
27.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如下:
29.1、壳体,1a、透气孔,2、灯罩,2a、透光区,2b、遮光区,3、容置空间,4、反光元件,4a、第一反射面,4b、第三反射部,5、第一导光元件,51、开口,5a、透光口,5b、第一入射部,5c、遮光部,5d、第一凹陷部,5e、安装口,6、制动灯光源,7、导光板,7a、第一凹陷反射部,8、位置灯光源,9、第二导光元件,9a、第二入射部,9b、第一出射面,9c、第二凹陷反射部,9d、第三入射部,9e、第二凹陷部,10、连接头,11、灯板,12、卡扣,13、卡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从而对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作出更清楚地限定,下面就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仅是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某些具体实施方式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其中对于相关结构的具体的直接的描述仅是为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各具体特征并
不当然、直接地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指导下所作的常规选择和替换,均应视为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3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32.实施例1
33.如图1

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led尾灯,包括壳体1及灯罩2,壳体1与灯罩2相配合装配形成容置空间3,容置空间3内安装有反光元件4、第一导光元件5及制动灯光源6,灯罩2上设有透光区2a,反光元件4上设有第一反射面4a,第一导光元件5上贯通设有开口51,开口51内设有若干导光板7,若干导光板7与开口51的内壁之间形成若干相互隔开的透光口5a,透光口5a分别与第一反射面4a、透光区2a相对设置,反光元件4安装在壳体1上,第一导光元件5安装在反光元件4与灯罩2之间,制动灯光源6设置在反光元件4与第一导光元件5之间。
34.本实施例中,开口51设置在第一导光元件5的中部,导光板7沿竖向倾斜设置在开口51的上、下内壁之间,且均匀间隔排列,第一反射面4a对应位于透光口5a的后方。
35.其中,形成透光口5a存在两种情况,如图2所示,相邻设置的两导光板7与开口51的上下内壁之间形成透光口5a,位于端部的导光板7与开口51端部内壁之间形成透光口5a。
36.具体的,容置空间3内安装有位置灯光源8,位置灯光源8设置在反光元件4与第一导光元件5之间。
37.具体的,反光元件4为反光碗,反光碗设置在第一导光元件5的后方。第一反射面4a包括若干个呈抛物面设置的第三反射部4b,相邻设置的两第三反射部4b之间相交,第三反射部4b与至少一个透光口5a相对设置,由于led光源的发光角度有限,通过设置多个抛物面相互叠加以满足法规要求的光照需求。
38.本实施例中,第三反射部4b由若干个方形条相互连接而成,且若干方形条沿第一导光元件5的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均匀排列。
39.如图6

7所示,优选地,导光板7的出射面上设有第一凹陷反射部7a,第一导光元件5上设有第一入射部5b,制动灯光源6与第一入射部5b相对应配合。通过设置凹陷反射部,加强导光板7内部壁面与第一凹陷反射部7a之间的光线完全内反射效果。
40.本实施例中,第一凹陷反射部7a为沿导光板7的竖向均匀设置的齿形槽。可通过调节齿形槽的角度及排布,实现满足法规光照强度及均匀照明的要求。
41.较佳地,还包括呈u形的灯板11,灯板11安装在反光元件4与第一导光元件5的底部之间,灯板11的中部设有若干间隔排列的制动灯光源6,灯板11的两侧分别设有至少一个位置灯光源8,以使制动灯光源6与位置灯光源8在同一平面上错开,至少一个制动灯光源6与第一入射部5b上的一个透光口5a相对应配合。
42.具体的,第一入射部5b上设有第一凹陷部5d,制动灯光源6靠近第一凹陷部5d下方设置或位于第一凹陷部5d内。将制动灯光源6靠近第一凹陷部5d下方设置,增加第一导光元件5及反光碗对制动灯光源6的捕获率,使大部分光线尽可能的经第一反射面4a反射从透光区2a射出,另一部分光线从第一入射部5b导入到第一导光元件5内。
43.本实施例中,第一凹陷部5d为开口处朝向反光碗设置的凹槽。
44.如图8

9所示,优选地,还包括安装在第一导光元件5与灯罩2之间的第二导光元件9,第二导光元件9分别与导光板7、透光区2a相配合,位置灯光源8与第二导光元件9对应设
置,制动灯光源6分别与导光板7、第一反射面4a对应设置。通过设置与第一导光元件5相配合的第二导光元件9,使得位置灯光源8的出光路径更加丰富,提高出射光线的立体性,增加尾灯的功能性。
45.本实施例中,第二导光元件9为呈u形的导光条,导光条安装在第一导光元件5的一侧上部。
46.较佳地,第一导光元件5可拆卸安装在壳体1上。第二导光元件9可拆卸安装在第一导光元件5上。
47.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光元件5、第二导光元件9的上部均凸设有若干卡扣12,壳体1及第一导光元件5 的上部分别设有若干卡接部13,第一导光元件5通过卡扣12、卡接部13配合安装在壳体1的前端,第二导光元件9通过卡扣12、卡接部13配合安装在第一导光元件5上,反光碗通过螺钉固定安装在壳体1的中部,卡接部13为卡孔或卡槽。
48.具体的,第二导光元件9上设有第二入射部9a,第一出射面9b及沿着开口51外壁分布的第二凹陷反射部9c,位置灯光源8与第二入射部9a相配合,第二凹陷反射部9c分别与第二入射部9a、开口51外壁对应配合,第一出射面9b分别与第二入射部9a、透光区2a相对应配合。通过设置凹陷反射部,加强第二导光元件9上光线的完全内反射效果,使入射到第二凹陷反射部9c上的光线一部分入射到导光板7上,后经第一凹陷反射部7a出射到透光区2a上,另一部分透过开口51侧壁入射到反光碗上,经开口51出射到透光区2a上。
49.具体的,第二凹陷反射部9c为沿开口51外壁的延伸方向均匀设置的齿形槽。可通过调节齿形槽的角度及排布,实现满足法规光照强度及均匀照明的要求。
50.较佳地,第二导光元件9安装在第一导光元件5上,第二导光元件9上设有套设于开口51外壁上的第三入射部9d,第二凹陷反射部9c反射的光配合穿过第三入射部9d、开口51侧壁入射到导光板7上,开口51上方设有与第二凹陷反射部9c相配合的遮光部5c。使得从第三入射部9d入射的光全部进入到第一导光元件5内,经导光板7充分反射。
51.本实施例中,第二凹陷反射部9c朝向反光碗设置,第二导光元件9上设有位于第二凹陷反射部9c上方的遮光边缘,遮光边缘与第三入射部9d相对设置,遮光部5c、第三入射部9d、遮光边缘及第二凹陷反射部9c形成封闭的空间,以防止光线露出。
52.本实施例中,遮光部5c上设有与第二导光元件9上的卡扣12配合卡接的卡孔。
53.较佳地,第二入射部9a上设有第二凹陷部9e,位置灯光源8位于第二凹陷部9e内。避免位置灯光源8的光线露出,增加第二导光元件9对led光源的捕获率,使光线尽可能的从第二入射部9a导入到第二导光元件9内。
54.本实施例中,第二凹陷部9e为开口处朝向反光碗设置的凹槽,第一导光元件5的两端分别设有与第一凹陷部5d连通的安装口5e,第二导光元件9的两端配合置于安装口5e内,且第一凹陷部5d置于安装口5e内。
55.具体的,灯罩2上设有遮光区2b。
56.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遮光区2b位于透光区2a的下方,防止光从下方漏出,提高灯具发光的美观性。第一导光元件5、第二导光元件9的下部位于遮光区2b的后方,透光口5a、第一出射面9b的上部位于透光区2a的后方,透光口5a内的光完全通过透光区2a射出;第二导光元件9下部透射的光部分被遮光区2b完全遮挡,第二导光元件9上部发出的光可以完全通过透光区2a射出。
57.如图10所示,为避免杂质或水汽进入到灯具内,优选地,容置空间3密封设置。同时为避免外部温度变化及光源温度对容置空间3内空气的影响,壳体1上设有透气孔1a,透气孔1a上安装有防水透气膜。使得尾灯内、外实现有效的对流散热,增强尾灯的散热性能。
58.具体的,壳体1上穿设有连接头10,制动灯光源6、位置灯光源8经导线连接连接头10,然后通过连接头10与外部控制电路电连接。
59.使用时,将连接头10与摩托车的电源和控制电路相连接,在控制电路的控制下,当摩托车不刹车时,制动灯光源6熄灭而位置灯光源8点亮,当摩托车刹车时,制动灯光源6点亮,位置灯光源8保持点亮。
6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led尾灯的工作原理如下:制动灯光源6发出的光一部分经第一入射部5b被第一导光元件5吸收,并从第一导光元件5底部透过导光板7入射到第一凹陷反射部7a上,另一部分经第一反射面4a反射到导光板7上,然后透过导光板7从第一凹陷反射部7a出射,最后光线均从透光区2a射出。
61.位置灯光源8发出的光经第二入射部9a后被第二导光元件9充分吸收,一部分光线透过第二导光元件9从周围的第一出射面9b射出,经透光区2a出射,另一部分光线从第二入射部9a直接透射到第二凹陷反射部9c上,然后依次穿过第三入射部9d、开口51侧壁入射到导光板7的第一凹陷反射部7a上,进入导光板7内又从第一凹陷反射部7a射出,最后光线从透光区2a射出。
62.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