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患者转运用移动床的制作方法

2021-12-01 10:1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为一种患者转运用移动床。


背景技术:

2.临床上针对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的患者,为了确定诊断通常需要转移到辅助检查室进行各类检查,故需要利用过床器将患者从重症病床上转移至转运平车再利用转运平车转运到各检查室进行相关检查,在此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具体准备工作包括:1、人员准备:至少需要3名护士;2、用物准备:转运床,过床器,转运监护仪,转运呼吸机,移动负压吸引器和急救箱;3、操作训练:在重症病床上整理病人身上各类管路及连接的相关仪器;在转运平车上整理各管路及设备连接情况。整个过程至少需要20分钟才能全部完成,耗费医护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率低,工作强度大。
3.另外,在利用过床器转移病人时,部分病人体重较重,而医院护士大多为女性,因此单纯凭借几个护士很难将病人移动,这样就需要多名医护人员协助对病人进行转移,在转移病人的过程中既费时费力,还很容易发生意外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4.综上,需要一种既轻松又安全地实施转移病人操作的移动床,克服目前临床上转移病人时既费时费力又可在转移过程中尽量不对患者身体产生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患者转运用移动床。
6.一种患者转运用移动床,其包括床架和床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床架包括床板和位于床板四个角下端的支撑柱,支撑柱设置为高度可调节型的支撑柱;所述床垫放置在床板的上端,床垫包括下层床垫和上层床垫,上层床垫能够相对下层床垫发生相对移动;所述下层床垫包括与上层床垫的长度和宽度均相吻合的第一床垫,以及能够与第一床垫活动连接的第二床垫,第二床垫的长度与第一床垫长度一致,但第二床垫的宽度小于第一床垫的宽度;通过此种方式将下层床垫与上层床垫连接,并将上层床垫滑动到病人身下,医护人员将病人转移到上层床垫之上,再将上层床垫滑动到原有位置,即第一床垫所在位置,撤掉第二床垫,完成对患者的转移过程;本实用新型有效减少转移患者过程中对患者的晃动,最大限度减少对患者身体的影响;整个过程能够减少操作时间,操作简单快捷。
7.进一步,所述第二床垫的宽度与第一床垫宽度的比例范围为1/4

3/4,优选比例为1/2;此种设置保证在转移患者时,第二床垫能够刚好位于患者身下的合适位置。
8.进一步,所述上层床垫的下端固定设置滑杆,滑杆与第一中心线平行;另在第一床垫和第二床垫的上端分别设置供滑杆移动的滑槽;通过此种第一床垫沿着第二床垫固定路线移动的方式有效避免了整个转移过程中患者身体容易晃动的现象,还大大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9.进一步,在所述滑槽内壁和滑杆的外壁设置能够有效减少摩擦力的滚珠。
10.进一步,在所述上层床垫的头端和尾端分别设置中间带有方形孔的把手,移动上
层床垫时通过把手施力,保证上层床垫与下层床垫间的相对移动。
11.进一步,所述第一床垫的宽度小于床板的宽度,使用时将第一床垫的边缘对准床板的边缘,则第一床垫的另一边缘,即第一床垫和第二床垫的连接处正好位于床板上,从而保证第一床垫和第二床垫能够正常连接和使用。
12.进一步,在所述床板上设置用于放置第二床垫的第一凹槽;第二床垫日常闲置时放在第一凹槽内,使用时将第二床垫自第一凹槽拿出和第一床垫一起发挥转移患者的作用。此种设置有效避免闲置时第二床垫发生丢失的情况发生。
13.进一步,所述支撑柱上端设置用于保证床板稳定性的支撑架,支撑架的长边两侧分别设置左床挡和右床挡,其中右床挡固定设置在支撑架的上端,左床挡活动设置在支撑架的上端,如需转移患者时,左床挡顶端位于床板下表面的下端;此种设置既能发挥床挡的正常作用,也能避免床挡的设置妨碍临床上正常转移患者的相关操作。
14.进一步,所述左床挡设置为方形床挡,方形床挡中的下横杆固定在支撑架的内侧;在支撑架的左端设置供左床挡上下移动的第二凹槽,且在支撑架、下横杆和上横杆分别设置贯穿螺纹孔,另设置与贯穿螺纹孔匹配使用的螺纹帽;日常使用中,螺纹帽伸入到支撑架和下横杆的贯穿螺纹孔内,使得左床挡发挥其正常作用;如需转移患者时,螺纹帽伸入到支撑架和上横杆的贯穿螺纹孔内,保证正常转移患者的相关操作。
15.进一步,所述支撑柱包括具有管腔的第一支撑柱,位于第一支撑柱内部且与第一支撑柱发生相对移动的第二支撑柱,及设置在第一支撑柱一侧的锁死结构;此种设置保证根据需求对床板的高度进行合理调节。
16.进一步,所述4个第一支撑柱之间通过连接柱两两连接,位于支撑架头端的2个第一支撑柱和位于支撑架尾端的2个第一支撑柱之间的连接柱上固定设置放置盒,以保证对患者相关资料和所需设备进行储存,避免发生遗失。
17.进一步,在所述第一支撑柱的下端分别设置带有刹车结构的万向轮。
18.进一步,在所述支撑架的头端和/或尾端设置用于容纳并整理线路的容纳结构,容纳结构包括与支撑架连接的伸缩板,设置在伸缩板的容纳盒,以及固定设置在容纳盒内的线路放置件;伸缩板上设置有控制伸缩板长度的锁死结构;此种设置有效避免转移过程中患者身上的管路发生无序缠绕的现象。
19.进一步,所述容纳盒的上端具有开口,容纳盒的下端、左端、右端和前端分别均匀设置有供线路伸入和伸出的线路孔;此种设置保证在转移患者过程中,患者身上相关管路连接的设备可以跟随患者一起转移,且相关管路不会发生无需缠绕。
20.进一步,所述容纳盒左端、右端和前端的线路孔呈糖葫芦状,竖直方向上的线路孔相连通,且最上端具有开口;此种设置无需将患者与设备断开,可直接把线路直接放置在线路孔内。
21.进一步,所述线路放置件包括与容纳盒内底面固定连接且具有管腔的第一放置杆,位于第一放置杆内部且能够相对第一放置杆发生相对移动和转动的第二放置杆,以及设置在第一放置杆一侧的锁死结构;在第一放置杆的外侧壁均匀设置第一线路放置盘,第二放置杆的外侧壁均匀设置第二线路放置盘,第一线路放置盘能发生转动,第二线路放置盘位置固定;使用时,根据需求将患者身上的管路放置在第一线路放置盘和/或第二线路放置盘的上端,保证相关设备跟随患者一起移动。
22.进一步,在所述第一线路放置盘和第二线路放置盘的上端均匀设置用于固定线路位置的环形凹槽,且在面向容纳盒左端、右端和前端的方向分别设置用于放置线路的直线凹槽,直线凹槽与环形凹槽相通;使用时,患者身上的管路位于容纳盒内,且顺序经过环形凹槽和直线凹槽,再通过线路孔伸出,与相关设备相连。此种设置保证管路在容纳结构内的位置固定性。
23.使用时,先将左床挡下移并固定,将第二床垫自第一凹槽拿出后,先将第一床垫左移至其边缘与床板边缘重合,再将第二床垫与第一床垫连接;上层床垫移动到患者身下,患者位于上层床垫后,医护人员操作把手使得上层床垫与下层床垫发生相对移动,最终将上层床垫移动到第一床垫上端;最后再将左床挡上移并固定,保证对床板上患者的保护作用。
24.与现有技术的器械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上层床垫和下层床垫,还通过在上层床垫下端设置滑杆,下层床垫上端设置滑槽保证上层床垫能够沿着固定路线与下层床垫发生相对移动,有效克服在转移病人过程中容易导致病人发生晃动的问题;还通过在滑杆和滑槽的外表面设置滚珠,有效减少两者相互移动时的摩擦力,降低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另外,通过在支撑架的头端和/或尾端设置用于容纳并整理线路的容纳结构,有效克服目前在转移重症患者过程中,因患者身上所连接的相关设备多、管路多而导致管路发生缠绕甚至造成设备断连影响到患者生命的问题。使用本产品进行操作,有效减少了整个转移过程的操作时间,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未设置容纳结构(上层床垫和第一床垫位于床板上,第二床垫位于第一凹槽内,且左床挡未下移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未设置容纳结构(第一床垫和第二床垫连接,且左床挡下移时)的上视视角下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未设置容纳结构(第一床垫和第二床垫连接,且左床挡下移时)的下视视角下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未设置容纳结构时床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上层床垫和下层床垫连在一起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0.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上层床垫和下层床垫分开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1.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床架去掉床板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2.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支撑架左端左床挡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33.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支撑架头端设置容纳结构(上层床垫和第一床垫位于床板上,第二床垫位于第一凹槽内,且左床挡未下移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4.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支撑架头端设置容纳结构(上层床垫和第一床垫位于床板上,第二床垫位于第一凹槽内,且左床挡未下移时)的局部放大结构透视图;
35.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线路放置件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6.图中,11、床板;111、第一凹槽;12、支撑柱;121、支撑架;122、左床挡;1221、下横杆;1222、上横杆;123、右床挡;124、第二凹槽;125、贯穿螺纹孔;126、螺纹帽;13、连接柱;14、放置盒;15、万向轮;16、锁死结构;21、上层床垫;211、滑杆;212、把手;22、第一床垫;221、第二床垫;222、滑槽;31、伸缩板;32、容纳盒;331、第一放置杆;332、第二放置杆;333、
第一线路放置盘;334、第二线路放置盘;335、环形凹槽;336、直线凹槽;34、线路孔。
具体实施方式
37.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8.如在说明书中所述“第一中心线”是指床板上与短边平行的中心线或者对称线;所述左端和右端指的是当患者躺在床板上时的左手端和右手端。
39.实施例1一种患者转运用移动床
40.一种患者转运用移动床,其包括床架和床垫;其特征在于,床架包括床板 11和位于床板11四个角下端的支撑柱12,支撑柱12设置为高度可调节型的支撑柱12;床垫放置在床板11的上端,床垫包括下层床垫和上层床垫21,上层床垫21能够相对下层床垫发生相对移动;下层床垫包括与上层床垫21的长度和宽度均相吻合的第一床垫22,以及能够与第一床垫22活动连接的第二床垫221,第二床垫221的长度与第一床垫22长度一致,但第二床垫221的宽度小于第一床垫22的宽度;通过此种方式将下层床垫与上层床垫21连接,并将上层床垫21滑动到病人身下,医护人员将病人转移到上层床垫21之上,再将上层床垫21滑动到原有位置,即第一床垫22所在位置,撤掉第二床垫221,完成对患者的转移过程;本实用新型有效减少转移患者过程中对患者的晃动,最大限度减少对患者身体的影响;整个过程能够减少操作时间,操作简单快捷。
41.第二床垫221的宽度与第一床垫22宽度的比例范围为1/4

3/4,优选比例为1/2;此种设置保证在转移患者时,第二床垫221能够刚好位于患者身下的合适位置。
42.上层床垫21的下端固定设置滑杆211,滑杆211与第一中心线平行;另在第一床垫22和第二床垫221的上端分别设置供滑杆211移动的滑槽222;通过此种第一床垫22沿着第二床垫221固定路线移动的方式有效避免了整个转移过程中患者身体容易晃动的现象,还大大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43.在上层床垫21的头端和尾端分别设置中间带有方形孔的把手212,移动上层床垫21时通过把手212施力,保证上层床垫21与下层床垫间的相对移动。
44.第一床垫22的宽度小于床板11的宽度,使用时将第一床垫22的边缘对准床板11的边缘,则第一床垫22的另一边缘,即第一床垫22和第二床垫221 的连接处正好位于床板11上,从而保证第一床垫22和第二床垫221能够正常连接和使用。
45.在床板11上设置用于放置第二床垫221的第一凹槽111;第二床垫221 日常闲置时放在第一凹槽111内,使用时将第二床垫221自第一凹槽111拿出和第一床垫22一起发挥转移患者的作用。此种设置有效避免闲置时第二床垫 221发生丢失的情况发生。
46.支撑柱12上端设置用于保证床板11稳定性的支撑架121,支撑架121的长边两侧分别设置左床挡122和右床挡123,其中右床挡123固定设置在支撑架121的上端,左床挡122活动设置在支撑架121的上端,如需转移患者时,左床挡122顶端位于床板11下表面的下端;此
种设置既能发挥床挡的正常作用,也能避免床挡的设置妨碍临床上正常转移患者的相关操作。
47.左床挡122设置为方形床挡,方形床挡中的下横杆1221固定在支撑架121 的内侧;在支撑架121的左端设置供左床挡122上下移动的第二凹槽124,且在支撑架121、下横杆1221和上横杆1222分别设置贯穿螺纹孔125,另设置与贯穿螺纹孔125匹配使用的螺纹帽126;日常使用中,螺纹帽126伸入到支撑架121和下横杆1221的贯穿螺纹孔125内,使得左床挡122发挥其正常作用;如需转移患者时,螺纹帽126伸入到支撑架121和上横杆1222的贯穿螺纹孔125内,保证正常转移患者的相关操作。
48.在第一支撑柱的下端分别设置带有刹车结构的万向轮15。
49.实施例2一种患者转运用移动床
50.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技术特征:
51.在滑槽222内壁和滑杆211的外壁设置能够有效减少摩擦力的滚珠。
52.实施例3一种患者转运用移动床
53.在实施例1或2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技术特征:
54.支撑柱12包括具有管腔的第一支撑柱,位于第一支撑柱内部且与第一支撑柱发生相对移动的第二支撑柱,及设置在第一支撑柱一侧的锁死结构16;此种设置保证根据需求对床板11的高度进行合理调节。
55.4个第一支撑柱之间通过连接柱13两两连接,位于支撑架121头端的2 个第一支撑柱和位于支撑架121尾端的2个第一支撑柱之间的连接柱13上固定设置放置盒14,以保证对患者相关资料和所需设备进行储存,避免发生遗失。
56.实施例4一种患者转运用移动床
57.在实施例1或2或3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技术特征:
58.在支撑架121的头端和/或尾端设置用于容纳并整理线路的容纳结构,容纳结构包括与支撑架121连接的伸缩板31,设置在伸缩板31的容纳盒32,以及固定设置在容纳盒32内的线路放置件;伸缩板31上设置有控制伸缩板31 长度的锁死结构16;此种设置有效避免转移过程中患者身上的管路发生无序缠绕的现象。
59.容纳盒32的上端具有开口,容纳盒32的下端、左端、右端和前端分别均匀设置有供线路伸入和伸出的线路孔34;此种设置保证在转移患者过程中,患者身上相关管路连接的设备可以跟随患者一起转移,且相关管路不会发生无需缠绕。
60.线路放置件包括与容纳盒32内底面固定连接且具有管腔的第一放置杆 331,位于第一放置杆331内部且能够相对第一放置杆331发生相对移动和转动的第二放置杆332,以及设置在第一放置杆331一侧的锁死结构16;在第一放置杆331的外侧壁均匀设置第一线路放置盘333,第二放置杆332的外侧壁均匀设置第二线路放置盘334,第一线路放置盘333能发生转动,第二线路放置盘334位置固定;使用时,根据需求将患者身上的管路放置在第一线路放置盘333和/或第二线路放置盘334的上端,保证相关设备跟随患者一起移动。
61.在第一线路放置盘333和第二线路放置盘334的上端均匀设置用于固定线路位置的环形凹槽335,且在面向容纳盒32左端、右端和前端的方向分别设置用于放置线路的直线凹槽336,直线凹槽336与环形凹槽335相通;使用时,患者身上的管路位于容纳盒32内,且顺序经过环形凹槽335和直线凹槽336,再通过线路孔34伸出,与相关设备相连。此种设置保证
管路在容纳结构内的位置固定性。线路放置件至少设置1个。
62.实施例5一种患者转运用移动床
63.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技术特征:
64.容纳盒32左端、右端和前端的线路孔34呈糖葫芦状,竖直方向上的线路孔34相连通,且最上端具有开口;此种设置无需将患者与设备断开,可直接把线路直接放置在线路孔34内。
65.上述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将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