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打浆机的制作方法

2021-12-01 10:0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纸浆制造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打浆机。


背景技术:

2.打纸机械是制浆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设备之一,尤其在喇叭行业中应用最多。打浆机中有3公斤型号、5公斤型号、15公斤型号、20公斤型号、30公斤型号,型号大小可根据客户要求订制。
3.以前的打浆机大多采用由槽体组成的动力传动结构,时间长了这种结构存在很大问题,上刀与底刀之间调整摇不动,主要部件容易受损,操作不好,容易造成上刀的两边高低不平,轴承损坏,纸浆达不到客户想要的度数,而且底刀焊接不牢固,容易打坏底刀,进而把上刀也打坏,在底刀不能拆出来的情况下,很难维修,更换新部件也费时费力,影响正常生产,给用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打浆机,用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5.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打浆机,包括机架、槽体、上刀、底刀、第一调整柱、第二调整柱、调整梁和封板,所述槽体固定在所述机架上,所述槽体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调整柱和一个所述第二调整柱,所述调整梁的一端铰接有插销,所述插销连接在所述第一调整柱上,所述第二调整柱上沿着竖直方向设置有螺杆,所述螺杆上连接有螺母座,所述调整梁的另外一端连接至所述螺母座上,两个所述第二调整柱的顶部还各设置有一个减速机,两个所述减速机之间传动连接有联接杆,所述调整梁上安装有轴承,所述上刀的端部转动连接在所述轴承中,所述底刀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封板上,所述槽体的一侧设置有安装口,所述封板盖在所述安装口上,所述底刀从所述安装口插入所述槽体的内部,所述底刀位于所述上刀的下方。
7.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槽体内固定有上升型坡部,所述上升型坡部的上端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底刀位于所述安装槽中。
8.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调整柱的上端还设置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与所述减速机之间传动连接有同步带,所述同步带的外侧罩有同步皮带罩。
9.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机架上设置有驱动马达,所述驱动马达的驱动端上设置有主动皮带轮,所述上刀的一端设置有从动皮带轮,所述主动皮带轮与所述从动皮带轮之间传动连接有传动带。
10.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机架上设置有传动皮带罩,所述主动皮带轮和所述从动皮带轮均在所述传动皮带罩的内侧。
11.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调整梁的两端均均设置有调整螺栓,所述调整螺栓与所述调整梁螺纹连接,所述调整螺栓的端部抵接在所述轴承的端部上。
12.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调整柱的外侧还固定有用于观察调整高度的
尺子。
13.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机架上还固定有触控屏。
14.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槽体上设置有盖子,所述盖子盖在所述上刀的上方。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提供一种打浆机,该打浆机能够通过减速机带动螺杆的方式来调整上刀的位置,达到客户想要的纸浆度数,而且底刀可拆卸,维护方便。
附图说明
16.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17.图1为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打浆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打浆机的第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打浆机的第二局部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打浆机的第三局部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打浆机的剖视图。
22.图1至图5中:
23.1、机架;2、槽体;3、上刀;4、底刀;5、第一调整柱;6、第二调整柱;7、调整梁;8、封板;9、插销;10、螺杆;11、减速机;12、联接杆;13、轴承;14、安装口;15、上升型坡部;16、安装槽;17、伺服电机;18、同步皮带罩;19、驱动马达;20、主动皮带轮;21、从动皮带轮;22、传动带;23、传动皮带罩;24、调整螺栓;25、尺子;26、触控屏;27、盖子。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25.如图1至图5所示,于本实施例中,一种打浆机,包括机架1、槽体2、上刀3、底刀4、第一调整柱5、第二调整柱6、调整梁7和封板8,所述槽体2固定在所述机架1上,所述槽体2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调整柱5和一个所述第二调整柱6,所述调整梁7的一端铰接有插销9,所述插销9连接在所述第一调整柱5上,所述第二调整柱6上沿着竖直方向设置有螺杆10,所述螺杆10上连接有螺母座,所述调整梁7的另外一端连接至所述螺母座上,两个所述第二调整柱6的顶部还各设置有一个减速机11,两个所述减速机11之间传动连接有联接杆12,所述调整梁7上安装有轴承13,所述上刀3的端部转动连接在所述轴承13中,所述底刀4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封板8上,所述槽体2的一侧设置有安装口14,所述封板8盖在所述安装口14上,所述底刀4从所述安装口14插入所述槽体2的内部,所述底刀4位于所述上刀3的下方。
26.使用时,设定好要打的时间参数和要下刀的参数,将原料纸浸泡20分钟再把原料纸撕成小块放入所述槽体2中即可,利用转动的所述上刀3和稳定的所述底刀4相互作用,将纸张打成浆状。当需要调整所述上刀3的位置时,所述减速机11控制所述螺杆10在竖直方向上进行转动,所述螺母座带动所述调整梁7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由于所述调整梁7远离所述第二调整柱6的一端在所述插销9的作用下安装在所述第一调整柱5上,所以所述调整梁7能够带动所述上刀3进行位置的调整,所述上刀3的两端依靠所述减速机11之间的所述联接杆12进行同步传动,达到两边同时调整的效果,不会造成一边高一边低,而且调节也方便,同时,在需要更换所述底刀4时,将所述封板8从所述安装口14中分开,抽出所述底刀4即可进
行更换,简单快捷,不会影响到正常的生产,最后在所述槽体2前端的排污口进行排污。
27.在手动的上下刀调整时,可以不采用所述减速机进行调整,而改用手轮转动调节上下的高度。
28.所述槽体2、所述上刀3和所述底刀4的材质均为304不锈钢。
29.所述槽体2内固定有上升型坡部15,所述上升型坡部15的上端设置有安装槽16,所述底刀4位于所述安装槽16中。
30.在所述上升型坡部15的上端进行打浆作业,通过所述安装槽16稳定所述底刀4的位置,搭配所述上刀3的转动进行打浆。
31.所述第二调整柱6的上端还设置有伺服电机17,所述伺服电机17与所述减速机11之间传动连接有同步带,所述同步带的外侧罩有同步皮带罩18。
32.当需要调整所述上刀3的位置时,动力源由所述伺服电机17进行提供,依靠所述同步带输送至所述减速机11中使用,所述同步皮带罩18有效保护所述同步带的正常运行。
33.所述机架1上设置有驱动马达19,所述驱动马达19的驱动端上设置有主动皮带轮20,所述上刀3的一端设置有从动皮带轮21,所述主动皮带轮20与所述从动皮带轮21之间传动连接有传动带22。
34.具体的,所述机架1上设置有传动皮带罩23,所述主动皮带轮20和所述从动皮带轮21均在所述传动皮带罩23的内侧。
35.启动该打浆机时,所述驱动马达19开始工作,通过所述主动皮带轮20和所述从动皮带轮21之间相互传动,将动力带到所述上刀3上,控制所述上刀3进行转动作业,所述传动皮带罩23有效保护所述主动皮带轮20、所述从动皮带轮21和所述传动带22。
36.所述调整梁7的两端均均设置有调整螺栓24,所述调整螺栓24与所述调整梁7螺纹连接,所述调整螺栓24的端部抵接在所述轴承13的端部上。
37.在进行所述上刀3的调整时,同时需要使用所述调整螺栓24对所述轴承13的位置进行调整,使得所述上刀3位置满足与固定的所述底刀4对应工作。
38.所述第二调整柱6的外侧还固定有用于观察调整高度的尺子25。
39.当调整所述上刀3的位置时,通过所述尺子25能够目测调整的距离和高度。
40.所述机架1上还固定有触控屏26。
41.该打浆机的启动、关闭以及工作过程的控制均是通过所述触控屏26进行调控。
42.所述槽体2上设置有盖子27,所述盖子27盖在所述上刀3的上方。
43.自动化操作流程如下:
44.1、打开电源开关,所述触控屏26显示主画面,按下绿色蘑菇头按钮,所述伺服电机17控制所述上刀3自动上升到原点。
45.2、操作员在操作时,请先在操作界面点自动键变手动。然后点按电机启动键,让打浆的所述驱动马达19运转。再点按下降键,让所述上刀3慢慢下降,直到所述上刀3跟所述底刀4碰上咔咔响时查看所述伺服电机17当前位置显示多少,计下数据,如:(12.31)再按绿色键按钮(复位键),让所述伺服电机17(就是所述上刀3)回到原点。
46.3、点进电机参数;画面上显示分有第一段至第十段位置。按客户生产自行设置,如;第一段设为5,第二段设为8,第三段设为11.20,往后空设会自动循环,最后一段设12.31。然后再点进时间参数画面,画面显示分别有一至十段,跟电机参数相对应,也按客户
打浆时间自行设置。如上面设为四段,时间参数也为四段,如一段设30分钟,二段20分钟,三段15分钟,四段30分钟,往后空设会自行循环。染料时间客户自行设定,(时间跟一段时间同步运行,共分三段时间)。染料时间到,报警会响起,所述上刀3不受影响会继续运行,报警时间一到,报警灭,直至最后一段完成,报警再次响起,表示打浆完成。所述上刀3停止运转,所述伺服电机17反转恢复至原点状态。
47.4、所述伺服电机17的速度设置为600至800为佳。
48.5、按下紧急开关(红色)是的所述伺服电机17反转,带所述上刀3往上回原点。
49.6、操作前先仔细阅读步骤并计下所述上刀3下降最低限位。
50.需要声明的是,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范围内,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容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