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直线型夹扣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1-30 00:5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夹扣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直线型夹扣结构。


背景技术:

2.夹扣作为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件,主要用于固定物件;为了给夹扣带来夹持功能,需要使夹扣其中一夹持片抬起时能够获得相应的夹持力。根据该夹持力的获得方式,传统的夹扣是以一个中心为旋转轴,通过扭簧的扭力以及旋转产生的势能实现夹扣功能;然而,传统的夹扣在使用时需要有较大的空间,以便其中一夹持片可以旋转抬起。


技术实现要素:

3.为此,需要提供一种直线型夹扣结构;提高夹片的空间利用率。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直线型夹扣结构,包括:上夹持部、下夹持部和复位单元;
5.所述上夹持部包括上夹持部本体和夹持凸块;所述夹持凸块置于所述上夹持部本体上;所述下夹持部上设置有夹持孔,所述夹持凸块与所述夹持孔适配,且所述夹持凸块置于所述夹持孔中;
6.所述复位单元一侧与所述夹持凸块连接,所述复位单元另一侧与所述下夹持部连接,所述复位单元用于驱动所述上夹持部本体与所述下夹持部相向运动
7.进一步地,所述夹持孔为夹持通孔,所述夹持凸块穿过所述夹持通孔;且所述复位单元远离所述上夹持部本体的一侧与所述夹持凸块连接,所述复位单元靠近所述上夹持部本体的一侧与所述下夹持部连接。
8.进一步地,所述复位单元的孔径大于所述夹持通孔孔口的宽度。
9.进一步地,所述夹持凸块上设置有容置所述复位单元的腔体,所述复位单元置于腔体内。
10.进一步地,所述一种直线型夹扣结构用于夹持鞋面载物板。
11.进一步地,所述复位单元为圈弹簧或者波簧。
12.进一步地,所述夹持凸块上设置有滑轨,所述夹持孔上设置有滑槽,所述滑轨与所述滑槽相适配。
13.进一步地,所述上夹持部上设置有容置电子元器件的空腔,且所述夹持凸块上设置有出线槽,出线槽与所述空腔相导通。
14.进一步地,所述下夹持部靠近所述上夹持部的一侧设置有限位凸起。
15.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所述上夹持部、下夹持部和复位单元的设置,使所述上夹持部以及下夹持部达到夹持物件的目的;同时,通过所述夹持凸块以及所述夹持孔的设置,使所述上夹持部本体沿垂直于所述下夹持部的方向往复运动,以减小所述上夹持部本体开合时扫过的面积。且安装方便,利用自身结构即可实现固定。
附图说明
16.图1为所述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结构图;
17.图2为所述复位单元结构图;
18.图3为所述一种直线型夹扣结构侧视图;
19.图4为所述一种直线型夹扣结构剖视图;
20.图5为所述上夹持部结构图;
21.图6为所述上夹持部本体和夹持凸块结构图;
22.图7为所述下夹持部结构图;
23.图8为所述夹持孔、滑轨和限位凸起结构图。
24.附图标记说明:
25.1、上夹持部;2、下夹持部;3、复位单元;
26.11、上夹持部本体;12、夹持凸块;
27.121、滑槽;122、出线槽;
28.21、夹持孔;22、滑轨;23、限位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30.请参阅图1至图8,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直线型夹扣结构,包括:上夹持部1、下夹持部2和复位单元3;所述上夹持部1包括上夹持部本体11和夹持凸块12;所述夹持凸块12置于所述上夹持部本体11上;所述下夹持部2上设置有夹持孔21,所述夹持凸块12与所述夹持孔21适配,且所述夹持凸块12置于所述夹持孔21中;所述复位单元3一侧与所述夹持凸块12连接,所述复位单元3另一侧与所述下夹持部2连接(此处连接可以是置于触碰关系,即,所述复位单元3一侧与所述夹持凸块12触碰,所述复位单元3另一侧与所述下夹持部2触碰)。所述复位单元用于驱动所述上夹持部本体与所述下夹持部相向运动,即,所述复位单元3用于驱动所述上夹持部本体11朝靠近所述下夹持部2的方向运动,或者驱动所述下夹持部朝靠近所述上夹持部的方向运动。所述上夹持部本体正对所述下夹持部设置。
31.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夹持凸块12置于所述上夹持部本体11的一侧,所述上夹持部本体11与所述夹持凸块12同步运动,所述上夹持部1于所述下夹持部2上往复直线运动(即,所述上夹持部本体11的运动轨迹是直线,且该直线与所述下夹持部2的上表面垂直);具体的,所述夹持凸块12于所述夹持孔21内往复运动,并带动所述上夹持部本体11于所述下夹持部2上往复运动;当所述上夹持部本体11朝靠近所述下夹持部2的方向移动时,所述上夹持部本体11与所述下夹持部2一同夹持物件,当所述上夹持部本体11朝远离所述下夹持部2的方向移动时,所述上夹持部本体11与所述下夹持部2间的距离变大,可使物件进出。
32.需要说明的是,当所述夹持凸块12置于所述夹持孔21上时,所述复位单元3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夹持凸块12、下夹持部2连接;具体的,所述复位单元3一侧与所述夹持凸块12连接,所述复位单元3另一侧与所述夹持孔21的孔口区域连接。在使用时,当所述上夹持部本体11远离所述下夹持部2时,所述复位单元3储存势能,使所述上夹持部本体11具有向所述下夹持部2移动的趋势,确保所述上夹持部本体11靠近所述下夹持部2时,所述一种直线型
夹扣结构可以夹持物件。
33.还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复位单元3具有回复力,可使所述上夹持部本体11向所述下夹持部2方向移动,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复位单元3为伸缩杆、圈弹簧或者波簧等。
34.在实际使用中,所述一种直线型夹扣结构用于夹持鞋面载物板。具体的,当操作人员需要使用夹扣结构夹持载物板时,操作人员需将所述上夹持部本体11向远离所述下夹持部2的方向拉动,操作员将所述鞋面载物板置入所述上夹持部本体11与下夹持部2之间,随后操作员松开所述上夹持部本体11,在所述复位单元3的作用下所述上夹持部本体11将向靠近所述下夹持部2的方向移动,以达到夹持鞋面载物板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使用过程中,所述夹持凸块12于所述夹持孔21上往复运动,且所述上夹持部本体11沿垂直于所述下夹持部2的方向运动。
35.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所述上夹持部1、下夹持部2和复位单元3的设置,使所述上夹持部1以及下夹持部2达到夹持物件的目的;同时,通过所述夹持凸块12以及所述夹持孔21的设置,使所述上夹持部本体11沿垂直于所述下夹持部2的方向往复运动,以减小所述上夹持部本体11开合时扫过的面积。
36.请参阅图7至图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夹持孔21为夹持通孔,所述夹持凸块12穿过所述夹持通孔;且所述复位单元3远离所述上夹持部本体11的一侧与所述夹持凸块12连接,所述复位单元3靠近所述上夹持部本体11的一侧与所述下夹持部2连接。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复位单元3的宽度大于所述夹持通孔孔口的孔径。
37.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复位单元3置于所述下夹持部2远离所述上夹持部1的一侧,所述夹持凸块12穿过所述夹持通孔,所述复位单元3远离所述下夹持部2的一端(即,所述复位单元3远离所述上夹持部本体11的一端)与所述夹持凸块12连接,所述复位单元3靠近所述下夹持部2的一端(即,所述复位单元3靠近所述上夹持部本体11的一端)与所述下夹持部2连接;在实际操作中,所述上夹持部本体11向远离所述下加持部的方向移动时,所述夹持凸块12将挤压所述复位单元3,使所述复位单元3储存弹性势能,且所述复位单元3位于所述下夹持部2远离所述上夹持部本体11的一侧。弹簧可选择线圈弹簧或者波簧,在夹持凸块12与夹持孔21配合好时,压缩塞入到容置复位单元3的腔体中,由于弹簧直径大于通孔的孔径,弹簧被卡在两个体之间,完成装配。
38.还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夹持凸块12远离所述上夹持部本体11的一侧用于推动以及压缩所述复位单元3,且所述夹持通孔上靠近所述复位单元3的一侧孔口用于抵住所述复位单元3(防止所述复位单元3进入所述夹持通孔中);具体的,在实际使用中,当操作人员拉动所述上夹持部本体11时,所述上夹持部本体11朝远离所述下夹持部2的方向移动;此时,所述夹持凸块12远离所述上夹持部本体11的一侧朝所述上夹持部本体11的方向压缩挤压所述复位单元3,同时所述夹持通孔抵住所述复位单元3,使弹性势能储存。
39.请参阅图3至图4,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为了确保所述复位单元3能存储弹性势能,所述复位单元3的宽度将大于所述夹持通孔孔口处的孔径,所述夹持通孔的截面为圆形,所述复位单元3为弹簧,弹簧原面的直径大于所述夹持通孔的孔径,所述夹持通孔孔口处可以抵住所述复位单元3。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夹持通孔为两个,两个所述夹持通孔相互导通。
40.当然,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夹持孔21还可以为夹持盲孔,且夹持盲孔与所述下夹
持部2一体成型;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夹持孔21为夹持盲孔时,所述复位单元3远离所述上夹持部1的一端与夹持盲孔的孔底固定连接,所述复位单元3靠近所述上夹持部1的一端与所述夹持凸块12固定连接。当拉动所述上夹持部本体11时,所述复位单元3被拉伸存储势能;当需要夹持物件时,所述上夹持部本体11向所述下加持部移动,夹持物体;盲孔的深度一般较大,防止夹持凸块12从夹持盲孔内脱出。
41.请参阅图5至图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夹持凸块12上设置有容置所述复位单元3的腔体,所述复位单元3置于腔体内。需要说明的是,当所述复位单元3置于腔体内时,所述复位单元3的两侧将从中露出,便于所述复位单元3与所述夹持凸块12或下夹持部2连接。
42.请参阅图1至图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夹持凸块12上设置有滑轨22,所述夹持孔21上设置有滑槽121,所述滑轨22与所述滑槽121相适配。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滑轨22以及滑槽121的设置,有助于上夹持部1能够更好的在下夹持部2上直线运动。
43.请参阅图5至图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夹持部1上设置有容置电子元器件的空腔,且所述夹持凸块12上设置有出线槽122,出线槽122与所述空腔相导通,同时可实现上夹持部1与下夹持部2之间的电路连接,并且保证连接线不会暴露在产品外部;
44.请参阅图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夹持部2靠近所述上夹持部1的一侧设置有限位凸起23。防止所述上夹持部1紧贴在所述下夹持部2上。
45.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本文中已经对上述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因此,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理念,对本文所述实施例进行的变更和修改,或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直接或间接地将以上技术方案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