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发动机与车架软连接结构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2021-11-29 20:0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与车架软连接结构摩托车。


背景技术:

2.传统的摩托车发动机链接方式:它包含主梁管、设计有发动机悬挂点的左悬挂板和右悬挂板,左悬挂板和右悬挂板焊接在主梁管的两侧,其左悬挂板或右悬挂板采用冲压成型,一块上悬挂板与左悬挂板和右悬挂板在上方焊接成盒状的整体,上悬挂板中间开孔,主梁管穿过后焊接;平叉轴管和限位轴横向穿过左悬挂板和右悬挂板后焊接成一体;主梁管下端部设与平叉轴管外径相当的圆弧进行对接并焊接。该结构虽然发动机牢固,但是同时也会把发动机震动传递到车架上,从而影响车架的耐久性与骑行的舒适性,并且发动机前后悬挂硬连接给整车带来的震动和前后悬挂板受力情况不理想,无法吸收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高频震动,影响驾驶的舒适性,为了解决该问题,本发明采用了新的固定方式。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发动机与车架软连接结构摩托车,前后悬挂采用软连接方式,前中后通过关节轴承方式固定链接,这样有效抑制发动机左右摆动,发动机可以在高转速或低转速时轻微前后活动,使软连接结构吸收发动机震动,减少车架的振动程度、简化装配的要求、吸收发动机运行时产生的高频震动,提高整车驾驶舒适性。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发动机与车架软连接结构摩托车,包括摩托车本体,所述摩托车本体上设置有车架,所述车架上安装有发动机,所述发动机通过软连接结构与所述车架连接,所述软连接结构包括固定连接件、前减震悬挂件及后减震悬挂件,所述固定连接件分别与所述车架及发动机紧固连接,所述前减震悬挂件及后减震悬挂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发动机的前后两端。
6.优选地,所述固定连接件包括第一固定连接件、第二固定连接件、第三固定连接件,所述第一固定连接件设置于所述车架的上端,所述第二固定连接件及第三固定连接件均设置于所述车架的下端。
7.优选地,所述前减震悬挂件包括第一减震胶、第二减震胶、第一垫片、第二垫片及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一减震胶、第一垫片、第二减震胶、第二垫片均依次套设于所述第一连接轴外侧;所述后减震悬挂件包括第三减震胶、第四减震胶、第三垫片、第四垫片及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三减震胶、第四减震胶、第三垫片、第四垫片均依次套设于所述第二连接轴外侧。
8.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轴的左右两端均通过螺丝与所述车架及发动机紧固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轴的左右两端均通过螺丝与所述车架及发动机紧固连接。
9.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连接件包括第一固定万向连接杆、第一轴承、第二轴承、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及第三连接片,所述第一固定万向连接杆、第一连接片及第二连接片均套设于所述第一轴承的外侧,所述第一固定万向连接杆及第三连接片套设于第二轴承的外侧。
10.优选地,所述第二固定连接件包括第二固定万向连接杆、第三轴承及第四轴承,所述第三固定连接件包括第三固定万向连接杆、第五轴承及第六轴承,所述第二固定万向连接杆分别与所述第三轴承及第四轴承连接,所述第三固定万向连接杆分别与所述第五轴承及第六轴承连接。
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发动机与车架软连接结构摩托车,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摩托车中的发动机通过软连接结构与所述车架连接,该软连接结构包括固定连接件、前减震悬挂件及后减震悬挂件,固定连接件分别与车架及发动机紧固连接,前减震悬挂件及后减震悬挂件分别设置于发动机的前后两端,其前后悬挂采用软连接方式,前中后通过关节轴承方式固定链接,这样有效抑制发动机左右摆动,发动机可以在高转速或低转速时轻微前后活动,使软连接结构吸收发动机震动,减少车架的振动程度、简化装配的要求、吸收发动机运行时产生的高频震动,提高整车驾驶舒适性。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图;
14.图中,1

摩托车本体、2

车架、3

发动机、4

第一固定连接件、5

第二固定连接件、6

第三固定连接件、7

前减震悬挂件、8

后减震悬挂件、9

第一减震胶、10

第二减震胶、11

第一垫片、12

第二垫片、13

第一连接轴、14

第三减震胶、15

第四减震胶、16

第三垫片、17

第四垫片、18

第二连接轴、19

第一固定万向连接杆、20

第一轴承、21

第二轴承、22

第一连接片、23

第二连接片、24

第三连接片、25

第二固定万向连接杆、26

第三轴承、27

第四轴承、28

第三固定万向连接杆、29

第五轴承、30

第六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1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1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
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18.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中,该发动机3与车架2软连接结构摩托车包括摩托车本体1,该摩托车本体1上设置有车架2,该车架2上安装有发动机3,该发动机3通过软连接结构与该车架2连接,该软连接结构包括固定连接件、前减震悬挂件7及后减震悬挂件8,该固定连接件分别与该车架2及发动机3紧固连接,该前减震悬挂件7及后减震悬挂件8分别设置于该发动机3的前后两端。可以理解的,该车架2可以是不锈钢材质等,该摩托车本体1、发动机3及车架2为可以是通用的摩托车或其部件等,不再赘述。
19.具体地,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图,结合图1、图2可知,该固定连接件包括第一固定连接件4、第二固定连接件5、第三固定连接件6,该第一固定连接件4设置于该车架2的上端,该第二固定连接件5及第三固定连接件6均设置于该车架2的下端;该前减震悬挂件7包括第一减震胶9、第二减震胶10、第一垫片11、第二垫片12及第一连接轴13,该第一减震胶9、第一垫片11、第二减震胶10、第二垫片12均依次套设于该第一连接轴13外侧;该后减震悬挂件8包括第三减震胶14、第四减震胶15、第三垫片16、第四垫片17及第二连接轴18,该第三减震胶14、第四减震胶15、第三垫片16、第四垫片17均依次套设于该第二连接轴18外侧;该第一连接轴13的左右两端均通过螺丝与该车架2及发动机3紧固连接,该第二连接轴18的左右两端均通过螺丝与该车架2及发动机3紧固连接,该第一连接轴13的两端及第二连接轴18的两端均穿过车架2及发动机3外侧后,用螺丝固定;该第一固定连接件4包括第一固定万向连接杆19、第一轴承20、第二轴承21、第一连接片22、第二连接片23及第三连接片24,该第一固定万向连接杆19、第一连接片22及第二连接片23均套设于该第一轴承20的外侧,该第一固定万向连接杆19及第三连接片24套设于第二轴承21的外侧,该第一连接片22通过螺丝与车架2紧固连接,该第二连接片23及第三连接片24均通过螺丝与发动机3外侧紧固连接;该第二固定连接件5包括第二固定万向连接杆25、第三轴承26及第四轴承27,该第三固定连接件6包括第三固定万向连接杆28、第五轴承29及第六轴承30,该第二固定万向连接杆25分别与该第三轴承26及第四轴承27连接,该第三固定万向连接杆28分别与该第五轴承29及第六轴承30连接,该第三轴承26的两端、第四轴承27的两端、第五轴承29的两端及第六轴承30的两端均穿过车架2及发动机3外侧后,用螺丝固定。可以理解的,该第一减震胶9、第二减震胶10、第三减震胶14、第四减震胶15均可以是丁腈胶材质等。
20.可以理解的,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构造独特,该摩托车前减震悬挂件7及后减震悬挂件8采用软连接方式,前中后的第一固定连接件4、第二固定连接件5及第三固定连接件6通过关节轴承方式固定链接,这样有限抑制发动机3左右摆动,发动机3可以在高转速或低转速时轻微前后活动,使软连接结构吸收发动机3震动。摩托车发动机3后悬挂软连接结构有益技术效果是减少车架2的振动程度,简化装配的要求,吸收发动机3运行时产生的高频震动,提高整车驾驶舒适性,结构紧凑、稳定性好、驾乘舒适度好、成本较低、乘坐舒适性好。
21.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