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便携式腹膜透析加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29 19:3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腹膜透析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腹膜透析加温装置。


背景技术:

2.腹膜透析是利用腹膜作为半渗透膜的特性,通过重力作用将配制好的透析液规律、定时经导管灌入患者的腹膜腔,由于在腹膜两侧存在溶质的浓度梯度差,高浓度一侧的溶质向低浓度一侧移动;水分则从低渗一侧向高渗一侧移动。通过腹腔透析液不断地更换,以达到清除体内代谢产物、毒性物质及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的目的。腹膜透析是尿毒症的有效治疗方式之一。
3.腹膜透析时,腹透液的温度要求控制在37℃

38℃左右,温度较低的腹透液进入体内会刺激脏器,导致脏器低温缺血、低温损害。腹透液使用前需要加温装置进行加温。
4.现有的腹透液加温装置,分为医疗机构使用的大型加温装置和家庭使用的便携式加温装置。现有的便携式腹透液加温装置的发热部件通常设于加温容器的底部,只有一个面能够与腹透液袋接触,一次只能对一袋腹透液进行加温。而病人每天通常需要进行多次腹透,每次腹透前都需要对腹透液进行加温,操作繁琐,等待时间较长。现有一种能够同时加温两袋腹透液袋的便携式加温装置,但需要两袋腹透液袋并排放置,导致加温装置的长宽尺寸较大,便携性降低;同时,发热部件也只有一个面能够与腹透液袋接触加热,发热部件产生的热量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便携式腹膜透析加温装置,其能够同时对两袋腹透液进行加热且便携性好,发热部件产生热量的利用率更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腹膜透析加温装置包括:
7.主体框,其两端开口;
8.发热板部件,周边通过魔术贴与所述主体框的内壁连接,并将所述主体框的两端隔离;
9.舱盖,分别设置于所述主体框的两端,用于遮盖所述主体框的开口;
10.控制器,与所述发热板部件连接。
11.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便携式腹膜透析加温装置,使用时,现根据需要加热的腹透液袋的厚度,改变魔术贴的贴合位置,调节发热板部件在主体框上的位置,使发热板部件距主体框其中一端的距离与腹透液袋的厚度相等;再在发热板部件的两侧分别放置腹透液袋,盖上舱盖,使主体框端部到发热板部件的距离与腹透液袋的厚度相等的一端朝下。发热板部件的两侧分别与两腹透液袋接触并对腹透液进行加温。腹透液袋重叠放置,只增加加温装置的厚度,相对并排放置腹透液袋的加温装置,便携性更好;发热板部件两侧产生的热量均用于加热腹透液,热量利用率更高。
12.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板部件的两面分别设有固定带,所述固定带的中部通过插扣连接,所述固定带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发热板部件的两侧连接。
13.固定带用于固定腹透液袋,使腹透液袋与发热板部件贴合更加紧密,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加温的速度。
14.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框的一侧壁的内外壁上还分别设有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所述主体框上与所述第一挂钩相对的一侧壁上还设有导管过孔,用于通过腹透液袋的导管。
15.第一挂钩能够悬挂腹透液袋,第二挂钩能够悬挂加温装置,从而能够用于在透析的同时对腹透液进行加温,防止腹透液在透析过程中降温。
16.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舱盖上还设有用于遮蔽导管过孔的小封盖,所述导管过孔的周围通过魔术贴与所述小封盖贴合连接。
17.在加温时封堵导管过孔,减少加温过程中的热量损失,提高加温速度。
18.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舱盖上还设有透明的观察窗。
19.便于在透析加温时观察腹透液的余量,以便在腹透液用完时及时停止。
20.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舱盖上还设有用于遮盖所述观察窗的保温盖。
21.在加温时遮盖观察窗,减少加温过程中的热量损失,提高加温速度。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腹膜透析加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图1所示的便携式腹膜透析加温装置的主视图;
25.图3为图1所示的发热板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26.附图标记:
[0027]1‑
主体框,11

第一侧壁,12

第二侧壁,13

第一挂钩,14

第二挂钩,15

导管过孔,2

发热板部件,21

发热板,22

固定带,23

插扣,3

舱盖,31

小封盖,32

观察窗,33

保温盖;4

控制器,41

电源插头,51

魔术贴母面,52

魔术贴子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9]
请参阅图1到图3,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腹膜透析加温装置包括:主体框1、发热板部件2、舱盖3和控制器4,其能够同时对两袋腹透液进行加热,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率。
[0030]
具体的,主体框1两端开口。主体框1用于安装支承其他构件。主体框1采用保温材料或保温材料与其他材料组合。例如采用耐温布和珍珠棉的成多层结构。一实施方式中,主
体框1成矩形结构。主体框1包括两组平行设置的第一侧壁11和两组平行设置的第二侧壁12。可以理解的是,主体框1还可以设置肩带或提手,以便于随身携带加温装置。
[0031]
发热板部件2周边通过魔术贴与主体框1的内壁连接,并将主体框1的两端隔离。具体的,发热板部件2设置在主体框1的中部。发热板部件2距离主体框1两端的距离可根据魔术贴贴合的位置进行调整。主体框1的两端分别与发热板部件2形成开口的腔体,腔体底部为发热板部件2。腔体用于放置腹透液包。一实施方式中,发热板部件2包括发热板21,发热板21成矩形形状。发热板21的四周分别设有魔术贴子面52,主体框1的内壁上设有魔术贴母面51(图未示)。一实施方式中,发热板部件2的两面分别设有固定带22。固定带22的中部通过插扣23连接。固定带22的两端分别与发热板部件2的两侧连接。固定带22用于固定腹透液袋53,使腹透液袋53与发热板部件2贴合更加紧密,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加温的速度。一实施方式中,主体框1的一侧壁的内外壁上还分别设有第一挂钩13和第二挂钩14。主体框1上与第一挂钩13相对的一侧壁上还设有导管过孔15,用于通过腹透液袋53的导管。具体的,第一挂钩13和第二挂钩14设置在其中一个第二侧壁12上。导管过孔15设置在另一第二侧壁12上,导管过孔15的一侧开口,开口延伸到第二侧壁12的边缘。腹透液袋53的导管从开口放入导管过孔15。第一挂钩13能够悬挂腹透液袋53,第二挂钩14能够悬挂加温装置,腹透液袋的导管从导管过孔15伸出,从而加温装置能够用于在透析的同时对腹透液进行加温,防止腹透液在透析过程中降温。
[0032]
舱盖3分别设置于主体框1的两端,用于遮盖主体框1的开口。具体的,舱盖3配合主体框1两端开口形状设置。一实施方式中,舱盖3的一边与主体框1的一侧壁可转动连接。舱盖3的其余边缘通过拉链与主体框1两端的边缘连接。舱盖3采用保温材料与其他材料组合。在加温时对腹透液进行保温。一实施方式中,舱盖3上还设有用于遮蔽导管过孔15的小封盖31。导管过孔15的周围通过魔术贴与小封盖31贴合连接。具体的,小封盖31的一边与舱盖3可转动连接。导管过孔15的周边区域设有魔术贴母面51,小封盖31上设有魔术贴子面52。小封盖31在加温时封堵导管过孔15,减少加温过程中的热量损失,提高加温速度。一实施方式中,舱盖3上还设有透明的观察窗32。以便于在透析加温时观察腹透液的余量,以便在腹透液用完时及时停止。一实施方式中,舱盖3上还设有用于遮盖观察窗32的保温盖33。在加温时遮盖观察窗32,减少加温过程中的热量损失,提高加温速度。
[0033]
控制器4与发热板部件2连接。控制器4用于控制发热板部件2发热。控制器4开关发热板部件2的电源及调节发热板部件2的发热温度。其具体结构可参考现有的腹透液加温装置。一实施方式中,发热板部件2的电源插头也设置在控制器4上。
[0034]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便携式腹膜透析加温装置,使用时,现根据需要加热的腹透液袋53的厚度,改变魔术贴的贴合位置,调节发热板部件2在主体框1上的位置,使发热板部件2距主体框1其中一端的距离与腹透液袋53的厚度相等;再在发热板部件2的两侧分别放置腹透液袋53,盖上舱盖3,使主体框1端部到发热板部件2的距离与腹透液袋53的厚度相等的一端朝下。发热板部件2的两侧分别与两腹透液袋53接触并对腹透液进行加温。腹透液袋重叠放置,只增加加温装置的厚度,相对并排放置腹透液袋的加温装置,便携性更好;发热板部件2两侧产生的热量均用于加热腹透液,热量利用率更高。
[0035]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
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