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二氧化硫气体浓度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29 19:0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气体检测控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二氧化硫气体浓度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硫排放量不断增加,造成严重的城市污染和酸雨蔓延,二氧化硫已经被多数城市列为常规测量项目,并作为环境统计申报内容之一,准确、快速的检测二氧化硫的浓度在环境保护、环境监测、环境预警、污染源控制、评价烟气脱硫装置性能等领域中具有重要作用,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是大气环境二氧化硫主要来源,其次是冶金、硫酸、炼油和化工制药的过程,二氧化硫对人有制毒作用,对眼和呼吸道有强烈刺激作用。
3.现有的二氧化硫浓度控制装置中,测量二氧化硫成本较低,但测量精度不高,只适合测量低浓度的二氧化硫;而实验室化学方法测量二氧化硫时间长,不能用于在线监测,不能快速反应当前排放的二氧化硫情况,这些二氧化硫浓度控制装置测量时间长、灵敏度低、不稳定和测量精度较差,不能很好的满足监测的需要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二氧化硫气体浓度控制装置,具备制作成本较底,对二氧化硫的检测浓度的精确度高,同时相比于传统的控制装置,新型的控制装置可以对二氧化硫进行反应,通过反应在排放到大气中,保护环境,并且灵敏度高,检测度量稳定等优点,解决了二氧化硫浓度控制装置中,测量二氧化硫成本较低,但测量精度不高,只适合测量低浓度的二氧化硫;而实验室化学方法测量二氧化硫时间长,不能用于在线监测,不能快速反应当前排放的二氧化硫情况,这些二氧化硫浓度控制装置测量时间长、灵敏度低、不稳定和测量精度较差,不能很好的满足监测的需要的问题。
6.(二)技术方案
7.为实现上述制作成本较底,对二氧化硫的检测浓度的精确度高,同时相比于传统的控制装置,新型的控制装置可以对二氧化硫进行反应,通过反应在排放到大气中,保护环境,并且灵敏度高,检测度量稳定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二氧化硫气体浓度控制装置,包括底座和吸气泵,所述底座的上方固定安装有外壳,所述外壳的外部表面固定设定有显示屏,所述显示屏的上方固定安装有拉杆,所述拉杆的右侧下方平行设定有吸气管,所述吸气泵的左侧固定连接有连接管,所述吸气泵位于吸气管的左侧,所述连接管的左侧固定安装有法兰,所述法兰的上方左侧平行设定有储气箱,所述储气箱的上方左右两侧固定设定有警示灯,所述警示灯的下方左侧平行设定有分析装置,所述分析装置的下方固定设定有反应罐,所述反应罐的左侧平行设定有风扇,所述风扇的左侧固定设定有出气管,所述出气管的右侧上方平行设定有浓度检测装置,所述浓度检测装置的下方固定
安装有固定座。
8.优选的,所述底座的外部表面与外壳的外部表面之间紧密贴合,且外壳的中轴线与显示屏的中轴线之间相互重合。
9.优选的,所述拉杆的中轴线与吸气管的中轴线相互垂直,且吸气管的内部表面与吸气泵的外部表面之间紧密贴合。
10.优选的,所述连接管的外部表面与法兰的外部表面之间紧密贴合,且法兰的中轴线与储气箱的中轴线之间相互垂直。
11.优选的,所述警示灯位于分析装置的上方且关于外壳的中轴线对称分布,且分析装置的中轴线与反应罐的中轴线之间相互平行。
12.优选的,所述风扇的中轴线与出气管的中轴线之间相互重合,且出气管的内部表面与风扇的外部表面之间紧密贴合。
13.优选的,所述浓度检测装置的中轴线与固定座的中轴线之间相互重合,且固定座的外部表面与浓度检测装置的外部表面之间紧密贴合。
14.三有益效果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二氧化硫气体浓度控制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6.1、该二氧化硫气体浓度控制装置,通过底座、外壳、显示屏、拉杆、吸气管和吸气泵的配合使用,方便了对物欲横流气体的吸入进行浓度检测,并且对装置的携带起来方便,体积小不占空间,同时对二氧化硫气体有着一定的防护作用,避免伤害人体。
17.2、该二氧化硫气体浓度控制装置,通过连接管、法兰、储气箱、警示灯、分析装置和反应罐的配合使用,使得装置在将二氧化硫气体吸入时保证不会发生泄漏,同时法兰增加了连接管之间的紧密型,并且还可以对二氧化硫气体进行反应过滤,使得气体危害降低,具有保护环境的作用。
18.3、该二氧化硫气体浓度控制装置,通过风扇、出气管、浓度检测装置和固定座的配合作用,方便浓度检测装置安装在分析装置上,这样使得对二氧化硫气体的检测更加方便、直接,也更加有效,同时对过滤后的二氧化硫气体进行快速排放,避免与未过滤的二氧化硫气体发生交叉,导致气体被二次污染破坏环境的作用。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主视内剖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23.图中:1、底座;2、外壳;3、显示屏;4、拉杆;5、吸气管;6、出气管;7、风扇;8、分析装置;9、警示灯;10、储气箱;11、吸气泵;12、连接管;13、法兰;14、反应罐;15、浓度检测装置;16、固定座。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请参阅图1

4,一种二氧化硫气体浓度控制装置,包括底座1和吸气泵 11,底座1的上方固定安装有外壳2,外壳2的外部表面固定设定有显示屏3,显示屏3的上方固定安装有拉杆4,拉杆4的右侧下方平行设定有吸气管5,吸气泵11的左侧固定连接有连接管12,吸气泵11位于吸气管5的左侧,底座1的外部表面与外壳2的外部表面之间紧密贴合,且外壳2的中轴线与显示屏3的中轴线之间相互重合,拉杆4的中轴线与吸气管5的中轴线相互垂直,且吸气管5的内部表面与吸气泵11的外部表面之间紧密贴合,通过底座 1、外壳2、显示屏3、拉杆4、吸气管5和吸气泵11的配合使用,方便了对物欲横流气体的吸入进行浓度检测,并且对装置的携带起来方便,体积小不占空间,同时对二氧化硫气体有着一定的防护作用,避免伤害人体。
26.连接管12的左侧固定安装有法兰13,法兰13的上方左侧平行设定有储气箱10,储气箱10的上方左右两侧固定设定有警示灯9,警示灯9的下方左侧平行设定有分析装置8,分析装置8的下方固定设定有反应罐14,连接管 12的外部表面与法兰13的外部表面之间紧密贴合,且法兰13的中轴线与储气箱10的中轴线之间相互垂直,警示灯9位于分析装置8的上方且关于外壳 2的中轴线对称分布,且分析装置8的中轴线与反应罐14的中轴线之间相互平行,通过连接管12、法兰13、储气箱10、警示灯9、分析装置8和反应罐14的配合使用,使得装置在将二氧化硫气体吸入时保证不会发生泄漏,同时法兰13增加了连接管12之间的紧密型,并且还可以对二氧化硫气体进行反应过滤,使得气体危害降低,具有保护环境的作用。
27.风扇7的左侧固定设定有出气管6,出气管6的右侧上方平行设定有浓度检测装置15,浓度检测装置15的下方固定安装有固定座16,风扇7的中轴线与出气管6的中轴线之间相互重合,且出气管6的内部表面与风扇7的外部表面之间紧密贴合,浓度检测装置15的中轴线与固定座16的中轴线之间相互重合,且固定座16的外部表面与浓度检测装置15的外部表面之间紧密贴合,通过风扇7、出气管6、浓度检测装置15和固定座16的配合作用,方便浓度检测装置15安装在分析装置8上,这样使得对二氧化硫气体的检测更加方便、直接,也更加有效,同时对过滤后的二氧化硫气体进行快速排放,避免与未过滤的二氧化硫气体发生交叉,导致气体被二次污染破坏环境的作用。
28.该文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均与外界的主控器及220v市电电连接,并且主控器可为计算机等起到控制的常规已知设备。
29.在使用时,通过对控制装置的开启,使得吸气泵11和吸气管5对二氧化硫气体的抽吸,二氧化硫通过连接管12流通到储气箱10中进行储存,其次通过分析装置8和浓度检测装置15,可以对二氧化硫气体进行检测通过数据分析,将信号传输到显示屏3上,实时了解气体浓度,从而对降低二氧化硫气体的浓度做工作,然后通过反应罐14实现了对二氧化硫气体的浓度降低,同时还可以提高一系列的反应,可以降低二氧化硫气体对环境的破坏,最后通过风扇7和出气管6将过滤后的二氧化硫气体进行排放,保证了气体不会有危害,工作结束。
30.综上所述,该二氧化硫气体浓度控制装置,制作成本较底,对二氧化硫的检测浓度的精确度高,同时相比于传统的控制装置,新型的控制装置可以对二氧化硫进行反应,通过
反应在排放到大气中,保护环境,并且灵敏度高,检测度量稳定。
3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32.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