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户外取暖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27 00:0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大体上涉及户外取暖装置、特别是户外燃气加热器。


背景技术:

2.在温度较低的季节,人们为了在户外聚餐或聚会,通常会采用取暖装置防寒。家庭使用的户外取暖装置通常重量较大,具有底座和炉头。传统上,炉头横置并因而占据较大的空间体积。此外,横置的炉头也不利于站立的使用者进行快速取暖。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改进的户外取暖装置,使得能够减小装置的占有空间体积方便收纳,并且能够针对不同姿态的使用者方便调整热量辐射区域,便于使用者灵活取暖。
4.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户外取暖装置,包括:
5.炉头;
6.能够移动的底座;
7.能够置于所述底座上的压缩燃气罐;和
8.相对于所述底座固定的立柱,所述户外取暖装置还包括旋转装置,所述旋转装置具有与所述炉头固定相连的第一部件以及与所述立柱固定相连的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能够在与所述立柱平行或非垂直的平面中绕一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二部件旋转,所述户外取暖装置还包括燃气接头,所述燃气接头具有进气连接器以与所述压缩燃气罐气体连通以及出气连接器以与所述炉头气体连通,所述进气连接器与所述出气连接器气密性连接,所述燃气接头至少部分地穿过所述旋转装置延伸,并且所述出气连接器能够绕同一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进气连接器自由旋转。这样,炉头可以根据需要相对于立柱旋转,从而在装置工作时,自炉头发出的红外热辐射能量可以依据需要变化分布方向,有利于扩展户外取暖装置的应用场合。另外,燃气接头的设计确保了供气连接管不会发生缠绕并造成事故危险。此外,在户外取暖装置不工作时,由于炉头可以旋转,可以方便收纳这种户外取暖装置。
9.可选地,所述第一部件包括第一盘体,所述第二部件包括第二盘体,所述两个盘体彼此平行,并且在所述两个盘体中限定有中心重合的开口,所述燃气接头穿过所述开口。
10.可选地,所述燃气接头还包括筒体,所述筒体形成有内部中空的空间,所述出气连接器部分地插入到所述内部中空的空间并与所述筒体螺纹连接。
11.可选地,所述进气连接器部分地插入到所述筒体的内部中空的空间中,所述筒体绕所述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进气连接器能够旋转。
12.可选地,所述进气连接器的插入所述内部中空的空间中的端部在外表面上形成有多个轴向间隔的凹槽,以分别接收多个环形密封圈,以密封在内部中空的空的内壁与所述进气连接器的端部之间。
13.可选地,所述进气连接器在其外表面上靠近所述端部形成有径向深度大于所述凹槽的环形凹陷,所述筒体设有两个或多个螺钉,所述螺钉从所述筒体径向伸入到所述环形
凹陷中但不接触所述环形凹陷的径向最内侧,以防止所述筒体轴向脱离所述进气连接器。
14.可选地,在所述出气连接器与所述内部中空的空间的内壁之间形成彼此相向的环形斜面,以在所述出气连接器与所述筒体螺纹连接时,所述环形斜面彼此接触以在所述出气连接器与所述内部中空的空间的内壁之间产生至少一个接触密封面。
15.可选地,在所述筒体的外表面设有螺纹,位置对应于所述出气连接器与所述筒体螺纹接合之处,并且由比所述筒体更坚硬材料形成的螺母能够旋拧到所述筒体的外表面的螺纹上。
16.可选地,所述第一盘体包括支撑片,所述支撑片轴向延伸一段长度,以与所述燃气接头至少部分地轴向重叠并与所述炉头固定相连。
17.可选地,所述立柱包括固定的两个挡片,所述支撑片为径向对称分布的两个支撑片,所述两个挡片中的一个挡片能够与所述两个支撑片中的相应一个支撑片接触,以限定所述炉头的旋转位置。
18.可选地,在所述户外取暖装置竖立在地面上时,所述炉头能够旋转并停留在水平位置或垂直位置。
19.可选地,所述立柱包括固定至其的连接盒,所述第二部件固定至所述连接盒。
20.采用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手段,户外取暖装置的炉头可以相对旋转并且同时可以确保炉头与压缩燃气罐之间的不会发生缠绕,在提高户外取暖装置使用灵活性的同时还确保了其安全性。
附图说明
21.从下文的详细说明并结合下面的附图将能更全面地理解本技术的原理及各个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各附图的比例出于清楚说明的目的有可能不一样,但这并不会影响对本技术的理解。在附图中:
22.图1是立体图,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户外取暖装置的立体图;
23.图2是分解图,示意性示出了图1的户外取暖装置;
24.图3示意性示出了在本技术的户外取暖装置中所采取的旋转装置的一个示例;
25.图4示意性示出了本技术的户外取暖装置的炉头相对于底座处于不同的旋转角度;
26.图5(a)和5(b)分别示意性示出了炉头如何利用旋转装置安装在立柱上并旋转不同的角度;
27.图6是立体图,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燃气接头;
28.图7示意性示出了用于供气的波纹管与燃气接头相连;并且
29.图8是轴向剖视图,示意性示出了图6的燃气接头的轴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在本技术的各附图中,结构相同或功能相似的特征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31.图1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户外取暖装置100。如图所示,户外取暖装置100大体上包括底座10、固定在底座10上的轮组20、位于底座10上的罩壳30、经由支架40(图2)相对于底座10固定的细长的支柱50、以及在支柱50上安装的炉头60。轮组20设
有轮,并且固定在底座10的下侧,以便使用者可以拖拉移动户外取暖装置100。进一步参看图2,在底座10上可以经由螺钉固定支架40。例如,支架40具有三条腿,方便经由螺钉固定于底座10。
32.罩壳30的尺寸设置成稍微大于由支架40所占据的空间体积,从而在安装就位后,支架40由罩壳30包围隐藏。例如,在罩壳30中可以形成有开口31,开口31的尺寸设置成立柱50可以穿过,以便在装置100组装就位后,罩壳30可以随时依据需要沿着立柱50上下移动。
33.支架40的顶部用于与立柱50的底部经由螺栓连接。户外取暖装置100还包括用于向炉头60提供燃气的压缩燃气罐(图中未示出)。支架40的各腿配置成能够收容所述压缩燃气罐并为其提供保护免受外力冲击。这样,在装置100组装就位后,用户可以手动将罩壳30提起,并将压缩燃气罐置于支架40所围空间内并合适调整后,再放下罩壳30。
34.可选地,为了确保户外取暖装置100在操作时的稳定性,底座10本身可以是由较重金属制成或者另外配设有配重。此外,底座10的顶表面上可以形成有与罩壳30的下开口的形状相配的边缘,从而避免罩壳30安坐在底座10上后绕立柱50随意转动。
35.炉头60包括外壳61以及在所述外壳61内安装的炉芯62。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炉芯62例如可以是一燃烧器,该燃烧器依靠燃气燃烧以向外界产生热红外线,实现取暖的目的。在外壳61中设置有开口,炉芯62产生的热红外线主要经由开口向外辐射。为了避免外界异物对炉芯62造成损害,在外壳61上配置覆盖所述开口的金属护网70。
36.在立柱50上可以设置控制盒52。例如,控制盒52上可以设置有点火器,用于对炉芯62的操作进行控制。控制盒52可以经由螺钉固定在立柱50上,并且控制盒52的点火器的控制线材可以穿设在立柱50的内部中空空间中,以与诸如炉芯62等的相关部件相连。
37.如图所示,炉头60、特别是炉芯62为细长形。这就意味着在炉芯62工作时,热红外线自炉头60会以一狭长的范围被发射出。因此,如果用户站立在户外取暖装置100前方的话,在装置工作时,期望在高度方向上能够尽可能多地接收到热红外线辐射能量。而如果几个用户站立或就坐在户外取暖装置100前方的话,又期望在横向方向上能够尽可能确保更多的人接收到热红外线辐射能量。此外,户外取暖装置100、特别是炉头60占用空间较大,因此期望在户外取暖装置100不工作时能够尽可能地改变装置的占用空间尺寸,从而方便收纳或者装车搬运。
38.为此,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炉头60经由旋转装置80被能够旋转地安装在立柱50上,使得炉头60根据需要能够相对于立柱50被旋转。特别是,炉头60在与立柱50平行或非垂直的平面中相对于立柱50旋转。在本技术的上下文中,与立柱50平行或非垂直的平面意味着该平面与立柱50的纵向轴线平行或者非垂直。这样,如图4所示,炉头60能够相对于户外取暖装置100的其它部分例如立柱50、底座10等被旋转。例如,在户外取暖装置100的底座10置于地面上时,炉头60能够分别被旋转到水平位置和垂直位置。
39.图3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旋转装置80的一个示例。为了清楚,旋转装置80上用于分别与炉头60和立柱50相连的部分并未示出(可以如下参见图5(a)和5(b))。旋转装置80大体上包括两个彼此平行的盘体81和83。盘体83具有位于中心的筒缘84。筒缘84自盘体83所在的平面垂直地延伸。筒缘84中限定有一中空开口85,供如下所描述的燃气接头90穿过。筒缘84的中心轴线与盘体81相对于盘体83旋转的轴线、即旋转装置80的旋转中心轴线重合。筒缘84具有一定的轴向长度。盘体81具有中心开口,使得筒缘84能够插入到所述盘体
81的中心圆形开口中。筒缘84自远端朝向盘体83在其外表面上还形成有螺纹,使得在盘体81套到筒缘84上后,螺母82可以旋拧到筒缘84的螺纹上。螺母82的径向外尺寸设置成大于盘体81的开口直径,从而确保螺母82拧在筒缘84的螺纹上后,盘体81不会脱离。盘体81的开口直径设置成稍微大于筒缘84的外径,这样确保盘体81安装后能够相对于盘体83自由旋转。
40.为了确保盘体81与83之间的旋转能够具有一定的阻尼性从而炉头60能够方便地停止在任意的旋转位置,在盘体81与83之间还可以设置运动阻尼件。例如,作为一个示例,运动阻尼件可以是夹置在盘体81与83之间的具有一定厚度的阻尼片。这样,通过借由螺母82调整施加在盘体81与83之间的轴向力,可以相应地调节影响阻尼片、盘体81与83之间的摩擦力,为旋转装置80的旋转运动提供阻尼效应。
41.旋转装置80位于炉头60与立柱50之间,使得一个盘体81或83相对于炉头60固定而另一个盘体83或81相对于立柱50固定,实现炉头60相对于立柱50的旋转。特别地,与炉头60固定的盘体在与立柱50平行或非垂直的平面中绕旋转中心轴线相对于与立柱50固定的另一个盘体旋转。进一步参看图5(a)和5(b),其中每幅图的右侧部分分别为左侧部分的虚线框的(省略炉头60部分的)放大图。立柱50上设有作为其一部分的连接盒51。例如,连接盒51可以通过螺钉固定在立柱50的表面上。旋转装置80的一个盘体被固定在所述连接盒51上,从而相对于立柱50不可旋转。旋转装置80的另一个盘体延伸形成有支撑片86。例如,支撑片86为两个,分别在相应盘体的180度轴对称的位置自盘体的外周伸出。每个支撑片86具有沿着轴向延伸的一段长度。支撑片86的远端设有孔,以便能够通过螺钉被固定在炉头60的外壳61上。例如,在固定在炉头60的外壳61上时,这两个支撑片86沿着炉头60的纵向长度方向分布。
42.为了使得炉头60可以相对于立柱50旋转停留在不同的位置,在连接盒51上设置有两个挡片51a和51b。这两个挡片51a和51b的自由端轴向位置至少超过支撑片86,使得设有支撑片86的盘体无法相对于立柱50进行360度旋转,而仅在这两个挡片51a和51b所规定的最大角度范围内旋转。这两个挡片51a和51b在连接盒51上的位置设置成,在炉头60相对于立柱50旋转至某一位置时,挡片51a和51b中的一个能够与一个支撑片86相接触。例如,如图5(b)所示,在炉头60相对于立柱50成大致90度的旋转位置(即,炉头60如图4所示处于水平位置)时,一个支撑片86接触挡片51b;如图5(a)所示,在炉头60相对于立柱50成大致零度的旋转位置(即,炉头60如图4所示处于垂直位置)时,另一个支撑片86接触挡片51a。在一个替代的实施例中,挡片51a和51b也可以固定设置在旋转装置80的除设有支撑片86的盘体的另一个盘体上。
43.虽然挡片51a和51b的设计确保了旋转装置80可以停留在期望的旋转位置,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其它可以实现旋转装置80的盘体之间相对临时位置锁定的设计也可以替代性地被采用。例如,根据一个替代实施例,可以取消挡片51a和51b而在旋转装置80的两个盘体81和83的相向面上分别设计多个可以相互配合的凹陷和突起,例如,突起的数量少于凹陷的数量,并且它们都沿着圆周方向分布,以使得当两个盘体81和83相对旋转到某一位置时,所有的突起都能够被接收在相应的凹陷内,而当旋转到另一位置时,所有的突起都能够被接收在不通过的凹陷内,从而确保盘体之间的临时位置锁定。
44.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燃气接头90部分地穿过旋转装置80的中心开口85。同时,因
为支撑片86具有一定的轴向长度,这样的设计可以确保在户外取暖装置100被组装就位后,燃气接头90始终由旋转装置80包围并且在轴向上与支撑片86部分重叠,降低了燃气接头90受到外力冲击而受损的可能性,提高了整个装置的安全性。此外,燃气接头90位于旋转装置80中的这种设计也确保了不会因炉头60相对于立柱50的旋转造成与供气管路受损有关的危险性,进而提高了整个装置的安全性。
45.图6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燃气接头90的立体图。燃气接头90包括进气连接器91和能够旋转地套设在所述进气连接器91上的筒体93,在所述筒体93的与进气连接器91相反的另一个端设有出气连接器94。进气连接器91形成有内部中空的通道91a(图8)。出气连接器94形成有内部中空的通道94a(图8)。在筒体93中也形成有内部中空的空间93a,从而在进气连接器91、筒体93和出气连接器94如下所述地彼此连接就位后,通道91a、94a和空间93a彼此相互连通。
46.进一步参看图6,在进气连接器91上一体地形成有固定部92。固定部92用于将进气连接器91相对于立柱50进行固定,例如可以通过螺钉固定在立柱50的连接盒51上。在筒体93的靠近进气连接器91的端部附近,限位螺钉96被旋拧在筒体93中,用于如下所述地防止进气连接器91从筒体93脱离。在本技术的示例中,进气连接器91大体上呈l形,从而确保在其部分地处于立柱50的内部中空空间中时可以方便地连接用于供气的波纹管。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用于供气的波纹管可以是金属波纹管,从而可以依据需要相应地被弯曲;也可以是其它能够用于供应压缩燃气的波纹管。在波纹管的两端设有连接端,从而与相应的接头或压缩燃气罐或炉头可拆卸地相连。
47.图7示意性示出了两个波纹管97、98与燃气接头90相连。例如,波纹管97与燃气接头90的进气连接器91相连。因此,在波纹管97的一个连接端97a上设置有内螺纹,并且在进气连接器91的外表面上设有外螺纹,从而通过螺纹接合二者可以气密性地连接在一起。在波纹管97的相反一个连接端97b上也设置有螺纹,用于经由配气阀等其它必要的部件与压缩燃气罐相连;类似地,波纹管98可以连接在燃气接头90与炉芯62之间,从而可以实现从压缩燃气罐(未示出)向炉芯62的供气。波纹管97可以穿设在立柱50的内部中空空间中。
48.进一步参看图8,在进气连接器91的伸入到筒体93中的端部91c的外表面中形成有两个轴向间隔的环形凹槽91d。这两个环形凹槽91d分布容纳环形密封圈99,从而在端部91c伸入到筒体93的内部中空的空间93a中后,环形密封圈99分别抵靠空间93a的内壁实现气密性密封。端部91c的径向尺寸设置成套设在端部91c上的筒体93可以自由旋转。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清楚,本技术的进气连接器91并不限于仅设置两个环形凹槽91d,三个或者更多个环形凹槽91d的设计也是可以想到的。多个环形凹槽91d以及环形密封圈99的设计要求端部91c在筒体93的内部中空的空间93a中具有一定的轴向长度,这确保了在筒体93绕中心轴线旋转时避免关于中心轴线倾斜而影响旋转。此外,多个环形密封圈99的设计也确保了进气连接器91侧的气密性。
49.靠近端部91c,在进气连接器91的外表面上形成有环形凹陷91b。所述环形凹陷91b的径向深度大于所述环形凹槽91d。限位螺钉96为两个,分别在筒体93上径向对称地从外向内旋拧进入筒体93。所述两个螺钉96能够旋入的深度设置成螺钉的端部可以径向伸入环形凹陷91b但不会接触环形凹陷91b的径向最内侧。这样,两个螺钉96伸入凹陷91b中的端部将可以轴向接触进气连接器91的端部91c,从而阻挡筒体93脱离进气连接器91。本领域技术人
员应当清楚,更多或更少个螺钉96是可行的。
50.出气连接器94的伸入筒体93的内部中空的空间93a中的一端形成有外螺纹,其可以接合筒体93的与进气连接器91相反的端部中设置的内螺纹,从而出气连接器94的该端可以旋拧到内部中空的空间93a中。为了确保出气连接器94与筒体93之间的气密性,如附图8的两个圆圈放大示意图所示,在内部中空的空间93a的内壁上形成有一圈凸缘93b,以使得在出气连接器94的上述端旋拧到内部中空的空间93a中时,该端的外倒角面能够与该圈凸缘93b的朝向该端的一圈斜面挤压接触,以形成一接触密封面93-94-1。此外,在出气连接器94的外表面上也可以形成有一圈凸缘94b,以使得在出气连接器94的上述端旋拧到内部中空的空间93a中时,内部中空的空间93a的端部内壁上的一圈内斜面能够与该圈凸缘94b的朝向筒体93的一圈斜面挤压接触,以形成另一接触密封面93-94-2。为了确保挤压接触气密性,筒体93和出气连接器94可以由受挤压后能够稍微变形的金属例如铜制成。此外,出气连接器94的插入内部中空的空间93a的这一端可以在沿着远离筒体93的方向上稍微径向扩张地被形成或者筒体93的接收出气连接器94的螺纹孔可以在沿着朝向筒体93的方向上稍微径向收窄地被形成,以使得在旋拧到筒体93后可以造成筒体93稍微径向向外扩张。同时,为了抑制这种径向扩张并进而确保连接的气密性,在筒体93的与拧入的出气连接器94的那端对应的外表面位置还形成有外螺纹,从而螺母95可以旋拧到该外螺纹上。优选地,螺母95可以由与筒体93相比更坚硬的材料制成,从能够在出气连接器94旋拧到筒体93中后抑制其的变形并进而确保连接的气密性。
51.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筒体93的旋转中心轴线与旋转装置80的旋转中心轴线重合,这样在炉头60相对于立柱50被旋转时,与燃气接头90相连的两个波纹管97和98可以分别保持位置不动,避免了因波纹管缠绕造成炉头60无法旋转或者甚至波纹管因旋转造成缠绕破裂燃气泄漏的事故。
52.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清楚,依据需要可以将出气连接器94与筒体93一体形成为一个整体的出气连接器,因而取消上述与螺纹连接和接触密封面93-94-1和93-94-2有关的设计;在这种情况下,所述出气连接器与所述进气连接器轴向至少部分地重合。在一替代的实施例中,进气连接器93和出气连接器94的气密性连接结构也可以彼此相互替换。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进气连接器插入到筒体93中,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一替代的实施例中,筒体也可以设计成插入到进气连接器,这样图8中关于环形凹槽91d和环形密封圈99的设计可以相应地改型到筒体的外表面上。
53.尽管这里详细描述了本技术的特定实施方式,但它们仅仅是为了解释的目的而给出,而不应认为它们对本技术的范围构成限制。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清楚,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各实施例可以彼此相互组合使用。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各种替换、变更和改造可被构想出来。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