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成像系统、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1-11-25 13:5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光学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成像系统、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具有摄影功能的可携式电子产品的普及应用,市场上对于手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中应用的小型化摄影镜头的需求日渐提高。现今电子产品以功能佳且轻薄短小的外型为发展趋势,然而,现有的摄影镜头难以兼具小型化和高品质的成像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成像系统、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保证小型化和薄型化的前提下,能够提高成像质量。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4.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成像系统,所述成像系统沿光轴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
5.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所述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于近所述光轴处为凹面;
6.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
7.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近所述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近所述光轴处为凸面;
8.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
9.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近所述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皆为非球面,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中至少一个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反曲点;
10.其中,所述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11.‑
1.2<f
45
/f
23
<

0.7;
12.其中,f
45
为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的组合焦距,f
23
为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
13.本技术实施例的成像系统,通过对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的屈折力以及面型的合理设计,在保证小型化和薄型化的前提下,能够提高成像系统的成像质量。通过对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组合焦距,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的合理限定,其中,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组合为第二透镜组,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组合为第三透镜组,使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的屈折力在空间上合理的分布,促进成像系统整体达到像差平衡,提高成像质量。当f
45
/f
23


0.7 或者f
45
/f
23


1.2时,第二透镜组承担的屈折力与第三透镜组承担的屈折力差异过大,易打乱系统整体像差平衡,使像差增大,系统解像力下降;且透镜间合理的面型限定,有助于提升透镜的组装良率,降低成像系统的组装难度。
1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成像系统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15.ttl/imgh<1.44;
16.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系统的成像面于所述光轴上的距离, imgh为所述成像系统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
17.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对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系统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和成像系统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合理限定,有利于在保证成像系统较薄总长的前提下,有较好的成像质量,同时降低了设计难度。
1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成像系统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19.0.6<efl/f1<0.9;
20.其中,efl为所述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
21.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对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和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的合理限定,使第一透镜的屈折力的配置在合理范围内,有利于第一透镜为整个成像系统贡献合适的正屈折力,有效降低镜头头部的尺寸,缩短成像系统的总长,为提高成像面大小提供足够的空间。
2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成像系统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23.‑
1.5<efl/f5<

0.5;
24.其中,efl为所述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
25.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对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和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的合理限定,能够合理配置第五透镜提供的负屈折力,有利于矫正前透镜组产生的像差,保证成像系统整体相差平衡,另外还有利于外视场光线具有较小的偏转角,实现向像面平缓的过渡,进而提高成像质量。
26.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成像系统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27.3.2<(|r
s5
| |r
s6
|)/(ct
23
ct3 ct
34
)<6.2;
28.其中,r
s5
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
s6
为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ct
23
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所述光轴上的距离,ct3为所述第三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距离,ct
34
为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所述光轴上的距离。
29.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对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距离以及第三透镜的像侧面至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的合理限定,可有效控制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和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像散量贡献,进而保证中间视场的成像质量,同时有利于缩短成像系统总长,提高组装稳定性。当3.2<(|r
s5
| |r
s6
|)/(ct
23
ct3 ct
34
)≤3.2时,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值过小,易导致面型过于弯曲,降低透镜成型工艺性;当 3.2<(|r
s5
| |r
s6
|)/(ct
23
ct3 ct
34
)≥6.2时,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值过大,不利于保证畸变量的均衡,会降低成像质量。
3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成像系统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31.2<et
34
/sd
34
<4;
32.其中,et
34
为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处至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处沿平行于所述光轴方向的距离,sd
34
为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处与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处垂直于所述光轴方向的距离。
33.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对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处至第四透镜的物侧
面的最大有效半径处沿平行于光轴方向的距离和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处与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处垂直于光轴方向的距离的合理限定,有利于减小由第三透镜射入第四透镜的光线偏转角,进而保证外视场的成像质量;当et
34
/sd
34
≤2时,第三透镜像侧面和第四透镜物侧面边缘距离过大,易发生全反射,导致外视场相对照度降低。当et
34
/sd
34
≥4 时,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的边缘相距过远,空间利用率降低,镜片排布松散,不利于成像系统小型化。
3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成像系统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35.0.9<ct
12
/ct1<1.35;
36.其中,ct
12
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所述光轴上的距离,ct1为所述第一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距离。
37.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对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和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距离的合理限定,有利于减小透镜组装过程产生的变形量,降低组装难度,同时有利于减小成像系统的尺寸,还可改善轴外视场的场曲像差。当ct
12
/ct1≤0.9时,不利于改善成像系统的畸变;当ct
12
/ct1≥1.35时,不利于缩短成像系统的总长。
3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成像系统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39.1<sag
s9
/sag
s10
<2.7;
40.其中,sag
s9
为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最大有效半径处的矢高,sag
s10
为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最大有效半径处的矢高。
41.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对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最大有效半径处的矢高和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最大有效半径处的矢高的合理限定,有利于约束第五透镜物侧面和第五透镜像侧面的面型,限制第五透镜的弯曲程度,避免面型过于复杂,增加镜片成型难度,同时有利于保证主光线的入射角度。当sag
s9
/sag
s10
≤1时,第五透镜像侧面的矢高过大,面型过于复杂,进而提高镜片成型加工难度;当sag
s9
/sag
s10
≥2.7时,第五透镜提供的负屈折力过大,不利于矫正像差,容易增加鬼像风险,且无法保证良好的成像品质。
42.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镜头模组,包括:
43.镜筒;
44.如上述任意的成像系统,所述成像系统设置于所述镜筒内;
45.感光元件,所述感光元件设置于所述成像系统的像侧。
46.基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镜头模组,通过对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的屈折力以及面型的合理设计,在保证小型化和薄型化的前提下,能够提高成像系统的成像质量。通过对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组合焦距,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的合理限定,其中,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组合为第二透镜组,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组合为第三透镜组,使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的屈折力在空间上合理的分布,促进成像系统整体达到像差平衡,提高成像质量。当f
45
/f
23


0.7或者f
45
/f
23


1.2时,第二透镜组承担的屈折力与第三透镜组承担的屈折力差异过大,易打乱系统整体像差平衡,使像差增大,系统解像力下降;且透镜间合理的面型限定,有助于提升成像系统的组装良率,降低镜头模组的组装难度。
47.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48.壳体;及
49.上述的镜头模组,所述镜头模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50.基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通过对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的屈折力以及面型的合理设计,在保证小型化和薄型化的前提下,能够提高成像系统的成像质量。通过对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组合焦距,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的合理限定,其中,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组合为第二透镜组,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组合为第三透镜组,使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的屈折力在空间上合理的分布,促进成像系统整体达到像差平衡,提高成像质量。当f
45
/f
23


0.7或者f
45
/f
23


1.2时,第二透镜组承担的屈折力与第三透镜组承担的屈折力差异过大,易打乱系统整体像差平衡,使像差增大,系统解像力下降;且透镜间合理的面型限定,有助于提升成像系统的组装良率,降低电子设备中镜头模组的组装难度。
附图说明
5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5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53.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成像系统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畸变曲线图;
54.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55.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成像系统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畸变曲线图;
56.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57.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成像系统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畸变曲线图;
58.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59.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成像系统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畸变曲线图
60.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五提供的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61.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五提供的成像系统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畸变曲线图;
62.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六提供的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63.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六提供的成像系统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畸变曲线图;
64.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七提供的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65.图14是本技术实施例七提供的成像系统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畸变曲线图;
66.图15是本技术实施例八提供的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67.图16是本技术实施例八提供的成像系统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畸变曲线图;
68.图1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成像系统、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69.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70.随着具有摄影功能的可携式电子产品的普及应用,市场上对于手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中应用的小型化摄影镜头的需求日渐提高。现今电子产品以功能佳且轻薄短小的外型为发展趋势,然而,现有的摄影镜头难以兼具小型化和高品质的成像效果。基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成像系统、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71.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成像系统10。参考图1至图9,成像系统10沿光轴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和第五透镜150。
72.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屈折力,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一透镜 110的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120具有屈折力。第三透镜130具有屈折力,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130的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第五透镜150具有负屈折力,第五透镜150的像侧面s10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150的物侧面s9与第五透镜150的像侧面s10皆为非球面,第五透镜150 的物侧面s9与第五透镜150的像侧面s10中至少一个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反曲点。成像系统 10满足以下条件式:

1.2<f
45
/f
23
<

0.7,其中,f
45
为第四透镜140和第五透镜150的组合焦距, f
23
为第二透镜120和第三透镜130的组合焦距。
73.本技术实施例的成像系统10,通过对第一透镜110至第五透镜150的屈折力以及面型的合理设计,在保证小型化和薄型化的前提下,能够提高成像系统10的成像质量。通过对第四透镜140和第五透镜150的组合焦距,第二透镜120和第三透镜130的组合焦距的合理限定,其中,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组合为第二透镜组,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组合为第三透镜组,使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的屈折力在空间上合理的分布,促进成像系统10整体达到像差平衡,提高成像质量。当f
45
/f
23


0.7或者f
45
/f
23


1.2时,第二透镜组承担的屈折力与第三透镜组承担的屈折力差异过大,易打乱系统整体像差平衡,使像差增大,系统解像力下降;且透镜间合理的面型限定,有助于提升透镜的组装良率,降低成像系统10的组装难度。
74.成像系统10还满足以下条件式:ttl/imgh<1.44,其中,ttl为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至成像系统10的成像面s13于光轴上的距离,imgh为成像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对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至成像系统10的成像面s13于光轴上的距离和成像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合理限定,有利于在保证成像系统 10较薄总长的前提下,有较好的成像质量,同时降低了设计难度。
75.成像系统10还满足以下条件式:0.6<efl/f1<0.9,其中,efl为成像系统10的有效焦距, f1为第一透镜110的有效焦距。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对成像系统10的有效焦距和第一透镜 110的有效焦距的合理限定,使第一透镜110的屈折力的配置在合理范围内,有利于第一透镜110为整个成像系统10贡献合适的正屈折力,有效降低镜头头部的尺寸,缩短成像系统 10的总长,为提高成像面s13大小提供足够的空间。
76.所述成像系统10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1.5<efl/f5<

0.5,其中,efl为成像系统的
有效焦距,f5为第五透镜150的有效焦距。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对成像系统10的有效焦距和第五透镜150的有效焦距的合理限定,能够合理配置第五透镜150提供的负屈折力,有利于矫正前透镜组产生的像差,保证成像系统10整体相差平衡,另外还有利于外视场光线具有较小的偏转角,实现向像面平缓的过渡,进而提高成像质量。
77.成像系统10还满足以下条件式:3.2<(|r
s5
| |r
s6
|)/(ct
23
ct3 ct
34
)<6.2,其中,r
s5
为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s5的曲率半径,r
s6
为第三透镜130的像侧面s6的曲率半径,ct
23
为第二透镜120的像侧面s4至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s5于光轴上的距离,ct3为第三透镜130 于光轴上的距离,ct
34
为第三透镜130的像侧面s6至第四透镜140的物侧面s7于光轴上的距离。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对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s5的曲率半径、第三透镜130的像侧面s6的曲率半径、第二透镜120的像侧面s4至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s5于光轴上的距离、第三透镜130于光轴上的距离以及第三透镜130的像侧面s6至第四透镜140的物侧面s7于光轴上的距离的合理限定,可有效控制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s5和第三透镜130的像侧面 s6的像散量贡献,进而保证中间视场的成像质量,同时有利于缩短成像系统10总长,提高组装稳定性。当3.2<(|r
s5
| |r
s6
|)/(ct
23
ct3 ct
34
)≤3.2时,第三透镜130的像侧面s6的曲率半径值过小,易导致面型过于弯曲,降低透镜成型工艺性;当3.2<(|r
s5
| |r
s6
|)/(ct
23
ct3 ct
34
) ≥6.2时,第三透镜130的像侧面s6的曲率半径值过大,不利于保证畸变量的均衡,会降低成像质量。
78.成像系统10还满足以下条件式:2<et
34
/sd
34
<4,其中,et
34
为第三透镜130的像侧面s6的最大有效半径处至第四透镜140的物侧面s7的最大有效半径处沿平行于光轴方向的距离,sd
34
为第三透镜130的像侧面s6的最大有效半径处与第四透镜140的物侧面s7的最大有效半径处垂直于光轴方向的距离。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对第三透镜130的像侧面s6的最大有效半径处至第四透镜140的物侧面s7的最大有效半径处沿平行于光轴方向的距离和第三透镜130的像侧面s6的最大有效半径处与第四透镜140的物侧面s7的最大有效半径处垂直于光轴方向的距离的合理限定,有利于减小由第三透镜130射入第四透镜140的光线偏转角,进而保证外视场的成像质量;当et
34
/sd
34
≤2时,第三透镜130像侧面s6和第四透镜物侧面s7边缘距离过大,易发生全反射,导致外视场相对照度降低。当et
34
/sd
34
≥4时,第三透镜130和第四透镜140的边缘相距过远,空间利用率降低,镜片排布松散,不利于成像系统 10小型化。
79.成像系统10还满足以下条件式:0.9<ct
12
/ct1<1.35,其中,ct
12
为第一透镜110的像侧面s2至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s3于光轴上的距离,ct1为第一透镜110于光轴上的距离。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对第一透镜110的像侧面s2至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s3于光轴上的距离和第一透镜110于光轴上的距离的合理限定,有利于减小透镜组装过程产生的变形量,降低组装难度,同时有利于减小成像系统10的尺寸,还可改善轴外视场的场曲像差。当ct
12
/ct1≤0.9时,不利于改善成像系统10的畸变;当ct
12
/ct1≥1.35时,不利于缩短成像系统的总长。
80.成像系统10还满足以下条件式:1<sag
s9
/sag
s10
<2.7,其中,sag
s9
为第五透镜150的物侧面s9于最大有效半径处的矢高,sag
s10
为第五透镜150的像侧面s10于最大有效半径处的矢高。其中,应注意的是,上述sag
s9
中的矢高为第五透镜150的物侧面s9与光轴的交点至该面的最大有效通光口径处(即该面最大有效半径处)于平行光轴方向上的距离,上述
sag
s10
中的矢高为第五透镜150的像侧面s10与光轴的交点至该面的最大有效通光口径处(即该面最大有效半径处)于平行光轴方向上的距离;当该值为正值时,在平行于成像系统10的光轴的方向上,该面的最大有效通光口径处相较于该面的中心处更靠近成像系统10的像侧;当该值为负值时,在平行于成像系统10的光轴的方向上,该面的最大有效通光口径处相较于该面的中心处更靠近成像系统10的物侧。
81.通过对第五透镜150的物侧面s9于最大有效半径处的矢高和第五透镜150的像侧面s10 于最大有效半径处的矢高的合理限定,有利于约束第五透镜150物侧面s9和第五透镜150 像侧面s10的面型,限制第五透镜150的弯曲程度,避免面型过于复杂,增加镜片成型难度,同时有利于保证主光线的入射角度。当sag
s9
/sag
s10
≤1时,第五透镜150像侧面s10的矢高过大,面型过于复杂,进而提高镜片成型加工难度;当sag
s9
/sag
s10
≥2.7时,第五透镜150 提供的负屈折力过大,不利于矫正像差,容易增加鬼像风险,且无法保证良好的成像品质。
82.为减少杂散光以提升成像效果,成像系统10还可以包括光阑sto。光阑sto可以是孔径光阑sto和/或视场光阑sto。光阑sto可以位于第一透镜110的物侧与成像面s13之前任意两个相邻透镜之间。如,光阑sto可以位于:第一透镜110的物侧、第一透镜110的像侧面s2与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s3之间、第二透镜120的像侧面s4与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s5之间、第三透镜130的像侧面s6与第四透镜140的物侧面s7之间、第四透镜140 的像侧面s8与第五透镜150的物侧面s9之间、第五透镜150的像侧面s10与成像面s13之间。为降低加工成本,也可以在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s3、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s5、第四透镜140的物侧面s7、第五透镜150的物侧面s9、第一透镜110 的像侧面s2、第二透镜120的像侧面s4、第三透镜130的像侧面s6、第四透镜140的像侧面s7和第五透镜150的像侧面s10中的任意一个表面上设置光阑sto。优选的,光阑sto 可以位于第一透镜110的物侧。
83.为实现对非工作波段的过滤,成像系统10还可以包括滤光片160。优选的,滤光片160 可以位于第五透镜150的像侧面s10和成像面s13之间。滤光片160用于滤除红外光,防止红外光到达系统的成像面s13,从而防止红外光干扰正常成像。滤光片160可与各透镜一同装配以作为成像系统10中的一部分。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滤光片160并不属于成像系统10 的元件,此时滤光片160可以在成像系统10与感光元件装配成镜头模组20时,一并安装至成像系统10与感光元件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滤光片160也可设置在第一透镜110的物侧。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通过在第一透镜110至第五透镜150中的至少一个透镜上设置滤光镀层以实现滤除红外光的作用。第一透镜110至第五透镜150的材质可以为塑料或者玻璃。
84.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镜头模组20。请参见图17,镜头模组20包括镜筒 (图中未示出)、上述任意的成像系统10以及感光元件(图中未示出)。成像系统10设置于镜筒内,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系统10的像侧。
85.基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镜头模组20,通过对成像系统10第一透镜110至第五透镜150 的屈折力以及面型的合理设计,在保证小型化和薄型化的前提下,能够提高成像质量。通过对第四透镜140和第五透镜150的组合焦距,第二透镜120和第三透镜130的组合焦距的合理限定,其中,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组合为第二透镜组,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组合为第三透镜组,使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的屈折力在空间上合理的分布,促进成像系统10整体达到像差平衡,提高成像质量。当f
45
/f
23


0.7或者f
45
/f
23


1.2时,第二透镜组承担的屈
折力与第三透镜组承担的屈折力差异过大,易打乱系统整体像差平衡,使像差增大,系统解像力下降;且透镜间合理的面型限定,有助于提升成像系统10的组装良率,降低镜头模组20的组装难度。
86.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30。请参见图17,电子设备30包括壳体 (图中未示出)及上述的镜头模组20,镜头模组20设置于壳体内。
87.基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30,通过对镜头模组20中成像系统10第一透镜110至第五透镜150的屈折力以及面型的合理设计,在保证小型化和薄型化的前提下,能够提高成像质量。通过对第四透镜140和第五透镜150的组合焦距,第二透镜120和第三透镜130的组合焦距的合理限定,其中,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组合为第二透镜组,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组合为第三透镜组,使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的屈折力在空间上合理的分布,促进成像系统10整体达到像差平衡,提高成像质量。当f
45
/f
23


0.7或者f
45
/f
23


1.2时,第二透镜组承担的负屈折力与第二透镜组承担的正屈折力差异过大,易打乱系统整体像差平衡,使像差增大,系统解像力下降;且透镜间合理的面型限定,有助于提升成像系统10的组装良率,降低电子设备30中镜头模组20的组装难度。
88.以下将结合具体参数对成像系统10进行详细说明。
89.具体实施例一
90.本技术实施例的成像系统10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成像系统10包括沿光轴从物侧到像侧依次设置的光阑sto、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和滤光片160。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120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130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140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150具有负屈折力。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一透镜110的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120的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130的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140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140的像侧面s8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150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150的像侧面s10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91.本技术实施例中,各透镜的焦距参考波长为587.6nm,折射率、阿贝数的参考波长为 587.56nm,成像系统10的相关参数如表1所示,表1中efl为成像系统10的焦距,fno表示光圈数,fov表示成像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ttl表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焦距、曲率半径及距离的单位均为毫米。
92.表1
[0093][0094]
成像系统10的透镜的表面可能是非球面,对于这些非球面的表面,非球面表面的非球面方程为:
[0095][0096]
其中,z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与表面顶点相切的平面的距离,r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光轴的距离,c表示顶点处表面的曲率,k表示圆锥常数,a4、a6、a8、a10、a12、a14、a16、 a18、a20分别表示4阶、6阶、8阶、10阶、12阶、14阶、16阶、18阶、20阶对应阶次的非球面系数。本技术实施例中,非球面的表面对应的圆锥常数k和非球面系数如表2所示:
[0097]
表2
[0098]
面序号ka4a6a8a1022.63e

01

7.04e

036.44e

02

3.24e

019.43e

0132.04e 00

5.59e

039.71e

02

7.55e

013.37e 004

9.90e 01

1.35e

012.67e

01

1.16e 002.61e 0056.00e 01

9.62e

022.00e

01

6.01e

018.72e

016

2.53e 01

8.00e

022.18e

01

2.90e

011.25e

017

1.09e 01

1.47e

011.48e

01

1.76e

011.54e

018

6.47e 01

1.36e

027.81e

03

5.94e

028.83e

0295.89e 012.69e

03

6.54e

035.32e

03

1.89e

0310

4.00e 00

1.23e

013.60e

024.72e

03

3.73e

0311

9.36e

01

1.08e

013.66e

02

8.70e

031.43e

03面序号a12a14a16a18a202

1.64e 001.71e 00

9.92e

012.69e

01

1.68e

023

9.17e 001.54e 01

1.55e 018.58e 00

2.01e 00
4

3.57e 002.88e 00

1.26e 002.53e

01

1.42e

025

7.50e

013.64e

01

6.57e

02

1.17e

024.43e

0361.27e

01

1.87e

019.86e

02

2.48e

022.48e

037

8.31e

022.67e

02

5.34e

036.95e

04

4.93e

058

7.87e

024.33e

02

1.46e

022.75e

03

2.20e

0491.78e

047.47e

05

2.57e

053.13e

06

1.40e

07105.16e

043.41e

05

1.67e

051.73e

06

6.22e

0811

1.69e

041.48e

05

1.01e

064.91e

08

1.20e

09
[0099]
图2中(a)为本技术实施例在波长为650.0000nm、610.0000nm、555.0000nm、510.0000nm、470.0000nm的光线纵向球差曲线图,由图2中(a)可以看出650.0000nm、610.0000nm、 555.0000nm、510.0000nm、470.0000nm的波长对应的纵向球差均在0.100毫米以内,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成像质量较好。
[0100]
图2中(b)为第一实施例中的成像系统10在波长为555.0000nm下的光线像散图。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焦点偏移,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像高,其单位为mm。像散曲线表示子午成像面弯曲t和弧矢成像面弯曲s,由图2中(b)可以看出,成像系统10的像散得到了较好的补偿。
[0101]
请参阅图2中(c),图2中(c)为第一实施例中的成像系统10在波长为555.0000nm下的畸变曲线图。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畸变,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像高。由图2中(c)可以看出,在波长555.0000nm下,该成像系统10的畸变得到了很好的校正。
[0102]
由图2中(a)、图2中(b)和图2中(c)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的成像系统10的像差较小。
[0103]
具体实施例二
[0104]
本技术实施例的成像系统10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3,成像系统10包括沿光轴从物侧到像侧依次设置的光阑sto、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和滤光片160。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120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130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140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150具有负屈折力。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一透镜110的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120的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130的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140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140的像侧面s8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150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150的像侧面s10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105]
本技术实施例中,各透镜的焦距参考波长为587.6nm,折射率、阿贝数的参考波长为 587.56nm,成像系统10的相关参数如表3所示,表3中efl为成像系统10的焦距,fno表示光圈数,fov表示成像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ttl表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焦距、曲率半径及距离的单位均为毫米。
[0106]
表3
[0107][0108]
成像系统10的透镜的表面可能是非球面,对于这些非球面的表面,非球面表面的非球面方程为:
[0109][0110]
其中,z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与表面顶点相切的平面的距离,r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光轴的距离,c表示顶点处表面的曲率,k表示圆锥常数,a4、a6、a8、a10、a12、a14、a16、 a18、a20分别表示4阶、6阶、8阶、10阶、12阶、14阶、16阶、18阶、20阶对应阶次的非球面系数。本技术实施例中,非球面的表面对应的圆锥常数k和非球面系数如表4所示:
[0111]
表4
[0112]
面序号ka4a6a8a1022.25e

01

1.70e

021.63e

01

8.32e

012.56e 003

3.49e 00

1.27e

037.80e

02

6.76e

012.91e 004

1.03e 01

1.14e

01

1.96e

015.64e

01

1.34e 0055.05e 01

9.15e

025.93e

02

3.06e

017.35e

016

4.00e 01

7.67e

022.02e

01

2.93e

012.91e

017

7.76e 00

2.82e

015.53e

01

8.58e

019.40e

018

8.80e 01

1.37e

013.72e

01

6.78e

018.05e

0194.21e 014.84e

04

2.82e

023.37e

02

2.00e

02108.19e 00

1.75e

015.43e

026.03e

03

6.58e

0311

7.53e

01

1.98e

019.68e

02

3.61e

029.68e

03面序号a12a14a16a18a202

4.97e 006.06e 00

4.51e 001.86e 00

3.28e

013

7.52e 001.18e 01

1.11e 015.73e 00

1.25e 00
41.69e 00

7.59e

01

6.17e

018.67e

01

2.85e

015

1.16e 001.24e 00

8.21e

013.06e

01

4.85e

026

1.90e

017.67e

02

1.81e

022.41e

03

1.67e

047

6.99e

013.42e

01

1.05e

011.83e

02

1.38e

038

6.37e

013.27e

01

1.05e

011.88e

02

1.44e

0396.69e

03

1.36e

031.71e

04

1.25e

054.15e

07101.55e

03

1.71e

047.78e

067.40e

08

1.34e

0811

1.77e

032.12e

04

1.58e

056.66e

07

1.22e

08
[0113]
由图4中的像差图可知,成像系统10的纵向球差、场曲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成像系统10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0114]
具体实施例三
[0115]
本技术实施例的成像系统10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5,成像系统10包括沿光轴从物侧到像侧依次设置的光阑sto、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和滤光片160。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120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130具有负屈折力,第四透镜140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150具有负屈折力。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一透镜110的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120的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130的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140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140的像侧面s8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150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150的像侧面s10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116]
本技术实施例中,各透镜的焦距参考波长为587.6nm,折射率、阿贝数的参考波长为 587.56nm,成像系统10的相关参数如表5所示,表5中efl为成像系统10的焦距,fno表示光圈数,fov表示成像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ttl表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焦距、曲率半径及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
[0117]
表5
[0118][0119]
成像系统10的透镜的表面可能是非球面,对于这些非球面的表面,非球面表面的非球面方程为:
[0120][0121]
其中,z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与表面顶点相切的平面的距离,r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光轴的距离,c表示顶点处表面的曲率,k表示圆锥常数,a4、a6、a8、a10、a12、a14、a16、 a18、a20分别表示4阶、6阶、8阶、10阶、12阶、14阶、16阶、18阶、20阶对应阶次的非球面系数。本技术实施例中,非球面的表面对应的圆锥常数k和非球面系数如表6所示:
[0122]
表6
[0123]
[0124][0125]
由图6中的像差图可知,成像系统10的纵向球差、场曲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成像系统10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0126]
具体实施例四
[0127]
本技术实施例的成像系统10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7,成像系统10包括沿光轴从物侧到像侧依次设置的光阑sto、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和滤光片160。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120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130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140具有负屈折力,第五透镜150具有负屈折力。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一透镜110的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120的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130的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140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140的像侧面s8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150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150的像侧面s10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128]
本技术实施例中,各透镜的焦距参考波长为587.6nm,折射率、阿贝数的参考波长为 587.56nm,成像系统10的相关参数如表7所示,表7中efl为成像系统10的焦距,fno表示光圈数,fov表示成像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ttl表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焦距、曲率半径及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
[0129]
表7
[0130]
[0131][0132]
成像系统10的透镜的表面可能是非球面,对于这些非球面的表面,非球面表面的非球面方程为:
[0133][0134]
其中,z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与表面顶点相切的平面的距离,r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光轴的距离,c表示顶点处表面的曲率,k表示圆锥常数,a4、a6、a8、a10、a12、a14、a16、 a18、a20分别表示4阶、6阶、8阶、10阶、12阶、14阶、16阶、18阶、20阶对应阶次的非球面系数。本技术实施例中,非球面的表面对应的圆锥常数k和非球面系数如表8所示:
[0135]
表8
[0136]
面序号ka4a6a8a1022.79e

01

7.26e

038.41e

02

3.68e

018.81e

013

1.52e 001.67e

036.25e

02

5.27e

012.21e 0046.00e 01

1.29e

012.48e

01

1.99e 007.68e 005

9.90e 01

8.59e

021.50e

01

6.51e

011.60e 006

1.70e 01

8.49e

021.24e

01

8.01e

028.55e

027

5.31e 00

1.17e

018.62e

037.55e

02

8.06e

028

8.65e 011.52e

01

3.39e

014.81e

01

4.62e

019

9.90e 01

7.73e

03

1.73e

034.50e

03

1.48e

03101.25e 01

1.26e

015.29e

033.00e

02

1.42e

0211

1.42e 00

1.81e

018.13e

02

2.60e

025.97e

03面序号a12a14a16a18a202

1.05e 002.28e

018.65e

01

9.18e

012.89e

013

5.69e 008.96e 00

8.51e 004.47e 00

9.99e

014

1.89e 012.88e 01

2.66e 011.35e 01

2.90e 005

2.53e 002.55e 00

1.57e 005.37e

01

7.81e

026

1.02e

017.14e

02

2.83e

026.04e

03

5.51e

0473.30e

022.35e

03

6.74e

032.10e

03

2.11e

0482.89e

01

1.17e

012.92e

02

4.06e

032.39e

049

3.83e

043.03e

04

6.61e

056.42e

06

2.41e

07103.17e

03

4.03e

042.94e

05

1.10e

061.44e

0811

9.79e

041.13e

04

8.77e

064.07e

07

8.45e

09
[0137]
由图8中的像差图可知,成像系统10的纵向球差、场曲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成像系统10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0138]
具体实施例五
[0139]
本技术实施例的成像系统10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9,成像系统10包括沿光轴从物侧到像侧依次设置的光阑sto、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和滤光片160。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120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130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140具有负屈折力,第五透镜150具有负屈折力。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一透镜110的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120的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130的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140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140的像侧面s8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150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150的像侧面s10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140]
本技术实施例中,各透镜的焦距参考波长为587.6nm,折射率、阿贝数的参考波长为 587.56nm,成像系统10的相关参数如表9所示,表9中efl为成像系统10的焦距,fno表示光圈数,fov表示成像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ttl表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焦距、曲率半径及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
[0141]
表9
[0142][0143]
成像系统10的透镜的表面可能是非球面,对于这些非球面的表面,非球面表面的非球面方程为:
[0144][0145]
其中,z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与表面顶点相切的平面的距离,r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光轴的距离,c表示顶点处表面的曲率,k表示圆锥常数,a4、a6、a8、a10、a12、a14、a16、 a18、a20分别表示4阶、6阶、8阶、10阶、12阶、14阶、16阶、18阶、20阶对应阶次的非球面系数。
本技术实施例中,非球面的表面对应的圆锥常数k和非球面系数如表10所示:
[0146]
表10
[0147]
面序号ka4a6a8a1022.69e

01

8.37e

036.87e

02

2.63e

015.91e

013

4.67e

014.61e

054.31e

02

2.98e

011.02e 0046.00e 01

9.45e

026.49e

02

6.73e

012.33e 0056.00e 01

6.39e

024.00e

02

1.77e

013.52e

016

1.57e 01

6.93e

021.02e

01

1.09e

011.62e

017

5.37e 00

1.17e

015.90e

02

2.99e

022.07e

028

9.90e 011.02e

01

1.98e

012.41e

01

2.04e

019

7.10e 01

4.61e

03

3.51e

034.66e

03

2.97e

0310

1.60e 01

1.24e

01

8.10e

033.97e

02

1.84e

0211

2.08e 00

1.80e

018.22e

02

2.57e

025.77e

03面序号a12a14a16a18a202

8.04e

016.42e

01

2.71e

014.21e

022.51e

033

2.09e 002.63e 00

1.99e 008.40e

01

1.52e

014

5.13e 006.94e 00

5.66e 002.53e 00

4.74e

015

4.71e

014.14e

01

2.30e

017.39e

02

1.02e

026

1.74e

011.10e

01

3.99e

027.83e

03

6.47e

047

1.69e

021.08e

02

4.16e

038.24e

04

6.43e

0581.14e

01

4.11e

029.18e

03

1.14e

036.00e

0599.47e

04

1.70e

041.74e

05

9.01e

071.60e

08104.34e

03

5.99e

044.78e

05

1.96e

062.85e

0811

9.30e

041.06e

04

8.04e

063.63e

07

7.27e

09
[0148]
由图10中的像差图可知,成像系统10的纵向球差、场曲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成像系统10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0149]
具体实施例六
[0150]
本技术实施例的成像系统10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1,成像系统10包括沿光轴从物侧到像侧依次设置的光阑sto、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和滤光片160。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120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130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140具有负屈折力,第五透镜150具有负屈折力。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一透镜110的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120的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130的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140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140的像侧面s8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150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150的像侧面s10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151]
本技术实施例中,各透镜的焦距参考波长为587.6nm,折射率、阿贝数的参考波长为 587.56nm,成像系统10的相关参数如表11所示,表11中efl为成像系统10的焦距,fno 表示光圈数,fov表示成像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ttl表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像面于光轴上
的距离;焦距、曲率半径及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
[0152]
表11
[0153][0154]
成像系统10的透镜的表面可能是非球面,对于这些非球面的表面,非球面表面的非球面方程为:
[0155][0156]
其中,z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与表面顶点相切的平面的距离,r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光轴的距离,c表示顶点处表面的曲率,k表示圆锥常数,a4、a6、a8、a10、a12、a14、a16、 a18、a20分别表示4阶、6阶、8阶、10阶、12阶、14阶、16阶、18阶、20阶对应阶次的非球面系数。本技术实施例中,非球面的表面对应的圆锥常数k和非球面系数如表12所示:
[0157]
表12
[0158]
[0159][0160]
由图12中的像差图可知,成像系统10的纵向球差、场曲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成像系统10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0161]
具体实施例七
[0162]
本技术实施例的成像系统10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3,成像系统10包括沿光轴从物侧到像侧依次设置的光阑sto、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和滤光片160。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120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130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140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150具有负屈折力。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一透镜110的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120的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130的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140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140的像侧面s8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150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150的像侧面s10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163]
本技术实施例中,各透镜的焦距参考波长为587.6nm,折射率、阿贝数的参考波长为 587.56nm,成像系统10的相关参数如表11所示,表13中efl为成像系统10的焦距,fno 表示光圈数,fov表示成像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ttl表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焦距、曲率半径及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
[0164]
表13
[0165]
[0166][0167]
成像系统10的透镜的表面可能是非球面,对于这些非球面的表面,非球面表面的非球面方程为:
[0168][0169]
其中,z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与表面顶点相切的平面的距离,r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光轴的距离,c表示顶点处表面的曲率,k表示圆锥常数,a4、a6、a8、a10、a12、a14、a16、 a18、a20分别表示4阶、6阶、8阶、10阶、12阶、14阶、16阶、18阶、20阶对应阶次的非球面系数。本技术实施例中,非球面的表面对应的圆锥常数k和非球面系数如表14所示:
[0170]
表14
[0171]
面序号ka4a6a8a1021.93e

01

1.04e

026.79e

02

2.53e

015.32e

013

2.94e 001.85e

031.42e

02

1.37e

014.72e

0145.48e 01

7.10e

02

8.76e

029.23e

02

1.26e

015

9.90e 01

2.55e

02

8.13e

021.52e

01

2.47e

016

2.46e 01

8.73e

021.16e

014.88e

02

2.30e

017

1.06e 01

2.69e

015.02e

01

7.75e

018.78e

018

9.90e 01

3.50e

029.98e

02

2.29e

013.01e

0192.62e 01

2.38e

023.29e

03

1.90e

033.41e

03108.63e 00

1.34e

012.68e

021.05e

02

4.66e

0311

8.48e

01

1.38e

015.35e

02

1.52e

023.09e

03面序号a12a14a16a18a202

6.46e

014.09e

01

8.02e

02

4.03e

021.70e

023

1.00e 001.31e 00

1.05e 004.77e

01

9.42e

024

2.28e

019.13e

01

1.19e 007.30e

01

1.72e

0151.78e

018.25e

03

9.63e

025.95e

02

1.19e

0262.51e

01

1.48e

015.06e

02

9.23e

036.82e

047

6.77e

013.43e

01

1.09e

011.96e

02

1.52e

038

2.57e

011.40e

01

4.73e

028.87e

03

7.01e

049

2.10e

035.76e

04

6.97e

052.30e

061.14e

07104.24e

049.85e

05

2.90e

052.88e

06

1.06e

0711

4.35e

044.00e

05

2.19e

065.74e

08

2.97e

10
[0172]
由图14中的像差图可知,成像系统10的纵向球差、场曲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成像系统10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0173]
具体实施例八
[0174]
本技术实施例的成像系统10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5,成像系统10包括沿光轴从物侧到像侧依次设置的光阑sto、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和滤光片160。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120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130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140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150具有负屈折力。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一透镜110的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120的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130的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140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140的像侧面s8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150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150的像侧面s10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175]
本技术实施例中,各透镜的焦距参考波长为587.6nm,折射率、阿贝数的参考波长为 587.56nm,成像系统10的相关参数如表11所示,表15中efl为成像系统10的焦距,fno 表示光圈数,fov表示成像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ttl表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焦距、曲率半径及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
[0176]
表15
[0177][0178]
成像系统10的透镜的表面可能是非球面,对于这些非球面的表面,非球面表面的非球面方程为:
[0179][0180]
其中,z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与表面顶点相切的平面的距离,r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光轴的距离,c表示顶点处表面的曲率,k表示圆锥常数,a4、a6、a8、a10、a12、a14、a16、 a18、a20分别表示4阶、6阶、8阶、10阶、12阶、14阶、16阶、18阶、20阶对应阶次的非球面系数。本技术实施例中,非球面的表面对应的圆锥常数k和非球面系数如表16所示:
[0181]
表16
[0182]
[0183][0184]
由图16中的像差图可知,成像系统10的纵向球差、场曲和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该实施例的成像系统10拥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0185]
上述八组实施例的数据如下表17中的数据:
[0186]
表17
[0187][0188]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0189]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