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火力发电废汽循环再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25 13:4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火力发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火力发电废汽循环再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2.火力发电,利用可燃物在燃烧时产生的热能,通过发电动力装置转换成电能的一种发电方式,中国的煤炭资源丰富,1990年产煤10.9亿吨,其中发电用煤仅占12%,火力发电仍有巨大潜力。
3.现有的火力发电过程中,废汽往往都是直接排放,无法对废汽内部含有的杂质进行清理并循环利用,降低了能源的利用率,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火力发电废汽循环再利用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火力发电废汽循环再利用装置。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火力发电废汽循环再利用装置,包括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内侧壁之间固定有对称设置的吸附板,所述吸附板的一侧侧壁开设有左右贯穿的连接通道,连接通道的内侧壁固定有过滤网,所述吸附板相互靠近的一侧侧壁滑动连接有对称设置的清理板,清理板的顶端和底端侧壁均固定有锥形板,所述清理板的一侧侧壁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左右贯穿的连接通道a,所述连接通道a的两侧侧壁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齿条,所述吸附板上开设有左右贯穿的连接通道b。
7.优选的,所述连接通道b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有连接轴一,连接轴一的一端延伸至连接通道b的外部固定有对称设置的扇叶,所述连接轴一的另一端固定有锥齿轮一。
8.优选的,所述连接管的内侧壁固定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固定有连接轴二,所述连接轴二远离驱动电机的一端固定有锥齿轮二,所述锥齿轮一与锥齿轮二之间啮合传动连接。
9.优选的,所述连接轴一的一端穿过连接通道a,所述连接轴一的外侧壁紧配合固定有半齿轮,所述半齿轮与齿条之间啮合传动连接。
10.优选的,所述吸附板之间设置有吸附剂,所述吸附板的一侧安装有与连接管侧壁固定的风机。
11.优选的,所述连接管的内侧壁开设有对称设置的收集槽,所述过滤网位于收集槽上方,所述清理板相互远离的一侧侧壁连接有清理刷,清理刷远离清理板的一端与过滤网的滤孔接触。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通过将连接管的内侧壁之间固定有对称设置的吸附板,吸附板的一侧侧壁开设有
左右贯穿的连接通道,连接通道的内侧壁固定有过滤网,吸附板相互靠近的一侧侧壁滑动连接有对称设置的清理板,清理板的顶端和底端侧壁均固定有锥形板,清理板的一侧侧壁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左右贯穿的连接通道a,连接通道a的两侧侧壁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齿条,吸附板上开设有左右贯穿的连接通道b,能够对废汽进行快速净化处理,能够对废汽内部的杂质进行有效排出,能够对净化后的废汽进行循环利用,进一步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火力发电废汽循环再利用装置的结构主剖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火力发电废汽循环再利用装置的清理板结构侧视图。
16.图中标号:1连接管、2吸附板、3过滤网、4吸附剂、5连接轴一、6扇叶、7驱动电机、8连接轴二、9锥齿轮一、10锥齿轮二、11收集槽、12风机、13连接通道b、14齿条、15半齿轮、16锥形板、17清理板。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了使得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18.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还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19.为了保持本公开实施例的以下说明清楚且简明,本公开省略了已知功能和已知部件的详细说明。
20.参照图1

2,一种火力发电废汽循环再利用装置,包括连接管1,连接管1的内侧壁之间固定有对称设置的吸附板2,吸附板2的一侧侧壁开设有左右贯穿的连接通道,连接通道的内侧壁固定有过滤网3,吸附板2相互靠近的一侧侧壁滑动连接有对称设置的清理板17,清理板17的顶端和底端侧壁均固定有锥形板16,清理板17的一侧侧壁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左右贯穿的连接通道a,连接通道a的两侧侧壁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齿条14,吸附板2上开设有左右贯穿的连接通道b13。
21.连接通道b13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有连接轴一5,连接轴一5的一端延伸至连接通道b13的外部固定有对称设置的扇叶6,连接轴一5的另一端固定有锥齿轮一9。
22.连接管1的内侧壁固定有驱动电机7,驱动电机7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固定有连接轴二8,连接轴二8远离驱动电机7的一端固定有锥齿轮二10,锥齿轮一9与锥齿轮二10之间
啮合传动连接,连接轴一5的一端穿过连接通道a,连接轴一5的外侧壁紧配合固定有半齿轮15,半齿轮15与齿条14之间啮合传动连接。
23.吸附板2之间设置有吸附剂4,吸附板2的一侧安装有与连接管1侧壁固定的风机12,连接管1的内侧壁开设有对称设置的收集槽11,过滤网3位于收集槽11上方,清理板17相互远离的一侧侧壁连接有清理刷,清理刷远离清理板17的一端与过滤网3的滤孔接触。
24.工作原理:启动驱动电机7,驱动电机7带动连接轴二8进行旋转,连接轴二8带动锥齿轮二10进行旋转,锥齿轮二10与锥齿轮一9之间啮合传动带动连接轴一5进行旋转,连接轴一5带动扇叶6进行旋转,扇叶6旋转过程中,使废汽进入连接管1,废汽依次穿过过滤网3、吸附剂4,对废汽内部的杂质进行过滤吸附处理,然后启动风机12,在风机12作用下,使过滤吸附后的废汽重新进入循环利用,同时,连接轴一5带动半齿轮15进行旋转,半齿轮15与齿条14之间啮合传动带动清理板17进行上下移动,清理板17带动清理刷进行上下移动,清理刷对过滤网3的滤孔进行清理处理。
2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火力发电废汽循环再利用装置,包括连接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1)的内侧壁之间固定有对称设置的吸附板(2),所述吸附板(2)的一侧侧壁开设有左右贯穿的连接通道,连接通道的内侧壁固定有过滤网(3),所述吸附板(2)相互靠近的一侧侧壁滑动连接有对称设置的清理板(17),清理板(17)的顶端和底端侧壁均固定有锥形板(16),所述清理板(17)的一侧侧壁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左右贯穿的连接通道a,所述连接通道a的两侧侧壁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齿条(14),所述吸附板(2)上开设有左右贯穿的连接通道b(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火力发电废汽循环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通道b(13)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有连接轴一(5),连接轴一(5)的一端延伸至连接通道b(13)的外部固定有对称设置的扇叶(6),所述连接轴一(5)的另一端固定有锥齿轮一(9)。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火力发电废汽循环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1)的内侧壁固定有驱动电机(7),驱动电机(7)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固定有连接轴二(8),所述连接轴二(8)远离驱动电机(7)的一端固定有锥齿轮二(10),所述锥齿轮一(9)与锥齿轮二(10)之间啮合传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火力发电废汽循环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一(5)的一端穿过连接通道a,所述连接轴一(5)的外侧壁紧配合固定有半齿轮(15),所述半齿轮(15)与齿条(14)之间啮合传动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火力发电废汽循环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板(2)之间设置有吸附剂(4),所述吸附板(2)的一侧安装有与连接管(1)侧壁固定的风机(12)。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火力发电废汽循环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1)的内侧壁开设有对称设置的收集槽(11),所述过滤网(3)位于收集槽(11)上方,所述清理板(17)相互远离的一侧侧壁连接有清理刷,清理刷远离清理板(17)的一端与过滤网(3)的滤孔接触。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火力发电领域,尤其是一种火力发电废汽循环再利用装置,针对现有的火力发电过程中,废汽往往都是直接排放,无法对废汽内部含有的杂质进行清理并循环利用,降低了能源的利用率的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连接管,连接管的内侧壁之间固定有对称设置的吸附板,吸附板的一侧侧壁开设有左右贯穿的连接通道,连接通道的内侧壁固定有过滤网,吸附板相互靠近的一侧侧壁滑动连接有对称设置的清理板,本实用新型能够对废汽进行快速净化处理,能够对废汽内部的杂质进行有效排出,能够对净化后的废汽进行循环利用,进一步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源的利用率。源的利用率。


技术研发人员:樊进禄 关守信 杨树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杨树斌
技术研发日:2021.06.11
技术公布日:2021/11/24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