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秸秆还田浅埋滴灌技术用管带加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25 13:4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施肥与灌溉设施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秸秆还田浅埋滴灌技术用管带加压装置。


背景技术:

2.秸秆还田是当今世界上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在杜绝了秸秆焚烧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的同时还有增肥增产作用。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使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加,容量减轻,促进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发育。浅埋滴灌技术是一种新的灌溉方式,其在玉米种植产业中能够起到良好的节氮控水的作用,而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
3.现有的无膜浅埋滴灌设施一般包括滴灌管带和主管带,滴灌水分与肥料通常在主管带的输入端就开始打入,这样虽然能够达到节氮控水的目的,但是肥料在不同地垄的分布均匀性还是较低的。然而,经研究发现,以不同氮素形态与秸秆还田浅埋滴灌土壤氮素养分供需时空匹配为突破口,采用秸秆还田浅埋滴灌的精准可控施肥技术,并选择具体的施肥制度,可以达到春玉米增产增效系统提高的生产需求。不过,现有技术中未有相应的施肥与滴灌设施,尤其还要考虑在不同地垄处或者不同地段的氮素肥料的供给压力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的浅埋滴灌设施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施肥效率较高且节氮控水效果较好的一种秸秆还田浅埋滴灌技术用管带加压装置。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秸秆还田浅埋滴灌技术用管带加压装置,包括主管带,所述主管带包括多根横向管,所述横向管之间设置有多个纵向管,所述纵向管上设置有中间管,所述中间管上设置有管带阀门和引流管,所述引流管的两端位于管带阀门的两侧,所述引流管上设置有三通文丘管,所述三通文丘管的一端设置有软管,所述软管的输入端设置有灌肥组件,所述灌肥组件包括储肥箱,所述储肥箱上设置有搅拌腔和加压腔,所述搅拌腔中设置有搅拌机构,所述搅拌机构的动力端设置有搅拌电机,所述储肥箱的侧面设置有泵,所述泵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与搅拌腔和加压腔连通,所述加压腔的内部设置有重力压块,所述加压腔的底部设置有与软管连接的加压管,所述加压管与软管之间设置有加压阀。
6.作为优选,所述储肥箱上设置有呈“品”字形分布的一个搅拌腔和两个加压腔,所述加压腔的容积小于搅拌腔的容积,所述加压腔的底部设置有转接腔,所述转接腔的内部设置有与泵连接的泵出管,所述泵出管上设置有两个转接阀,所述两个转接阀的输出端均设置有朝上与加压腔连通的转接管,所述储肥箱的外侧设置有与用来控制转接阀的调节件。
7.作为优选,所述重力压块包括上下分布的一阶块和二阶块,所述二阶块的顶部边
缘与加压腔的顶部内侧卡接。
8.作为优选,所述一阶块的顶部设置有配重码,所述配重码与一阶块螺纹连接。
9.作为优选,所述储肥箱的外侧设置有一对提手。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1.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秸秆还田浅埋滴灌技术用管带加压装置,通过在纵向管上接入引流管、三通文丘管和灌肥组件可分时空打入不同氮素形态的肥料,有利于提高肥料分配的均匀性,而且节氮控水效果较好;同时,利用搅拌机构可令肥料充分溶解且获得较高的流动性,而被泵入加压腔的肥料能够在重力压块作用与主管带压差作用下稳定进入主管带,进一步提高节氮控水能力,而且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实用性较强,利用率较高,适合大规模推广。
附图说明
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3.图1为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秸秆还田浅埋滴灌技术用管带加压装置的轴测图;
14.图2为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秸秆还田浅埋滴灌技术用管带加压装置的俯视图;
15.图3为实施例提供的灌肥组件的侧视图;
16.图4为实施例提供的灌肥组件在c

c向的剖视图;
17.以上各图中,1、主管带;11、横向管;12、纵向管;2、中间管;3、管带阀门;4、引流管;5、三通文丘管;6、软管;7、灌肥组件;71、储肥箱;71a、搅拌腔;71b、加压腔;71c、转接腔;72、搅拌机构;73、搅拌电机;74、泵;75、重力压块;751、一阶块;752、二阶块;753、配重码;76、加压管;77、加压阀;78、泵出管;79、转接阀;710、转接管;711、调节件;712、提手。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
19.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0.实施例,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秸秆还田浅埋滴灌技术用管带加压装置,包括主管带1,所述主管带1包括多根横向管11,横向管11之间设置有多个纵向管12。其中,主管带1的结构及其分布形式为现有技术,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主要通过三通文丘管5将灌肥组件接入到主管带1中,利用灌肥组件7将混合的不同氮素形态的肥料打入到主管带1中,从而达到分时空施肥施氮的目的。
21.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在纵向管12上设置有中间管2,中间管2上设置有管带阀门3和
引流管4,引流管4的两端位于管带阀门3的两侧,引流管4上设置有三通文丘管5,三通文丘管5的一端设置有软管6,软管6的输入端设置有灌肥组件7,灌肥组件7包括储肥箱71,储肥箱71上设置有搅拌腔71a和加压腔71b,搅拌腔71a中设置有搅拌机构72,搅拌机构72的动力端设置有搅拌电机73,储肥箱的侧面设置有泵74,泵74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与搅拌腔71a和加压腔71b连通,加压腔71b的内部设置有重力压块75,加压腔71b的底部设置有与软管6连接的加压管76,加压管76与软管6之间设置有加压阀77。其中,引流管4利用其两端的压差可以在三通文丘管5处形成引射的压力,从而将软管6中的介质引入到主管带1中,与主管带1中流动的介质相混合。灌肥组件7的搅拌腔71a中用来加入氮素肥料,考虑到硝态氮和铵态氮肥溶于水后多呈胶状,溶解困难,所以由搅拌电机73和搅拌机构72对肥料进行充分溶解与混合;混合后的肥料溶液在泵74的作用下由下至上打入加压腔71b,加压腔71b中的重力压块在液压作用下上升并且始终与液面顶部接触,而泵74停止泵料后,打开加压阀77,令加压腔71b中的肥料溶液在重力压块的压力作用以及主管带的压差作用均匀且稳定地进入主管带,从而达到充分均匀混合的目的,施肥效率较高;尤其是重力压块75的加压作用不同于泵的加压作用,能够令肥料在相对较长的时间段均匀配入到主管带1中,进一步提高本装置的节氮控水性能,设计巧妙,结构简单,实用性较强,利用率较高。需要说明的是,搅拌电机73和搅拌机构72可以通过顶盖来与储肥箱顶部的管口连接,便于向搅拌腔71a中配入不同形态的氮肥。
22.为了提高灌肥组件的综合利用率,本实用新型在储肥箱71上设置有呈“品”字形分布的一个搅拌腔71a和两个加压腔71b,加压腔71b的容积小于搅拌腔71a的容积,两个加压腔71b可以一备一用,也可以同时分别也入到两个纵向管中进行加压施肥,提高了灌肥组件的利用率。更具体地,加压腔71b的底部设置有转接腔71c,转接腔71c的内部设置有与泵连接的泵出管78,泵出管78上设置有两个转接阀79,两个转接阀79的输出端均设置有朝上与加压腔71b连通的转接管710,储肥箱71的外侧设置有与用来控制转接阀的调节件711。通过转动调节件711可以控制转接阀79的开度,并且令两个加压腔71b中都能被泵打入相应体积的氮肥;转接管710采用由下至上通入加压腔71b的形式可以提高肥料溶液进入加压腔71b中对重力压块75的液压稳定性,反之,重力压块的压力作用则能够为加压管提供稳定且均匀的肥料溶液。
23.为了提高重力压块75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重力压块75包括上下分布的一阶块751和二阶块752,二阶块752的顶部边缘与加压腔71b的顶部内侧卡接,既保证了加压腔71b中液压的稳定性,同时也避免重力压块75意外脱离加压腔71b。
24.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在一阶块的顶部设置有配重码753,配重码753与一阶块751螺纹连接,利用不同的配重码753可以调节重力压块整体的压力作用,从而与具体浓度的肥料溶液相匹配,以产生高效的施肥效率。
25.为了提高灌肥组件7的便携性,本实用新型在储肥箱71的外侧设置有一对提手712,由提手712来为使用者提供施力支点,从而以手提的形式对其进行转移。
26.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
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