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车辆、发光器件及发光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1-25 10:0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光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发光器件及发光结构。


背景技术:

2.氛围灯、内饰灯等发光器件在各个场合或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车辆中,车顶上安装有氛围灯或内饰灯以照明或营造氛围。发光器件的发光结构包括背光源及透光面板,背光源发出光线并穿过透光面板后照射至外界。传统的发光结构,为了保证发光的均匀性,需要将背光源与透光面板之间保持足够的间距,导致整个发光器件的体积较大,占用较大的安装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体积较大,占用较大的安装空间的问题,提供一种车辆、发光器件及发光结构。
4.其技术方案如下:
5.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光结构,包括:
6.透光面板,所述透光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导光层及透光层,所述透光层设置于所述导光层的出光侧;及
7.背光源,所述背光源设置于所述透光面板的侧边,且所述背光源对应所述导光层设置。
8.上述实施例的发光结构,当背光源通电而出发光线时,光线从透光面板的一侧先进入导光层,光线在导光层上发生全反射和漫反射后进入透光层并最终穿过透光层后出射至外界。由于光线在导光层上发生全反射和漫反射,能够将线光源变为面光源,从而能够保证透光面板发光的均匀性,并且,背光源设置在导光层的侧边,相比传统的需要将背光源正对透光层而言,能够大大减小发光结构的体积,进而减少了安装空间。
9.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光面板还包括半透膜,所述半透膜贴合所述透光层的出光侧设置。如此,当背光源熄灭时,利用半透明能够避免从外界看到发光结构的内部结构。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光面板还包括反射层,所述反射层贴合所述导光层的背光侧设置。如此,利用反射层能够加强导光层内的全反射效果,保证光线在导光层内经过全反射后从导光层的出光侧出射出去。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光面板还包括电致变色模块,所述电致变色模块设置于所述导光层与所述透光层之间,所述电致变色模块通电变色且断电透明。如此,当背光源熄灭时,利用电致变色模块能够避免从外界看到发光结构的内部结构。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致变色模块包括负极导电层、正极导电层及电致变色复合层,所述电致变色复合层设置于所述负极导电层与所述正极导电层之间,所述负极
导电层贴合所述透光层设置,所述正极导电层贴合所述导光层设置。如此,负极导电层、正极导电层及电致变色复合层形成电回路。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致变色复合层包括电致变色层、电解质层及离子储存层,所述电解质层设置于所述电致变色层与所述离子储存层之间,所述电致变色层贴合所述负极导电层设置,所述离子储存层贴合所述正极导电层设置。如此,通电时,离子储存层中的阳离子移动至电致变色层而使得电致变色模块变色;断电时,阳离子从电致变色层移动至离子储存层中而变为透明。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光结构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背光源及所述电致变色模块均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背光源通电时则所述电致变色模块断电、所述背光源断电则所述电致变色模块通电。如此,利用控制器能够灵活的控制背光源的通电与断电、及电致变色模块的通电与断电。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层为至少两个,所述背光源为至少两个,每个所述导光层对应设有至少一个所述背光源,或至少有两个所述背光源的颜色不同。如此,能够使得发光结构呈现出流水灯的效果,也能对发光结构的发光颜色进行灵活的选择。
17.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光器件,包括所述的发光结构。
18.上述实施例的发光器件,当背光源通电而出发光线时,光线从透光面板的一侧先进入导光层,光线在导光层上发生全反射和漫反射后进入透光层并最终穿过透光层后出射至外界。由于光线在导光层上发生全反射和漫反射,能够将线光源变为面光源,从而能够保证透光面板发光的均匀性,并且,背光源设置在导光层的侧边,相比传统的需要将背光源正对透光层而言,能够大大减小发光器件的体积,进而减少了安装空间,便于使用。
19.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所述的发光器件。
20.上述实施例的车辆,发光器件的体积较小,所需的安装空间较小,便于使用;并且,从外界不能看到发光器件的内部结构,外观质量好。
附图说明
21.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发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图1的发光结构a

a的剖视图。
25.附图标记说明:
26.100、透光面板,110、导光层,120、透光层,130、半透膜,140、反射层,150、电致变色模块,151、负极导电层,152、正极导电层,153、电致变色复合层,200、背光源。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
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8.如图1及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发光结构,包括透光面板100及背光源200。如此,背光源200发出的光线通过透光面板100后能够出射至外界。
29.如图2所示,具体地,透光面板100包括相对设置的导光层110及透光层120,透光层120设置于导光层110的出光侧;背光源200设置于透光面板100的侧边,且背光源200对应导光层110设置。
30.上述实施例的发光结构,当背光源200通电而出发光线时,光线从透光面板100的一侧先进入导光层110,光线在导光层110上发生全反射和漫反射后进入透光层120并最终穿过透光层120后出射至外界。由于光线在导光层110上发生全反射和漫反射,能够将线光源变为面光源,从而能够保证透光面板100发光的均匀性,并且,背光源200设置在导光层110的侧边,相比传统的需要将背光源200正对透光层120而言,能够大大减小发光结构的体积,进而减少了安装空间。
31.需要进行说明的是,背光源200可以是led光源或其他现有的能够发出光线的光源。导光层110可以是导光板或其他现有的能够对光线进行全反射和漫反射以将线光源变为面光源的元件。导光层110可以采用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或pmma(polymethyl 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也可以是其他现有的能够透光的材质。背光源200可以设置在导光层110的左侧和/或右侧,相比将背光源200设置在透光层120的正下方的形式而言,不需在背光源200与透光层120之间预留出足够的空间,能够减小发光结构的体积,减少对安装空间的占用。透光层120设置于导光层110的出光侧,是指沿背光源200的光线传播方向,透光层120相对导光层110远离背光源200设置。
32.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透光面板100还包括半透膜130。半透膜130贴合透光层120的出光侧设置。如此,当背光源200通电发光时,背光源200发出的光线依次通过导光层110、透光层120和半透膜130后出射至外界;当背光源200断电熄灭时,外界的光照射至半透膜130时,部分发生透射而部分发生反射,从而不能从外界看到发光结构的内部,提升了外观质量。其中,半透膜130可以是金属镀层(例如银镀层)或非金属涂层等材质。可以通过透光层120为半透膜130提供支撑。同理,半透膜130贴合透光层120的出光侧设置,是指沿背光源200的光线传播方向,半透膜130相对透光层120远离背光源200设置。
33.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透光面板100还包括反射层140。反射层140贴合导光层110的背光侧设置。如此,进入导光层110的光线照射在反射层140上时能够发生反射,从而使得进入导光层110内的光线均通过导光层110的出光侧出射至透光层120内,保证出射至外界的光线的强度,避免发生光线的溢散或损耗。反射层140可以采用现有的任意一种能够使得光线发生全反射的材质。相应的,导光层110的背光侧是指背离出光侧的一侧。
34.如图2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透光面板100还包括电致变色模块150。电致变色模块150设置于导光层110与透光层120之间,电致变色模块150通电变色且断电透明。如此,当背光源200通电发光时,使得电致变色模块150断电而变为透明,背光源200发出的光线依次通过导光层110、电致变色模块150和透光层120后出射至外界。当背光源200断
电熄灭时,使得电致变色模块150通电而变色(具体的变色颜色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灵活的进行调整,例如可以是黑色),从而使得外界的光无法进一步照射至导光层110,进而无法从外界看到发光结构的内部,提升了外观质量。同时,当电致变色模块150与半透膜130结合使用时,当背光源200熄灭时,能够更好的避免从外界看到发光结构的内部结构。
35.如图2所示,具体地,电致变色模块150包括负极导电层151、正极导电层152及电致变色复合层153。电致变色复合层153设置于负极导电层151与正极导电层152之间。负极导电层151贴合透光层120设置。正极导电层152贴合导光层110设置。如此,使得负极导电层151、正极导电层152及电致变色复合层153组成电回路,从而实现电致变色模块150的通电变色且断电透明。其中,负极导电层151和正极导电层152可以是金属氧化层,例如可以是wo3(氧化钨)。
36.更具体地,电致变色复合层153包括电致变色层(未标注)、电解质层(未标注)及离子储存层(未标注)。电解质层设置于电致变色层与离子储存层之间。电致变色层贴合负极导电层151设置。离子储存层贴合正极导电层152设置。如此,当电致变色模块150通电时,离子储存层中的阳离子通过电解质层转移到电致变色层而成为还原态,进而使得电致变色模块150表现出着色或颜色的改变;当电致变色模块150断电时,电致变色层中的阳离子通过电解质层回到离子储存层中,从而使得电致变色模块150表现出透明,使得光线能够顺畅的穿过。
37.在一个实施例中,发光结构还包括控制器(未图示)。控制器与背光源200及电致变色模块150均电性连接。控制器用于控制背光源200通电时则电致变色模块150断电、背光源200断电则电致变色模块150通电。如此,利用控制器控制背光源200的通电与断电及电致变色模块150的通电与断电,当背光源200通电发光时则电致变色模块150断电变透明,不会对背光源200的光线的正常传输造成影响或干扰;当背光源200断电熄灭时则电致变色模块150通电变色(着色),避免外界的光线进入发光结构的内部,从而无法看到发光结构的内部结构,提升外观质量。其中,控制器与背光源200及电致变色模块150的电性连接,可以通过导线直接连接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电磁耦合等无线的方式实现。控制器可以是单片机、控制电路板、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或其他具有控制功能的元器件;当发光结构应用在车辆上时,控制器可以是车辆的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并且,控制器对背光源200的通电与断电的控制,可以通过控制相应的开关组件的断开与闭合实现;同理,控制器对电致变色模块150的通电与断电的控制,也可以通过控制相应的开关组件的断开与闭合实现。
38.在一个实施例中,导光层110为至少两个,背光源200为至少两个,且每个导光层110对应设有至少一个背光源200。如此,能够通过控制器交替的控制对应不同导光层110的背光源200通电与断电,使得对应不同导光层110的背光源200点亮或熄灭,进而使得不同导光层110发光或熄灭,从而呈现出流水灯的效果。可选地,至少有两个背光源200的颜色不同。如此,可以在流水灯的效果上,进一步呈现出不同色彩的变换或交替,作为氛围灯时的使用效果更好。其中,一个导光层110可以对应设有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背光源200,相邻的两个导光层110之间需要间隔或阻隔开而不会出现光线互相传播。
39.在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发光器件,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发光结构。
40.上述实施例的发光器件,当背光源200通电而出发光线时,光线从透光面板100的
一侧先进入导光层110,光线在导光层110上发生全反射和漫反射后进入透光层120并最终穿过透光层120后出射至外界。由于光线在导光层110上发生全反射和漫反射,能够将线光源变为面光源,从而能够保证透光面板100发光的均匀性,并且,背光源200设置在导光层110的侧边,相比传统的需要将背光源200正对透光层120而言,能够大大减小发光器件的体积,进而减少了安装空间,便于使用。
41.在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发光器件。
42.上述实施例的车辆,发光器件的体积较小,所需的安装空间较小,便于使用;并且,从外界不能看到发光器件的内部结构,外观质量好。
43.需要进行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的发光器件不局限于在车辆上进行使用,还可以在办公室、商场或其他适于使用的场合进行应用。
44.需要说明的是,“某体”、“某部”可以为对应“构件”的一部分,即“某体”、“某部”与该“构件的其他部分”一体成型制造;也可以与“构件的其他部分”可分离的一个独立的构件,即“某体”、“某部”可以独立制造,再与“构件的其他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本技术对上述“某体”、“某部”的表达,仅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为了方便阅读,而不是对本技术的保护的范围的限制,只要包含了上述特征且作用相同应当理解为是本技术等同的技术方案。
45.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单元”、“组件”、“机构”、“装置”所包含的构件亦可灵活进行组合,即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模块化生产,以方便进行模块化组装。本技术对上述构件的划分,仅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为了方便阅读,而不是对本技术的保护的范围的限制,只要包含了上述构件且作用相同应当理解是本技术等同的技术方案。
4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4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8.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9.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
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50.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设置于”、“固设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进一步地,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固定传动连接”另一个元件,二者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方式的固定,也可以不可拆卸连接的固定,能够实现动力传递即可,如套接、卡接、一体成型固定、焊接等,在现有技术中可以实现,在此不再累赘。当元件与另一个元件相互垂直或近似垂直是指二者的理想状态是垂直,但是因制造及装配的影响,可以存在一定的垂直误差。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51.还应当理解的是,在解释元件的连接关系或位置关系时,尽管没有明确描述,但连接关系和位置关系解释为包括误差范围,该误差范围应当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确定的特定值可接受的偏差范围内。例如,“大约”、“近似”或“基本上”可以意味着一个或多个标准偏差内,在此不作限定。
52.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3.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