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履带式收割粉碎青储一体机的制作方法

2021-11-25 09:3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履带式收割粉碎青储一体机。


背景技术:

2.青储是指把鲜棵植物品种压实封闭起来,使贮存的青饲料与外部空气隔绝,造成内部缺氧、致使厌氧发酵,从而产生有机酸,可使鲜棵饲料保存经久不坏,既可减少养分损失又有利于动物消化吸收的一种贮存技术或方法。
3.在青储的过程中需要对原料进行收割粉碎等过程,传统收割粉碎青储一体机在使用时,对收割和粉碎速率无法进行控制,由于收割的速度远远大于粉碎的速度,会导致收割的原料过多的堆积在装置内,不仅增加装置的负担,还会大大影响粉碎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履带式收割粉碎青储一体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履带式收割粉碎青储一体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底部设置有履带底盘,所述壳体内安装有收割机构、粉碎机构、打捆机和包膜机;所述收割机构安装在壳体的前端,所述粉碎机构安装在壳体的中端,所述收割机构和粉碎机构之间设置有收割控制机构,所述打捆机位于粉碎机构的下方,所述包膜机安装在壳体的尾部。
7.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收割机构包括收割刀片、一号电机、和风机,所述收割刀片设置在开设于壳体的进料口内,所述一号电机固定安装在壳体上且一号电机的输出轴与收割刀片固定连接,所述风机固定安装在壳体上且风机与进料口对齐,所述壳体内开设有与进料口连通的储料腔。
8.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风机上固定安装有过滤网。
9.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粉碎机构包括二号电机、传动带和两个转轴,两个所述转轴转动安装在开设于壳体的切割箱内且两个转轴上均固定安装有多个切割刀片,两个所述转轴的上端均固定安装有传动轮,两个所述传动轮的外部缠绕有传动带,所述二号电机固定安装在壳体的外部且二号电机的输出轴与一个所述传动轮固定连接,所述切割箱的底部设置有过滤架。
10.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两个所述转轴上的切割刀片之间交叉设置。
11.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收割控制机构包括电源、导电板和两个接触头,所述电源固定安装在壳体上,所述电源与一号电机电性连接,所述导电板滑动安装在储料腔内且导电板的底部与储料腔的内腔底部之间通过弹簧进行活动连接,两个所述接触头固定安装在储料腔的两个相互对称的侧壁上,两个所述接触头之间的间隙为一号电机和电源之间电路的断路部分。
12.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过滤架一端铰接连接在切割箱的侧壁上,
所述过滤架的另一端连接振动机构,所述振动机构包括三号电机、固定柱、连杆和滚轮,所述三号电机固定安装在壳体上,所述三号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安装有转盘,所述固定柱固定安装在转盘端面上偏离轴心的位置,所述滚轮转动连接在过滤架的另一端上且滚轮滑动安装在开设于壳体的活动槽内,连杆的两端分别铰接连接在固定柱和滚轮上。
13.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活动槽为圆弧结构且该圆弧的半径长度等于过滤架的长度。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5.本实用新型通过壳体内安装的收割机构、粉碎机构、打捆机和包膜机,实现对原料的一次性加工,方便快捷,使用时,启动一号电机、二号电机和风机,一号电机带动收割刀片转动,从而对原料进行切割,风机会将切断的原料吸进进料口,从而落到储料腔内,然后在运输管道的作用下将原料运送到切割箱内,二号电机转动会带动与其连接的传动轮转动,从而在传动带的作用下带动另一个传动轮转动,两个传动轮转动会带动两个转轴转动,从而带动切割刀片对原料进行切割,切割合格的原料会通过过滤架落到打捆机内进行打捆,然后通过包膜机进行包膜,最后通过排料口排出装置外
16.本实用新型通过收割控制机构对收割速度进行调控,避免出现由于收割速度大于粉碎速度而导致原料大量堆积在粉碎机构中从而引发的粉碎效果差的现象,初始时,导电板与两个接触头处于接触状态,此时一号电机和电源之间的连通电路处于连通状态,随着储料腔内的原料增加,导电板会在压力的作用下逐渐向下移动,当压力达到一定值时,导电板会与两个接触头分离,从而使一号电机和电源之间的连通电路断开,从而使一号电机停止运转,从而使原料不在继续添加,当原料消耗被消耗一部分后,导电板向上移动,从而使一号电机重新启动。
附图说明
17.图1为一种履带式收割粉碎青储一体机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图1中a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图1中b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图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履带底盘;2、收割刀片;3、一号电机;4、进料口;5、风机;6、过滤网; 7、储料腔;8、运输管道;9、切割箱;10、转轴;11、二号电机;12、传动带;13、传动轮;14、切割刀片;15、过滤架;16、打捆机;17、包膜机;18、排料口;19、导电板; 20、弹簧;21、接触头;22、转盘;23、固定柱;24、连杆;25、滚轮;26、活动槽;27、三号电机;28、壳体;29、电源。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23.实施例1
24.请参阅图1

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履带式收割粉碎青储一体机,包括壳体28,所述壳体28的底部设置有履带底盘1,所述壳体28内安装有收割机构、粉碎机构、打捆机16和包膜机17;
25.所述收割机构安装在壳体28的前端,所述粉碎机构安装在壳体28的中端,所述收
割机构和粉碎机构之间设置有收割控制机构,所述打捆机16位于粉碎机构的下方,所述包膜机 17安装在壳体28的尾部。
26.所述收割机构包括收割刀片2、一号电机3、和风机5,所述收割刀片2设置在开设于壳体28的进料口4内,所述一号电机3固定安装在壳体28上且一号电机3的输出轴与收割刀片2固定连接,所述风机5固定安装在壳体28上且风机5与进料口4对齐,所述壳体28 内开设有与进料口4连通的储料腔7。
27.进一步的,所述风机5上固定安装有过滤网6,如此设置能够避免原料被吸进风机5的内部。
28.所述粉碎机构包括二号电机11、传动带12和两个转轴10,两个所述转轴10转动安装在开设于壳体28的切割箱9内且两个转轴10上均固定安装有多个切割刀片14,两个所述转轴10的上端均固定安装有传动轮13,两个所述传动轮13的外部缠绕有传动带12,所述二号电机11固定安装在壳体28的外部且二号电机11的输出轴与一个所述传动轮13固定连接,所述切割箱9的底部设置有过滤架15。
29.进一步的,两个所述转轴10上的切割刀片14之间交叉设置。
30.所述收割控制机构包括电源29、导电板19和两个接触头21,所述电源29固定安装在壳体28上,所述电源29与一号电机3电性连接,所述导电板19滑动安装在储料腔7内且导电板19的底部与储料腔7的内腔底部之间通过弹簧20进行活动连接,两个所述接触头21固定安装在储料腔7的两个相互对称的侧壁上,两个所述接触头21之间的间隙为一号电机3和电源29之间电路的断路部分。
31.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使用时,启动一号电机3、二号电机11和风机5,一号电机 3带动收割刀片2转动,从而对原料进行切割,风机5会将切断的原料吸进进料口4,从而落到储料腔7内,然后在运输管道8的作用下将原料运送到切割箱9内,二号电机11转动会带动与其连接的传动轮13转动,从而在传动带12的作用下带动另一个传动轮13转动,两个传动轮13转动会带动两个转轴10转动,从而带动切割刀片14对原料进行切割,切割合格的原料会通过过滤架15落到打捆机16内进行打捆,然后通过包膜机进行包膜,最后通过排料口18排出装置外;
32.由于收割的速度一般会大于粉碎的速度,因此这里通过收割控制机构对收割机构进行控制,初始时,导电板19与两个接触头21处于接触状态,此时一号电机3和电源29之间的连通电路处于连通状态,随着储料腔7内的原料增加,导电板19会在压力的作用下逐渐向下移动,当压力达到一定值时,导电板19会与两个接触头21分离,从而使一号电机3和电源29之间的连通电路断开,从而使一号电机停止运转,从而使原料不在继续添加,当原料消耗被消耗一部分后,导电板19向上移动,从而使一号电机3重新启动。
33.实施例2
34.由于过滤架15是静止不动的,过滤效果非常差,因此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改进之处为:所述过滤架15一端铰接连接在切割箱9的侧壁上,所述过滤架15 的另一端连接振动机构,所述振动机构包括三号电机27、固定柱23、连杆24和滚轮25,所述三号电机27固定安装在壳体28上,所述三号电机27的输出轴上固定安装有转盘22,所述固定柱23固定安装在转盘22端面上偏离轴心的位置,所述滚轮25转动连接在过滤架 15的另一端上且滚轮25滑动安装在开设于壳体28的活动槽26内,连杆24的两端分别铰接连接在固
定柱23和滚轮25上,如此设置,启动三号电机27,带动转盘22转动,从而带动固定柱23做圆周运动,由于固定柱23、连杆24、滚轮25和活动槽26组成曲柄滑块机构,当固定柱23做圆周运动时,滚轮25会在活动槽26内做往复运动,从而带动过滤架15 振动。
35.进一步的,所述活动槽26为圆弧结构且该圆弧的半径长度等于过滤架15的长度。
36.上面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