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通用型转向机传感器测试编程器的制作方法

2021-11-23 01:1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技术特征:
1.一种通用型转向机传感器测试编程器,包括传感器、编程模块、采集模块、微控制单元mcu、数据储存模块、温湿度采集模块、网络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传感器一(1)的torque引脚与采集模块一(5)的输入端连接,采集模块一(5)的输出端与微控制单元mcu(10)的io端口组一或spi端口组一连接,微控制单元mcu(10)的io端口组二与编程模块(4)的输入端连接,编程模块(4)的输出端与传感器一(1)的vdd引脚连接,传感器二(2)的signal 引脚与采集模块二(6)的输入端连接,采集模块二(6)的输出端分别与微控制单元mcu(10)的cnvst引脚、acc引脚、sclk引脚、sdo引脚连接,传感器三(3)的ua0引脚、引脚、ua1引脚、引脚、ua2引脚、引脚分别与采集模块三(7)的输入端连接,采集模块三(7)的输出端分别与微控制单元mcu(10)的ua0引脚、ua1引脚、ua2引脚连接,温湿度采集模块(8)的输出端与微控制单元mcu(10)的io端口连接,数据储存模块(9)的交互端与微控制单元mcu(10)的spi端口组二连接,网络传输模块(11)的交互端与微控制单元mcu(10)的spi端口组三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用型转向机传感器测试编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感器一(1)的型号为tel4998c,传感器二(2)的型号为dr

2112,传感器三(3)的型号为ron275,微控制单元mcu的型号为stm32f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用型转向机传感器测试编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编程模块(4)包括数模转换模块(u23)、电阻、电容、放大器、开关二极管(d5)、光耦继电器(u22),模转换模块(u23)的2号引脚、7号引脚接地,模转换模块(u23)的3号引脚与2.5v电源连接,模转换模块(u23)的8号引脚与5v电源连接,模转换模块(u23)的1号引脚分二路,分别与电阻三十九(r39)的一端以及电容四十五(c45)的一端连接,电容四十五(c45)的另一端接地,电阻三十九(r39)的另一端与放大器一(u20)的同相输入端连接,放大器一(u20)的正电源端与 24v电源连接,放大器一(u20)的负电源端与

5v电源连接,放大器一(u20)的反相输入端分四路分别与电阻四十四(r44)的一端、电阻四十二(r42)的一端、电容四十八(c48)的一端以及开关二极管(d5)的3号引脚连接,电阻四十四(r44)的另一端接地,电阻四十二(r42)的另一端分五路分别与放大器一(u20)的输出端、电阻四十(r40)的一端、电容四十八(c48)的另一端、开关二极管(d5)的1号引脚以及2号引脚连接,电阻四十(r40)的另一端与放大器二(u21)的同相输入端连接,放大器二(u21)的正电源端分四路分别与 24v电源、电容四十二(c42)的正极、电容四十三(c43)的一端以及电容四十四(c44)的一端连接,电容四十二(c42)的负极、电容四十三(c43)的另一端以及电容四十四(c44)的另一端接地,放大器二(u21)的负电源端分三路分别与

5v电源、电容四十六(c46)的负极以及电容四十七(c47)的一端连接,电容四十六(c46)的正极以及电容四十七(c47)的另一端接地,放大器二(u21)的反相输入端串联电阻四十三(r43)后,分二路分别与放大器二(u21)的输出端以及光耦继电器(u22)的3号引脚连接,光耦继电器(u22)的2号引脚接地,光耦继电器(u22)的1号引脚、模转换模块(u23)的4号引脚、5号引脚以及6号引脚分别与微控制单元mcu(10)的io端口组二的io端口连接,光耦继电器(u22)的4号引脚串联电阻四十一(r41)后,与传感器一(1)的vdd引脚连接,数模转换模块(u23)的型号为dac8830,开关二极管(d5)的型号为baw56w,光耦继电器(u22)的型号为aqy212gsz。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用型转向机传感器测试编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采集模块一(5)包括电阻、电容、比较器、二极管、多路复用器(u48)、寄存器(u47)、场效应管,
比较器一(u66)的反相输入端与电阻一四一(r141)的一端连接,电阻一四一(r141)的另一端、电阻一三九(r139)的一端接地,电阻一三九(r139)的另一端与5v电源连接,比较器一(u66)的正电源端分二路分别与电容二零六(c206)的一端以及5v电源连接,电容二零六(c206)的另一端接地,比较器一(u66)的负电源端接地,比较器一(u66)的同相输入端分三路分别与电阻一四三(r143)的一端、电阻一四五(r145)的一端以及二极管一(d20)的阴极连接,二极管一(d20)的阳极接地,电阻一四五(r145)的另一端与比较器一(u66)的输出端连接,电阻一四三(r143)的另一端分四路分别与传感器一(1)的torque引脚、多路复用器(u48)的4号引脚、电容八十六(c86)的一端以及场效应管一(q1)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一(q1)的栅极分三路与电阻七十八(r78)的一端、电容八十七(c87)的一端以及寄存器(u47)的1号引脚连接,电容八十六(c86)的另一端、场效应管一(q1)的源极、电阻七十八(r78)的另一端、电容八十七(c87)的另一端接地,多路复用器(u48)的5号引脚分二路分别与电容八十八(c88)的一端以及场效应管二(q2)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二(q2)的栅极分三路与电阻七十九(r79)的一端、电容八十九(c89)的一端以及寄存器(u47)的2号引脚连接,电容八十八(c88)的另一端、场效应管二(q2)的源极、电阻七十九(r79)的另一端、电容八十九(c89)的另一端接地,多路复用器(u48)的6号引脚分二路分别与电容九十(c90)的一端以及场效应管三(q3)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三(q3)的栅极分三路与电阻八十(r80)的一端、电容九十一(c91)的一端以及寄存器(u47)的3号引脚连接,电容九十(c90)的另一端、场效应管三(q3)的源极、电阻八十(r80)的另一端、电容九十一(c91)的另一端接地,多路复用器(u48)的7号引脚分二路分别与电容九十三(c93)的一端以及场效应管四(q4)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四(q4)的栅极分三路与电阻八十三(r83)的一端、电容九十四(c94)的一端以及寄存器(u47)的4号引脚连接,电容九十三(c93)的另一端、场效应管四(q4)的源极、电阻八十三(r83)的另一端、电容九十四(c94)的另一端接地,多路复用器(u48)的8号引脚分二路分别与电容九十五(c95)的一端以及场效应管五(q5)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五(q5)的栅极分三路与电阻八十四(r84)的一端、电容九十六(c96)的一端以及寄存器(u47)的5号引脚连接,电容九十五(c95)的另一端、场效应管五(q5)的源极、电阻八十四(r84)的另一端、电容九十六(c96)的另一端接地,多路复用器(u48)的9号引脚分二路分别与电容九十七(c97)的一端以及场效应管六(q6)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六(q6)的栅极分三路与电阻八十五(r85)的一端、电容九十八(c98)的一端以及寄存器(u47)的6号引脚连接,电容九十七(c97)的另一端、场效应管六(q6)的源极、电阻八十五(r85)的另一端、电容九十八(c98)的另一端接地,多路复用器(u48)的10号引脚分二路分别与电容九十九(c99)的一端以及场效应管七(q7)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七(q7)的栅极分三路与电阻八十六(r86)的一端、电容一零零(c100)的一端以及寄存器(u47)的7号引脚连接,电容九十九(c99)的另一端、场效应管七(q7)的源极、电阻八十六(r86)的另一端、电容一零零(c100)的另一端接地,多路复用器(u48)的19号引脚分二路分别与电容一零一(c101)的一端以及场效应管八(q8)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八(q8)的栅极分三路与电阻八十七(r87)的一端、电容一零二(c102)的一端以及寄存器(u47)的15号引脚连接,电容一零一(c101)的另一端、场效应管八(q8)的源极、电阻八十七(r87)的另一端、电容一零二(c102)的另一端接地,多路复用器(u48)的1号引脚分二路分别与 15v电源以及电容一零七(c107)的一端连接,电容一零七(c107)的另一端接地,多路复用器(u48)的27号引脚分二路分别与

15v电源以及电容一零八(c108)的一端连接,电容一零八
(c108)的另一端、电阻九十(r90)的一端、电容一零九(c109)的一端接地,多路复用器(u48)的28号引脚串联电阻九十一(r91)后,分二路分别与电阻九十(r90)的另一端以及电容一零九(c109)的另一端连接,多路复用器(u48)的12号引脚接地,多路复用器(u48)的18号引脚、17号引脚、16号引脚、15号引脚、14号引脚分别与微控制单元mcu(10)的io端口组一的io端口连接,寄存器(u47)的16号引脚分二路分别与寄存器(u47)的10号引脚以及电阻八十一(r81)的一端连接,电阻八十一(r81)的另一端分二路分别与电容九十二(c92)的一端以及 5v电源连接,寄存器(u47)的8号引脚分二路分别与寄存器(u47)的13号引脚以及电阻八十二(r82)的一端连接,电阻八十二(r82)的另一端、电容九十二(c92)的另一端接地,寄存器(u47)的12号引脚、11号引脚、14号引脚、9号引脚分别与微控制单元mcu(10)的spi端口组一的spi端口连接,多路复用器(u48)的型号为dg406,寄存器(u47)的型号为74hc59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用型转向机传感器测试编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采集模块二(6)包括放大器、电阻、电容、模数转换器(u1),传感器二(2)的signal 引脚串联电阻一(r1)后,与放大器三(u11)的同相输入端连接,放大器三(u11)的正电源端与 15v电源连接,放大器三(u11)的负电源端与

15v电源连接,放大器三(u11)的反相输入端分二路分别与放大器三(u11)的输出端以及电阻二(r2)的一端连接,电阻二(r2)的另一端分二路分别与电容三(c3)的一端以及模数转换器(u1)的3号引脚连接,电容三(c3)的另一端接地,模数转换器(u1)的2号引脚分二路分别与5v电源以及电容一(c1)的一端连接,电容一(c1)的另一端接地,模数转换器(u1)的4号引脚、5号引脚接地,模数转换器(u1)的10号引脚分二路分别与3.3v电源以及电容二(c2)的一端连接,电容二(c2)的另一端接地,模数转换器(u1)的9号引脚、8号引脚、7号引脚、6号引脚依次分别与微控制单元mcu(10)的cnvst引脚、acc引脚、sclk引脚、sdo引脚连接,模数转换器(u1)的型号为max11169。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用型转向机传感器测试编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采集模块三(7)包括四路差分线性接收器(u61)、电容,传感器三(3)的ua0引脚、引脚、ua1引脚、引脚、ua2引脚、引脚依次分别与四路差分线性接收器(u61)的10号引脚、9号引脚、6号引脚、7号引脚、2号引脚、1号引脚连接,四路差分线性接收器(u61)的11号引脚、5号引脚、3号引脚依次分别与微控制单元mcu(10)的ua0引脚、ua1引脚、ua2引脚连接,四路差分线性接收器(u61)的4号引脚分三路分别与四路差分线性接收器(u61)的16号引脚、 5v电源以及电容一八一(c181)的一端连接,四路差分线性接收器(u61)的8号引脚、12号引脚、电容一八一(c181)的另一端接地,四路差分线性接收器(u61)的型号为am26c3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用型转向机传感器测试编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温湿度采集模块(8)包括温湿度传感器端口(j1)、温湿度模块(u3)、电容,温湿度传感器端口(j1)的1号引脚分三路分别与5v电源、电容十三(c13)的一端、温湿度模块(u3)的4号引脚连接,电容十三(c13)的另一端接地,温湿度传感器端口(j1)的2号引脚分二路分别与温湿度模块(u3)的3号引脚以及微控制单元mcu(10)的io端口连接,温湿度模块(u3)的1号引脚、温湿度传感器端口(j1)的5号引脚接地,温湿度模块(u3)的型号为dht2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用型转向机传感器测试编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数据储存模块(9)包括闪存模块(u2)、电容,数据储存模块(9)的6号引脚、5号引脚、1号引脚、2号引脚、3号引脚分别与微控制单元mcu(10)的spi端口组二的spi端口连接,数据储存模块
(9)的4号引脚接地,数据储存模块(9)的7号引脚分三路分别与8号引脚、 3.3v电源、电容十二(c12)的一端连接,电容十二(c12)的另一端接地,闪存模块(u2)的型号为w25q128。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用型转向机传感器测试编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网络传输模块(11)包括电容、电阻、晶振、以太网控制器(u60),网络传输模块(11)的1号引脚、2号引脚、5号引脚、6号引脚与外接网口连接,网络传输模块(11)的3号引脚接地,网络传输模块(11)的4号引脚分十一路分别与8号引脚、11号引脚、15号引脚、17号引脚、21号引脚、3v3电源、电容一六三(c163)的一端、电容一六四(c164)的一端、电容一六五(c165)的一端、电容一六六(c166)的一端以及电容一六七(c167)的一端连接,电容一六三(c163)的另一端、电容一六四(c164)的另一端、电容一六五(c165)的另一端、电容一六六(c166)的另一端、电容一六七(c167)的另一端接地,网络传输模块(11)的9号引脚、14号引脚、16号引脚、29号引脚、38号引脚、39号引脚、40号引脚、41号引脚、42号引脚、48号引脚接地,网络传输模块(11)的10号引脚串联电阻一二六(r126)后接地,网络传输模块(11)的18号引脚串联电容一七三(c173)后接地,网络传输模块(11)的20号引脚与电容一七四(c174)的正极连接,电容一七四(c174)的负极、网络传输模块(11)的19号引脚接地,网络传输模块(11)的22号引脚串联电容一七六(c176)后接地,网络传输模块(11)的23号引脚串联电阻一三一(r131)后接地,网络传输模块(11)的30号引脚分三路分别与电阻一二五(r125)的一端、晶振的一端以及电容一六九(c169)的一端连接,网络传输模块(11)的31号引脚分三路分别与电阻一二五(r125)的另一端、晶振的另一端以及电容一七零(c170)的一端连接,电容一六九(c169)的另一端、电容一七零(c170)的另一端接地,网络传输模块(11)的37号引脚分二路分别与电阻一二零(r120)的一端以及电容一六二(c162)的一端连接,电阻一二零(r120)的另一端与3.3v电源连接,电容一六二(c162)的另一端接地,网络传输模块(11)的43号引脚与电阻一二二(r122)的一端连接,网络传输模块(11)的44号引脚与电阻一一九(r119)的一端连接,网络传输模块(11)的45号引脚与电阻一二一(r121)的一端连接,电阻一二一(r121)的另一端分三路分别与电阻一二二(r122)的另一端、电阻一一九(r119)的另一端以及3.3v电源连接,网络传输模块(11)的32号引脚、33号引脚、34号引脚、35号引脚分别与微控制单元mcu(10)的spi端口组三的spi端口连接,以太网控制器(u60)的型号为w5500。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通用型转向机传感器测试编程器,其特征在于:电容一七七(c177)的一端分三路分别与3.3v电源、电容一七八(c178)的一端以及电感(l3)的一端连接,电容一七七(c177)的另一端、电容一七八(c178)的另一端接地,电感(l3)的另一端分三路分别与3v3电源、电容一七九(c179)的一端以及电容一八零(c180)的一端连接,电容一七九(c179)的另一端、电容一八零(c180)的另一端接地。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电子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通用型转向机传感器测试编程器,包括传感器、编程模块、采集模块、微控制单元MCU、数据储存模块、温湿度采集模块、网络传输模块,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设计了通用型转向机传感器测试编程器,可以采集和处理目前主流的转向机传感器信号,传感器数据采集和标定工作的通用型和扩展性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整合。的通用型和扩展性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整合。的通用型和扩展性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整合。


技术研发人员:李小飞 刘绍龙 滕飞 邢德鑫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博世华域转向系统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3.10
技术公布日:2021/11/22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