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呼吸过滤器手柄用带滤嘴的保护组件的制作方法

2021-11-22 22:5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器械,特别涉及一种呼吸过滤器手柄用带滤嘴的保护组件。


背景技术:

2.呼出气no检测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常用的专科检测技术之一,由于新冠疫情的常态化感染管理,注重检测过程中的细节感染管理也就非常重要。我们使用过滤器(例如,sv

ibfn型)严格遵循国际通用ats/ers呼气测定技术标准,并通过药监安全有效性认证,具有防止细菌病毒交叉感染的作用,同时滤嘴带有10层一次性n99过滤膜,是国内外推荐使用的防止交叉感染的方式,一用一弃,多重保证受试者有效避免交叉感染风险。
3.呼出气no检测是一种呼气测定技术,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应尽量避免用酒精或含氯消毒剂擦拭过滤器手柄。只能通过清水擦拭,这种处理方式,一方面比较繁琐,另一方面清洗存在不彻底的情况,容易导致患者间交叉感染,对于接触性传播的防控还有待加强。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操作简单、避免交叉感染、一次性使用的保护组件。
5.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呼吸过滤器手柄用带滤嘴的保护组件,所述保护组件包括盒本体、滤嘴、第一连接片、保护套、第二连接片、拉带和密封盖,所述盒本体为底端端面开口的盲孔结构,所述滤嘴的外周壁面与所述盒本体的内周壁面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片连接在一起,并使该滤嘴悬于所述盒本体内,所述保护套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片下方的所述盒本体内,位于所述滤嘴的外部,上端口沿与所述滤嘴的外周壁面固定连接,下端口沿与所述盒本体的内周壁面之间通过第二连接片连接在一起,上端口沿与下端口沿之间的套壁部分沿长度方向堆叠在一起,所述拉带为条状形状,上端端部与所述保护套的下端口沿固定连接,下端端部以可拆卸结构方式与所述盒本体底端端部的内周壁面连接在一起,所述密封盖密封在所述盒本体底端端面开口的口沿上,当撕开所述密封盖并且所述拉带的下端端部与所述盒本体底端端部的内周壁面分离以后,拉动所述拉带的下端端部,当所述第二连接片被撕裂以后,所述保护套下移并套在所述呼吸过滤器手柄的外周壁面上,当再次拉动所述拉带的下端端部继续向下移动,能够使所述第一连接片被撕裂,从而使所述盒本体向上移动,并与所述滤嘴分离。
6.所述保护套的下端口沿包裹有环状的松紧带。
7.进一步,所述拉带的下端端部设置有第一魔术贴,所述保护套下端端部的外周壁面上设置有匹配于所述拉带上第一魔术贴的第二魔术贴。
8.所述盒本体的顶面上开设有至少两个、与所述盒本体内腔相连通的操作孔,每个所述操作孔位于所述盒本体内顶面的口沿上固定连接有具有伸缩性能的指套,通过所述指套能够向所述滤嘴施加一个向下的外力,从而使所述第一连接片被撕裂。
9.所述滤嘴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滤嘴由上至下的口径逐渐缩小,下部分滤嘴由上至下的口径保持不变,并且该下部分滤嘴上设置有起过滤作用的滤芯。
10.进一步,所述盒本体由硬质材料制成。
11.进一步,所述保护套由橡胶材料制成。
12.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片和所述第二连接片均由纸质材料制成,并且厚度为0.3mm~1mm。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1.本实用新型属于一次性使用的保护组件,每次检验更换一次保护组件(包括更换了一次滤嘴和一次保护套),避免被检测人员发生交叉感染,并且操作简单。
15.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指套、保护套配合使用,从整体上达到避免过滤器滤嘴和过滤器手柄被污染。具体的好处在于:一方面,检测人员通过一只手的手指伸入指套,间接地通过指套握住或夹住盒本体内的滤嘴,另一只手撕开密封盖以后,这只手再握住过滤器的过滤器手柄,将滤嘴直接对准过滤器顶部,便能够在不接触滤嘴的情况下,将滤嘴准确地安装到过滤器的顶部,避免了滤嘴在使用前被污染。其中,检测人员定期体检和呼吸方面的检测,并对双手消毒处理,已明确检测人员不会通过接触过滤器手柄干扰到被检测人员的检测结果(健康的检测人员作为第三方来完成检测前过滤器的准备工作,阻断、间隔在第一方和第二方之间,避免被检测人员相互干扰[例如,有两个被检测人员,前一个被检测人员为第一方,后一个被检测人员为第二方],同时检测人员也不会接触过滤器的滤嘴)。另一方面,滤嘴安装到过滤器上以后,向下拉动拉带,通过保护套将过滤器手柄包裹起来,避免被检测人员直接用手握住过滤器手柄进行检测,导致后续被检测人员仍然握住前面的被检测人员握过的过滤器手柄而发生交叉感染。当被检测人员通过保护套间接握住过滤器手柄进行检测完毕以后,检测人员只需要握住过滤器底部位置,被检测人员握住保护套上移,将整个保护套和滤嘴全部从过滤器上脱离下来,并且整个过程被检测人员都不会接触过滤器及其过滤器手柄,避免了被检测人员间通过接触同一过滤器手柄发生交叉感染。
附图说明
[0016]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
图1为现有的过滤器;
[0018]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0019]
图3为图2中a

a的剖视图。
[0020]
附图标记:101—过滤器;102—过滤器手柄;103—过滤器顶部;104—过滤器底部;105—卡槽;1—指套;2—盒本体的顶面;3—第一连接片;4—滤嘴;5—保护套;6—第二连接片;7—盒本体;8—密封盖;9—拉带。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2]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23]
在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介媒体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24]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0025]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阐述。
[0026]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呼吸过滤器手柄用带滤嘴的保护组件,包括盒本体7、滤嘴4、第一连接片3、保护套5、第二连接片6、拉带9和密封盖8。
[0027]
所述盒本体7为底端端面开口的盲孔结构,
[0028]
所述滤嘴4的外周壁面与所述盒本体7的内周壁面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片3连接在一起,并使该滤嘴4悬于所述盒本体7内。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片3的外侧的环形边缘与所述盒本体7的内周壁面固定连接(例如,胶水粘接),内测的环形边缘与所述滤嘴4的外周壁面固定连接(例如,胶水粘接)。
[0029]
所述保护套5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片3下方的所述盒本体7内,位于所述滤嘴4的外部,上端口沿与所述滤嘴4的外周壁面固定连接(例如,胶水粘接、扣接等),下端口沿与所述盒本体7的内周壁面之间通过第二连接片6连接在一起,上端口沿与下端口沿之间的套壁部分沿长度方向堆叠在一起。其中,所述第二连接片6的外侧的环形边缘与所述盒本体7的内周壁面固定连接(例如,胶水粘接),内测的环形边缘与所述保护套5的下端口沿固定连接(例如,胶水粘接)。
[0030]
所述拉带9为条状形状,上端端部与所述保护套5的下端口沿固定连接(例如,胶水粘接),下端端部以可拆卸结构方式与所述盒本体7底端端部的内周壁面连接在一起(例如,所述盒本体7底端端部的内周壁面上设置有一个弹性压板,压板的一端端部固定连接在所述盒本体7底端端部的内周壁面,另一端端部在弹性压板的作用下保持与对应的所述盒本体7底端端部的内周壁面贴合。当采用压接连接时,在弹性压板的弹性力作用下,所述拉带9的下端端部可以直接压在所述弹性压板与所述盒本体7底端端部的内周壁面之间。当然,也可以采用魔术贴,魔术贴的一端端部粘接在所述盒本体7底端端部的内周壁面上,将所述拉带9的下端端部放在魔术贴上,弯折魔术贴的另一端端部,使所述拉带9的下端端部被压在弯折的魔术贴内)。
[0031]
所述密封盖8密封在所述盒本体7底端端面开口的口沿上。
[0032]
当撕开所述密封盖8并且所述拉带9的下端端部与所述盒本体7底端端部的内周壁面分离以后,拉动所述拉带9的下端端部,当所述第二连接片6被撕裂以后,所述保护套5下移并套在所述呼吸过滤器手柄102的外周壁面上。进一步,所述保护套5由上至下套住所述
呼吸过滤器手柄102的整个长度的四分之三,最为理想。
[0033]
当再次拉动所述拉带9的下端端部继续向下移动,能够使所述第一连接片3被撕裂,从而使所述盒本体7向上移动,并与所述滤嘴4分离。
[0034]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次性使用的保护组件,每次检验更换一次保护组件(包括更换了一次滤嘴4和一次保护套5),避免被检测人员之间发生交叉感染,并且操作简单。
[0035]
为了保证保护套5稳固的套设在过滤器101的过滤器手柄102上,所述保护套5的下端口沿包裹有环状的松紧带。进一步保证保护套5稳固的套设在过滤器手柄102上,所述拉带9的下端端部设置有第一魔术贴,所述保护套5下端端部的外周壁面上设置有(例如,胶水粘接)匹配于所述拉带9上第一魔术贴的第二魔术贴。使用时,所述拉带9下端端部的第一魔术贴与所述保护套5下端端部的外周壁面上的第二魔术贴粘接在一起,并将所述拉带9位于上端端部与下端端部之间的部分下拉并卡在所述过滤器底部104的卡槽105内。
[0036]
所述盒本体7的顶面2上开设有至少两个、与所述盒本体7内腔相连通的操作孔,每个所述操作孔位于所述盒本体7内顶面的口沿上固定连接有具有伸缩性能的指套1,通过所述指套1能够向所述滤嘴4施加一个向下的外力,从而使所述第一连接片3被撕裂。
[0037]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指套1、保护套5配合使用,从整体上达到避免过滤器101滤嘴4和过滤器手柄102被污染。具体的好处在于:一方面,检测人员通过一只手的手指伸入指套1,间接地通过指套1握住或夹住盒本体7内的滤嘴4,另一只手撕开密封盖8以后,这只手再握住过滤器101的过滤器手柄102,将滤嘴4直接对准过滤器顶部103,便能够在不接触滤嘴4的情况下,将滤嘴4准确地安装到过滤器顶部103,避免了滤嘴4在使用前被污染。其中,检测人员定期体检和呼吸方面的检测,并对双手消毒处理,已明确检测人员不会通过接触过滤器手柄102干扰到被检测人员的检测结果(健康的检测人员作为第三方来完成检测前过滤器的准备工作,阻断、间隔在第一方和第二方之间,避免被检测人员相互干扰[例如,有两个被检测人员,前一个被检测人员为第一方,后一个被检测人员为第二方],同时检测人员也不会接触过滤器101的滤嘴4)。另一方面,滤嘴4安装到过滤器101上以后,向下拉动拉带9,通过保护套5将过滤器手柄102包裹起来,避免被检测人员直接用手握住过滤器手柄102进行检测,导致后续被检测人员仍然握住前面的被检测人员握过的过滤器手柄102而发生交叉感染。当被检测人员通过保护套5间接握住过滤器手柄102进行检测完毕以后,检测人员只需要握住过滤器底部104位置,被检测人员握住保护套5上移,将整个保护套5和滤嘴4全部从过滤器101上脱离下来,并且整个过程被检测人员都不会接触过滤器101及其过滤器手柄102,避免了被检测人员间通过接触同一过滤器手柄102发生交叉感染。
[0038]
所述滤嘴4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滤嘴4由上至下的口径逐渐缩小,下部分滤嘴4由上至下的口径保持不变,并且该下部分滤嘴4上设置有起过滤作用的滤芯。其中,所述滤嘴4为现有成熟的配件,与所述过滤器101配合使用。
[0039]
进一步,所述盒本体7由硬质材料制成。所述保护套5由橡胶材料制成。所述第一连接片3和所述第二连接片6均由纸质材料制成,并且厚度为0.3mm~1mm(例如,0.3mm、0.4mm、0.5mm、0.7mm或1mm)。
[0040]
操作过程,第一步,检测人员双手消毒处理;第二步,左手通过指套1间接握住或卡住滤嘴4,右手撕开密封盖8;第三步,右手握住过滤器底部104,检测人员左手与右手配合将滤嘴4对接在过滤器顶部103(对接方式为现有技术);第四步,左手从指套1中抽出来,然后
拉着拉带9下移,使第二连接片6被撕裂,带动保护套5继续下移直至保护套5被完全展开,包裹在过滤器外部;第五步,再次拉动所述拉带9的下端端部继续向下移动,或检测人员左手重新伸入到指套1内并对滤嘴4向下施加一个外力,能够使连接在滤嘴4和盒本体7之间的所述第一连接片3被撕裂;第六步,检测人员左手握住所述盒本体7向上移动,并与所述滤嘴4分离,从而完成整个检测前的准备工作;第七步,将包裹有保护套5的、安装好滤嘴4的过滤器101递给被检测人员,并嘱咐其手部握住覆盖有保护套5的过滤器手柄部分,其嘴部检测时应当对准过滤器101的滤嘴4;第八步,检测完毕以后,检测人员再次握住过滤器底部104,被检测人员握住保护套5向滤嘴4方向移动,直至保护套5和滤嘴4均从过滤器101上脱离,或者被检测人员握住滤嘴4外部沿远离过滤器101的方向移动,直至保护套5和滤嘴4均从过滤器101上脱离。
[0041]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宗旨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