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电动轿车动能转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22 13:5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轿车动能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轿车动能转化装置。


背景技术:

2.电动轿车的减速主要通过发动机与刹车系统来完成,当轿车处于一些特定的场合,如轿车后退后再次前进的过程中,轿车转为前进状态时的启动速度较慢,如能将后退过程中的轿车动能或惯性动能转为轿车前进的推动力并推动启动前进时的轿车,这将解决人们面临的困扰。
3.专利号为cn201711241492.3,专利名称为一种轿车惯性动能转化装置的专利申请,公开了技术方案:包括框架与安装在框架上的发电机、转轴和滑块,所述的发电机的转动端与转轴经单向轴承同轴连接,滑块在框架上沿转轴的轴线方向滑动,转轴上设有圆周方向的螺旋状的凸轮槽,滑块上有与凸轮槽相匹配的凸轮推杆,凸轮推杆的一端置于凸轮 槽内,构成滑块在框架上滑动时,转轴经凸轮槽与凸轮推杆的引导作用产生转动的结构。
4.上述这种方案是将轿车减速时的动能转化为发电机的电能,然而实际上这种电能的转化量比较有限,相对于此,人们更希望能够将轿车动能或惯性动能转为轿车前进时的启动推动力,以提高用户的驾驶体验,因此这个问题需要人们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将轿车倒退时的动能转化为轿车重新启动时的推动力、提高轿车启动速度的电动轿车动能转化装置。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解决:一种电动轿车动能转化装置,包括车轮转轴以及固定连接于车身上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罩设在车轮转轴外侧并与车轮转轴相转动,所述支撑架沿车轮转轴轴向的一端连接有若干第一驱动推杆,所述车轮转轴上固定连接有旋转盘以及转动连接有从动盘,从动盘位于旋转盘与支撑架之间,所述第一驱动推杆的前端设有车轮转轴转动时可摩擦连接旋转盘与从动盘并使旋转盘与从动盘同步转动的摩擦连接件,所述从动盘通过传动连接件连接从动转轴,所述从动转轴套设在车轮转轴外侧并与车轮转轴转动连接,其位于支撑架内侧,从动转轴外周面上设有螺旋环绕的导槽,导槽上配合设有滑动支撑件,从动转轴转动时滑动支撑件沿导槽在从动转轴的轴向上移动,支撑架内侧从动转轴外周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一端固定在支撑架中与第一驱动推杆相对的另一端,其另一端连接在滑动支撑件上。此电动轿车动能转化装置通过在车轮转轴上固定旋转盘以及旋转连接从动盘、从动转轴,在旋转盘与从动盘之间设置摩擦连接件,从动盘与从动转轴之间设置传动连接件,通过摩擦连接件以及传动连接件的连接使轿车减速时车轮转轴带动从动转轴转动,从动转轴通过转动使动能转为弹性件的势能,这个过程中摩擦连接件以及传动连接件具有车轮转轴转动过量时分离旋转盘与从动盘,或分离从动盘与从动转轴的作用,防止弹性件被过度压缩导致相关零件被损坏,起到了安全保护作用。轿车启动时弹性件的势能转化为车轮转轴的
动能,以此达到将轿车倒退的动能或惯性动能转为轿车前进的推动力,助力轿车车轮转轴快速转动,使轿车启动更快速。
7.优选的,所述摩擦连接件包括第一支撑环、第一转动环、铰接架,所述第一支撑环固定在第一驱动推杆的前端,所述第一转动环设置在第一支撑环与从动盘之间,所述第一转动环与第一支撑环相互转动并且在车轮转轴的轴向上相限位,第一转动环 与从动盘相互转动,所述铰接架包括第一铰接支架、第二铰接支架,第一铰接支架一端与第二铰接支架一端相铰接,第一铰接支架的另一端与第一转动环相铰接,第二铰接支架的另一端与从动盘相铰接,所述第二铰接支架上设有与旋转盘相抵连接的摩擦部。当弹性件被压缩至一定程度时,第二铰接支架的摩擦部与旋转盘可由相抵固定状态变为相互滑动状态,这时从动转轴不再转动、弹性件不再被压缩,摩擦连接件中第一支撑环、第一转动环、铰接架的这种设置方式使得车轮转轴转动时既能带动从动盘同步转动以存储弹性件的势能,又可以在车轮转轴转动过量时分离旋转盘与从动盘,防止弹性件被过度压缩导致相关零件被损坏,起到了安全保护作用。
8.优选的,所述第一转动环与第一支撑环相互转动并且在车轮转轴的轴向上相限位的具体结构为:所述第一支撑环内侧面上内凹设有滑动凹槽,滑动凹槽沿第一转动环的周向呈环形设置,第一转动环的外周凸出设有与滑动凹槽相匹配的滑动凸件。第一支撑环的滑动凹槽与第一转动环的滑动凸件之间较光滑,相互转动的摩擦力小,两者相互转动的结构简单,传动效率高。
9.优选的,所述传动连接件包括第二驱动推杆、第二支撑环、第二转动环、定位转动环,所述第二驱动推杆一端与支撑架固定连接,另一端连接第二支撑环,所述第二转动环设于第二支撑环与定位转动环之间,其与第二支撑环相互转动并且在车轮转轴的轴向上相限位,所述第二转动环上设有从动盘转动时所述从动盘与第二转动环摩擦连接并使从动盘与第二转动环同步转动的抵压件,所述第二转动环与定位转动环同步转动并且两者之间可沿车轮转轴的轴向相滑动,所述定位转动环内侧连接有若干第一锥齿轮,所述从动转轴靠近从动盘的端部固定连接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相啮合。传动连接件结构合理,其使得从动盘带动从动转轴同步转动,辅助弹性件存储势能,且抵压件可以在车轮转轴转动过量时分离从动转轴与从动盘,防止弹性件被过度压缩导致相关零件被损坏,起到了安全保护作用。
10.优选的,所述第二转动环与第二支撑环相互转动并且在车轮转轴的轴向上相限位的具体结构为:所述第二支撑环内侧面上内凹设有滑动凹槽,滑动凹槽沿第二转动环的周向呈环形设置,第二转动环的外周凸出设有与滑动凹槽相匹配的滑动凸件。第二支撑环的滑动凹槽与第二转动环的滑动凸件之间较光滑,相互转动的摩擦力小,两者相互转动的结构简单,传动效率高。
11.优选的,所述抵压件为轴向设置的抵压块,所述抵压件与第二转动环固定连接,所述抵压件从第二转动环沿车轮转轴的轴向往从动盘处延伸靠近。
12.优选的,所述第二转动环与定位转动环同步转动并且两者之间可沿车轮转轴的轴向相滑动的具体结构为:所述第二转动环内侧面上外凸设有滑块,滑块沿车轮转轴的轴向设置,所述定位转动环的外周内凹设有与滑块相匹配的轴向滑槽。第二转动环的滑块与定位转动环的轴向滑槽之间较光滑,轴向相互滑动的摩擦力小,两者之间的连接结构简单,传
动效率高。
13.优选的,所述第一锥齿轮通过支撑轴与定位转动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锥齿轮与支撑轴相固定。
14.优选的,所述支撑架呈笼形状包设在从动转轴外侧,包括若干轴向设置的分支架,所述分支架上设有与滑动支撑件配合滑动的支架滑槽,支架滑槽沿车轮转轴的轴向设置。支撑架由若干轴向设置的分支架构成不仅使支撑架变得稳固且结构简单,其一体设置的支架滑槽能够良好地匹配滑动支撑件的轴向滑块使得轴向滑块与支架滑槽相滑动。
15.优选的,所述滑动支撑件内侧设有与导槽相配合的导块。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此电动轿车动能转化装置通过在车轮转轴上固定旋转盘以及旋转连接从动盘、从动转轴,在旋转盘与从动盘之间设置摩擦连接件,从动盘与从动转轴之间设置传动连接件,通过摩擦连接件以及传动连接件的连接使轿车减速时车轮转轴带动从动转轴转动,从动转轴通过转动使动能转为弹性件的势能,这个过程中摩擦连接件以及传动连接件具有车轮转轴转动过量时分离旋转盘与从动盘,或分离从动盘与从动转轴的作用,防止弹性件被过度压缩导致相关零件被损坏,起到了安全保护作用。轿车启动时弹性件的势能转化为车轮转轴的动能,以此达到将轿车倒退的动能或惯性动能转为轿车前进的推动力,助力轿车车轮转轴快速转动,使轿车启动更快速。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发明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18.图2为本发明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19.图3为图2中a部放大图。
20.图4为本发明立体结构图中去除部分车轮转轴、从动转轴、支撑架的示意图一。
21.图5为图4中b部放大图。
22.图6为本发明立体结构图中去除部分车轮转轴、从动转轴、支撑架的示意图二。
23.图7为图6中c部放大图。
24.图8为本发明弹性件、滑动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9为本发明立体结构图中去除部分车轮转轴、从动转轴、支撑架的示意图三。
26.图10为图9中d部放大图。
27.图11为本发明立体结构图中去除支撑架、弹性件以及部分车轮转轴、从动转轴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29.具体见图1至图11,一种电动轿车动能转化装置,包括车轮转轴1以及固定连接于车身上的支撑架2,支撑架2罩设在车轮转轴1外侧并与车轮转轴1相转动,支撑架2沿车轮转轴1轴向的一端连接有若干第一驱动推杆3,第一驱动推杆3为电动推杆,车轮转轴1上固定连接有旋转盘4以及转动连接有从动盘5,旋转盘4、从动盘5均为圆形盘,从动盘5与车轮转轴1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从动盘5位于旋转盘4与支撑架2之间,第一驱动推杆3的前端(即推
动端)设有车轮转轴1转动时可摩擦连接旋转盘4与从动盘5并使旋转盘4与从动盘5同步转动的摩擦连接件6,摩擦连接即为相抵连接,从动盘5通过传动连接件7连接从动转轴8,从动转轴8套设在车轮转轴1外侧并与车轮转轴1转动连接,其位于支撑架2内侧,从动转轴8与车轮转轴1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从动转轴8外周面上设有螺旋环绕的导槽81,导槽81上配合设有滑动支撑件82,滑动支撑件82呈环状,滑动支撑件82内侧设有与导槽81相配合的导块821,其外侧连接有与分支架21的支架滑槽相配合的轴向滑块,分支架21的长度方向与支架滑槽的长度方向相同,从动转轴8转动时滑动支撑件82通过导块821沿导槽81在从动转轴8的轴向上移动,同时滑动支撑件82的轴向滑块沿着分支架21的支架滑槽前后滑动,支撑架2内侧从动转轴8外周设有弹性件83,弹性件83为弹簧,弹性件83一端固定在支撑架2中与第一驱动推杆3相对的另一端,其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滑动支撑件82上。
30.摩擦连接件6包括第一支撑环61、第一转动环62、铰接架63,第一转动环62为圆环,第一支撑环61为与第一转动环62相匹配的环状结构,第一支撑环61固定在第一驱动推杆3的前端,第一转动环62设置在第一支撑环61与从动盘5之间,第一转动环62与第一支撑环61相互转动并且在车轮转轴1的轴向上相限位,第一转动环62与从动盘5相互转动,铰接架63包括第一铰接支架631、第二铰接支架632,第一铰接支架631呈方形板状,其两端分别连接有铰接转轴,第一铰接支架631的一端与第二铰接支架632一端相铰接,第一铰接支架631的另一端与第一转动环62相铰接,第二铰接支架632的另一端与从动盘5相铰接,第二铰接支架632呈方形块状结构,第二铰接支架632上设有与旋转盘4相抵连接的摩擦部633,摩擦部633与第二铰接支架632一体设置。
31.第一转动环62与第一支撑环61相互转动并且在车轮转轴1的轴向上相限位的具体结构为:第一支撑环61内侧面上内凹设有滑动凹槽,滑动凹槽沿第一转动环62的周向呈环形设置,第一转动环62的外周凸出设有与滑动凹槽相匹配的滑动凸件。
32.传动连接件7包括第二驱动推杆71、第二支撑环72、第二转动环73、定位转动环74,第二驱动推杆71为电动推杆,第二驱动推杆71一端与支撑架2固定连接,另一端连接第二支撑环72,第二转动环73呈圆环状,第二支撑环72与第二转动环73相匹配,第二转动环73设于第二支撑环72与定位转动环74之间,其与第二支撑环72相互转动并且在车轮转轴1的轴向上相限位,第二转动环73上设有从动盘5转动时从动盘5与第二转动环73摩擦连接并使从动盘5与第二转动环73同步转动的抵压件731,抵压件731为轴向设置的抵压块,抵压件731与第二转动环73固定连接,抵压件731从第二转动环73沿车轮转轴1的轴向往从动盘5处延伸靠近,第二转动环73与定位转动环74同步转动并且两者之间可沿车轮转轴1的轴向相滑动,定位转动环74内侧连接有若干第一锥齿轮75,第一锥齿轮75通过支撑轴77与定位转动环74固定连接,第一锥齿轮75与支撑轴77相固定,支撑轴77沿车轮转轴1的径向设置,从动转轴8靠近从动盘5的端部固定连接有第二锥齿轮76,第二锥齿轮76与车轮转轴1同轴设置,第一锥齿轮75与第二锥齿轮76相啮合。
33.车轮转轴1外侧转动连接有第三锥齿轮78,第三锥齿轮78与第二锥齿轮76相对设置,其与第一锥齿轮75啮合。
34.第二转动环73与第二支撑环72相互转动并且在车轮转轴1的轴向上相限位的具体结构为:第二支撑环72内侧面上内凹设有滑动凹槽,滑动凹槽沿第二转动环73的周向呈环形设置,第二转动环73的外周凸出设有与滑动凹槽相匹配的滑动凸件。
35.第二转动环73与定位转动环74同步转动并且两者之间可沿车轮转轴1的轴向相滑动的具体结构为:第二转动环73内侧面上外凸设有滑块,滑块沿车轮转轴1的轴向设置,定位转动环74的外周内凹设有与滑块相匹配的轴向滑槽。
36.支撑架2呈笼形状包设在从动转轴8外侧,包括若干轴向设置的分支架21,分支架21上设有与滑动支撑件82配合滑动的支架滑槽,支架滑槽沿车轮转轴1的轴向设置。
37.当轿车倒退时,第一驱动推杆3以及第二驱动推杆71同时推出,第一支撑环61带动第一转动环62沿着车轮转轴1的轴向往旋转盘4位置移动,第一铰接支架631配合第二铰接支架632使摩擦部633相抵连接于旋转盘4的外周面,此时旋转盘4通过铰接架63带动从动盘5同步旋转;与此同时,第二支撑环72带动第二转动环73沿着车轮转轴1的轴向往旋转盘4位置移动,抵压件731与从动盘5相抵连接使得第二转动环73、定位转动环74、第一锥齿轮75与从动盘5同步转动,第一锥齿轮75与第二锥齿轮76、第三锥齿轮78相啮合使得与第二锥齿轮76固定的从动转轴8旋转,从动转轴8旋转时通过导槽81与滑动支撑件82的导块821配合滑动,使得滑动支撑件82沿从动转轴8的轴向移动,并压缩弹性件83使得车轮转轴1的动能转化为弹性件83的弹性势能。当弹性件83被压缩至一定程度时,第二转动环73上的抵压件731与从动盘5由相抵固定状态变为相互滑动状态,或者是第二铰接支架632的摩擦部633与旋转盘4由相抵固定状态变为相互滑动状态,这种情况下从动转轴8不再转动、弹性件83不再被压缩;当轿车重新启动前进时弹性件83通过弹性势能反向作用于滑动支撑件82,使从动转轴8产生转动趋势,以此达到将轿车倒退的动能或惯性动能转为轿车前进的推动力,助力轿车车轮转轴1快速转动,使轿车启动更快速。
38.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