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红胸郭公虫成虫的引诱剂的制作方法

2021-11-22 13:4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利用化学信息物质进行引诱害虫捕食性天敌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红胸郭公虫成虫的引诱剂。


背景技术:

2.红胸郭公虫thanasimus substriatus gebler( coleoptera: cleridae) 隶鞘翅目郭公虫科,是一种捕食性天敌,主要捕食小蠹虫——一种全球森林生态系统最具危害性的森林害虫类群,国内已报道的捕食对象主要是落叶松八齿小蠹ips subelongatus motschulsky各虫态个体,在落叶松八齿小蠹有分布的地区基本都有红胸郭公虫的分布,如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山西、河北、北京、河南、山东、浙江、云南等省;国外报道的捕食对象包括有:南部松齿小蠹ips grandicollis eichhoff、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齿小蠹ips pini say, 松大小蠹dendroctonus frontalis zimmermann、扁齿长小蠹 platypus flavicornisfabricius、粗齿小蠹ips calligraphusgermar、美东最小齿小蠹ips avulsus eichhoff等,广泛分布于墨西哥湾、美国北部、西部和阿拉斯加州, 加拿大南部。
3.红胸郭公虫被发现聚集在被小蠹虫侵染的寄主植物上,尤其是小蠹早期定殖阶段的寄主植物。红胸郭公虫成虫能够利用小蠹虫信息素的成分,如南部松齿小蠹引诱剂的成分——齿小蠹烯醇ipsenol;齿小蠹、粗齿小蠹和美东最小齿小蠹的引诱剂成分——齿小蠹二烯醇 ipsdienol来定位它们的捕食对象。红胸郭公虫在林间也能被食菌小蠹platypus flavicornis的信息素成分——食菌甲诱醇sulcatol引诱 (renwick et al., 1977)。国内学者在用二种商品化引诱剂诱集落叶松八齿小蠹的实验中发现顺

马鞭草烯醇(s)

cis

verbenol对诱集红胸郭公虫起重要作用,也有学者发现齿小蠹烯醇ipsenol加松节油turpentine也能诱集到红胸郭公虫。每一种小蠹虫释放的单独的化学信号都能被红胸郭公虫接收到 (payne et al., 1984; herms et al., 1991; raffa, 2001) 或者结合寄主植物挥发物,如单萜:α

蒎烯(α
‑ꢀ
pinene)和β

蒎烯(β

pinene)(billings and cameron, 1984; erbilgin et al., 2003; seybold et al., 2006; reeve et al., 2009)。虽然上述研究中给出了顺

马鞭草烯醇以及齿小蠹烯醇加松节油都具有引诱红胸郭公虫的效果,但其引诱效果欠佳。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设计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囊虫的捕食性天敌
‑‑‑
红胸郭公虫成虫的引诱剂,以吸引其捕食小囊虫,降低小囊虫虫口密度为目标。
5.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加以实现:所述的一种红胸郭公虫成虫的引诱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2

甲基
‑3‑
丁烯
‑2‑
醇 1.5

150份 、顺

马鞭草烯醇0.01

60份、齿小囊烯醇0.01

60份。
6.所述的一种红胸郭公虫成虫的引诱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2



‑3‑
丁烯
‑2‑
醇 1.5

150份、顺

马鞭草烯醇0.1

60份、齿小囊烯醇0.1

60份。
7.所述的一种红胸郭公虫成虫的引诱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2

甲基
‑3‑
丁烯
‑2‑
醇 15

150份、顺

马鞭草烯醇1

30份、齿小囊烯醇1

30份。
8.所述的一种红胸郭公虫成虫的引诱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2

甲基
‑3‑
丁烯
‑2‑
醇 10

120份、顺

马鞭草烯醇0.2

60份、齿小囊烯醇0.2

60份。
9.所述的一种红胸郭公虫成虫的引诱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2

甲基
‑3‑
丁烯
‑2‑
醇 1.5

12份、顺

马鞭草烯醇0.01

6份、齿小囊烯醇0.01

6份。
10.利用本发明引诱剂制备红胸郭公虫成虫诱芯的具体制备工艺步骤为:1)缓释袋的制备:将聚乙烯缓释袋在乙醇中浸泡1

3天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直至无乙醇味为止,晾干后备用;2)引诱剂的配制:配方中有效成分的份数分别以毫升为单位精确称取后备用;3)在缓释袋中加入脱脂棉或纱布等介质后,将步骤2)制得的引诱剂分别滴加至步骤1)制得的诱芯载体中,即制得红胸郭公虫成虫引诱剂诱芯。
11.本发明红胸郭公虫成虫引诱剂,为吸引捕食性天敌防治害虫的危害提供新思路和方法,可用于监测红胸郭公虫成虫种群动态,防治小蠹虫的发生和危害,其配方合理,相较于现有的顺

马鞭草烯醇以及齿小囊烯醇加松节油均有较好的引诱效果,本发明引诱剂持效期可达30

120天,且对环境友好,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特别适合在林间推广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和广阔的产业化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12.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
13.实施例1:红胸郭公虫引诱剂的配制(重量份)称取2

甲基
‑3‑
丁烯
‑2‑
醇1.5份,顺

马鞭草烯醇0.01份,齿小蠹烯醇0.01份,分别放入装有脱脂棉的缓释袋中,即制得红胸郭公虫成虫引诱剂。
14.实施例2:红胸郭公虫引诱剂的配制(重量份)称取2

甲基
‑3‑
丁烯
‑2‑
醇15份,顺

马鞭草烯醇0.1份,齿小蠹烯醇0.1份,分别放入装有脱脂棉的缓释袋中,即制得红胸郭公虫成虫引诱剂。
15.实施例3:红胸郭公虫引诱剂的配制(重量份)称取2

甲基
‑3‑
丁烯
‑2‑
醇120份、顺

马鞭草烯醇4份、小蠹烯醇4份,分别放入装有脱脂棉的缓释袋中,即制得红胸郭公虫成虫引诱剂。
16.实施例4:红胸郭公虫引诱剂的配制(重量份)称取2

甲基
‑3‑
丁烯
‑2‑
醇6份、顺

马鞭草烯醇0.02份、齿小蠹烯醇0.02份,分别放入装有脱脂棉的缓释袋中,即制得红胸郭公虫成虫引诱剂。
17.实施例5:红胸郭公虫引诱剂的配制(重量份)2

甲基
‑3‑
丁烯
‑2‑
醇100份、顺

马鞭草烯醇3份、小蠹烯醇3份,分别放入装有脱脂棉的缓释袋中,即制得红胸郭公虫成虫引诱剂。
18.实施例6:红胸郭公虫引诱剂的配制(重量份)称取2

甲基
‑3‑
丁烯
‑2‑
醇60份、顺

马鞭草烯醇0.2份、齿小蠹烯醇0.2份,分别放入装有脱脂棉的缓释袋中,即制得红胸郭公虫成虫引诱剂。
19.实施例7:红胸郭公虫引诱剂的配制(重量份)称取2

甲基
‑3‑
丁烯
‑2‑
醇15份、顺

马鞭草烯醇0.05份、齿小蠹烯醇0.05份,分别放入装有脱脂棉的缓释袋中,即制得红胸郭公虫成虫引诱剂。
20.实施例8:红胸郭公虫引诱剂的配制(重量份)2

甲基
‑3‑
丁烯
‑2‑
醇12份、顺

马鞭草烯醇0.04份;齿小蠹烯醇0.04份,分别放入装有脱脂棉的缓释袋中,即制得红胸郭公虫成虫引诱剂。
21.对比例1称取2

甲基
‑3‑
丁烯
‑2‑
醇120份、顺

马鞭草烯醇4份,分别放入装有脱脂棉的缓释袋中,即制得红胸郭公虫成虫引诱剂。
22.对比例22

甲基
‑3‑
丁烯
‑2‑
醇100份、小蠹烯醇3份,分别放入装有脱脂棉的缓释袋中,即制得红胸郭公虫成虫引诱剂。
23.对比例3称取2

甲基
‑3‑
丁烯
‑2‑
醇60份、松节油0.2份、齿小蠹烯醇0.2份,分别放入装有脱脂棉的缓释袋中,即制得红胸郭公虫成虫引诱剂。
24.试验例1:采用实施例6、7、8、2制得的红胸郭公虫引诱剂,引诱剂在林间与漏斗型诱捕器联合使用。诱捕器悬挂时组间距离100m,组内距离50m,各处理和重复随机分布其中。诱捕器在两树之间挂放高度为2m左右,诱捕器下摆距地面在50cm左右。在吉林省汪清林业局挂放,从4月中旬至8月末。每个处理5个重复。数据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邓肯氏复极差检验。
25.从表1中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对比例1、2、3的诱集效果显著高于空白对照,本发明诱芯的诱集效果显著高于对比例1、2、3。
26.表1:2019年吉林省汪清林业局各实施例的诱集效果注:不同小写字母代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
27.试验例2:采用实施例1制得的红胸郭公虫引诱剂,取野外采集的红胸郭公虫50头,室内单只饲喂5天,试验前饥饿3h,进行室内y型嗅觉仪测试,结果见表2。测试结果表明:本
发明诱芯配方的引诱效果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
28.表2本发明的引诱效果(y型嗅觉仪)χ2‑
test: *p< 0.05; ** p< 0.005.试验例3:采用实施例3制得的红胸郭公虫引诱剂,取野外采集的红胸郭公虫50头,室内单只饲喂5天,试验前饥饿3h,进行室内y型嗅觉仪测试,结果见表3。测试结果表明:本发明诱芯配方的引诱效果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
29.表3本发明的引诱效果比较(y型嗅觉仪)χ2‑
test: *p< 0.05; ** p< 0.005.试验例4:采用实施例4制得的红胸郭公虫引诱剂,取野外采集的红胸郭公虫50头,室内单只饲喂5天,试验前饥饿3h,进行室内y型嗅觉仪测试,结果见表3。测试结果表明:本发明诱芯配方的引诱效果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
30.表4本发明的引诱效果比较(y型嗅觉仪)χ2‑
test: *p< 0.05; ** p< 0.005.试验例5:采用实施例5制得的红胸郭公虫引诱剂,取野外采集的红胸郭公虫50头,室内单只饲喂5天,试验前饥饿3h,进行室内y型嗅觉仪测试,结果见表3。测试结果表明:本发明诱芯配方的引诱效果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
31.表5本发明的引诱效果比较(y型嗅觉仪)
χ2‑
test: *p< 0.05; ** p< 0.005.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