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车辆座椅的制作方法

2021-11-20 07:2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座椅。


背景技术:

2.在专利文献1中公知有以下一种车辆座椅,其具有:外侧轨道,其被配置在车辆的地板的下方;内侧轨道,其被配置在车辆的地板的下方,且能够相对于外侧轨道滑动;座椅腿部,其与内侧轨道相结合,通过在地板上形成的间隙向地板的上方延伸;和座椅主体,其与座椅腿部的上端相结合。座椅腿部沿内侧轨道前后延伸。该车辆座椅能够减少被配置在地板与座椅主体之间的构造体,提高车厢的舒适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03]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公开公报实开昭61

169834号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
在车辆座椅具有用于使座椅主体相对于地板进行旋转的旋转装置的情况下,为了不损害车厢的舒适性,如何配置旋转装置成为问题。
[0005]
鉴于以上背景,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在车辆座椅中不损害车厢的舒适性而配置旋转装置。[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0006]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一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辆座椅(1),具有:地板(3),其呈板状,构成车厢的地板面,并且具有呈直线状延伸的长孔(7);滑动装置(11),其被设置在所述地板的下方,且能够沿所述长孔滑动;旋转装置(12),其在所述地板的下方以能够以旋转轴线(a)为中心旋转的方式被设置于所述滑动装置,所述旋转轴线沿铅垂方向延伸,并且与所述长孔重叠;支承腿(13),其呈柱状,沿所述旋转轴线被设置于所述旋转装置,且通过所述长孔而向所述地板的上方延伸;座椅主体(14),其与所述支承腿的上端相结合,能够供乘员就座。
[0007]
根据该技术方案,滑动装置和旋转装置被配置在地板的下方,因此,被配置在地板上的构造体变少。据此,在车辆座椅中,能够不损害车厢的舒适性而配置旋转装置。另外,支承腿为柱状,因此,能够减小长孔的宽度。
[0008]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为,所述支承腿形成为大致圆筒形或者大致圆柱形。
[0009]
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够减小长孔的宽度。
[0010]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为,所述支承腿的直径比所述座椅主体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和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中的任一方小,在所述支承腿的上端设置有:凸缘(51),其与所述座椅主体相结合;和多个上肋(52),其从所述支承腿向径向外侧突出,且与所述凸缘相结合。
[0011]
根据该技术方案,通过上肋提高了支承腿与凸缘的结合部的刚性。
[0012]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为,在所述支承腿的下端设置有多个下肋(53),多个所述下肋(53)向径向外侧突出,且与所述旋转装置相结合。
[0013]
根据该技术方案,通过下肋提高了支承腿与旋转装置的结合部的刚性。
[0014]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为,所述支承腿的直径比所述座椅主体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和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中的任一方小,在所述支承腿的下端设置有多个下肋,多个所述下肋向径向外侧突出,且与所述旋转装置相结合。
[0015]
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够减小支承腿的宽度,且能够减小长孔的宽度。
[0016]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为,所述旋转装置具有:下构件(21),其与所述滑动装置相结合;上构件(22),其以能够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下构件;和旋转驱动机构(23),其使所述上构件相对于所述下构件进行旋转,所述支承腿的下端及所述下肋与所述上构件的上表面相结合,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具有产生驱动力的驱动单元(42),所述驱动单元被安装于在所述上构件的上表面上相邻的2个所述下肋之间。
[0017]
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够利用下肋之间的空间来配置驱动单元。
[0018]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为,所述下构件和所述上构件中的一方具有沿所述旋转轴线延伸的支承轴(31),所述下构件和所述上构件中的另一方具有将所述支承轴以可旋转的方式进行收容的轴承孔(32)。
[0019]
根据该技术方案,下构件和上构件的结合部为简单的结构。
[0020]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为,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具有:环形的外齿齿轮(43),其与所述下构件的上表面同轴地结合在所述旋转轴线;和小齿轮(44),其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上构件的下表面,且与所述外齿齿轮啮合,所述小齿轮接受所述驱动单元的驱动力而旋转。
[0021]
根据该技术方案,驱动装置为简单且小型的结构。
[0022]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为,多个所述下肋从所述支承腿呈放射状延伸,从上方观察被配置在与所述上构件重叠的位置。
[0023]
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够通过下肋来提高支承腿和上构件的结合部的刚性。
[0024]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为,所述滑动装置具有:一对下轨道(16),其与所述长孔平行地延伸;和一对上轨道(17),其被分别支承于所述下轨道,所述下构件分别与一对所述上轨道相结合,从上方观察,所述外齿齿轮被配置在一对所述下轨道之间。
[0025]
根据该技术方案,滑动装置能够稳定性良好地支承旋转装置。
[0026]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为,所述滑动装置具有:一对下轨道(17),其与所述长孔平行地延伸;和一对上轨道(17),其被分别支承于所述下轨道,所述旋转装置具有:下构件(21),其分别与一对所述上轨道相结合;和上构件(22),其以能够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下构件,从上方观察,所述支承腿被配置在一对所述下轨道之间。
[0027]
根据该技术方案,滑动装置能够稳定性良好地支承支承腿。
[0028]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为,在所述下构件的下表面设置有:多个第1加强构件(26),其沿所述下构件的下表面而与所述下轨道平行地延伸;和多个第2加强构件(27),其沿所述下构件的下表面在与所述下轨道正交的方向上延伸,连接多个所述第1加强构件。
[0029]
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够通过第1加强构件和第2加强构件来抑制下构件的变形。
[0030]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为,多个所述第1加强构件被配置在一对所述上轨道之间。
[0031]
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够抑制下构件的位于一对上轨道之间的部分的变形。
[0032]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为,还具有滑动驱动单元(18b),该滑动驱动单元(18b)连接一对所述上轨道,并且使所述上轨道分别产生相对于所述下轨道的驱动力,所述滑动驱动机构被配置在比所述第1加强构件和所述第2加强构件靠下方的位置。
[0033]
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够避免当上轨道相对于下轨道移动时,滑动驱动单元与第1加强构件及第2加强构件相干涉。
[0034]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为,所述座椅主体具有:座垫(58),其包括与所述支承腿相结合的座垫框架(55)、被支承于所述座垫框架的座垫衬垫(56)、以及覆盖所述座垫衬垫的座垫蒙皮材料(57);座椅靠背(64),其包括与所述座垫框架相结合的座椅靠背框架(61)、被支承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上的座椅靠背衬垫(62)、以及覆盖所述座椅靠背衬垫的座椅靠背蒙皮材料(63);和头枕(66),其与所述座椅靠背相结合。[发明效果]
[0035]
本发明一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辆座椅(1),具有:地板(3),其呈板状,构成车厢的地板面,并且具有呈直线状延伸的长孔(7);滑动装置(11),其被设置在所述地板的下方,且能够沿所述长孔滑动;旋转装置(12),其在所述地板的下方以能够以旋转轴线(a)旋转的方式被设置于所述滑动装置,所述旋转轴线沿铅垂方向延伸并且与所述长孔重叠;支承腿(13),其呈柱状,沿所述旋转轴线被设置于所述旋转装置,且通过所述长孔而向所述地板的上方延伸;和座椅主体(14),其与所述支承腿的上端相结合,且能够供乘员就座。根据该技术方案,滑动装置和旋转装置被配置在地板的下方,因此被配置在地板上的构造体变少。据此,在车辆座椅中,能够不损害车厢的舒适性而配置旋转装置。另外,支承腿为柱状,因此能够减小长孔的宽度。
[0036]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为,所述支承腿形成为大致圆筒形或者大致圆柱形。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够减小长孔的宽度。
[0037]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为,所述支承腿的直径比所述座椅主体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和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中的任一方小,在所述支承腿的上端设置有:凸缘(51),其与所述座椅主体相结合;和多个上肋(52),其从所述支承腿向径向外侧突出,且与所述凸缘相结合。根据该技术方案,通过上肋提高了支承腿与凸缘的结合部的刚性。
[0038]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为,在所述支承腿的下端设置有多个下肋(53),多个所述下肋(53)向径向外侧突出,且与所述旋转装置相结合。根据该技术方案,通过下肋提高了支承腿与旋转装置的结合部的刚性。
[0039]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为,所述支承腿的直径比所述座椅主体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和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中的任一方小,在所述支承腿的下端设置有多个下肋,多个所述下肋向径向外侧突出,且与所述旋转装置相结合。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够减小支承腿的宽度,且减小长孔的宽度。
[0040]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为,所述旋转装置具有:下构件(21),其与所述滑动装置相结合;上构件(22),其以能够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下构件;和旋转驱动机构(23),其使所述上构件相对于所述下构件进行旋转,所述支承腿的下端及所
述下肋与所述上构件的上表面相结合,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具有产生驱动力的驱动单元(42),所述驱动单元被安装于在所述上构件的上表面上相邻的2个所述下肋之间。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够利用下肋之间的空间来配置驱动单元。
[0041]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为,所述下构件和所述上构件中的一方具有沿所述旋转轴线延伸的支承轴(31),所述下构件和所述上构件中的另一方具有将所述支承轴以可旋转的方式进行收容的轴承孔(32)。根据该技术方案,下构件和上构件的结合部成为简单的结构。
[0042]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为,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具有:环形的外齿齿轮(43),其与所述旋转轴线同轴地结合在所述下构件的上表面;和小齿轮(44),其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上构件的下表面,且与所述外齿齿轮啮合,所述小齿轮接受所述驱动单元的驱动力而旋转。根据该技术方案,驱动装置成为简单且小型的结构。
[0043]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为,多个所述下肋从所述支承腿呈放射状延伸,从上方观察被配置在与所述上构件重叠的位置。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够通过下肋来提高支承腿和上构件的结合部的刚性。
[0044]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为,所述滑动装置具有:一对下轨道(16),其与所述长孔平行地延伸;和一对上轨道(17),其被分别支承于所述下轨道,所述下构件分别与一对所述上轨道相结合,从上方观察,所述外齿齿轮被配置在一对所述下轨道之间。根据该技术方案,滑动装置能够稳定性良好地支承旋转装置。
[0045]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为,所述滑动装置具有:一对下轨道(17),其与所述长孔平行地延伸;和一对上轨道(17),其被分别支承于所述下轨道,所述旋转装置具有:下构件(21),其分别与一对所述上轨道相结合;和上构件(22),其以能够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下构件,从上方观察,所述支承腿被配置在一对所述下轨道之间。根据该技术方案,滑动装置能够稳定性良好地支承支承腿。
[0046]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为,在所述下构件的下表面设置有:多个第1加强构件(26),其沿所述下构件的下表面与所述下轨道平行地延伸;和多个第2加强构件(27),其沿所述下构件的下表面在与所述下轨道正交的方向上延伸,连接多个所述第1加强构件。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够通过第1加强构件和第2加强构件来抑制下构件的变形。
[0047]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为,多个所述第1加强构件被配置在一对所述上轨道之间。根据该技术方案,能抑制下构件的位于一对上轨道之间的部分的变形。
[0048]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为,还具有滑动驱动单元(18b),该滑动驱动单元(18b)连接一对所述上轨道,并且使所述上轨道分别产生相对于所述下轨道的驱动力,所述滑动驱动机构被配置在比所述第1加强构件和所述第2加强构件靠下方的位置。根据该技术方案,当上轨道相对于下轨道移动时,能够避免滑动驱动单元与第1加强构件及第2加强构件相干涉。
[0049]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为,所述座椅主体具有:座垫(58),其包括与所述支承腿相结合的座垫框架(55)、被支承于所述座垫框架的座垫衬垫(56)、以及覆盖所述座垫衬垫的座垫蒙皮材料(57);座椅靠背(64),其包括与所述座垫框架相结合的座椅靠背框架(61)、被支承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上的座椅靠背衬垫(62)、以及覆盖所述座椅靠背衬垫的座椅靠背蒙皮材料(63);和头枕(66),其与所述座椅靠背相结合。
附图说明
[0050]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座椅的框架的侧视图,且是表示座椅的下部的立体图。图3是滑动装置、旋转装置及支承腿的立体图。图4是滑动装置、旋转装置及支承腿的主视图。图5是表示旋转装置的下半部的俯视图。图6是旋转装置的剖视图。图7是从下方来观察座椅主体和支承腿的上半部的图。图8是表示座椅配置的图,其中,(a)表示初始配置,(b)表示乘降配置,(c)表示沟通配置。图9是表示座椅配置的图,其中,(d)表示灵活沟通配置,(e)表示个性化配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51]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车辆座椅被配置于交通工具的车厢内。下面,对被配置在机动车的车厢内的车辆座椅进行说明。
[0052]
如图1所示。车辆用的座椅1被设置于机动车的车厢2。机动车的车厢2的地板面由地板3构成。地板3被支承于形成机动车的骨架的车身框架4上。车身框架4包括:多个纵梁,其沿机动车的前后方向延伸;和横梁,其沿机动车的左右方向延伸,将多个纵梁彼此连接。车身框架4包括在地板3的下方,与地板3隔开间隙而配置的底部构件(lower member)5。底部构件5也可以构成为纵梁或者横梁的一部分。底部构件5可以形成为表面朝向上下方向的板状,且与地板3之间形成空间。
[0053]
如图2所示,地板3形成为表面朝向上下方向的板状。地板3具有呈直线状延伸的长孔7。长孔7上下贯通地板3,且沿地板3的表面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长孔7沿机动车的前后方向延伸。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长孔7可以沿机动车的左右方向延伸,也可以沿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斜向延伸。
[0054]
座椅1具有滑动装置11、旋转装置12、支承腿13和座椅主体14。滑动装置11被设置在地板3的下方,且能够沿长孔7滑动。旋转装置12在地板3的下方以能够以旋转轴线a为中心旋转的方式被设置于滑动装置11。旋转装置12以其旋转轴线a沿铅垂方向延伸且与长孔7重叠的方式来配置。支承腿13呈柱状,沿旋转轴线a设置于旋转装置12,通过长孔7向地板3的上方延伸。座椅主体14与支承腿13的上端相结合,能够供乘员就座。
[0055]
滑动装置11具有一对下轨道16和分别支承于下轨道16的一对上轨道17。各下轨道16被安装于底部构件5,且被配置在地板3的下方。各下轨道16与长孔7平行地呈直线状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下轨道16前后延伸。从上方来观察,在一对下轨道16之间配置有长孔7。长孔7与各下轨道16的距离可以彼此相等。
[0056]
如图2~图4所示,各上轨道17具有:上轨道下部17a,其被收装于左右对应的下轨道16;和上轨道上部17b,其从下轨道16向上方突出。上轨道下部17a以能够沿下轨道16的长度方向滑动的方式被支承于下轨道16。
[0057]
滑动装置11具有能够使上轨道17相对于下轨道16滑动移动的滑动驱动机构18。滑动驱动机构18具有:齿轮机构18a,其被设置于下轨道16与上轨道17之间;和滑动驱动单元
18b,其驱动齿轮机构18a。滑动驱动单元18b包括:旋转驱动单元42;驱动力传递机构,其将旋转驱动单元42的驱动力传递给齿轮机构18a;和支承体,其支承旋转驱动单元42和驱动力传递机构。齿轮机构18a例如具有:螺纹轴,其被配置在下轨道16内;和螺母,其与螺纹轴旋合,并且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上轨道17。滑动驱动单元18b将旋转驱动单元42的旋转力向螺母传递,使螺母相对于螺纹轴进行旋转。滑动驱动单元18b的支承体左右延伸,连接左右的上轨道上部17b。滑动驱动单元18b的旋转驱动单元42被配置在左右的上轨道上部17b之间。当滑动驱动单元18b的旋转驱动单元42旋转时,通过驱动力传递机构使被支承在左右的上轨道17上的螺母同时旋转,由此使螺母相对于螺纹轴移动。据此,各上轨道17相对于各下轨道16沿长度方向移动。
[0058]
在各上轨道上部17b的上端部设置有筒形部17c,该筒形部17c具有平剖面结构,且与下轨道16的延伸方向平行地延伸。筒形部17c在其上端具有表面朝向上下方向的上壁17d。
[0059]
旋转装置12具有:下构件21,其与滑动装置11相结合;上构件22,其以能够以旋转轴线a为中心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下构件21;和旋转驱动机构23,其使上构件22相对于下构件21进行旋转。下构件21形成为表面朝向上下方向的板状。下构件21的左端部被载置在左侧的顶梁(upper member)的上壁17d上,且与上部相结合。同样,下构件21的右端部被载置在右侧的顶梁的上壁17d上,且与上部相结合。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构件21的左端部和右端部分别在其前部和后部这两处的紧固部24被紧固于上壁17d。
[0060]
如图4~图5所示,在下构件21的下表面设置有:多个第1加强构件26,其沿下构件21的下表面而与下轨道16平行地延伸;和多个第2加强构件27,其沿下构件21的下表面在与下轨道16正交的方向上延伸,且连接多个第1加强构件26。各第1加强构件26被配置在一对上轨道17之间。
[0061]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加强构件26设置有左右一对,分别沿顶梁的筒形部17c前后延伸。各第1加强构件26具有:板状的横片部26a,其沿下构件21的下表面前后延伸;和纵片部26b,其从横片部26a的侧缘垂下,并且前后延伸。横片部26a和纵片部26b彼此垂直配置,形成l字形。横片部26a与下构件21的下表面相结合,纵片部26b与左右对应的上轨道17的筒形部17c相结合。
[0062]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加强构件27设置有前后一对,且分别左右延伸。第2加强构件27的左右的端部与对应的第1加强构件26相结合。前侧的第2加强构件27在前后方向上被配置在与上轨道17和下构件21的前侧的紧固部24相同的位置。后侧的第2加强构件27在前后方向上被配置在与上轨道17和下构件21的后侧的紧固部24相同的位置。各第2加强构件27形成为表面朝向前后方向的板状,其上缘与下构件21的下表面相结合。前后的第2加强构件27也可以通过前后延伸的多个第3加强构件28彼此连接。前后的第2加强构件27和多个第3加强构件28可以协作来形成梯形结构。多个第3加强构件28可以分别与下构件21的下表面相结合。滑动驱动机构18被配置在比第1加强构件26和第2加强构件27靠下方的位置。
[0063]
下构件21和上构件22中的一方具有沿旋转轴线a延伸的支承轴31,下构件21和上构件22中的另一方具有将支承轴31以可旋转的方式进行收容的轴承孔32。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构件21具有轴承孔32,上构件22具有支承轴31。
[0064]
在下构件21的上表面的中央部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圆筒部33。在圆筒部33的内侧
形成有向上方开口的轴承孔32。在上构件22的下表面的中央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支承轴31。支承轴31被插入轴承孔32,且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轴承孔32。轴承孔32和支承轴31的轴线上下延伸,形成旋转装置12的旋转轴线a。支承轴31可以通过径向轴承35支承于轴承孔32。径向轴承35例如可以是公知的角接触球轴承或深槽滚珠轴承。支承轴31也可以是中空的圆筒。可以在圆筒部33的上端与上构件22的下表面之间设置有推力轴承。
[0065]
轴承孔32的下端也可以贯穿下构件21向下方开口。圆筒部33也可以贯穿下构件21而向下构件21的下方延伸。通过延长在圆筒部33的内部形成的轴承孔32和支承轴31,能够抑制支承轴31相对于圆筒部33倾斜。在圆筒部33与支承轴31之间设置有防脱机构(未图示),该防脱机构用于防止支承轴31从轴承孔32脱离。防脱机构可以是公知的机构,例如可以是卡环等。另外,也可以为,支承轴31的下端向轴承孔32的下方突出,在支承轴31的下端结合有直径比轴承孔32的直径大的防脱部件。
[0066]
如图4和图5所示,旋转驱动机构23具有:齿轮机构41,其连接下构件21和上构件22;和旋转驱动单元42,其驱动齿轮机构41。旋转驱动单元42包括电动马达和驱动传递机构,该驱动传递机构使电动马达的旋转减速来传递。齿轮机构41接受来自旋转驱动单元42的驱动力,使上构件22相对于下构件21绕旋转轴线a旋转。齿轮机构41具有:外齿齿轮43,其与旋转轴线a同轴地结合于下构件21和上构件22中的一方;和小齿轮44,其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下构件21和上构件22中的另一方,且与外齿齿轮43啮合。小齿轮44接受旋转驱动单元42的驱动力而旋转。通过旋转驱动单元42旋转使小齿轮44旋转,由此使小齿轮44沿外齿齿轮43的周向移动。由此,上构件22相对于下构件21绕旋转轴线a旋转。
[0067]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齿齿轮43设置于下构件21,小齿轮44设置于上构件22。外齿齿轮43设置于下构件21的上表面。另外,外齿齿轮43也可以设置于圆筒部33的外周面,其下端面与下构件21的上表面相结合。从上方观察,外齿齿轮43被配置在一对下轨道16之间。小齿轮44与旋转轴线a平行地设置于上构件22的下表面。小齿轮44的轴部贯穿上构件22,向上构件22的上方延伸。旋转驱动单元42设置于上构件22的上表面,与小齿轮44的轴部相连接。
[0068]
在下构件21的上表面和上构件22的下表面分别结合有限位部件46。限位部件46在旋转轴线a的周向上相互抵接,限制上构件22相对于下构件21的可旋转范围。
[0069]
支承腿13的下端与上构件22的上表面相结合。支承腿13形成为大致圆筒形或者大致圆柱形。支承腿13与旋转轴线a同轴配置,且上下延伸。在支承腿13的上端设置有板状的凸缘51。凸缘51与支承腿13正交,与上构件22隔开间隔平行配置。凸缘51例如形成为四边形。支承腿13与凸缘51的中央相结合。凸缘51与座椅主体14的底部相结合。支承腿13的直径被设定为,比凸缘51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和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中的任一方小。
[0070]
如图4所示,在支承腿13的上端设置有多个上肋52,多个上肋52向径向外侧突出,与凸缘51的下表面相结合。在支承腿13的下端设置有多个下肋53,多个下肋53向径向外侧突出,与旋转装置12的上构件22的上表面相结合。各上肋52和各下肋53由板片形成,以旋转轴线a为中心呈放射状延伸。上肋52使支承腿13与凸缘51的结合部的刚性增加。即,上肋52抑制凸缘51相对于支承腿13倾斜。下肋53使支承腿13与上构件22的结合部的刚性增加。即,下肋53抑制凸缘51相对于支承腿13倾斜。
[0071]
各上肋52例如可以沿支承腿13的周向以45度间隔或者90度间隔来配置。同样,各下肋53例如也可以沿支承腿13的周向以45度间隔或者90度间隔来配置。各上肋52和各下肋
53例如可以形成为三角形。各上肋52从上方观察被配置在与凸缘51重叠的位置。各下肋53从上方观察被配置在与上构件22重叠的位置。各上肋52的下端被配置在比各下肋53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
[0072]
如图3和图4所示,旋转驱动单元42被安装于在上构件22的上表面上相邻的2个下肋53之间。即,旋转驱动单元42被配置在相邻的2个下肋53之间形成的空间内。
[0073]
如图2所示,支承腿13通过地板3的长孔7上下延伸。上构件22、旋转驱动单元42和多个下肋53被配置在地板3的下方。上肋52和凸缘51被配置在地板3的上方。
[0074]
座椅主体14具有:座垫58,其包括与支承腿13相结合的座垫框架55、被支承于座垫框架55的座垫衬垫56、以及覆盖座垫衬垫56的座垫蒙皮材料57;座椅靠背64,其包括与座垫框架55相结合的座椅靠背框架61、被支承于座椅靠背框架61的座椅靠背衬垫62、以及覆盖座椅靠背衬垫62的座椅靠背蒙皮材料63;和头枕66,其与座椅靠背64相结合。另外,座椅主体14也可以具有:脚放置部67,其以可位移的方式设置在座垫58的前端;和扶手68,其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于座椅靠背64。
[0075]
如图2和图7所示,座垫框架55具有:底板71,其被紧固在凸缘51的上表面;左右的座垫侧构件72,其与底板71的上表面相结合,且前后延伸;前横梁73,其左右延伸,在左右的端部与各侧构件的前端相结合;后横梁74,其左右延伸,且在左右的端部与各侧构件的后端相结合。座垫框架55也可以具有副车架77,该副车架77通过升降机构76被支承于左右的座垫侧构件72。底板71可以在多个紧固部78通过螺栓和螺母被紧固于凸缘51。底板71与凸缘51的紧固部78例如也可以被配置在与四边形的凸缘51的角部对应的位置。
[0076]
座椅靠背框架61具有:左右的靠背侧构件81,其上下延伸;上横梁82,其左右延伸,在左右的端部与各靠背侧构件81的上端相结合;和下横梁83,其在上横梁82的下方左右延伸,且在左右的端部与各靠背侧构件81的下部相结合。左右的靠背侧构件81的下端通过靠背调节装置84以可转动的方式被支承于左右对应的座垫侧构件72的后端。
[0077]
支承腿13的直径被设定为,比座椅主体14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和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中的任一方小。
[0078]
在座椅1中,滑动装置11和旋转装置12被配置在地板3的下方,支承腿13通过长孔7,座椅主体14被配置在地板3的上方。因此,能够减少座椅1的被配置在地板3上的构造体,不损失车厢2的舒适性而具有旋转装置12。
[0079]
座椅主体14能够通过滑动装置11相对于地板3沿下轨道16的延伸方向移动。此时,支承腿13在长孔7内沿长孔7的延伸方向移动。另外,座椅主体14能够通过旋转装置12相对于地板3绕旋转轴线a旋转。此时,支承腿13在长孔7内绕旋转轴线a旋转。这样,当座椅主体14滑动移动或者旋转时,支承腿13在长孔7的内部位移,因此,支承腿13不会与地板3相干涉。另外,由于支承腿13是柱状,因此,能够减小长孔7的宽度。
[0080]
滑动装置11和旋转装置12被配置在地板3的下方,因此被配置在地板3上的构造体变少。据此,在座椅1中,能够不损害车厢2的舒适性而配置旋转装置12。
[0081]
如以上那样构成的座椅1可以在机动车的车厢2内设置多个。下面,对在车厢2内设置有右前座椅91、左前座椅92、右后座椅93及左后座椅94的例子进行说明。各座椅91~94具有与上述的座椅1相同的结构。构成车厢2的底部的地板3形成为大致长方形,且前后延伸。在地板3的前部右侧设置有右前座椅91,在地板3的前部左侧设置有左前座椅92,在地板3的
后部右侧设置有右后座椅93,在地板3的后部左侧设置有左后座椅94。
[0082]
在各座椅91~94中,长孔7和下轨道16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据此,各座椅91~94的座椅主体14能够沿车辆的前后方向滑动移动,并且能够以能前后移动的旋转轴线a为中心进行旋转。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在各座椅91~94中,长孔7和下轨道16可以沿任意的方向延伸,也可以沿彼此不同的方向延伸。
[0083]
各座椅91~94的配置例如包括:各座椅主体14朝向前方的初始配置(参照图8中的(a));各座椅主体14在前方且在左右方向上向车外侧倾斜的乘降配置(参照图8中的(b));各座椅主体14朝向车厢2的中央的沟通配置(参照图8中的(c));各座椅91~94在前方且在左右方向上向车内侧倾斜的灵活沟通(soft communicate)配置(参照图9中的(d));各座椅主体14在前方且在左右方向上向车外侧倾斜,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错开的个性化配置(参照图9中的(e))等。另外,各座椅91~94的配置也可以将这些配置局部组合。
[0084]
各座椅91~94可以由控制装置96来控制位置和方向。控制装置96被连接于各座椅91~94的滑动装置11的滑动驱动单元18b、旋转装置12的旋转驱动单元42和乘员操作的操作开关97。控制装置96可以根据来自操作开关97的信号,控制各座椅91~94的滑动驱动单元18b和旋转驱动单元42,变更各座椅主体14的位置和方向。另外,控制装置96也可以根据来自操作开关97的信号,按每个座椅来控制滑动驱动单元18b和旋转驱动单元42,变更特定的座椅主体14的位置和方向。
[0085]
通过以上内容结束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还能够大幅度地变形实施。例如,凸缘51和底板71也可以一体地形成。即,也可以省略底板71,由凸缘51构成座椅主体14的底部。在该情况下,座垫侧构件72可以与凸缘51相结合。[附图标记说明]
[0086]
1:座椅;2:车厢;3:地板;4:车身框架;5:底部构件;7:长孔;11:滑动装置;12:旋转装置;13:支承腿;14:座椅主体;16:下轨道;17:上轨道;18:滑动驱动机构;18b:滑动驱动单元;21:下构件;22:上构件;23:旋转驱动机构;24:紧固部;26:第1加强构件;27:第2加强构件;28:第3加强构件;41:齿轮机构;42:旋转驱动单元;43:外齿齿轮;44:小齿轮;51:凸缘;52:上肋;53:下肋;55:座垫框架;56:座垫衬垫;57:座垫蒙皮材料;58:座垫;61:座椅靠背框架;62:座椅靠背衬垫;63:座椅靠背蒙皮材料;64:座椅靠背;66:头枕;78:紧固部;a:旋转轴线。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