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风幕电磁灶的制作方法

2021-11-18 11:5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幕电磁灶。


背景技术:

2.目前,市面上的电磁灶产品大多不具有通过吹出风幕来围拢油烟、防止油烟扩散逃逸的功能,这种传统的电磁灶产品用户体验感差、油烟逃逸量大。
3.因此,不少生产厂家开始研发自带风幕的电磁灶新产品,以期改善产品性能、提升用户体验感。例如申请公布号为cn109237550a、题为一种嵌入式电热灶的中国发明申请公开了:它包括面盖1、底壳2和电热灶头3,所述电热灶头3包括电加热装置31、面板32、上开口的内盒33、散热风扇34和分流环35,所述电加热装置31设置在内盒33腔体内并位于内盒33的上开口处,电加热装置31与内盒33上开口之间设有风道间隙4,所述面板32覆盖在电加热装置31的顶面上,所述分流环35覆盖在风道间隙4上,所述内盒33的底部设有一进气口5,所述散热风扇34连接在进气口5上,散热风扇34鼓风吸入冷空气吹入内盒33的腔体内,冷空气风冷电加热装置31后,热空气从电加热装置31与内盒33上开口之间的风道间隙流向分流环35,再从分流环35上的排气孔351排出;所述电热灶头3设置在面盖1的灶头孔11内配合密封,电热灶头上的分流环35上向伸出,并高出于面盖1的顶部平面。该灶具工作时,冷空气从支承座上的进气孔62进入到底壳体内后,被散热风扇34吸入内盒33的腔体内对电加热装置31进行风冷,热空气再从电加热装置31与内盒33上开口之间的间隙流向分流环35,从分流环35上的排气孔351排出,实现给电加热装置31散热处理;同时分流环35排出的热空气形成一道气帘,气帘可防止油烟扩散,使得抽油烟机抽排油烟更加干净。本发明申请所述技术方案虽然具有风幕功能以防止油烟扩散逃逸,但散热风扇需要与内盒底部的进风口相连接,容易造成风幕产生装置与电加热装置在空间位置上的堆叠,不利于减薄电磁灶的厚度、限制产品设计的整体简洁性,而且由于风幕产生装置与电加热装置结合的过于紧密,不但给拆装维修造成困难,还很容易导致电加热装置的位移,造成线圈断裂、降低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灶整体厚度减薄且外形灵巧、能保证电磁炉盘系统稳定且使用寿命长、风幕系统独立便于维修、风幕风力均匀且力度大的风幕电磁灶。
5.本实用新型主要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风幕电磁灶,包括电磁炉盘系统、风幕系统、底壳和台面,所述风幕系统包括风机组件、风道和出风组件,所述风道位于所述底壳和所述台面之间,所述出风组件位于所述台面边缘的外侧,所述出风组件具有风幕出风口,所述风幕出风口吹出的风用以围拢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油烟,所述电磁炉盘系统包括安装壳和炉盘线圈,所述安装壳的上部形成有向外延伸的凸缘,所述炉盘线圈与所述凸缘相配合。
7.其中,所述凸缘的外缘向上延伸以使所述安装壳形成有台阶型结构,所述炉盘线
圈安装在所述台阶型结构处。
8.其中,所述炉盘线圈包括耐高温支架和法兰圈,所述耐高温支架与所述法兰圈的内缘相连接,所述法兰圈的外缘与所述凸缘相配合。
9.其中,所述法兰圈的内缘设置为具有一定高度的周向壁。
10.其中,所述法兰圈的外缘向下延伸形成配合脚与所述凸缘相配合。
11.其中,所述底壳形成为凹腔结构,所述安装壳位于所述凹腔结构内。
12.其中,所述风机组件包括风机和风管,所述风管将风机吹出的风引导进所述风道中,所述风机位于所述凹腔结构中。
13.其中,所述风管具有风管入风口和风管出风口,所述风管入风口的内径宽度小于所述风管出风口的内径宽度,所述风管入风口的内径高度大于所述风管出风口的内径高度。
14.其中,所述风管由上壁、下壁、后壁和前壁围合而成,所述前壁由所述风管入风口至所述风管出风口逐渐向前延伸,所述前壁与所述台面边缘形成一定夹角。
15.其中,所述上壁由所述风管入风口至所述风管出风口逐渐向上延伸。
16.其中,所述下壁包括依次连接的进风段、提升段和出风段,所述进风段和所述出风段分别与所述台面平行设置,所述提升段与所述台面呈一定夹角设置。
17.其中,所述底壳的顶部边缘具有向外延伸的翻边,所述底壳通过所述翻边固定在所述风道的底壁上。
18.其中,所述底壳呈板状结构,所述底壳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风机组件和所述安装壳至少部分地伸出通孔。
19.其中,所述风道至少环绕在所述电磁炉盘系统的前侧、左侧和右侧,所述风道靠近所述电磁炉盘系统的一侧设置有风道进风口,所述风道远离所述电磁炉盘系统的一侧设置有风道出风口。
20.其中,所述风道出风口处设置有出风组件,所述风幕出风口沿所述风道出风口环绕所述电磁炉盘系统延伸设置。
21.其中,所述风幕系统包括相互独立并且对称设置的两个风道,所述风道包括相互连通的侧风道和前风道,所述前风道由与所述侧风道相连通的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变窄。
22.其中,所述出风组件包括出风壳、导流板和顶壳,所述出风壳设置有与所述风道出风口相贯通的风幕通道,所述导流板插设在所述风幕通道内,所述风幕出风口设置在所述顶壳上,所述顶壳盖设在所述出风壳上,所述顶壳的上端位于所述台面之上。
23.其中,所述底壳上开设有过风孔以进行散热。
24.其中,所述安装壳具有内凹腔结构,所述安装壳的侧壁和底壁设置有过风孔以进行散热。
25.按照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将风道设置在底壳和台面之间,可以避免风幕系统与电磁炉盘系统在空间上的堆叠,为减薄电磁灶产品提供有利条件,而且结合使用扁平型风道,更有利于在产品厚度上压缩空间占用量;同时,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底壳与风道底壁的结合也减少了底壳材料的用量,对于降低物料成本起到积极作用;安装壳设置有台阶型结构,对电磁炉盘系统起到限位作用,防止因晃动所造成的线圈断裂现象,延长了电磁炉盘系统的使用寿命;风道以及出风组件的结构设计对于均衡风力、形成
环绕型风幕以防止油烟逃逸起到了重要作用,能够对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油烟几乎做到全部围拢住,用户的体验感提升。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风幕电磁灶正面示意图。
27.图2为图1中a

a剖面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移除台面后的风幕电磁灶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电磁炉盘系统结构示意图。
30.图5为图4中b

b剖面结构示意图。
31.图6为风机组件仰视结构图。
32.图7为风机组件立体结构图。
33.图8为风机组件俯视结构图。
34.图9为图8中c

c剖面结构示意图。
35.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风幕电磁灶后侧示意图。
36.图11为风道及出风组件结构示意图。
37.图12为图2中s部放大图。
38.图13为图12中出风组件分解结构示意图。
39.1电磁炉盘系统、11安装壳、111凸缘、12炉盘线圈、121耐高温支架、122法兰圈、1221周向壁、1222配合脚、2风幕系统、21风机组件、211风机、212风管、2121风管入风口、2122风管出风口、212a上壁、212b下壁、212c后壁和212d前壁、213机座、2131顶盖、21311加强板、21312加固板、22风道、221风道进风口、222风道出风口、22x风道底壁、22y风道侧壁、22z风道顶壁、23出风组件、230风幕出风口、231出风壳、232导流板、2321导流槽、2322导流柱、233顶壳、3底壳、31翻边、4台面。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阐述:
41.参见图1至图13所示,一种风幕电磁灶,包括电磁炉盘系统1、风幕系统2、底壳3和台面4,风幕系统2包括风机组件21、风道22和出风组件23,风道22位于底壳3和台面4之间,出风组件23位于台面4边缘的外侧,出风组件23具有风幕出风口230,风幕出风口230吹出的风用以围拢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油烟,电磁炉盘系统1包括安装壳11和炉盘线圈12,安装壳11的上部形成有向外延伸的凸缘111,炉盘线圈12与凸缘111相配合。安装壳上部的凸缘使炉盘线圈与安装壳稳定地相配合,避免出现因炉盘线圈晃动造成线圈断裂的情况,延长了电磁炉盘系统的使用寿命。
42.参见图2至图5所示,凸缘111的外缘向上延伸以使安装壳11形成有台阶型结构,炉盘线圈12安装在台阶型结构处。该种结构设计起到限位的作用,通过上述台阶型结构对炉盘线圈的位置进行限定,进一步地防止发生炉盘线圈晃动的情况。优选地,凸缘111的外缘向上延伸包括但不限于竖直向上延伸,例如可以斜向外地向上延伸。
43.参见图2至图5所示,炉盘线圈12包括耐高温支架121和法兰圈122,耐高温支架121与法兰圈122的内缘相连接,法兰圈122的外缘与凸缘111相配合。该种结构设计有利于部件
装配操作,对提高组装效率起到积极作用。
44.参见图4所示,法兰圈122的内缘设置为具有一定高度的周向壁1221。该种结构设计中具有一定高度的周向壁对线圈起到整理和隔离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隔热作用,避免线圈处的热量大量扩散到法兰盘之外,对风幕电磁灶其他不耐高温电气部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45.参见图5所示,法兰圈122的外缘向下延伸形成配合脚1222与凸缘相配合。配合脚的设置有利于在装配流程中将法兰圈快速定位到凸缘处,而且配合脚位于台阶型结构处,一方面可以增大周向限位面的面积,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炉盘线圈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法兰圈的上端面与向上延伸的凸缘顶部相齐平,有利于安装定位。优选地,法兰圈122的外缘向下延伸包括但不限于竖直向下延伸,例如可以斜向内地向下延伸。优选地,法兰圈122上还设置有紧固件安装位,并且安装壳11上也相应地设置有相配合的紧固件安装配合位,以便于紧固件的安装,更优选地,紧固件为螺钉。
46.参见图2、图3所示,底壳3形成为凹腔结构,安装壳11位于凹腔结构内。优选地,安装壳11的底端通过弹性件与凹腔结构的底壁相配合,弹性件的设置有利于防止电磁炉盘系统1上下颠簸过猛对线圈造成严重损害,更优选地,弹性件采用弹簧。
47.参见图6至图9所示,风机组件21包括风机211和风管212,风管212将风机211吹出的风引导进风道22中,风机211位于凹腔结构中。优选地,风机组件21还包括机座213,机座213包括顶盖2131,风机211连接在顶盖2131上以对风机211进行固定和支撑,优选地,顶盖2131面向风管212的一侧通过加强板21311与风管212相连接,加强板的设置有利于提高风管的抗机械强度能力,对于风机吹出的大力度风具有较强的承受力,风机组件结构更稳定。
48.参见图6至图9所示,风管212具有风管入风口2121和风管出风口2122,风管入风口2121的内径宽度小于风管出风口2122的内径宽度,风管入风口2121的内径高度大于风管出风口2122的内径高度。风管该种结构设计能够对风机吹出的风进行加压,从而保证风进入风道前力度不会降低,有利于提高风机的工作效率,为保证风幕的风力强度起到积极作用。
49.参见图6、图9所示,风管212由上壁212a、下壁212b、后壁212c和前壁212d围合而成,前壁212d由风管入风口2121至风管出风口2122逐渐向前延伸,前壁212d与台面4边缘形成一定夹角。该种结构设计可以保证风不会垂直进入风道内而是发生风向转变,不会产生过多不良涡流,防止风撞击到风道的侧壁上而损失风力,而且这种结构设计有利于风快速进入风道,反应时间短,执行命令更迅速灵敏。
50.参见图9所示,上壁212a由风管入风口2121至风管出风口2122逐渐向上延伸。优选地,上壁212a在风管出风口2122处的高度与顶盖2131高度相同,更优选地,上壁212a在风管出风口2122处设置有密封条以防止风从缝隙扩散。优选地,上壁212a可以与顶盖2131一体成型,为了加固风机组件21的结构,还可以设置加固板21312,加固板21312可以与顶盖2131一体成型,并通过卡扣、卡孔与后壁212c配合连接。
51.参见图9所示,下壁212b包括依次连接的进风段、提升段和出风段,进风段和出风段分别与台面4平行设置,提升段与台面4呈一定夹角设置。该种结构设计将风从位置较低的风机出风口抬升至风道处,有利于将风机设计为更靠近风幕电磁灶的进气口,产品风路更通畅,风机工作效率更高。
52.参见图10所示,底壳3的顶部边缘具有向外延伸的翻边31,底壳3通过翻边31固定
在风道22的底壁上。该种结构设计使风道起到一定的支撑和连接作用,风道的底壁连接底壳,风道的顶壁支撑台面,风道作用更丰富,有利于简省底壳物料用量,并且提高对风道的利用。
53.进一步地,底壳3呈板状结构,底壳3上开设有通孔,风机组件21和安装壳11至少部分地伸出通孔。该种结构设计区别于凹腔结构型底壳,可以采用这种半开放式底壳进行生产,搭配扁平型风道,更有利于减薄风幕电磁灶产品厚度。
54.参见图1、图3、图11所示,风道22至少环绕在电磁炉盘系统1的前侧、左侧和右侧,风道22靠近电磁炉盘系统1的一侧设置有风道进风口221,风道22远离电磁炉盘系统的一侧设置有风道出风口222。优选地,风道22也可以再环绕在电磁炉盘系统1的后侧,防止油烟靠近后侧逃逸。
55.参见图1至图3以及图11至图13所示,风道出风口222处设置有出风组件23,风幕出风口230沿风道出风口222环绕电磁炉盘系统1延伸设置。该种结构设计可以将油烟围拢起来,对防止油烟逃逸具有重要作用。
56.参见图11所示,风幕系统2包括相互独立并且对称设置的两个风道22,风道22包括相互连通的侧风道22e和前风道22f,前风道22f由与侧风道22e相连通的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变窄。该种结构设计能够对进入风道末段的风进行加压,从而保证具有足够的风力。优选地,风道22由风道底壁22x、风道侧壁22y和风道顶壁22z围合而成,更优选地,风道顶壁22z可以由台面4形成,也可以再单独设置一层位于台面4之下的封盖。
57.参见图12、图13所示,出风组件23包括出风壳231、导流板232和顶壳233,出风壳231设置有与风道出风口222相贯通的风幕通道,导流板232插设在风幕通道内,风幕出风口230设置在顶壳233上,顶壳233盖设在出风壳231上,顶壳233的上端位于台面4之上。优选地,导流板232倾斜设置以使风幕倾斜向内包拢住油烟。优选地,导流板232的至少一侧间歇设置有导流槽2321和导流柱2322,经过导流槽2321和导流柱2322的梳理形成均匀的风柱,使风幕的各个位置风速和风量更加均匀,拢烟效果更好。
58.参见图10所示,底壳3上开设有过风孔以进行散热。优选地,底壳3凹腔结构由底壳底壁和底壳侧壁围合而成,底壳底壁和底壳后侧壁上都开设有过风孔,更优选地,过风孔分别正对安装壳11、风机211等位置,一方面进行散热,另一方面方便过风。
59.参见图2、图5所示,安装壳11具有内凹腔结构,安装壳11的侧壁和底壁设置有过风孔以进行散热。
60.尽管上述阐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原理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变换,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其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限定的。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