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新型的铜排灵活转接接线端子的制作方法

2021-11-18 11:4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转接接线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的铜排灵活转接接线端子


背景技术:

2.目前,铜排接线转接端子存在着结构功能单一,现场适应能力差。厂家设计时往往按自己的风格及数据进行最大安装孔及单片铜排的固定兼容设计。但在实际现场施工工程中,由于客户的安全使用习惯,线缆的实际使用线径往往超过厂家设计尺寸,导致铜排的转接接线能力不够,不能实际匹配现场需求。增加了较多的现场投诉及不变要的整改费用,费时又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铜排灵活转接接线端子,通过设置一种可灵活适配调节的铜排灵活转接接线端子,实现接线功能选择多样化,同时根据现场的使用场景灵活选择不同的接线方式,解决以往现场的单一接线方式。还可以增大铜排接线端子处的散热面积,有效降低运行过程中的温升,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4.具体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所述转接接线端子,分别包括呈l型的第一铜排和第二铜排,所述第二铜排的短边对应的外侧表面贴装在所述第一铜排短边对应的内侧表面上;所述第二铜排的长边对应的外侧表面与所述第一铜排长边对应的内侧表面保持间隔l;在所述第一铜排上开设一个直径为a的固定安装孔;在第二铜排对应的位置开设一个直径为a,长度为b的腰型孔,所述腰型孔与所述固定安装孔配合固定安装并用于调节所述间隔l。
5.优选的,将所述固定安装孔和所述腰型孔的上边沿对齐后,采用螺丝锁紧,所述间隔l为0,则所述第二铜排的外侧表面与所述第一铜排的内侧表面为贴合状态。
6.当所述间隔l为0时,所述第二铜排的长边的内侧表面与所述第一铜排长边外侧表面为线缆接线端子的接触面。
7.另一优选的,将所述固定安装孔和所述腰型孔的下边沿对齐后,采用螺丝锁紧,所述间隔l为b

a,则所述第二铜排的长边的内侧表面和外侧表面,及所述第一铜排长边的外侧表面和内侧表面均为线缆接线端子的接触面。
8.在使用过程中,将新增的线缆接线端子插入到所述间隔l的空间中。
9.进一步的,分别在所述第一铜排的长边上开设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
10.进一步的,分别在所述第二铜排(2)的长边上对应所述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位置处开设第三固定孔和第四固定孔。
11.通过固定所述第一固定孔和第三固定孔,及第二固定孔和第四固定孔,将新增的线缆接线端子锁紧在所述第一铜排和第二铜排间。
12.所述新增的线缆接线端子的正反面分别与所述第二铜排的长边的外侧表面和所述第一铜排长边的内侧表面接触。
13.所述转接接线端子搭接至少还包括搭接在所述第一铜排和第二铜排的新增铜排,所述转接接线端子至少搭接2块铜排。
1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铜排灵活转接接线端子,采用两片铜排的并接方式,将第一铜排和第二铜排贴装一起,并通过在所述第一铜排上开设固定安装孔,及在所述第二铜排上对应开设腰型孔与所述固定安装孔配合使用,并实现两片铜排的灵活调整。在系统实际电缆较多时,为了使接线可靠性,调整两片铜排为间距l,在所述间距l中新增一线缆的接线端子,该线缆的接线端子正反两面均可以接触铜排的表面,有效降低了搭接处的接触电阻,同时将原来一个孔最多正反接两根线缆可以扩展到3根线缆。增加现场线缆施工的灵活性。
附图说明
15.图1为传统型的铜排接线转接端子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的铜排灵活转接接线端子的正视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的铜排灵活转接接线端子的俯视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腰孔。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如图1所示,为传统型的铜排接线转接端子,其中,(a)为传统型的铜排接线转接端子的正视图,(b)为俯视图,所述铜排接线转接端子采用固定安装方式,只能进行前后安装。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难以满足实际使用线径,也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对铜排的转接接线能力的要求,且在现场还需要额外进行整改,也造成一定的成本和时间的浪费。
21.而本实用新型不但在解决上述匹配要求的基础上,还进行灵活的设计,并进一步在满足需求的同时,加大铜排接线端子处的散热面积,有效降低运行过程中的温升,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具体如图2

3所示,其中,1

第一铜排;2

第二铜排;3

第二铜排的短边对应的外侧表面;4

第一铜排短边对应的内侧表面;5

第二铜排的长边对应的外侧表面;6

第一铜排长边对应的内侧表面;7

第一铜排上的固定安装孔;8

腰型孔;9

第二铜排的长边的内侧表面;10

第一铜排长边的外侧表面,11

第一固定孔,12

第二固定孔,13

第三固定孔,14

第四固定孔。
22.本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采用两片呈l型的铜排并接方式,如第一铜排1和第二铜排2,其中,第一铜排1和第二铜排2紧密安装在一起,具体为:所述第二铜排2的短边对应的外侧表面3贴装在所述第一铜排1短边对应的内侧表面4上;所述第二铜排2的长边对应的外侧表面5与所述第一铜排1长边对应的内侧表面6保持间隔l;在所述第一铜排1上开设一个直径为a的固定安装孔7;在第二铜排2对应的位置开设一个直径为a,长度为b的腰型孔8(如图4所示),所述腰型孔8与所述固定安装孔7配合固定安装并用于调节所述间隔l。优
选的,所述直径a和长度b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23.作为优选的,正常使用时,将所述固定安装孔7和所述腰型孔8的上边沿对齐后,采用螺丝锁紧,所述间隔l为0,则所述第二铜排2的外侧表面5与所述第一铜排1的内侧表面6为贴合状态。
24.其中,当所述间隔l为0时,所述第二铜排2的长边的内侧表面9与所述第一铜排1长边外侧表面10为线缆接线端子的接触面。
25.当系统实际电缆较多时,为了使接线可靠性,可以调节所述固定安装孔3和所述腰型孔4,使间隔l的距离增大,即将所述固定安装孔7和所述腰型孔8的下边沿对齐后,采用螺丝锁紧,所述间隔l为b

a,此时,所述第二铜排2的长边的内侧表面9和外侧表面5,及所述第一铜排1长边的外侧表面10和内侧表面6均为线缆接线端子的接触面。所述新增的线缆接线端子的正反面分别与所述外侧表面5和内侧表面6接触。可以增加转接接线端子可接入的线缆接线端子数量,且由于外侧表面5和内侧表面6分别与线缆接线端子上下面接触,还进一步降低了搭接处的接触电阻。
26.进一步的,分别在所述第一铜排1的长边上开设第一固定孔11和第二固定孔12。以及分别在所述第二铜排2的长边上对应第一固定孔11和第二固定孔12位置处开设第三固定孔13和第四固定孔14。
27.在放置完所述线缆接线端子后,通过固定所述第一固定孔11和第三固定孔13,及第二固定孔12和第四固定孔14,将新增的线缆接线端子锁紧在所述第一铜排1和第二铜排2间,以及将原搭接在所述转接接线端子上下的线缆接线端子一并固定住,保证所述新增的线缆接线端子的正反面分别与所述第二铜排2的长边的外侧表面5和所述第一铜排1长边的内侧表面6接触。
28.所述转接接线端子搭接至少还包括搭接在所述第一铜排1和第二铜排2的新增铜排,如第三铜排和第四铜排等等,均不限于此。优选的,所述转接接线端子至少搭接2块铜排。
29.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