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用于汽车的尾门安装的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18 01:2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装配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用于汽车的尾门安装的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2.车辆的尾门是车辆重要的组成部分,车辆的尾门在装配过程中,尾门一般通过铰链枢接在车身上,以实现向上转动打开或向下转动关闭。通常需要将尾门定位在车体的门框(门框一般是竖直状态或者倾斜状态)上,然后再将尾门通过铰链安装到车体上。
3.市场上,随着suv、mpv类车型增多,普通的三厢车后盖逐步被举升尾门替代,而举升尾门的重量和体积较大,传统尾门工装的安装是通过人工调整尾门间隙,因此受人员操作影响较大,且需要较多的工装,由此会产生尾门定位或安装困难,稳定性不能满足需求,以及安装精度难以控制的问题;与此同时,汽车轻量化技术迅速发展,铝合金材料多应用于车身制造,传统的的工装磁吸固定方式失效,铝车身上的工装定位成为难点。
4.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或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或缓解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或者一定程度上缓解现有用于汽车的尾门安装的工具笨重,且操作不便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汽车的尾门安装的调节装置,所述汽车包括车身和尾门,所述车身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尾门的安装框,所述调节装置包括:第一调节组件,所述第一调节组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均用于与所述车身的顶部固定连接且沿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分布,以便在安装所述尾门时对所述尾门的顶部进行调节;第二调节组件,其用于与所述车身的底部固定连接,以便在安装所述尾门时对所述尾门的底部进行调节;以及控制组件,其用于与所述车身的侧部固定连接,以便在安装所述尾门时对所述尾门与所述安装框的内侧壁之间的间隙进行控制。
6.在上述用于汽车的尾门安装的调节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包括:第一基体;第一定位构件,其用于将所述第一基体定位至所述车身;第一尾门调节构件,其与所述第一基体连接且能够沿所述车身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基体移动;以及第一夹紧构件,其与所述第一基体连接,所述第一夹持构件用于在安装所述尾门时夹持所述尾门的顶部。
7.在上述用于汽车的尾门安装的调节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尾门调节构件包括尾门间隙块和第一调整垫片,所述尾门间隙块与所述第一基体连接,所述第一调整垫片位于所述尾门间隙块与所述第一基体之间。
8.在上述用于汽车的尾门安装的调节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调节组件还包括第二夹紧构件,其与所述第一基体连接,所述第一夹紧构件用于夹持所述车身。
9.在上述用于汽车的尾门安装的调节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
括:第二基体;第二定位构件,其用于将所述第二基体定位至所述车身;以及第二尾门调节构件,其与所述第二基体连接且能够沿所述车身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二基体移动。
10.在上述用于汽车的尾门安装的调节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尾门调节构件包括尾门支撑块和第二调整垫片,所述尾门支撑块与所述第二基体连接,所述第二调整垫片位于所述尾门支撑块与所述第二基体之间。
11.在上述用于汽车的尾门安装的调节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基体为长条状结构,所述第二尾门调节构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尾门调节构件分别与所述第二基体的两端连接。
12.在上述用于汽车的尾门安装的调节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组件包括:第三基体;吸盘,其用于将所述第三基体吸附至所述车身;以及间隙模拟块,其与所述第三基体连接,所述间隙模拟块用于在安装所述尾门时对所述尾门与所述安装框的内侧壁之间的间隙进行控制。
13.在上述用于汽车的尾门安装的调节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吸盘为手泵式真空吸盘。
14.在上述用于汽车的尾门安装的调节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组件还包括车身侧定位块,所述车身侧定位块的一侧与所述第三基体连接,所述车身侧定位块的另一侧用于与所述车身抵靠。
15.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提供了用于汽车的尾门安装的调节装置,调节装置包括:两个第一调节组件,两个第一调节组件均用于与车身的顶部固定连接,且沿车身的宽度方向分布,以便在安装尾门时对尾门的顶部进行调节;第二调节组件,其用于与车身的底部固定连接,以便在安装尾门时对尾门的底部进行调节;以及控制组件,其用于与车身的侧部固定连接,以便在安装尾门时对尾门与安装框的内侧壁之间的间隙进行控制。通过使第一调节组件、第二调节组件以及控制组件均独立设置,使得调节装置轻量化且便于安装,此外,调节装置能够对闭合状态下的尾门的顶部、底部以及与安装框的内侧壁之间的间隙分别进行调节和控制,操作方便且能够将尾门的闭合状态调节到位,客户满意度更高。
16.进一步地,第一调节组件包括:第一基体;第一定位构件,其用于将第一基体定位至车身;第一尾门调节构件,其与第一基体连接且能够沿车身的长度方向相对于第一基体移动;以及第一夹紧构件,其与第一基体连接,第一夹持构件用于在安装尾门时夹持尾门的顶部。通过这样的设置,即通过第一定位构件将第一基体定位至车身,能够提高第一调节组件的稳定性,从而能够提高尾门安装的精确度,此外,通过第一夹紧构件来夹持尾门的顶部,能够提高尾门与第一调节组件的连接稳固性,便于调节。
17.更进一步地,第一尾门调节构件包括尾门间隙块以及设置在尾门间隙块与第一基体之间的第一调整垫片,通过调整第一调整垫片的数量来对尾门进行调节,操作方便。
18.再进一步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第二基体;第二定位构件,其用于将第二基体定位至车身;以及第二尾门调节构件,其与第二基体连接且能够沿车身的长度方向相对于第二基体移动。通过这样的设置,提高了第二调节组件的稳定性,从而能够提高尾门安装的精确度。
19.又进一步地,第二尾门调节构件包括尾门支撑块和第二调整垫片,尾门支撑块与
第二基体连接,第二调整垫片位于尾门支撑块与第二基体之间。通过这样的设置,即通过调整第二垫片的数量来对尾门进行调节,操作简单方便,能够提高装配效率。
20.又进一步地,吸盘为手泵式真空吸盘。通过采用手泵式真空吸盘,能够将控制组件吸附至多种不同材料的车身上,尤其是铝制材料的车身上,从而能够增大调节装置的适用范围。
21.又进一步地,控制组件还包括车身侧定位块,车身侧定位块的一侧与第三基体连接,车身侧定位块的另一侧用于与车身抵靠。通过这样的设置,提高了控制组件的稳定性,从而能够提高尾门安装的精确性。
附图说明
22.参照附图,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组成限制。此外,图中类似的数字用以表示类似的部件,其中: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调节装置与车身的组合示意图;
24.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调节装置、车身以及尾门的组合示意图;
25.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调节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27.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调节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29.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控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控制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31.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控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控制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33.附图标记列表:
34.1、车身;11、安装框;
35.2、尾门;
36.3、第一调节组件;31、第一基体;32、第一定位构件;321、第一定位销;322、第一下定位块;323、第一下调整垫片;324、第一侧定位块;325、第一侧调整垫片;33、第一尾门调节构件;331、尾门间隙块;332、第一调整垫片;34、第一夹紧构件;341、第一本体;342、第一手动夹紧臂;35、第二夹紧构件;351、第二本体;352、第二手动夹紧臂;
37.4、第二调节组件;41、第二基体;411、定位孔;42、第二定位构件;421、第二定位销;422、第二上定位块;423、第二上调整垫片;424、前定位块;425、前调整垫片;426、第二下定位块;427、第二下调整垫片;43、第二尾门调节构件;431、尾门支撑块;432、第二调整垫片;
38.51、第一控制组件;511、第三基体;512、间隙模拟块;513、吸盘;514、车身侧定位块;
39.52、第二控制组件;521、车身定位钩。
具体实施方式
40.首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下面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
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4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用到的方位术语如“前侧”、“后侧”等均以部件安装至车辆后车辆的前后方向为基准。在本文中提到的“纵向”以部件安装至车辆后的前后方向为基准,而“横向”则表示垂直于纵向方向。
42.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3.首先参照图1和图2,其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调节装置与车身的组合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调节装置、车身以及尾门的组合示意图。
44.如图1和图2所示,汽车包括车身1和尾门2,车身1的后侧设置有用于容纳尾门2的安装框11。优选地,安装框11设置在车身1后侧的中心位置,安装框11的形状与尾门2的形状相适配。
45.继续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调节装置包括第一调节组件3、第二调节组件4和控制组件,其中,第一调节组件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调节组件3均与车身1的顶部固定连接,并且,两个第一调节组件3沿横向即车身1的宽度方向分布,在安装尾门2时,通过两个第一调节组件3能够对尾门2的顶部进行调节。
46.继续参阅图1和图2,第二调节组件4固定在车身1的底部,示例性地,车身1的底部设置有后尾板,第二调节组件4固定在后尾板的中央位置,在安装尾门2时,通过第二调节组件4对尾门2的底部进行调节。
47.也就是说,第二调节组件4与两个第一调节组件3相互配合固定于车身1,第二调节组件4与两个第一调节组件3形成稳固的三个支撑点,可以模拟尾门2闭合状态下的姿态。
48.继续参阅图1和图2,控制组件与车身1的侧部固定连接,在安装尾门2时,可以通过控制组件对尾门2与安装框11的内侧壁之间的间隙进行控制。其中,控制组件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一个、两个、四个或者六个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安装要求灵活地设置控制组件的具体数量。
49.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控制组件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控制组件可以分为两组,每组包括两个控制组件,第一组中的两个控制组件记为第一控制组件51,第二组中的两个控制组件记为第二控制组件52,其中,第一控制组件51设置在安装框11的中间位置,并且,两个第一控制组件51沿车身1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第二控制组件52设置在安装框11的顶部位置,并且,两个第二控制组件52沿车身1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通过四个控制组件来共同对尾门2与安装框11的内侧壁之间的间隙进行控制,使得尾门2左右两侧的间隙保持一致,有效地提高了尾门2安装的精确度。
50.接着参阅图3和图4,其中,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调节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51.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调节组件3包括第一基体31、第一定位构件32、第一尾门调节构件33以及第一夹紧构件34,其中,第一定位构件32用于将第一基体31定位至车身1,第一尾门调节构件33与第一基体31连接,并且,第一尾门调节构件33能够沿纵向即车身1的长度方向相对于第一基体31移动,第一夹紧构件34与第一基体31连接,在安装尾门2时,第一
夹紧构件34用于夹持尾门2的顶部。
52.其中,第一定位构件32优选地采用3
‑2‑
1的定位原理将第一基体31定位于车身1,以便提高第一调节组件3的定位的精确度和稳定性。
53.示例性地,如图3和4所示,第一定位构件32包括第一定位销321和第一定位块,其中,第一定位块和第一定位销321的数量均为两个,第一定位块包括第一下定位块322和第一侧定位块324,第一下定位块322与第一基体31之间设置有第一下调整垫片323,第一侧定位块324与第一基体31之间第一侧调整垫片325,通过调整第一下调整垫片323和第一侧调整垫片325的数量,能够使第一下定位块322和第一侧定位块324与车身1抵靠贴合,从而将第一调节组件3的第一基体31稳固地定位至车身1,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下定位块322和第一侧定位块324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安装第一调节组件3处的车身1的形状进行灵活地调整。
54.继续参阅图3和图4,第一夹紧构件34包括第一本体341和第一手动夹紧臂342,第一本体341与第一调节组件3的第一基体31固定连接,第一手动夹紧臂342与第一本体341转动连接。在安装尾门2时,转动第一手动夹紧臂342以将尾门2的顶端夹紧。
55.继续参阅图3和图4,第一尾门调节构件33包括尾门间隙块331和第一调整垫片332,尾门间隙块331与第一基体31连接,第一调整垫片332位于尾门间隙块331与第一基体31之间。
56.示例性地,可以通过连接轴(图中未示出)将尾门间隙块331与第一基体31连接,尾门间隙块331与第一基体31连接后,第一调整垫片332插接于尾门间隙块331与第一基体31之间,在安装尾门2时,尾门2的顶部抵靠在尾门间隙块331的一侧,在调节时,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第一调整垫片332的数量,来调节尾门间隙块331与第一基体31之间的距离,使尾门间隙块331沿车身1的长度方向移动,从而对尾门2的顶部进行调节。
57.继续参阅图3和图4,第一调节组件3还包括第二夹紧构件35,其与第一基体31连接,第二夹紧构件35用于夹持车身1。
58.示例性地,第二夹紧构件35包括第二本体351和第二手动夹紧臂352,第二本体351与第一调节组件3的第一基体31固定连接,第二手动夹紧臂352与第二本体351转动连接,通过转动第二手动夹紧臂352能够将车身1夹紧,进一步提高了第一调节组件3与车身1的连接稳固性。
59.接着参阅图5和图6,其中,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调节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60.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调节组件4包括第二基体41和第二定位构件42,第二定位构件42用于将第二基体41定位至车身1。
61.示例性地,第二基体41为长条状结构,第二定位构件42包括第二定位销421和第二定位块,其中,第二定位销421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设置在第二基体41的两端,第二定位销421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能够保持竖直,第二基体41的对应位置上设置有定位孔411,第二定位销421能够插接于定位孔411内。
62.第二定位块的数量优选地设置为六个,包括两个第二上定位块422、两个前定位块424及两个第二下定位块426,其中,两个第二上定位块422、两个前定位块424及两个第二下定位块426分成两组且分别设置在第二基体41的两端,以其中一组为例,前定位块424设置在第二基体41的前侧,且前定位块424的前侧面与车身1抵接,前定位块424设置的形状与车
身1的形状相匹配,前定位块424与第二基体41之间设置有前调整垫片425,通过改变前调整垫片425的数量可以使前定位块424与车身1抵接配合;第二上定位块422设置在第二基体41的上侧,且第二上定位块422的形状与车身1的形状相适配,第二上定位块422与第二基体41之间设置有第二上调整垫片423,通过改变第二上调整垫片423的数量可以使第二上定位块422与车身1抵接配合;第二下定位块426设置在第二基体41的下侧,且第二下定位块426与第二基体41之间设置有第二下调整垫片427,通过改变第二下调整垫片427的数量可以使第二下定位块426与车身1抵接配合。
63.继续参阅图5和图6,第二调节组件4还包括第二尾门调节构件43,其与第二基体41连接,且能够沿纵向即车身1的长度方向相对于第二基体41移动。其中,第二尾门调节构件43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位于第二基体41的两端。
64.以其中一个为例,第二尾门调节构件43包括尾门支撑块431和第二调整垫片432,尾门支撑块431与第二基体41连接,第二调整垫片432位于尾门支撑块431与第二基体41之间。
65.示例性地,沿车身1的长度方向尾门支撑块431设置在第二基体41的后侧,在安装尾门2时,尾门支撑块431的后端能够抵靠在尾门2的内侧壁,且尾门支撑块431的上端支撑在尾门2的下方,在调节时,通过增加或者减少第二调整垫片432的数量,使尾门支撑块431沿纵向即车身1的长度方向移动,以对尾门2的底部进行调节。
66.接着参阅图7至图10,其中,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控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控制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67.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控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控制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68.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控制组件51包括第三基体511和吸盘513,吸盘513与第三基体511固定连接,其用于将第三基体511吸附至车身1;第一控制组件51还包括间隙模拟块512,间隙模拟块512的一侧与第三基体511连接,在安装尾门2时,需要确保尾门2与间隙模拟块512的另一侧相抵接,即,通过间隙模拟块512对尾门2与安装框11的内侧壁之间的间隙进行控制。
69.其中,间隙模拟块512具体数值可以根据安装要求确定,在安装尾门2时,根据不同的安装要求来选择对应尺寸的间隙模拟块512,然后将各控制组件安装至设定位置,在尾门2安装的调节过程中,通过第一调节组件3和第二调节组件4来调整尾门2的位置,且保证尾门2与各控制组件的间隙模拟块512抵靠。
70.其中,吸盘513优选设置为手泵式真空吸盘。试验表明,手泵式真空吸盘对铝制车身1的吸附效果最好。
71.继续参阅图7和图8,第一控制组件51还包括车身侧定位块514,车身侧定位块514的一侧与第三基体511连接,车身侧定位块514的另一侧用于与车身1抵靠。通过设置车身侧定位块514,能够提高第一控制组件51的稳固性。其中,车身侧定位块514的另一侧的形状与车身1的形状相适配。
72.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二控制组件52包括第三基体511、吸盘513、间隙模拟块512、车身侧定位块514以及车身定位钩521,也就是说,第二控制组件52与第一控制组件51相比,第二控制组件52多了一个车身定位钩521,车身定位钩521的一端与第三基体511固定连接,
在安装时,车身定位钩521的另一端与车身1卡接固定。
73.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