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可调式高效沉淀池污泥回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18 00:0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给排水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调式高效沉淀池污泥回流装置。


背景技术:

2.近十年来,高效沉淀池以其紧凑、高效、灵活的技术优势广泛应用于生活污水、市政给水、工业废水以及回用水处理行业。高效沉淀池成功运行的关键在于三个技术组合模块:集成式絮凝区、沉淀区及污泥浓缩区。集成式絮凝区包括带有污泥回流的快速机械絮凝区和絮体增长所需的慢速水力絮凝区,沉淀区包括斜管下方的成层沉淀及斜管澄清模块,污泥浓缩区包括上层回流活性污泥层及下层浓缩污泥泥渣层。进入高效沉淀池内的污水通过机械混合与投加药剂均匀接触,在絮凝段与回流的活性污泥形成致密的大颗粒絮体,被后续推流段送至沉淀区,絮体在斜管区域依靠自重向下运动最终沉淀于沉淀区,清水则在斜管区依靠向上流速进入集水槽而外排至后续处理单元。
3.污泥回流是指将污泥浓缩区的上层活性较好的污泥通过污泥泵回流至前端机械絮凝区,通过回流污泥与在絮凝区已形成的细小絮体进行充分接触,为细小絮体提供絮凝中心体,加速大个絮体的形成并增加絮体自身密度,缩短絮体沉淀时间,进而提高处理效果。良性的污泥回流是高效沉淀池具有抗冲击负荷强、出水水质稳定的一个显著技术特点,而回流至前端絮凝区的污泥活性好坏对污泥回流效果的影响以及辅助药剂投加量至关重要。
4.现有常规高效沉淀池污泥回流管一般设置在沉淀池泥斗上方的污泥浓缩区,根据理论水质以及前端处理单元效能来预测产泥量及污泥浓度,确定回流管吸入口标高,污泥回流管道安装完成后即成为固定形式,不可调节,后续无法根据矾花的生成情况以及高效沉淀池运行效果进行灵活调整污泥回流管道吸入口高度,只能回流同一种性质的污泥,即无法控制回流污泥的活性,影响絮凝效果,导致出水水质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相关产品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可调式高效沉淀池污泥回流装置,解决现有的污泥回流管道吸入口高度固定,无法控制回流污泥的活性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调式高效沉淀池污泥回流装置,包括:可调回流管道以及固定管道,所述可调回流管道垂直设置在沉淀池体的沉淀区域,所述固定管道的一部分预埋进沉淀池体,一端接至污泥回流泵吸口,另一端伸出沉淀池的池壁通过与所述可调回流管道焊接;所述沉淀区域的上方设置有刮泥机构,所述沉淀池体的顶部分别设置有集水槽和斜管;所述可调回流管道包括多个可拆卸安装的套管,多个所述套管之间密封连接。
7.在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可调回流管道还包括卡套接头,相邻两个套管分别与两个卡套接头焊接。
8.在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卡套接头的内侧设置有橡胶垫圈。
9.在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卡套接头外侧设置卡箍紧固连接。
10.在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卡箍通过配套六角螺栓和螺母配合进行固定。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以下优点:
12.本实用新型利用卡箍结构简单、拆卸方便的优点,将其结合到给排水工程污泥回流管道的常规做法里,通过高效沉淀池运行工况进行可调节式安装创新。由此,解决由于污泥回流管不可调节而造成处理能效降低等问题,同时实现简化操作、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附图说明
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可调式高效沉淀池污泥回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可调回流管道的节点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可调回流管道的俯视图。
17.附图标记说明:
18.10、沉淀池体;11、集水槽;12、斜管;13、刮泥机构;14、可调回流管道;15、固定管道;1401、卡套接头;1402、卡箍;1403、六角螺栓;1404、螺母;1405、套管;1406、橡胶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20.参阅图1

3所示,所述可调式高效沉淀池污泥回流装置包括可调回流管道14以及固定管道15,所述可调回流管道14垂直设置在沉淀池体10的沉淀区域,所述固定管道15的一部分预埋进沉淀池体10,一端接至污泥回流泵吸口(图未示),另一端伸出沉淀池的池壁通过与所述可调回流管道14焊接;所述沉淀区域的上方设置有刮泥机构13,所述沉淀池体10的顶部分别设置有集水槽11和斜管12;所述可调回流管道14包括多个可拆卸安装的套管1405,多个所述套管1405之间密封连接。其中集水槽11为收集沉淀池沉淀后出水;斜管12为提高沉淀效率;刮泥机对沉淀区污泥进行浓缩并将沉淀污泥刮入中心泥斗,便于外排;所述可调回流管道14以及固定管道15为污泥回流泵吸泥管道。
2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可调回流管道14还包括卡套接头1401,相邻两个套管1405分别与两个卡套接头1401焊接,所述卡套接头1401的内侧设置有橡胶垫圈1406,所述卡套接头1401外侧设置卡箍1402紧固连接,所述卡箍1402通过配套六角螺栓1403和螺母1404配合进行固定,每个节点连接方式相同。
22.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可调回流管道14设计时,需先根据设计水质判定回流污泥的可调区域,确定所需设置的套管1405的长度和件数,例如,通过预测水质需要吸泥管高度在浓缩区上方1.5米的高度,所述固定管道15可以为0.7米的钢管,所述可调回流管道14为4根0.2米的套管1405通过卡箍1402连接,连接完之后与所述固定管道15焊接,运行时可以通过调节这4根卡箍1402连接套管1405的长度来调节吸泥管总长度。根据絮凝区运行情况以及出水效果进行增减节点数量来调整污泥回流吸入管在污泥层中的相对位置,调节回流至前端絮凝区的污泥活性。
2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可调式高效沉淀池污泥回流装置实际运行时,可以先根据进水水质以及前端处理单元正常处理状态下拟定一个回流污泥吸入管所需的调节范围,在该范围内的管道采用图1中连接方式,在后续运行中可以对高效沉淀池的絮凝区絮体形成质量进行取样检测,调整回流污泥吸入管在污泥层中的相对高度,让活性较好的污泥回流至前端絮凝区,提高处理单元整体的絮凝效果,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24.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而言,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具体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效替换。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