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书写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1-17 23:5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书写用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书写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市面上的很多书写结构一般由两块书写板拼接而成,两块书写板形成夹角,以实现整个书写结构的支撑,且每块书写板都可以用来进行书写。但是现有的书写结构,通常只能在两块书写板的外侧进行书写,这样,降低了对书写板的利用率,造成了材料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书写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目前书写结构的利用率低导致材料浪费的技术问题。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提供了一种书写结构,包括两块书写板、第一连接件以及连接组件,所述书写板设置为能够双面书写;所述第一连接件分别铰接于两块所述书写板,且两块所述书写板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形成铰接,两块所述书写板能够沿360
°
相互折叠;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分别设于两块所述书写板上的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第三连接件形成可拆卸连接,以限制两块所述书写板形成的夹角为大于0
°
且小于180
°

6.在一个实施例中,两块所述书写板的一侧边均设有旋转轴,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开设有转动槽,两个所述旋转轴均转动设于所述转动槽内。
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开设有两个所述转动槽;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开口,两个所述第一开口分别连通两个所述转动槽,所述第一开口设置为供所述旋转轴滑入所述转动槽内。
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连接本体和设于所述连接本体相对两侧的多个弹性臂,所述连接本体同一侧的多个所述弹性臂间隔分布,并围合形成所述转动槽和所述第一开口。
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开设有一个所述转动槽;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侧开设有连通所述转动槽的第二开口,两个所述旋转轴分别通过所述第二开口进入所述转动槽内。
1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有插轴,所述第三连接件上开设有插孔,所述插轴可拆卸地与所述插孔形成插接配合。
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第三连接件分别铰接于两块所述书写板,并能够转动绕两块所述书写板转动,以分别收纳于两块所述书写板的侧壁。
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书写板包括框架和设于所述框架内的板体,所述板体设置为能够双面书写;所述框架铰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且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第三连接件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框架。
1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板体为白板或黑板。
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框架上套设有防滑套。
1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书写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中,书写板设置为双面可书写,两块书写板通过第一连接件形成铰接,使得两块书写板能够360
°
相互折叠,如此,两块书写板相互折叠后,能够实现两块书写板的两面面向外侧,以便于进行书写,也即是通过两块书写板的相互折叠操作,使得两块书写板的两面都能够进行书写,提高了书写板的利用率,提高了书写板的材料利用率,减少材料浪费。并且,两块书写板上的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能够形成可拆卸连接,以限制两块书写板形成的夹角,这样,在两块书写板相互折叠后,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形成连接,实现两块书写板的支撑,有助于使用者在书写板上书写,提高了书写结构的使用便利性。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书写结构的连接组件锁紧后的立体结构图;
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书写结构的连接组件松开后的立体结构图;
19.图3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书写结构的第一连接件的立体结构图;
21.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书写结构的立体结构图;
22.图6为图5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23.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0024]1‑
书写板;11

旋转轴;12

框架;13

板体;14

提手;15

防滑套;2

第一连接件;201

转动槽;202

第一开口;21

连接本体;22

弹性臂;3

连接组件;31

第二连接件;311

插轴;32

第三连接件;321

插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6]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7]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8]
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9]
为了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0030]
实施例一
[0031]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书写结构包括两块书写板1、第一连接件2以及连接组件3。其中,书写板1设置为能够双面书写,也即是书写板1的两面都能够进行书写。第一连接件2分别铰接于两块书写板1,则两块书写板1均能够绕第一连接件2旋转,使得两块书写板1通过第一连接件2形成铰接,且两块书写板1能够沿360
°
相互折叠,这样,其中一块书写板1能够通过第一连接件2绕另一块书写板1360
°
折叠;其中,两块书写板1间隔分布,避免两块书写板1在相互折叠时发生干涉,有助于实现两块书写板1的相互折叠工作。连接组件3包括分别设于两块书写板1上的第二连接件31和第三连接件32,第二连接件31和第三连接件32形成可拆卸连接,以限制两块书写板1形成的夹角为大于0
°
且小于180
°

[0032]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书写结构在使用时,两块书写板1先通过第一连接件2相互折叠,使得两块书写板1形成的夹角范围为大于0
°
且小于180
°
,然后将第二连接件31和第三连接件32形成连接,如此实现两块书写板1的相互固定,此时两块书写板1的一面朝向外侧,则两块书写板1的一面能够进行书写;在需要使用两块书写板1的另一面时,两块书写板1先通过第一连接件2相互折叠,使得两块书写板1形成的夹角范围为大于0
°
且小于180
°
,且此时两块书写板1的另一面均朝向外侧,最后将第二连接件31连接于第三连接件32,实现书写结构的支撑,如此,两块书写板1的另一面能够进行书写,因此两块书写板1的两面均能够进行书写,提高对书写板1的利用率。其中,本实施例中,为提高书写结构的稳定性,在第二连接件31连接于第三连接件32时,两块书写板1形成的夹角为锐角。
[0033]
此处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设置书写结构放置到目标位置上时的竖直方向为纵向,如图1中示意的方向y,第一连接件2铰接于书写板1沿纵向上的一侧边,也即是书写板1的顶侧边,两块书写板1的底侧边用于起支撑作用;第二连接件31或第三连接件32连接于书写板1沿横向上的一侧边,且第二连接件31或第三连接件32位于书写板1的底部,如此,两块书写板1的顶部通过第一连接件2形成连接,两块书写板1的底部通过第二连接件31和第三连接件32形成连接,提高了整个书写结构的稳定性。其中,横向如图1中示意的方向x,方向x垂直于方向y。其中,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2设置为两个,两个第一连接件2均铰接于两块书写板1之间,且两个第一连接件2沿书写板1的横向间隔分布;并且,第二连接件31和第三连接件32均设置为两个,两个第二连接件31分别设于书写板1沿横向上的两侧边,且两个第三连接件32分别设于书写板1沿横向上的两侧边,且两个第二连接件31一一对应与两个第三连接件32形成可拆卸式连接;如此,提高了整个书写结构的稳定性。
[0034]
本技术实施例中,书写板1设置为双面可书写,两块书写板1通过第一连接件2形成铰接,使得两块书写板1能够360
°
相互折叠,如此,两块书写板1相互折叠后,能够实现两块书写板1的两面面向外侧,以便于进行书写,也即是通过两块书写板1的相互折叠操作,使得
两块书写板1的两面都能够进行书写,提高了书写板1的利用率,提高了书写板1的材料利用率,减少材料浪费。并且,两块书写板1上的第二连接件31和第三连接件32能够形成可拆卸连接,以限制两块书写板1形成的夹角,这样,在两块书写板1相互折叠后,第二连接件31和第三连接件32形成连接,实现两块书写板1的支撑,有助于使用者在书写板1上书写,提高了书写结构的使用便利性。
[0035]
请一并参阅图3及图4,在本实施例中,两块书写板1沿纵向上的顶侧边上均设有旋转轴11,第一连接件2上开设有转动槽201,两个旋转轴11均转动设于转动槽201内。其中,旋转轴11沿书写板1的横向延伸设置;两块书写板1相互折叠时,两块书写板1上的旋转轴11均在转动槽201内绕横向旋转,从而实现两块书写板1的360
°
相互折叠。此外,旋转轴11和转动槽201的设置,提高了两块书写板1相互折叠时的旋转灵活性。
[0036]
请一并参阅图3及图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2上开设有两个转动槽201,也即是每个第一连接件2上的转动槽201设置为两个。第一连接件2的相对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开口202,两个第一开口202分别一一对应连通两个转动槽201。将两块书写板1拼接时,两块书写板1上的旋转轴11一一对应通过两个第一开口202滑入转动槽201内,从而使得两个旋转轴11能够一一对应在两个转动槽201内转动,相应的,转动槽201内的旋转轴11也能够通过第一开口202滑入转动槽201外。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也即是,旋转轴11和转动槽201的可拆卸式的配合,使得两块书写板1均能够与第一连接件2形成可拆卸式的连接,从而实现两块书写板1之间能够形成可拆卸式的拼接,且两块书写板1之间的拆装操作十分简单,书写结构既能够方便使用,还能够拆开收纳,提高了书写结构的便利性。
[0037]
请参阅图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2包括连接本体21和设于连接本体21相对两侧的多个弹性臂22,连接本体21同一侧的多个弹性臂22间隔分布,并围合形成转动槽201和第一开口202。如此,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旋转轴11先通过第一开口202挤压弹性臂22,以使得弹性臂22张开,此时旋转轴11滑入转动槽201内,同时,弹性臂22弹性复位并包绕于旋转轴11的外周,如此保证了旋转轴11限位于转动槽201内,且弹性臂22的内周壁呈圆柱面,有助于实现旋转轴11于转动槽201内的旋转操作。此外,弹性臂22的设置,有助于实现旋转轴11可拆卸式地设于转动槽201内。
[0038]
请参阅图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31和第三连接件32均设置为条形状,第二连接件31的一端连接于其中一块书写板1,第二连接件31的另一端上设有插轴311;第三连接件32的一端连接于另一块书写板1,第三连接件32的另一端上开设有插孔321。当两块书写板1相互折叠时,插轴311与插孔321相互脱离,避免两块书写板1相互折叠时发生干涉,有助于实现两块书写板1的相互折叠工作;当两块书写板1完成相互折叠工作后,插轴311可拆卸地与插孔321形成插接配合,限制两块书写板1形成的夹角为锐角,如此使得整个书写结构呈三角形,有助于实现书写结构的稳定使用。其中,插轴311和插槽的插接配合,有助于提高两块书写板1折叠、固定操作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0039]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31和第三连接件32分别铰接于两块书写板1,并能够转动绕两块书写板1转动。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连接件31的一端铰接于其中一块书写板1横向上的一侧边,第三连接件32的一端铰接于另一块书写板1横向上的一侧边,当两块书写板1需要收纳时,第二连接件31绕书写板1旋转以收纳于其中一块书写板1的侧壁,第三连接件32绕书写板1旋转以收纳于另一块书写板1的侧壁,从而有助于减
小书写结构收纳后的体积,提高书写结构的收纳和保存。另外,第二连接件31和第三连接件32能够分别绕两块书写板1转动,能够实现两块书写板1形成的夹角大小的调节,提高书写结构的使用灵活性。
[0040]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插轴311和插孔321形成铰接,在两块书写板1折叠收纳后,插轴311能够相对插孔321转动,也有助于实现第二连接件31和第三连接件32在书写板1上的折叠、收纳。
[0041]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在本实施例中,书写板1包括框架12和设于框架12内的板体13,板体13设置为能够双面书写。两个框架12分别铰接于第一连接件2,且第二连接件31和第三连接件32分别一一对应连接于两个框架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板体13不需要直接和第一连接件2、第二连接件31或者第三连接件32形成连接,且板体13也不需要直接进行支撑作用,实现对板体13的保护,有助于提高板体13的使用寿命。其中,框架12可以采用板材、塑胶或者金属制成。
[0042]
在本实施例中,板体13为白板或黑板,白板和黑板均能够进行书写,且非一次性用品,可重复使用,提高了板体13的利用率。
[0043]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在本实施例中,框架12上套设有防滑套15,具体为,框架12的四个转角处均套设有防滑套15,在框架12进行制成作用时实现防滑作用,提高整个书写结构的稳定性。
[0044]
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中,书写板1的顶侧边设有提手,有助于实现书写结构的移动和使用。
[0045]
实施例二
[0046]
请一并参阅图5及图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第一连接件2上开设有一个转动槽201;第一连接件2的一侧开设有一个第二开口,第二开口连通转动槽201,如此,两个旋转轴11分别通过第二开口进入转动槽201内,从而使得两个旋转轴11均能够在转动槽201内旋转。第一连接件2上仅开设有一个转动槽201和一个第二开口的设置,使得第一连接件2的结构更加简单,且有助于提高第一连接件2的零件加工效率,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0047]
本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未解释的特征,均采用实施例一的解释,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0048]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