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飞檐式外挑角部楼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1-17 23:5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悬挑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飞檐式外挑角部楼板结构。


背景技术:

2.多层或高层建筑中,结构悬挑是常用的平面布置手法,悬挑能营造出独特的建筑立面并有利于的室内空间的使用。随着建筑设计能力的提高及新型高强材料的普遍使用,建筑师对立面和使用空间的追求不断提升,在一些建筑中出现大于6米,甚至十米左右的大悬挑楼面,这给建筑的结构设计带来很大的挑战,尤其是悬挑的角部楼面,角部远端距离落地端的距离达到12米以上,悬挑角点的竖向变形量和舒适度会难以控制。
3.目前的楼板外挑结构中,通常采用下列技术:
4.1、悬挑主梁由与柱相连的框架梁组成,悬挑梁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梁、钢梁、型钢混凝土梁等形式;框架外挑梁之间布置悬挑次梁,次梁的数量随外挑尺寸的加大而增加,一般布置2到3根。
5.2、悬挑主梁和次梁的悬挑方向与楼板外缘相垂直,悬挑梁在建筑的角部形成正交布置;悬挑主梁和次梁一般向内延伸一跨。
6.3、沿楼板外边缘布置钢筋混凝土封边梁,封边梁与悬挑为楼面形成矩形封闭区格。
7.上述三种方式,由于悬挑梁正交布置,构件的竖向刚度没有发挥到最大,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且悬挑构件数量较多,构件自重占比过大,不利于结构的受力效率,不利于控制悬挑端的竖向变形和悬挑部分的使用舒适度。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挑梁竖向刚度好,自重较低的飞檐式外挑角部楼板结构。
9.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飞檐式外挑角部楼板结构,包括阵列排布的框架柱,相邻框架柱之间通过框架边梁相连接,框架边梁围成封闭结构,且框架边梁内连有框架内梁;其特征在于,封闭结构的框架边梁的其中一个边角外设有交叉设置的内圈封边梁,且内圈封边梁的边角外设有交叉设置的外圈封边梁;所述内圈封边梁与框架内梁之间连有对角外挑次梁和对角外挑框架梁,对角外挑次梁和对角外挑框架梁呈扇骨状布置;所述外圈封边梁与内圈封边梁之间连有外挑小梁;所述框架边梁、框架内梁、内圈封边梁和外圈封边梁顶部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框架边梁与内圈封边梁和外圈封边梁相对应的边角形成加厚楼板区域。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内圈封边梁的边角、外圈封边梁的边角和框架边梁的边角位于同一直线上。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对角外挑次梁相对设置于对角外挑框架梁两侧。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对角外挑次梁穿过框架边梁与框架内梁相连。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对角外挑框架梁穿过框架柱与框架内梁相连。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对角外挑框架梁两端分别连接于内圈封边梁的内边角处和框架内梁的内边角处。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内圈封边梁与框架边梁平行设置,且外圈封边梁与内圈封边梁平行设置。
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框架边梁延长与外圈封边梁和内圈封边梁相连。
1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外圈封边梁与内圈封边梁之间的距离为外圈封边梁与框架边梁之间距离的1/4

1/3。
1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外圈封边梁和外挑小梁的宽度和高度均小于对角外挑次梁和对角外挑框架梁的宽度和高度。
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设置扇骨状布置的多根对角外挑框架梁和对角外挑次梁顺着受力方向斜挑,相比传统外挑梁具有较大的竖向刚度,同时内圈封边梁和外圈封边梁之间的构件截面较小,能大大降低结构自重,提高了结构效率,适用于比传统结构更大的尺度的外挑楼面。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中附图标记:框架柱1,框架边梁2,框架内梁3,加厚楼板区域4,内圈封边梁5,外圈封边梁6,对角外挑框架梁7,对角外挑次梁8,外挑小梁9。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24.如图1

2所示,飞檐式外挑角部楼板结构,包括阵列排布的框架柱1,相邻框架柱1之间通过框架边梁2相连接,框架边梁2围成封闭结构,且框架边梁2内连有框架内梁3;封闭结构的框架边梁2的其中一个边角外设有交叉设置的内圈封边梁5,且内圈封边梁5的边角外设有交叉设置的外圈封边梁6;内圈封边梁5与框架内梁3之间连有对角外挑次梁8和对角外挑框架梁7,对角外挑次梁8和对角外挑框架梁7呈扇骨状布置;外圈封边梁6与内圈封边梁5之间连有外挑小梁9;框架边梁2、框架内梁3、内圈封边梁5和外圈封边梁6顶部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框架边梁2与内圈封边梁5和外圈封边梁6相对应的边角形成加厚楼板区域4。
25.框架边梁2连接于框架柱1顶部,在阵列框架柱1的作用下,框架边梁2围成封闭的框型结构,框架内梁3垂直交叉式连接于框架边梁2围成封闭的框型结构内,框架边梁2和框架内梁3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上,且在框架内梁3的作用下将框架边梁2围成封闭的框型结构进行分割。
26.内圈封边梁5的边角、外圈封边梁6的边角和框架边梁2的边角位于同一直线上,内
圈封边梁5的边角处为加厚楼板区域4,加厚楼板区域4通常为普通楼板厚度的1.5倍到2倍,加厚楼板区域4的楼板厚度加厚,即能增加内伸部分的刚度,又有效的增加了外挑内伸部分的压重,与外挑部分相平衡。
27.对角外挑次梁8相对设置于对角外挑框架梁7两侧,对角外挑次梁8穿过框架边梁2与框架内梁3相连,对角外挑框架梁7穿过框架柱1与框架内梁3相连,对角外挑次梁8的数量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优选的,具有4根对角外挑次梁8和1根对角外挑框架梁7,对角外挑次梁8两两对应设置于对角外挑框架梁7两侧。
28.对角外挑框架梁7两端分别连接于内圈封边梁5的内边角处和框架内梁3的内边角处,扇骨状分布的对角外挑框架梁7和对角外挑次梁8顺着受力方向斜挑,具有较大的竖向刚度,对角外挑框架梁7和对角外挑次梁8与框架内梁3相连,有效的平衡了外挑的倾覆力。
29.内圈封边梁5与框架边梁2平行设置,且外圈封边梁6与内圈封边梁5平行设置,框架边梁2延长与外圈封边梁6和内圈封边梁5相连,外圈封边梁6和内圈封边梁5通过延长的框架边梁2进行支撑。
30.外圈封边梁6与内圈封边梁5之间的距离为外圈封边梁6与框架边梁2之间距离的1/4

1/3,外圈封边梁6和外挑小梁9的宽度和高度均小于对角外挑次梁8和对角外挑框架梁7的宽度和高度。
31.内圈封边梁5以外的挑梁和封边梁截面较小,能有效的降低悬挑远端的结构自重,提高构件的受力效率,且内圈封边梁5宽度较大,具备良好的抗扭性能,有条件成为外挑小梁9的可靠支点。
32.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33.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图中附图标记:框架柱1,框架边梁2,框架内梁3,加厚楼板区域4,内圈封边梁5,外圈封边梁6,对角外挑框架梁7,对角外挑次梁8,外挑小梁9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