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永磁风电电子线圈绕线工装的制作方法

2021-11-16 01:1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风电电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永磁风电电子线圈绕线工装。


背景技术:

2.风是没有公害的能源之一,而且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于缺水、缺燃料和交通不便的沿海岛屿、草原牧区、山区和高原地带,因地制宜地利用风力发电,非常适合,大有可为。风力发电的原理,是利用风力带动风车叶片旋转,再透过增速机将旋转的速度提升,来促使发电机发电。风力发电所需要的装置,称作风力发电机组。这种风力发电机组,大体上可分风轮、发电机和塔筒三部分。随着技术的进步,永磁直驱发电机逐渐作为风力发电机组的主流,永磁直驱发电机的磁极部分是用钕铁硼的永磁磁极,风轮吸收风能转化为机械能通过主轴传递给发电机发电,发出的电通过全功率变流器之后过升压变压器上网,风力发电机也在逐步的永磁化,采用永磁风力发电机,不仅可以提高发电机的效率,而且能在增大电机容量的同时,减少体积,并且因为发电机采用了永磁结构,省去了电刷和集电环等易耗机械部件,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3.在永磁风力发电机的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绕线机进行漆包铜线绕制成电感线圈,永磁风力发电机内部的定子绕组由多组柱形线圈组装而成,现有的绕线机进行漆包铜线绕制形成柱形线圈时无法根据所需要的尺寸进行调节制作,适应性较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永磁风电电子线圈绕线工装,可以根据具体需要,选择不同外直径的线圈模柱进行安装使用。
4.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永磁风电电子线圈绕线工装,包括机箱,所述机箱两相对侧面为开口结构,所述机箱内腔底端螺接有电机,所述电机输出端安装有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啮合有主齿轮,所述主齿轮啮合有传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啮合有从齿轮,所述从齿轮、传动齿轮和主齿轮底端中心固定有支撑转杆,所述支撑转杆转动在机箱内腔底端,所述主齿轮和从齿轮顶端中心固定有顶杆,所述顶杆转动贯穿机箱顶端,两组的所述顶杆顶端中心固定有一号螺杆和二号螺杆,所述一号螺杆螺纹连接有漆包铜线柱和挡盘,所述挡盘固定在漆包铜线柱两端且二者螺纹配合一号螺杆设置,所述二号螺杆螺纹连接有线圈模柱,所述机箱内腔安装有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内部的活塞杆活动贯穿机箱顶端固定有顶板,所述机箱侧面安装有控制面板。
6.其中,所述主齿轮、传动齿轮和从齿轮三者的竖直中心线和机箱的竖直中心线位于同一竖直面上,所述主齿轮的直径大于驱动齿轮的直径,所述从齿轮的直径等于主齿轮的直径。
7.其中,所述一号螺杆的高度大于漆包铜线柱和两组挡盘的高度和,所述二号螺杆的高度小于一号螺杆的高度。
8.其中,所述顶杆顶端所处水平面超出机箱顶端所处水平面,所述顶板的高度等于顶杆顶端超出机箱顶端的高度,所述从齿轮上的顶杆侧壁顶端固定有隔离盘,所述隔离盘底端和机箱顶端不接触,所述隔离盘顶端和顶杆顶端平齐。
9.其中,所述线圈模柱侧壁上下对称固定有锁紧杆,所述锁紧杆上安装有锁紧母。
10.其中,所述机箱两开口侧面边缘对称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顶端和底端分别和机箱两侧的开口的顶端和底端平齐,所述滑槽内部滑动有滑块,所述滑块端部面和滑槽开口面平齐,所述滑块端部面固定有箱门。
11.其中,所述箱门侧面下部位置等间距开设有贯穿孔,所述机箱侧面配合开设有配合孔,所述配合孔和贯穿孔内安装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和配合孔以及贯穿孔螺纹配合。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将漆包铜线柱和挡盘安装在一号螺杆上,使得挡盘底端和顶板接触,可以根据具体需要,选择不同外直径的线圈模柱进行安装使用,将线圈模柱安装在二号螺杆上,使得线圈模柱底端和隔离盘顶端接触,使得线圈模柱底端和漆包铜线柱底端平齐,将漆包铜线柱上的漆包铜线拉出通过锁紧杆和锁紧母的配合定位在线圈模柱侧壁底端,启动电机,带动驱动齿轮转动,从而使得主齿轮跟随转动,在啮合作用下,从齿轮跟随转动,从而使得一号螺杆和二号螺杆同步转动,使得漆包铜线柱和线圈模柱转动,同时在电动推杆的作用下,顶板上推漆包铜线柱,给漆包铜线柱一个向上的力,使得漆包铜线柱转动上升,在漆包铜线柱转动的过程中,漆包铜线释放缠绕在线圈模柱上,实现柱形线圈的制作;当需要对机箱内部的部件进行检修时,将连接杆取下,利用滑块和滑槽的滑动配合,便于箱门的开启和关闭,从而便于对机箱内部的各部件进行检修。
13.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机箱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机箱内部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18.图5为本实用新型箱门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机箱;2、电机;3、驱动齿轮;4、主齿轮;5、传动齿轮;6、从齿轮;7、支撑转杆;8、顶杆;9、一号螺杆;10、二号螺杆;11、漆包铜线柱;12、挡盘;13、线圈模柱;14、电动推杆;15、顶板;16、控制面板;17、隔离盘;18、锁紧杆;19、锁紧母;20、滑槽;21、滑块;22、箱门;23、贯穿孔;24、配合孔;25、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20.请参阅图1

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永磁风电电子线圈绕线工装,包括机箱1,所述机箱1两相对侧面为开口结构,所述机箱1内腔底端螺接有电机2,所述电机2输出端安装有驱动齿轮3,所述驱动齿轮3啮合有主齿轮4,所述主齿轮4啮合有传动齿轮5,所述传动齿轮5啮合有从齿轮6,所述从齿轮6、传动齿轮5和主齿轮4底端中心固定有支撑转杆7,所述支撑转杆7转动在机箱1内腔底端,所述主齿轮4和从齿轮6顶端中心固定有顶杆8,所述顶杆8转动贯穿机箱1顶端,两组的所述顶杆8顶端中心固定有一号螺杆9和二号螺
杆10,所述一号螺杆9螺纹连接有漆包铜线柱11和挡盘12,所述挡盘12固定在漆包铜线柱11两端且二者螺纹配合一号螺杆9设置,所述二号螺杆10螺纹连接有线圈模柱13,所述机箱1内腔安装有电动推杆14,所述电动推杆14内部的活塞杆活动贯穿机箱1顶端固定有顶板15,所述机箱1侧面安装有控制面板16;在进行柱形线圈漆包铜线的绕制时,将漆包铜线柱11和挡盘12安装在一号螺杆9上,使得挡盘12底端和顶板15接触,将线圈模柱13安装在二号螺杆10上,使得线圈模柱13底端和漆包铜线柱11底端平齐,将漆包铜线柱11上的漆包铜线拉出定位在线圈模柱13侧壁底端,启动电机2,带动驱动齿轮3转动,从而使得主齿轮4跟随转动,在啮合作用下,从齿轮6跟随转动,从而使得一号螺杆9和二号螺杆10同步转动,使得漆包铜线柱11和线圈模柱13转动,同时在电动推杆14的作用下,顶板15上推漆包铜线柱11,使得漆包铜线柱11转动上升,在漆包铜线柱11转动的过程中,漆包铜线释放缠绕在线圈模柱13上,实现柱形线圈的制作,可以根据具体需要,选择不同外直径的线圈模柱13进行安装使用;
21.所述主齿轮4、传动齿轮5和从齿轮6三者的竖直中心线和机箱1的竖直中心线位于同一竖直面上,所述主齿轮4的直径大于驱动齿轮3的直径,所述从齿轮6的直径等于主齿轮4的直径;在啮合配合时,进行减速,使得一号螺杆9和二号螺杆10慢速转动;
22.所述一号螺杆9的高度大于漆包铜线柱11和两组挡盘12的高度和,所述二号螺杆10的高度小于一号螺杆9的高度;
23.所述顶杆8顶端所处水平面超出机箱1顶端所处水平面,所述顶板15的高度等于顶杆8顶端超出机箱1顶端的高度,所述从齿轮6上的顶杆8侧壁顶端固定有隔离盘17,所述隔离盘17底端和机箱1顶端不接触,所述隔离盘17顶端和顶杆8顶端平齐;在线圈模柱13安装时,确保线圈模柱13底端和漆包铜线柱11底端平齐;
24.所述线圈模柱13侧壁上下对称固定有锁紧杆18,所述锁紧杆18上安装有锁紧母19;在进行漆包铜线绕制时,便于将自漆包铜线柱11上拉出的漆包铜线进行定位;
25.所述机箱1两开口侧面边缘对称开设有滑槽20,所述滑槽20顶端和底端分别和机箱1两侧的开口的顶端和底端平齐,所述滑槽20内部滑动有滑块21,所述滑块21端部面和滑槽20开口面平齐,所述滑块21端部面固定有箱门22;在滑块21和滑槽20的滑动配合下,便于箱门22的开启和关闭,从而便于对机箱1内部的各部件进行检修;
26.所述箱门22侧面下部位置等间距开设有贯穿孔23,所述机箱1侧面配合开设有配合孔24,所述配合孔24和贯穿孔23内安装有连接杆25,所述连接杆25和配合孔24以及贯穿孔23螺纹配合;通过螺纹的方式,实现箱门22的固定;
27.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
28.在进行柱形线圈漆包铜线的绕制时,将漆包铜线柱11和挡盘12安装在一号螺杆9上,使得挡盘12底端和顶板15接触,可以根据具体需要,选择不同外直径的线圈模柱13进行安装使用,将线圈模柱13安装在二号螺杆10上,使得线圈模柱13底端和隔离盘17顶端接触,使得线圈模柱13底端和漆包铜线柱11底端平齐,将漆包铜线柱11上的漆包铜线拉出通过锁紧杆18和锁紧母19的配合定位在线圈模柱13侧壁底端,启动电机2,带动驱动齿轮3转动,从而使得主齿轮4跟随转动,在啮合作用下,从齿轮6跟随转动,从而使得一号螺杆9和二号螺杆10同步转动,使得漆包铜线柱11和线圈模柱13转动,同时在电动推杆14的作用下,顶板15上推漆包铜线柱11,给漆包铜线柱11一个向上的力,使得漆包铜线柱11转动上升,在漆包铜线柱11转动的过程中,漆包铜线释放缠绕在线圈模柱13上,实现柱形线圈的制作,当需要对
机箱1内部的部件进行检修时,将连接杆25取下,利用滑块21和滑槽20的滑动配合,便于箱门22的开启和关闭,从而便于对机箱1内部的各部件进行检修。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