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15 18:1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


背景技术:

2.以往,提出有如下技术:在脱粒室的进行谷秆的脱粒处理的脱粒滚筒的下侧设置大致反圆弧形状的接收网,使接收网的后端部位于脱粒滚筒的后端部的前侧,使输送到脱粒滚筒的后端部的谷秆从形成于接收网的后方的排尘口落下到切断处理室。
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

11080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4.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由于输送到脱粒滚筒的后端部的高度长的谷秆缠绕在接收网的后端部而堵塞在脱粒滚筒和接收网之间,需要中断脱粒作业而去除堵塞在脱粒滚筒和接收网之间的谷秆,因此存在脱粒作业的作业效率降低的问题。
5.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该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能够防止脱粒处理后的谷秆缠绕在接收网的后端部,使脱粒处理后的谷秆高效地落下到切断处理室,脱粒作业的作业效率高。
6.即,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为一种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其具有:脱粒室(10),在所述脱粒室(10)中对谷秆进行脱粒;分选室(20),其在该脱粒室(10)的下侧对脱粒后的谷粒进行分选;以及切断处理室(60),其在所述脱粒室(10)的下方后部对脱粒后的谷秆进行输送,
7.在所述脱粒室(10)的前后壁上旋转自如地架设有进行谷秆的脱粒处理的脱粒滚筒(11),在所述切断处理室(60)的左右壁上旋转自如地架设有将脱粒后的谷秆切碎的切断转动体(61)的旋转轴(62),从所述旋转轴(62)的轴心观察,所述脱粒室(10)的后壁比旋转轴(62)的上方靠后方。
8.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中,从所述旋转轴(62)的轴心观察,所述脱粒滚筒(11)的后端部与旋转轴(62)的上方相面对。
9.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或2记载的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中,所述切断转动体(61)的上部被所述切断处理室(60)的上壁(70)覆盖,在上壁(70)的与所述脱粒滚筒(11)的后部相对的部位形成有矩形状的开口部(71),该开口部(71)在前后方向具有规定的长度且沿左右方向延伸。
10.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3中任一项记载的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中,所述上壁(70)由第一上壁(70a)以及第二上壁(70b)形成,该第一上壁(70a)沿前后方向水平地延伸,该第二上壁(70b)从该第一上壁(70a)的后端部起向后下方延伸,在所述切断转动体(61)的上侧设置有从所述第二上壁(70b)起向前下方延伸的第一引导件(74)。
11.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4记载的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中,从所述旋转轴(62)的轴心观察,所述第一引导件(74)的前端部比旋转轴(62)靠前方。
12.技术方案6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4或5记载的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中,使所述第一引导件(74)延长而成的假想线形成在所述切断转动体(61)的叶片(64)的末端部的外周轨迹圆的切线上。
13.技术方案7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6中任一项记载的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中,在所述脱粒室(10)的左壁设置有向右下方延伸的第二引导件(78),在侧视图中,所述第二引导件(78)的前端部位于排尘口(13)的前缘部,该排尘口(13)形成在设于所述脱粒滚筒(11)的下侧的接收网(12)的后侧,所述第二引导件(78)的后端部位于排尘口(13)的后缘部。
14.根据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在脱粒室(10)的前后壁上旋转自如地架设有进行谷秆的脱粒处理的脱粒滚筒(11),在切断处理室(60)的左右壁上旋转自如地架设有将脱粒后的谷秆切碎的切断转动体(61)的旋转轴(62),从旋转轴(62)的轴心观察,脱粒室(10)的后壁比旋转轴(62)的上方靠后方,因此能够在脱粒滚筒(11)的后部的下方形成大的空间,能够使脱粒处理后的谷秆高效地从该空间落下到切断处理室(60)。另外,能够抑制谷秆在脱粒滚筒11的后部堵塞而提高脱粒作业效率。
15.根据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从旋转轴(62)的轴心观察,脱粒滚筒(11)的后端部面对旋转轴(62)的上方,能够抑制落下到切断处理室(60)的谷秆被切断转动体(61)朝向上方的分选架等弹起。
16.根据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或2记载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利用切断处理室(60)的上壁(70)覆盖切断转动体(61)的上部,由于在上壁(70)的与脱粒滚筒(11)的后部相对的部位形成有在前后方向具有规定的长度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矩形状的开口部(71),因此能够在脱粒滚筒(11)的后部的下方形成更大的空间,能够使脱粒处理后的谷秆从该空间更有效地落下到切断处理室(60)。另外,能够进一步抑制谷秆在脱粒滚筒(11)的后部堵塞,进一步提高脱粒作业效率。
17.根据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3中任一项记载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上壁(70)由第一上壁(70a)和第二上壁(70b)形成,该第一上壁(70a)沿前后方向水平地延伸,该第二上壁(70b)从第一上壁(70a)的后端部起向后下方延伸,在切断转动体(61)的上侧设置有从第二上壁(70b)起向前下方延伸的第一引导件(74),因此能够使落下到切断处理室(60)中的谷秆高效地落下到切断转动体(61)的上部。
18.根据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从旋转轴(62)的轴心观察,第一引导件(74)的前端部比旋转轴(62)靠前方,因此能够使落下到切断处理室(60)的谷秆高效地落下到切断转动体(61)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
19.根据技术方案6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4或5记载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由于使第一引导件(74)延长而成的假想线形成在切断转动体(61)的叶片(64)的末端部的外周轨迹圆的切线上,因此能够将落到第一引导件(74)的上表面的谷秆高效地输送到切断转动体(61)。
20.根据技术方案7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6中任一项记载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在脱粒室(10)的左壁设置有向右下方延伸的第二引导件(78),在侧视图中,第二引导件(78)的前端部位于排尘口(13)的前缘部,该排尘口(13)形成在设置于脱粒滚筒(11)的下侧的接收网(12)的后侧,第二引导件(78)的后端部位于排尘口(13)的后缘部,因此能够使脱
粒处理后的谷秆移动到左右方向的中心部,高效地落下到切断转动体(61)的左右方向的中心部。
附图说明
21.图1是联合收割机的主视图。
22.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左视图。
23.图3是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24.图4是脱粒装置的前后方向的纵剖视图。
25.图5是脱粒滚筒的左视图。
26.图6是脱粒装置的谷秆切断部的前后方向的纵剖视图。
27.图7是脱粒装置的左右方向的纵剖视图。
28.标号说明
29.10:脱粒室;11:脱粒滚筒;12:接收网;13:排尘口;20:分选室;60:切断处理室;61:切断转动体;62:旋转轴;64:叶片;70:上壁;70a:第一上壁;70b:第二上壁;71:开口部;74:引导件(第一引导件);78:引导件(第二引导件)。
具体实施方式
30.如图1~3所示,通用联合收割机在机体框架1的下侧设置有在土壤面行驶的由左右一对履带构成的行驶装置2,在机体框架1的前侧设置有收获田间的谷秆的收割前处理装置3,在收割前处理装置3的后方左侧设置有对所收获的谷秆进行脱粒、分选处理的脱粒装置4,在收割前处理装置3的后方右侧设置有操作者搭乘的操纵部5。
31.在操纵部5的下侧设置有内置发动机的发动机室6,在操纵部5的后侧设置有储存脱粒、分选处理后的谷粒的谷粒箱7,在谷粒箱7的后侧设置有将谷粒排出到外部的排出螺旋推运器8。
32.收割前处理装置3由下述部分构成:输送装置3a,其一边使田间的谷秆立起一边向后侧输送谷秆;割刀装置3b,其切断被输送至输送装置3a的后侧下部的谷秆的根部;螺旋推运装置3c,其将被输送至输送装置3a的后侧的谷秆向左侧集中;以及送料室3d,其将集中的谷秆输送到脱粒装置4。
33.如图4所示,脱粒装置4由对谷秆进行脱粒的脱粒室10以及对脱粒后的谷粒进行分选的分选室20形成。
34.在脱粒室10的前后壁架设有对从送料室3d输送来的谷秆进行脱粒的脱粒滚筒11,在脱粒滚筒11的下侧设置有沿脱粒滚筒11的外周下部形成为半圆弧形状的接收网12。另外,脱粒滚筒11的上部由可开闭的脱粒滚筒罩(省略图示)覆盖。
35.在分选室20的上部设置有对从脱粒室10漏下的谷粒进行分选处理的摆动分选装置21,在摆动分选装置21的后部设置有将脱粒处理后的谷秆排出到切断处理室60的逐稿器22。
36.在摆动分选装置21的下部,从前侧依次设置有向摆动分选装置21输送分选风的风选机25、向风选机25的后方变更分选风的送风方向的风割26、将从摆动分选装置21漏下的谷粒输送到谷粒箱7中的第一螺旋27、以及将从摆动分选装置21的后部漏下的附着有枝梗
等的谷粒输送到第二处理室中的第二螺旋28。
37.如图5所示,脱粒滚筒11由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脱粒室10的前后壁的旋转轴30、支承于旋转轴30的前端部的叶轮部40、支承于旋转轴30的叶轮部40的后侧的转动体部50形成。
38.叶轮部40由圆形状的前板41、直径比前板41大的圆形的后板42、以及连结前板41和后板42的外周部的侧板43形成。
39.在侧板43的外周面立设置有上下一对输送螺旋44,该上下一对输送螺旋44将输送到叶轮部40的前部的谷秆输送到叶轮部40的后部。由此,能够将输送到叶轮部40的谷秆高效地输送到转动体部50。
40.在输送螺旋44的前表面,在圆周方向上隔开规定角度地设置有连结侧板43和输送螺旋44的前表面下部的大致三角形状的加强肋45。由此,能够提高输送螺旋44的刚性,能够抑制因从谷秆施加给输送螺旋44的负荷导致输送螺旋44变形。
41.转动体部50由圆筒形状的滚筒51和在滚筒51的外周部沿周向隔开规定间隔地设置的脱粒齿部件52形成。脱粒齿部件52由沿着滚筒5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管形状的支承部53、以及沿前后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地设置于支承部53的多个圆棒形状的脱粒齿54形成。
42.在脱粒齿54上设置有后退角,使得脱粒齿54的齿顶相对于脱粒滚筒11的旋转方向位于基部的上游侧。由此,能够抑制谷秆缠绕于脱粒齿54。另外,在脱粒齿部件52的后端部,代替脱粒齿54而设置有矩形形状的跳出板55。由此,能够高效地将输送到滚筒51的后部的脱粒处理后的谷秆排出到分选室20。
43.如图6、图7所示,在脱粒装置4的后下部设置有切断处理室60和排出引导件80,该切断处理室60将由脱粒滚筒11脱粒处理后的谷秆切碎,该排出引导件80将在切断处理室60切碎后的谷秆排出到田间。
44.在切断处理室60的左右壁架设有将从脱粒滚筒11的后部落下的脱粒处理后的谷秆切碎的切断转动体61。切断转动体61由下述部件形成:旋转轴62,其可自由旋转地支承于切断处理室60的左右壁;旋转体63,其支承于旋转轴62;以及叶片64,其设置于旋转体63的外周部。另外,图6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箭头表示切断转动体61的旋转方向。
45.从旋转轴62的轴心观察,脱粒滚筒11的转动体部50的后端部位于旋转轴62的上方的前侧附近。由此,能够使脱粒处理后的谷秆经由形成在脱粒室10的后部的排尘口13和后述的切断处理室60的上壁70的开口部71高效地落下到切断处理室60,因此能够抑制谷秆在脱粒滚筒11的后部堵塞,能够提高脱粒效率。另外,排尘口13是形成在与脱粒滚筒11的后部相对的接收网12的后端部和脱粒装置4的后壁之间的空间。
46.从旋转轴62的轴心观察,脱粒室10的后壁位于比旋转轴62的上方靠后侧的位置。由此,能够使脱粒处理后的谷秆经由形成在脱粒室10的后部的排尘口13和后述的切断处理室60的上壁70的开口部71高效地落下到切断处理室60,能够抑制谷秆在脱粒滚筒11的后部堵塞,能够提高脱粒效率。
47.在比切断处理室60的左壁向左侧延伸的旋转轴62的左端部,支承有传递发动机的输出旋转的带轮62a。另外,从旋转轴62的轴心观察,叶片64沿周向隔开90度地设置。
48.在切断处理室60的前下部设置有承受台66,该承受台66载置从脱粒滚筒11的后部落下的脱粒处理后的谷秆。另外,在承受台66的前侧设置有定叶片67,该定叶片67与叶片64一起夹着载置在承受台66上的谷秆而将其切碎。
49.承受台66的上部位于叶片64的旋转轨迹的下端部的下方。另外,定叶片67可摆动地支承于架设在切断处理室60的左右壁的支轴68。在切碎谷秆的情况下,从支轴68的轴心观察,定叶片67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而成为立起姿势,在不进行谷秆的切碎的情况下,从支轴68的轴心观察,定叶片67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而被操作成倒伏姿势。
50.切断处理室60的上壁70由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上壁70a以及从第一上壁70a的后端部向后下方倾斜地形成的第二上壁70b形成。另外,从旋转轴62的轴心观察,第一上壁70a的后端部位于旋转轴62的后侧。
51.在第一上壁70a设置有矩形状的开口部71,该开口部71在前后方向具有规定的长度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由此,能够将开口部71与排尘口13同样地利用为将脱粒处理后的谷秆从脱粒滚筒11的后部向切断处理室60排出的排出口,因此,能够抑制谷秆在脱粒滚筒11的后部堵塞,能够提高脱粒效率。另外,能够不设置第一上壁70a而从脱粒室10的后壁的下端部起向后下方倾斜地形成第二上壁70b。由此,能够抑制谷秆在脱粒滚筒11的后部堵塞,能够提高脱粒效率。
52.在第二上壁70b的前表面设置有矩形状的引导件(第一引导件)74,该引导件74在前后方向具有规定的长度且沿左右方向延伸。从旋转轴62的轴心观察,引导件74设置成从固定于第二上壁70b的后部起向前下方倾斜。由此,能够防止从脱粒滚筒11的后部落下到切断处理室60的谷秆被切断转动体61弹起而返回到摆动分选装置21。
53.从旋转轴62的轴心观察,优选为,使引导件74的前端部比脱粒室10的后壁靠前侧,且比脱粒滚筒11的转动体部的后端部以及切断转动体61的旋转轴62靠前侧。由此,能够进一步防止从脱粒滚筒11的后部落下到切断处理室60的谷秆被切断转动体61弹起而返回到摆动分选装置21。另外,使引导件74的后端部比脱粒室10的后壁靠后侧。
54.从旋转轴62的轴心观察,使引导件74的前低后高的倾斜角度设置为使从引导件74延长出的假想线与切断转动体61的叶片64的末端部的旋转轨迹相切的角度。由此,能够将从脱粒滚筒11的后部经由开口部71等落下到引导件74的上表面的谷秆高效地输送到切断转动体61的叶片64,因此能够防止谷秆过度地堆积在引导件74的上表面。
55.在后视图中,优选为,将位于脱粒滚筒11的旋转轴30的左侧的引导件74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形成得比位于脱粒滚筒11的旋转轴30的右侧的引导件74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短。由此,能够利用切断转动体61的叶片64将从脱粒滚筒11的后部的左侧大量落下的谷秆自引导件74高效地输送。
56.在引导件74的下部设置有矩形状的支承部件75,该支承部件75在前后方向具有规定的长度且沿左右方向延伸。从旋转轴62的轴心观察,支承部件75设置成从固定于第二上壁70b的后部起朝向引导件74的下部而向前上方倾斜。由此,能够防止引导件74的变形,并且能够防止落下到切断处理室60的谷秆堵塞在引导件74的下方。
57.支承部件75优选由压缩弹簧等具有压缩性的部件形成。由此,在对引导件74施加过度的负荷的情况下,能够增大引导件74的前低后高的倾斜角度而防止引导件74的破损。
58.在切断处理室60的左壁的右表面设置有矩形状的引导件(权利要求中的“第二引导件”)78,该引导件78在前后方向具有规定的长度且沿上下方向延伸。在后视图中,引导件78从固定于左壁的上部起向右下方倾斜地设置。由此,能够将从脱粒滚筒11的后部经由排尘口13等落下到引导件78的右表面的谷秆高效地输送到切断转动体61的左右方向的中心
部,因此能够防止谷秆过度地堆积在引导件78的右表面。
59.在侧视图中,引导件78的前端部位于排尘口13的前缘部,引导件78的后端部位于排尘口13的后缘部。另外,引导件78的下端部位于切断转动体61的叶片64的末端部的旋转轨迹的上端部的上侧。由此,能够将从脱粒滚筒11的后部经由排尘口13等落下到引导件78的右表面的谷秆更有效地输送到切断转动体61的左右方向的中心部。另外,图7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箭头表示脱粒滚筒11的旋转方向。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