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壳组件和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09 22:5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发光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壳组件和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类电子产品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中,为了增大产品的外观表现力以提高竞争力,电子产品的后盖可以设计有图案以及设计有光效变化。然而,在设置发光器件使电子产品的后盖实现光效变化时,对发光器件的保护作用不佳,发光器件自身也会带来一定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壳组件和电子装置。
4.本技术实施方式的壳组件包括壳体和面光源,所述壳体包括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背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用于朝向所述电子装置的内部,所述面光源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所述面光源通过所述壳体向所述第一表面外发出光线。
5.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壳组件,通过将面光源设置在第二表面,使得面光源能够被设置在壳体与电子装置之间,从而壳体可以对面光源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将面光源设置在壳体与电子装置之间还可以对电子装置起到更好的装饰作用,防止面光源通过壳体向第一表面外发出的光线从壳体的两侧漏出。
6.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包括主体和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壳组件,所述壳组件设置在所述主体上。
7.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电子装置中,通过设置有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壳组件,使得电子装置可以对面光源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并避免面光源上电时影响用户使用安全;同时,在壳体被面光源点亮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面光源实现多种点亮效果,从而提升电子装置的外观表现力。
8.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9.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10.图1是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壳体和面光源组成壳组件的平面示意图;
11.图2是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面光源的结构示意图;
12.图3是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3.图4是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面光源的剖面示意图;
14.图5是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面光源包含多个发光层的结构示意图;
15.图6是本技术实施方式中面光源的发光层包含多个发光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16.图7是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壳体和面光源组成壳组件的又一平面示意图;
17.图8是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电子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18.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9.电子装置1000,壳组件100、壳体11、第一表面110、第二表面111、凹槽1110、透光区112、非透光区113、面光源12、基材120、发光层121、发光区域1210、光学胶13、导线14、主体200、厚度范围d。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1.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技术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技术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技术。此外,本技术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技术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22.请参阅图1与图2,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壳组件100,壳组件100包括壳体11和面光源12。其中,壳体11包括第一表面110和第二表面111,第二表面111与第一表面110相背,第二表面111用于朝向电子装置1000(如图8所示)的内部;面光源12设置在第二表面111,面光源12通过壳体11向第一表面110外发出光线。
23.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壳组件100,通过将面光源12设置在第二表面111,使得面光源12能够被设置在壳体11与电子装置1000之间,从而壳体11可以对面光源12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将面光源12设置在壳体11与电子装置1000之间还可以对电子装置1000起到更好的装饰作用,防止面光源12通过壳体11向第一表面110外发出的光线从壳体11的两侧漏出。
24.具体地,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类电子产品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中,为了增大产品的外观表现力以提高竞争力,电子产品的后盖可以设计有图案以及设计有光效变化。然而,在设置发光器件使电子产品的后盖实现光效变化时,对发光器件的保护作用不佳,发光器件自身也会带来一定安全隐患。
25.例如,在使用电致发光(electroluminscent,el)材料作为面光源12时,由于el电致发光技术一般使用高压(大于36v)交流电源驱动,高压交流电源需要在电子装置1000内部加入单独的电源芯片,提高了制造成本,并且高压也会为用户带来安全隐患,特别是el作为发光源时一般设置在壳体11的第一表面110上时,安全隐患大大增加,同时也不利于对面光源12的保护。
2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方式将面光源12设置在朝向电子装置1000的内部的第二表面111上,以起到对面光源12的保护作用,同时提高用户的使用安全性。
27.具体地,电子装置1000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表等电子产品,壳组件100可以对电子装置1000起到一定的支撑、保护作用,同时,壳组件100可以通
过增加有发光的面光源12,通过对面光源12的控制,使得壳组件100可以产生相应的光效,从而对电子装置1000起到装饰作用。
28.壳组件100包括壳体11,壳体11的形状可以为矩形、长方形、长椭圆形等多种规则或不规则形状,壳体11的材料可以包括透明塑料板材,例如聚碳酸酯(pc)板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板材等,也可以是玻璃,从而壳体11可以具有一定的可见光透过率。进一步的,为了使壳组件100的装饰作用更强,可以在壳体11上通过丝网印刷、喷涂有色油墨、或者贴装饰膜等方案,在壳体11上形成有一定样式的图案。
29.壳体11包括第一表面110和第二表面111,第二表面111与第一表面110相背,第二表面111用于朝向电子装置1000的内部,相应的,第一表面110远离电子装置1000的内部。
30.壳组件100还包括面光源12,面光源12可以为led灯珠与扩散膜耦合形成,也可以为el材料,或者可以为有机发光材料和量子点材料等。面光源12设置在第二表面111上,即面光源12设置在电子装置1000内部。由于led灯珠与扩散膜耦合的结构复杂,还容易存在亮度不均、出现光斑等显示问题,el材料又需要额外的电源芯片,那么考虑到电子装置1000的制造成本、轻薄程度、光效显示效果等,面光源12可以优先选用有机发光材料和量子点材料。
31.面光源12设置在第二表面111上,并朝向第一表面110设置,这样面光源12可以向第一表面110外发出光线从而点亮壳体11。特别地,还可以通过对面光源12的进一步控制,例如将面光源12划分出多个发光区,独立控制每个发光区从而使得壳组件100可以产生动态多色发光、叠色发光等丰富的光效,从而丰富电子装置1000的外观。
32.另外,由于面光源12设置在第二表面111上,壳组件100可以包覆面光源12的两侧,避免面光源12在发光时,通过壳体11向第一表面110外发出的光线从壳组件100的两侧漏出,起到对电子装置1000更好的装饰作用。
3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
34.请参阅图1与图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壳体11可以包括透光区112和非透光区113,面光源12可以对应透光区112设置。如此,通过将面光源12对应透光区112设置,使得面光源12发出的光线可以通过透光区112出射至壳体11的第一表面110外,从而点亮电子装置1000。
35.具体地,非透光区113可以是为了电子装置1000的壳体11美观,在壳体11上通过丝网印刷、喷涂油墨或者贴装饰膜等方案形成的一定图案区域,透光区112可以为对应的非图案区域,面光源12对应透光区112设置,从而透光区112可以透过面光源12产生的光线,以让非透光区113与透光区112形成明暗对比以显示出非透光区113的图样。
36.可以理解,非透光区113的透光率需要小于预设值,预设值可以根据实际显示需求来设定,这样,才能够使得在对应透光区112设置的面光源12产生漏光时,非透光区113不会将面光源12漏出的光线透出至第一表面110外以影响图案显示效果。
3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透光区112的可见光透过率可以大于50%。如此,透光区112可以透过设置在第二表面111并对应透光区112设置的面光源12所发出的光线,以将光线透出至第一表面110外,从而实现壳体11的发光显示效果。
38.具体地,壳组件100中的壳体11的主要材料可以是透明塑料板材,包括聚碳酸酯(pc)板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板材等,也可以是透明玻璃,其特点为壳体11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50%。
39.壳体11为了显示美观,包括有通过丝网印刷、喷涂、或者贴装饰膜等方案,形成带有一定图案的非透光区113,非透光区113的可见光透过率低,从而不会将面光源12漏出的光线透过至第一表面110外。对应的,不带有图案,未喷涂油墨等区域为透光区112,透光区112保持壳体11材料原有的透明状态,从而透光区112的可见光透过率可以大于50%,透光区112可以透过设置在第二表面111并对应透光区112设置的面光源12所发出的光线,以将光线透出至第一表面110外,从而实现壳体11的发光显示效果。
40.请参阅图1

图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面光源12可以贴设在第二表面111上,或者,第二表面上111可以开设有凹槽1110,面光源111可以嵌设在凹槽1110中。
41.如此,通过将面光源12贴设在第二表面111上,使得可以将第二表面111与面光源12固定连接,以起到为面光源12隔绝灰尘水汽等污染物的保护作用,同时固定面光源12还可以使其能够发出均匀稳定的光线以点亮壳体11;通过将面光源12嵌设在凹槽1110中,使得壳组件100的结构更加紧凑,从而可以节省电子装置1000的内部空间,增大电子装置1000的空间利用率。
42.具体地,将面光源12贴设第二表面111设置时,可以采用光学胶13将面光源12贴设在第二表面111上,并且,光学胶13需要为透明材质以提供高透光率,从而不影响面光源12经透光区112出射光线至第一表面110外。光学胶13可以有多种类型,例如可以采用合成树脂光学胶13,其具有粘接强度高,耐高低温性好,能在振动、辐射等苛刻条件下工作等特点,具体作为光学元件用的合成树脂透明胶粘剂有不饱和聚酯、环氧胶粘剂、聚氨酯胶、有机硅凝胶、光固化胶等。
43.在第二表面111开设有凹槽1110时,凹槽1110的形状可以与面光源12内的形状匹配一致,另外,凹槽1110的厚度可以与面光源12的整体厚度一致,从而使得面光源12不会凸出与凹槽1110而是与壳体11的第二表面111平齐。
44.这样,通过将面光源12嵌设在凹槽1110中,使得可以节省用于安装固定面光源12的空间,增大电子装置1000的空间利用率,或者说,可以无需设置额外的空间用于安装面光源12,从而可以减小电子装置1000的厚度。
45.请参阅图2与图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面光源12可以包括基材120和发光层121,发光层121可以设置在基材120上。如此,基材120可以为发光层121提供支撑,基材120与发光层121共同形成结构紧凑的面光源12。
46.具体地,基材120可以为柔性基材120,例如基材120可以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碳酸酯(pc)、聚酰亚胺(pi)等。发光层121作为光源,发光层121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发光层121的形状大小与壳体11的透光区112的形状大小匹配,从而可以仅由透光区112透过发光层121发出的光线,以与非透光区113形成明暗对比,在非透光区113形成有图案时对比显示图案形状。在发光层121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发光层121可以为并
列排布也可以为层叠排布。
4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发光层121的材料可以包括有机发光材料和/或量子点材料。如此,可以使得发光层121的发出的光线细腻均匀,从而壳体11的显示效果较好,并且由于有机发光材料和量子点材料的特性,发光层121可以厚度较薄,且可以层叠设置以提供更丰富的光效。
48.具体地,目前在电子装置1000的壳体11上做出多种发光效果的技术中,由于点光源需要设置有一定的距离才能将光线均匀打散,以及需要设置光扩散板以进一步均匀发光亮度,所以发光源一般采用面光源12以减小电子装置1000的厚度。
49.在现有的常用的面光源12结构中,如果使用小型化的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灯珠配合扩散片的结构,需要将led灯珠和扩散片耦合在一起,结构相对比较复杂,并且很容易存在光扩散不均匀导致亮度不均,甚至严重者会有光斑的问题。并且由于扩散片光学结构上不可分割,led灯珠又与其耦合在一起,如果想要实现在不同时刻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线等显示效果,其光学结构会更加复杂。
50.如果使用电致发光(electroluminscent,el)材料,虽然el是一个比较好的柔性面光源12,但是el电致发光技术一般使用高压(大于36v)交流电源驱动,高压交流电源需要在电子装置1000内部加入单独的电源芯片,提高了制造成本,并且高压也会为用户带来安全隐患,特别是el作为发光源时常设置在壳体11的第一表面110上时,安全隐患大大增加。
51.进一步地,el材料一般为颗粒状,粒径在5μm

25μm左右,并且采用丝网印刷的工艺制作而成,因而el材料在发光效果上会给用户带来视觉上的颗粒感,即最终显示效果呈现的较为粗糙不够细腻。另外,发光层121为el材料时透明度较差,且一种el器件智能发出一种颜色的光线,那么在发光层121为多个的情况下为了显示效果只能选择将多个发光层121并列排布,这样便难以通过发光层121的叠层设置实现混合出多种颜色光线的发光效果。并且,即使可以在发光层121为多个的情况下,以并列排布的方式,在不同时刻让不同发光层121发光以实现多色发光效果,但是并列排布限制了壳体11的图案设计,以及增加了电子装置1000横向的尺寸。
52.特别地,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因此,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发光层121的材料可以包括有机发光材料,例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或者量子点材料,例如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qled)。更具体地,有机发光材料包括有机荧光材料、有机磷光材料等,量子点材料包括硒化镉cdse、钙钛矿材料cspbx3、磷化锌inp、硫化铜铟cuins2等。在发光层121为多个的时候,发光层121的材料可以为有机发光材料和量子点材料的组合,也可以为其中的单独一种。
53.这样,oled与qled可以做在柔性透明基材120上,使得发光层121与基材120组合形成的面光源12的透明度较高,并且由于制备方法不同,制得的发光层121的厚度也很薄,从而在发光层121为多个时可以层叠设置,以在不影响电子装置1000厚度、壳体11图案设计等情况下,实现更丰富的发光效果。特别地,在发光层121的材料为有机发光材料和/或量子点材料时,配合发光层121的基材120在产业链中较为成熟的为聚酰亚胺(pi)材料。
54.还需要说明的是,有机发光材料及量子点材料采用低压直流驱动,一般电压范围在5v

10v范围内,可以直接连接到电子装置1000的主板电源上,无需额外增加电源芯片,并
且本方案中将有机发光材料和/或量子点材料形成的发光层121设置在第二表面111上,从而相比设置在第一表面110的el材料大大的提高了用户的使用安全性。
55.请参阅图4与图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发光层121为多个的情况下,多个发光层121可以层叠设置,至少两个发光层121发出的光线颜色不同。
56.如此,将多个发光层121层叠设置可以不限制壳体11的图案样式设计,至少两个发光层121发出的光线颜色不同,使得可以通过控制不同的发光层121在不同时刻发光,以实现多色切换、多色叠加等更丰富的壳体11发光效果。
57.具体地,如上文所述,在发光层121为多个的情况下,由于发光层121的材料可以为oled和/或qled,而oled/qled制得的发光层121一般通过蒸镀/打印等工艺方案制备,膜层超薄,厚度一般在5nm

100nm之间,因而具有一定透明度,从而可以实现在多个发光层121层叠设置的情况下,不影响任意一个发光层121发出的光线的透过率。
58.并且,通过将多个发光层121堆叠,并且至少两个发光层121发出的光线颜色不同,那么可以对每个发光层121进行单独的发光控制,从而可以实现在不同时刻发出不同颜色光线,或者在同一时刻,控制发出不同颜色光线的至少两个发光层121同时发光,以实现不同光线颜色叠加形成新颜色光线等显示效果,从而丰富壳体11的光效,提高电子装置1000的外观表现力。
59.如图4与图5所示,面光源12包含两个层叠设置的发光层121,由靠近基材120至远离基材120的方向,分别为蓝色发光层121a与红色发光层121b,其中蓝色发光层121a与红色发光层121b的发光控制为独立、互不影响的。那么可以当前控制蓝色发光层121a发光,下一时刻控制蓝色发光层121a停止发光,红色发光层121b发光,从而可以实现动态多色发光的显示效果;或者可以是在下一时刻控制蓝色发光层121a保持发光,红色发光层121b发光,此时可以将红光与蓝光叠加,理想情况下可以发出紫色光线,从而实现叠色发光的显示效果。
60.请参阅图6与图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发光层121可以包括并列的多个发光区域1210,多个发光区域1210可以位于同一层上,并且,至少两个发光区域1210发出的光线颜色不同。
61.如此,通过将同一个发光层121划分出多个发光区域1210,并让至少两个发光区域1210发出的光线颜色不同,使得可以控制至少两个发出不同颜色光线的发光区域1210分别发光,以实现多色发光的显示效果。
62.具体地,为了实现动态的多种光学效果,发光层121可以包含多个独立的小尺寸的发光区域1210,或者说,多个发光区域1210并列排布形成一个发光层121。由于发光层121的材料可以为oled和/或qled,上述种类的面光源12相较于传统的led灯珠耦合扩散膜的形式,可以容易地实现多分区的发光。
63.如图6与图7所示,一个发光层121可以包括有四个独立的发光区域1210,由上至下分别为发光区域1210a1、发光区域1210a2、发光区域1210a3与发光区域1210a4,独立代表着任意一个发光区域1210的发光或不发光不影响其他区域的发光或不发光,另外,其中至少两个发光区域1210发出的光线颜色不同。
64.假定发光区域1210a1与发光区域1210a3的发出的光线颜色不同,那么可以当前控制发光区域1210a1发光,下一时刻控制发光区域1210a1停止发光,发光区域1210a3发光,或者可以是在下一时刻控制发光区域1210a1保持发光,发光区域1210a3发光,从而可以实现
交替产生不同颜色光线的显示效果。
65.请参阅图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发光层121的厚度范围d为5nm

100nm。如此,通过将发光层121的厚度范围d保持在较小的范围,使得发光层121的厚度较薄,从而不影响发光层121的透明度,以让多个发光层121可以层叠设置,并且在层叠设置时对壳体11厚度的影响也很小。
66.具体地,如上文所述,在发光层121为多个的情况下,由于发光层121的材料可以为oled和/或qled,而oled/qled制得的发光层121一般通过蒸镀/打印等工艺方案制备,膜层超薄,厚度范围d可以保持在5nm

100nm之间,因而每个发光层121均具有一定的透明度,从而可以实现在多个发光层121层叠设置的情况下,不影响任意一个发光层121发出的光线的透过率。同时,及时多个发光层121层叠设置,总厚度也不会过大,对壳体11的厚度影响较小,利于电子装置1000的轻薄化。
6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发光层121的透过率可以大于50%。如此,保证发光层121具有一定的通过率,从而在多个发光层121层叠设置时,不影响任意一个发光层121发出的光线透过与其层叠设置的下一个发光层121,从而可以利用发出不同颜色光线的多个发光层121叠加来实现更丰富的光效。
68.具体地,由oled/qled材料制得的发光层121的厚度范围d可以保持在5nm

100nm之间,因而每个发光层121均具有一定的透明度,例如可以做到发光层121的透过率大于50%。这样,在发光层121为多个时,至少两个发光层121发出的光线颜色不同,那么由于在多个发光层121层叠设置时,不影响任意一个发光层121发出的光线透过与其层叠设置的下一个发光层121,在发出不同颜色光线的多个发光层121同时发光时,可以实现颜色叠加的显示效果,以及实现不同时刻发出不同颜色光线的多色光显示效果。
69.请参阅图2与图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基材120上可以设置有对应每个发光层121的导线14,每个发光层121的对应的导线14独立设置。如此,可以对每个发光层121进行独立发光控制,以满足在壳体11实现更加丰富多彩的发光效果。
70.具体地,如上文所述,在发光层121为多个的情况下,由于本技术中采用oled/qled材料制成发光层121,那么多个发光层121可以层叠设置在基材120上。基材120上还设置有对应每个发光层121的导线14,导线14通过fpc连接器或者弹片连接等方式,连接到电子装置1000的主板电源上。由于每个发光层121对应的导线14独立设置,那么可以通过主板控制对每根导线14分别通电,以对每个发光层121进行单独的发光控制。
71.如图5所示,面光源12包含两个层叠设置的发光层121,由靠近基材120至远离基材120的方向,分别为蓝色发光层121a与红色发光层121b,其中蓝色发光层121a与红色发光层121b对应的导线14a与导线14b独立连接到主板上。
72.那么可以当前接通导线14a,从而对蓝色发光层121a通电以使其发出蓝光,下一时刻断开导线14a与主板的电连接,以对蓝色发光层121a断电使其停止发光,同时接通导线14b对红色发光层121b通电以使其发出红光,从而可以实现动态多色发光的显示效果;或者可以是在下一时刻保持导线14a的接通状态以让蓝色发光层121a保持发光,同时接通导线14b对红色发光层121b通电以使其发出红光,此时可以将红光与蓝光叠加,理想情况下可以发出紫色光线,从而实现叠色发光的显示效果。
73.请参阅图6与图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基材120上可以设置有对应每个发光区域
1210的导线14,每个发光区域1210的对应的导线14独立设置。如此,可以对每个发光区域1210进行独立发光控制,以满足在壳体11实现更加丰富多彩的发光效果。
74.具体地,如上文所述,同一发光层121上可以包括并列的多个发光区域1210,那么当基材120上设置有对应每个发光区域1210的导线14时,即意味着同一发光层121上可以对应有多根导线14,并且多根导线14之间对应有不同的发光区域1210,或者说,多根导线14之间独立设置、独立控制对应的发光区域1210发光。
75.如图6与图7所示,一个发光层121可以包括有四个独立的发光区域1210,例如发光层121由上至下分别为发光区域1210a1、发光区域1210a2、发光区域1210a3与发光区域1210a4,每个发光区域1210均有独立导线14连接至主板,例如导线14a1、导线14a2、导线14a3和导线14a4对应发光区域1210a1、发光区域1210a2、发光区域1210a3与发光区域1210a4。
76.假定发光区域1210a1与发光区域1210a3的发出的光线颜色不同,那么可以接通导线14a1以对发光区域1210a1通电使其发光,下一时刻可以断开导线14a1与主板的电连接以对发光区域1210a1断电使其停止发光,同时接通导线14a3以对发光区域1210a3通电使其发光,或者,可以在下一时刻保持导线14a1的接通状态使得发光区域1210a1保持发光,同时接通导线14a3使发光区域1210a3通电以使其发光,从而实现交替产生不同的光的显示效果。
77.可以理解,在面光源12包含层叠设置的多个发光层121,并且至少两个发光区划分了多个发光区域1210的情况下,可以在任意一个发光区域1210实现叠色发光的效果。例如控制发光层121a的发光区域1210a1发出红光,同时控制发光层121b的发光区域1210b1发出蓝光,发光区域1210a1与发光区域1210b1对应透明区的同一区域,那么在壳体11上对应透明区的区域可以显示出红蓝光线叠加的叠色发光效果。
7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面光源12的发光效果可以与手机状态关联,实现与用户的交互,从而丰富了面光源12的功能性。
79.具体地,在面光源12包含层叠设置的多个发光层121,和/或,面光源12包含的发光层121上形成有多个发光区域1210的情况下,可以利用面光源12的多色交替发光效果,配合编写的软件程序或者硬件计时,控制面光源12上的多个发光层121以一定的规律交替发光,或者多个发光区域1210以一定的规律交替发光。
80.这样,便可以实现例如随着音乐旋律动态变化的发光效果,又例如随着电子设备充电动态变化的发光效果,又例如通过对接收不同消息时显示不同的发光效果以实现来电/信息提醒效果。
81.请参阅图8,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装置1000,电子装置1000包括主体200和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的壳组件100,其中,壳组件100设置在主体200上。
82.具体地,电子装置1000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表等电子产品,主体200可以起到支撑电子装置1000的作用,壳组件100可以为电子装置1000的后盖,例如为智能手机的电池后盖,壳组件100设置在主体200上,可以起到保护主体200的作用,以及使得电子装置1000的外观更为美观。
83.并且,在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电子装置1000中,由于设置有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的壳组件100,那么电子装置1000与壳体11均可以对面光源12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并避免面光源12在上电发光时影响用户使用安全;同时,在壳体11被面光源12点亮的过程中,可以通
过控制面光源12中的发光层121或者发光层121中的发光区域1210分别发光,以实现分区发光、多色切换发光、叠色发光灯多种壳体11发光效果,从而提升电子装置1000的外观表现力。
84.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某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所述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85.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