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具有双活塞的振动器的制作方法

2021-11-09 20:4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振动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双活塞的振动器。


背景技术:

2.气动振动器是一种常见的振动器,主要利用空气压缩机排出的高压气体通过气管接入产品进气口,当气体推动活塞上行,活塞上气室内气体受到挤压,受挤压的气体通过排气孔排出;当活塞上行至终点时,气体通过槽和气道自动切换通气方向,使气体进入活塞上气室;高压气体推压活塞下行至终点第一次循环结束,第二次循环开始,依次不断的往复循环使振动器产生平动和晃动,从而产生振动力。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气动振动器一般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单个活塞,单个活塞在高压气动的作用下在壳体内上下滑移,使振动器产生振动力,但是单个活塞的最大振动力方向单一。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双活塞的振动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双活塞的振动器,包括缸体,并在所述缸体的两端设有用于密封所述缸体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缸体的内部设有两个彼此不相通的行程腔以及两个彼此不相通的常压腔;所述常压腔与所述行程腔连接连通,并在所述常压腔与所述行程腔之间还设有高压腔,所述高压腔与设置在所述缸体内部的气源通道连接连通;所述行程腔内设有活塞,所述活塞上设有用于所述行程腔与所述常压腔连通或所述行程腔与所述高压腔连通的气道;所述行程腔通过所述气道与所述高压腔、所述常压腔来回连通转换,实现所述行程腔内压强变化,使所述行程腔内活塞环面与所述高压腔内活塞环面之间形成压力差值变化,带动所述活塞在所述缸体内做活塞运动。
5.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活塞包括一体制成的第一圆柱端和第二圆柱端,所述第一圆柱端与所述第二圆柱端的连接处设有内凹的环形槽。
6.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气道贯穿所述第一圆柱端向所述第二圆柱端的内部延伸,并与设置在所述第二圆柱端上的第一气孔、第二气孔连接连通,其中所述第一气孔与所述第二气孔的横截面均为十字状,并分别与所述气道相互垂直。
7.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气道的中轴线与所述第一气孔、第二气孔的中轴线相互垂直,其中第一气孔、第二气孔之间的距离与所述高压腔和所述常压腔距离之和的比值为d/(d r1 r2),其中d指所述第一气孔、第二气孔中轴线之间的距离,r1指所述第一气孔的半径,r2指所述第一气孔的半径。
8.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圆柱端的长度大于所述高压腔与所述常压腔的长度之和;所述常压腔上还设有用于气体排出的通气孔。
9.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部件上设有用于与外界气源螺纹连接的内螺纹孔,并通过所述内螺纹孔将气源引导至所述气源通道内。
10.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圆柱端与所述第二圆柱端的圆周面上均设有用于留存污垢的环槽,且所述第一圆柱端面向所述第二圆柱端的圆周面上还设有倒角,其中所述倒角的尺寸为1mm*45
°

11.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部件以及所述第二部件上均设有用于将二者固定在所述缸体的沉头孔。
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通过不同的气源通道将气源引入到不同的高压腔内,使得对应腔体内部的活塞同时运动,进一步的提高该装置的振动强度。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发明的主体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14.图2为本发明缸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本发明活塞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6.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17.图5为本发明第一部件的俯视示意图;
18.图6为本发明第一部件的剖视示意图;
19.图7为本发明第二部件的俯视示意图。
20.图中:1、活塞;10、第一圆柱端;11、气道;12、第一气孔;13、第二气孔;14、第二圆柱端;15、环形槽;16、环槽;17、倒角;2、缸体;20、气源通道;22、行程腔;24、常压腔;25、通气孔;26、高压腔;3、第一部件;31、内螺纹孔;32、沉头孔;4、第二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正面”、“上表面”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22.请参阅图1-7,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具有双活塞的振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2,并在所述缸体2的两端设有用于密封所述缸体2的第一部件3和第二部件4;所述缸体2的内部设有两个彼此不相通的行程腔22以及两个彼此不相通的常压腔24;所述常压腔24与所述行程腔22连接连通,并在所述常压腔24与所述行程腔22之间还设有高压腔26,所述高压腔26与设置在所述缸体2内部的气源通道20连接连通;所述行程腔22内设有活塞1,所述活塞1上设有用于所述行程腔22与所述常压腔24连通或所述行程腔22与所述高压腔26连通的气道11;所述行程腔22通过所述气道11与所述高压腔26、所述常压腔24来回连通
转换,实现所述行程腔22内压强变化,使所述行程腔22内活塞1环面与所述高压腔26内活塞1环面之间形成压力差值变化,带动所述活塞1在所述缸体2内做活塞运动。
2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打开气源开关,当压缩气体经其中一个气源通道20进入高压腔26,此时另一个气源通道20关闭;推动活塞1向行程腔22方向做加速运动,当活塞1上的第一气孔12与高压腔26连接连通,第二气孔13被缸体2内表面遮挡,高压腔26内的压缩气体经气道11、第一气孔12进入行程腔22,活塞1向行程腔22方向做减速运动,直至活塞1的速度降为零;活塞1再向常压腔24方向做加速运动,当活塞1向常压腔24方向运行至第一气孔12与高压腔26断开,此时第二气孔13与常压腔24连接连通,行程腔22经气道11、第二气孔13、常压腔24、通气孔25泄压,活塞1在惯性作用下撞上缸体2,振动器完成一次振动冲击过程。
24.如需另一个活塞1振动,通过第一部件3上气路的切换,使压缩气体进入另一气源通道20,与之相对应的另一气源通道20关闭,则其工作原理与上述一致;振动器完成一次反向振动冲击过程。
25.其中,所述活塞1包括一体制成的第一圆柱端10和第二圆柱端14,所述第一圆柱端10与所述第二圆柱端14的连接处设有内凹的环形槽15,由于设置环形槽15,从而使得活塞1可以快速转向,即增加位于高压腔26内部活塞1环面与气源的接触面积,缩短活塞1换向行程的时间,提高了活塞1振动频率。
26.为了进一步的提升活塞1的振动频率,所述气道11贯穿所述第一圆柱端10向所述第二圆柱端14的内部延伸,并与设置在所述第二圆柱端14上的第一气孔12、第二气孔13连接连通,其中所述第一气孔12与所述第二气孔13的横截面均为十字状,并分别与所述气道11相互垂直,通过两个气孔将气源引入行程腔22,带动活塞1向行程腔22做减速移动,当活塞1速度为零后,活塞1再向常压腔24加速运动,通过第一气孔12实现气体对行程腔22内的快速注入,通过第二气孔13实现行程腔22内的气体快速释放,提升活塞1撞击缸体2的频率,带动缸体2产生振动。
27.其中,所述气道11的中轴线与所述第一气孔12、第二气孔13的中轴线相互垂直,其中第一气孔12、第二气孔13之间的距离与所述高压腔26和所述常压腔24距离之和的比值为d/d r1 r2,其中d指所述第一气孔12、第二气孔13中轴线之间的距离,r1指所述第一气孔12的半径,r2指所述第二气孔13的半径,通过该比值可以实现活塞1在速度最大时撞击缸体2,提升该装置的振动强度。
28.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圆柱端14的长度大于所述高压腔26与所述常压腔24的长度之和,避免位于高压腔26内部的活塞1的活塞环面与高压腔26的腔面贴合,导致活塞1振动频率的降低;所述常压腔24上还设有用于气源排出的通气孔25,保证常压腔24与大气连通。
29.为了便于外部气路的接入,所述第一部件3上设有用于与外界气源螺纹连接的内螺纹孔31,并通过所述内螺纹孔31将气源引导至所述气源通道20内。
30.其中,所述第一圆柱端10与所述第二圆柱端14的圆周面上均设有用于留存污垢的环槽16,且所述第一圆柱端10面向所述第二圆柱端14的圆周面上还设有倒角17,其中所述倒角17的尺寸为1mm*45
°
倒角17的设置可以起到减小应力集中,加强活塞1的强度;在装配时还能起到向导作用,在活塞1运动时破坏缸体2的内壁。
31.为了便于两个部件的安装,所述第一部件3以及所述第二部件4上均设有用于将二
者固定在所述缸体2的沉头孔32。
32.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