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实现预制保温架空蒸汽管道内滑动的架设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1-06 07:0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架空蒸汽管道施工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实现预制保温架空蒸汽管道内滑动的架设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保温架空蒸汽管道的工作管内蒸汽温度一般在180℃

350℃之间,工作管的伸缩率大约在2
‰‑4‰
;随着工作管内蒸汽的流动运行,在热胀冷缩作用下,工作管会发生一定程度的伸长或缩短,即架设在混凝土支墩上的保温蒸汽管道相对于混凝土支墩沿自身轴向伸长或缩短。
3.相关行业中,一根保温蒸汽管道外表面通常沿自身轴向裹覆有多段保温层,利用保温层对蒸汽管道与外界环境进行隔离,以减少蒸汽管道工作过程中的热量损失,有效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4.由于保温层不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经工作管反复热胀冷缩多次后,保温层易随工作管一同相对于混凝土支墩运动,使同一根工作管上相邻保温层之间的距离增大,并在工作管轴向上产生多处位置不确定的环形间隙;且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环形间隙越来越大,导致工作管外壳大面积直接暴露在外部环境中,使得蒸汽传输过程中热量损失严重,极大增加能耗,存在待改进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减少蒸汽传输过程中的热量损失、减少能耗,本技术提供一种实现预制保温架空蒸汽管道内滑动的架设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现预制保温架空蒸汽管道内滑动的架设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实现预制保温架空蒸汽管道内滑动的架设结构,包括混凝土支墩、以及固定在混凝土支墩上的保温固定节,所述保温固定节上安装有工作管,所述工作管与保温固定节固定连通;所述工作管外表面沿自身径向由内而外依次套设有保温层和外护管,且所述保温层和外护管固定连接;相邻所述保温固定节相向的一侧分别安装有一根工作管,相邻所述工作管之间通过补偿器连通,且任一所述工作管上的保温层与任意保温固定节相对静止。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工作管上的保温层与保温固定节相对静止,由于保温固定节与混凝土支墩固定,因此,使得保温层相对混凝土支墩静止;当工作管内的温度变化时,工作管发生热胀冷缩,由于保温层与混凝土支墩相对静止,只有工作管沿自身轴向向靠近补偿器的一端伸长或缩短,有效减少裹覆于同一工作管上的相邻保温层之间产生环形空隙的情况发生,从而减少工作管直接暴露在外部环境中的情况发生,进而有效减少蒸汽传输过程中的热量损失,减少能耗。
8.优选的,相邻所述工作管之间设置有对顶支架,所述对顶支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
别抵紧相邻工作管上的保温层相向的端面。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际使用时,对顶支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抵紧相邻工作管上的保温层背离相应保温固定节的端面,使得相应保温层分别抵紧在对应保温固定节上,从而使相应保温层与对应保温固定节相对静止;由于保温固定节与混凝土支墩固定,从而使得保温层与混凝土支墩相对静止;当工作管沿自身轴向向补偿器一端伸长或缩短时,只有工作管在保温层内伸长或缩短,有助于减少因保温层随工作管运动使得相邻保温层段之间产生环形空隙的情况发生,从而减少工作管直接暴露在外部环境中的情况发生,有效减少热量的损失。
10.优选的,相邻所述保温固定节之间设置有端头支架,所述端头支架在相邻工作管相互靠近的端部均设置有一个,任一所述端头支架均焊接于混凝土支墩预埋钢板上,且任一所述端头支架均抵紧相应保温层长度方向背离保温固定节的一端。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一个端头支架固定一根工作管上的保温层,减弱相邻工作管上的保温层之间的联系,减少因一根工作管上的保温层运动致使相邻工作管上的保温层随之运动的情况发生,减少工作管表面出现环形间隙的情况发生,进而有效减少蒸汽管道进行热量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12.优选的,所述保温层的外侧设置有抱箍,所述抱箍焊接于混凝土支墩预埋钢板上,所述抱箍沿工作管长度方向至少设置有一个,且所述抱箍抱紧相应外护管并与相应外护管固定连接。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外护管固定套设于保温层的外侧面,当抱箍抱紧外护管后,将外护管及外护管内侧的保温层与混凝土支墩固定,从而减少工作管沿自身轴向向靠近补偿器一端伸长或缩短时,相邻保温层段之间出现环形间隔的情况发生,进而减少保温蒸汽管道内的热量从环形间隔处大量散失的情况发生。
14.优选的,所述保温层内预埋有拉筋,所述拉筋与保温层固定连接,所述拉筋沿保温层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拉筋靠近保温固定节的一端与对应保温固定节固定连接。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与保温固定节固定的拉筋将保温层固定于保温固定节上,减少保温层随工作管运动的情况发生,从而有效减少相邻保温层段之间出现环形间隔的情况发生。
16.优选的,拉筋长度方向对应任一保温层的位置均成型有节点,节点嵌入保温层并与保温层粘黏固定。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节点用于增加拉筋与相应保温层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拉筋预埋在保温层内的牢固性。
18.优选的,所述拉筋包括圆钢。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圆钢硬度大,韧性佳,使用圆钢作为拉筋,有助于增强拉筋连接保温层与保温固定节、以及相邻保温层之间的连接效果,减少由于拉筋断裂导致对保温层的固定作用失效的情况发生。
20.优选的,相邻所述工作管相互靠近的一端均设置有端头环板,任一所述端头环板均固定于相邻外护管相互靠近的一端,所述拉筋设置于外护管外侧,且所述拉筋的一端与对应保温固定节焊接固定,所述拉筋背离对应保温固定节的一端与端头环板焊接固定。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相邻两段工作管上相互靠近的两段外护管上固定端头
环板,再将拉筋长度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端头环板与相应保温固定节上,从而将外护管内的保温层与相应保温固定节固定,限制保温层沿工作管轴向运动,工作管热胀冷缩时只有自身相对混凝土支墩运动,从而有效减少相邻保温层段之间产生环形间隙的情况发生,进而减少保温管道内热量从环形间隙大量散失的情况发生。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将保温层与对应保温固定节相对静止,使工作管沿自身长度方向伸长或收缩时,只有工作管相对混凝土支墩运动,完成内滑动式保温管道的架设,减少工作管外相邻保温层段之间产生环形间隙的情况发生,进而减少工作管外壳位于大面积裸露在外界环境中,造成大量热量损失的情况发生;2.借助对顶支架将相邻工作管上的保温层分别抵紧在相应保温固定节上,使得任一工作管上的保温层均被夹紧在对顶支架与相应保温固定节之间,从而保持保温层与对应保温固定节之间的相对静止,使保温层不随工作管的伸长或缩短而运动,进而减少相邻保温层段之间出现环形间隙的情况发生;3.利用在保温层内预埋的拉筋,使保温层与对应保温固定节保持相对静止,有效减少工作管伸长或缩短时带动保温层运动的情况发生,进而有效减少相邻保温层段之间产生环形间隙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主要体现该实现预制保温架空蒸汽管道内滑动的架设结构整体结构的轴侧示意图。
2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主要体现保温蒸汽管道层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主要体现对顶支架安装位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6.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1主要体现对顶支架整体结构的轴侧示意图。
27.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2主要体现端头支架安装位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8.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3主要体现抱箍安装位置的轴侧示意图。
29.图7是图6中a部分的放大图,主要用于体现挡杆的成型位置。
30.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4主要体现拉筋安装位置的轴侧示意图。
31.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4主要体现拉筋与保温固定节连接方式的轴侧示意图。
32.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5主要体现拉筋在外护管上安装方式的平面示意图。
33.附图标记:1、混凝土支墩;2、保温固定节;3、工作管;4、补偿器;5、保温层;6、外护管;61、挡杆;62、端头环板;7、对顶支架;71、抵接面;8、端头支架;9、抱箍;10、拉筋;101、节点。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结合附图1

10,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实现预制保温架空蒸汽管道内滑动的架设结构。
36.参照图1和图2,一种实现预制保温架空蒸汽管道内滑动的架设结构,包括呈间隔垒砌的多个混凝土支墩1,任一混凝土支墩1上均固定有用于安装工作管3的保温固定节2,任一保温固定节2位于自身轴向的两端均固定有一根工作管3,相邻保温固定节2之间的两
根工作管3通过补偿器4连通,补偿器4用于吸收或补偿工作管3因热胀冷缩而沿自身轴向产生的长度变化;同时,任一工作管3外表面均包覆有保温层5,且保温层5沿相应工作管3轴向依次设置有多段,任意相邻保温层5之间均相互抵紧;并且,任一保温层5均与保温固定节2保持相对静止;另外,保温层5外侧面固定套设有用于保护工作管3的外护管6,保护工作管3与外护管6固定连接。以下通过五个不同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1:参照图3,一种实现预制保温架空蒸汽管道内滑动的架设结构,包括架设于相邻工作管3之间的对顶支架7,对顶支架7为长条棒状结构,且对顶支架7为钢结构;对顶支架7的长度方向平行于工作管3的轴线方向,且对顶支架7长度方向的两端均成型有抵接面71,对顶支架7绕工作管3轴线在相邻外护管6之间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任一对顶支架7两端的抵接面71分别抵紧对应外护管6端面;且任一对顶支架7均设置于补偿器4的外侧;使用时,任一对顶支架7长度方向两端的相应抵接面71分别抵紧相邻两个工作管3上的保温层5及外护管6相互靠近的端面。
37.参照图4,对顶支架7也可为圆管状结构,对顶支架7套设于补偿器4外侧,且对顶支架7轴向两端的抵接面71分别抵紧相邻两个工作管3上的相应保温层5及外护管6相互靠近的端面。
38.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在相邻两个保温固定节2之间的两根工作管3之间设置对顶支架7,利用对顶支架7长度方向两端的抵接面71将相应工作管3上的保温层5抵紧在相应保温固定节2上,实现工作管3上保温层5与对应保温固定节2之间的相对静止;由于外护管6与保温层5不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工作管3由于热胀冷缩而沿自身轴向伸长或缩短时,对顶支架7始终抵紧在相邻外护管6、相邻保温层5之间,保证保温层5与相应保温固定节2即混凝土支墩1的相对静止,使得只有工作管3相对混凝土支墩1运动,从而实现预制保温架空蒸汽管道内滑动,减少相邻保温层5之间出现环形空隙、并产生大量热量损失的情况发生。
39.实施例2:参照图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任一工作管3轴向背离对应保温固定节2的一端均垒砌有混凝土支墩1,任一混凝土支墩1的预制钢板上均焊接固定有端头支架8,任一端头支架8的上端均伸至相邻工作管3之间,且任一端头支架8靠近相应工作管3的一侧均抵紧相应工作管3上保温层5及外护管6的端部。
40.参照图2的实施原理为:根据工作管3长度的不同,连接两根工作管3所需的补偿器4的长度不尽相同,即相邻工作管3之间的距离不同;当相邻工作管3之间的距离较大时,需要支撑在相邻工作管3之间的对顶支架7较长,质量随之增大;相应的,对顶支架7支撑在相邻工作管3之间的稳定性减低;通过在工作管3轴向背离保温固定节2的一端预先垒砌混凝土支墩1,将端头支架8固定在混凝土支墩1上,并抵紧相应保温层5及外护管6的端部,有助于保证端头支架8对保温层5的稳定抵紧;同时,方便满足不同长度尺寸的工作管3的架设要求,适用性强。
41.实施例3:参照图6和图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任一外护管6轴向的两端均沿自身径向向内成型有挡杆61,且挡杆61绕外护管6轴线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挡杆61用于保证保温层5与外护管6的固定连接,减少保温层5从外护管6内脱出的情况发生。
42.任一外护管6外侧均设置有抱箍9,抱箍9抱紧外护管6;同时,对应抱箍9的位置均预制有混凝土支墩1,抱箍9与混凝土支墩1上的预制钢板焊接固定。为保证工作管3伸长或缩短时抱箍9对外护管6的抱紧作用,抱箍9沿外护管6轴向均匀设置有多个。
43.实施例3的实施原理为:借助挡杆61将保温层5限制于外护管6内,有效减少裹覆于同一根工作管3上的相邻保温层5之间产生环形间隙的情况发生;同时利用固定于混凝土支墩1上的抱箍9抱紧外护管6;使外护管6相对于混凝土支墩1静止,即实现保温层5与混凝土支墩1的相对静止;当工作管3由于热胀冷缩作用沿自身轴向伸长或缩短时,只有工作管3在保温层5内相对于混凝土支墩1运动;工作管3经过反复的热胀冷缩后,环形间隙只可能产生与工作管3轴向的两端;一段时间后,工作人员只需检查相应工作管3的两端,对产生的环形间隙进行修补,修补率较高,且修补作业工时短,有效提升工作人员对保温层5的修补效率。
44.实施例4:参照图8和图9,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保温层5内预埋有拉筋10,拉筋10的长度方向沿工作管3的轴向延伸并贯穿裹覆于同一根工作管3上的所有保温层5,且拉筋10绕工作管3轴线在保温层5内均匀间隔埋设有多条;任一拉筋10均为硬质筋条状结构,本实施例中,拉筋10为圆钢或扁钢等钢材结构,任一拉筋10靠近保温固定节2的一端均与保温固定节2焊接固定,任一拉筋10均与对应保温层5固定连接。
45.同时,拉筋10沿自身长度方向对应任一保温层5的位置均固定有节点101,节点101嵌入保温层5并与保温层5粘黏固定;节点101用于进一步增加拉筋10与对应保温层5之间的摩擦力,减少自身与保温层5之间的相对滑动。
46.实施例4的实施原理为:借助拉筋10将保温层5固定在对应保温固定节2上,使得工作管3沿自身轴向向补偿器4一端伸长或缩短时,只有工作管3相对混凝土支墩1运动,位于同一段工作管3外的多段保温层5与混凝土支墩1不发生相对运动,有效减少工作管3轴向靠近保温固定节2一端出现环形间隙的情况发生;同时,由于相邻保温层5之间紧密连接,拉筋10与位于同一段工作管3上的保温层5均相对固定,有助于减少裹覆于同一根工作管3上的相邻保温层5之间产生环形间隙的情况发生,进而有效减少蒸汽传输过程中热量损失的情况发生。
47.实施例5:参照图10,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实施例4的不同之处在于:任一外护管6轴向靠近补偿器4的一端均沿自身径向向外延伸并形成端头环板62,端头环板62用于将保温层5限制于外护管6与工作管3之间;同时,任一拉筋10长度方向的一端与端头环板62焊接固定,拉筋10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与对应保温固定节2焊接固定。
48.实施例5的实施原理为:通过拉筋10将端头环板62与对应保温固定节2固定连接为一体,限制保温层5沿工作管3轴线移动;将拉筋10设置在外护管6外侧,使得对保温蒸汽管道的架设更加方便,节省保温蒸汽管道架设的成本。
4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