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新型正反转电机切换开关的制作方法

2021-11-06 05:5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正反转电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正反转电机切换开关。


背景技术:

2.电机正反转,代表的是电机顺时针转动和逆时针转动。电机顺时针转动是电机正转,电机逆时针转动是电机反转。电机的正反转在广泛使用,例如行车、木工用的电刨床、台钻、刻丝机、甩干机和车床等。
3.现有的正反转换向电机,其控制电路通常需通过两个接触器或两个控制与保护开关来换接电机三相电源的相序,才能实现电机正反转的换向。
4.但目前正反转电机的控制电路存在以下问题:电器元件多,占据空间大,使得电气柜体积较大;一次线与二次线接点多,安装接线成本高;两路开关联动配合,一致性要求高;同时由于电器件及接线点数量较多,导致容易产生的故障点较多,问题排查难度较大;其中接触器动作时,接触线圈持续得电产生磁力,从而克服弹簧的反作用力而产生的能耗与发热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通过提供一种新型正反转电机切换开关,用以解决或部分解决现有技术中正反转电机控制电路存在的问题。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正反转电机切换开关,包括接线部,所述接线部包括三片接线片一,所述接线片一用以连通三相电源的火线及所述正反转电机,所述接线片一包括静触头、动触头一、动触头二、进线端、出线端一和出线端二,所述静触头与所述进线端连接,所述动触头一一端与所述出线端一通过导线软连接,另一端用以与所述静触头连接,所述动触头二一端与所述出线端二通过所述导线软连接,另一端用以与所述静触头连接。
7.上述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三片所述接线片一的所述进线端、静触头、动触头一、出线端一共同构成一条所述主回路,所述进线端、静触头、动触头二、出线端二共同构成另一条所述主回路两条主回路分别用以连接正反转电机负载的u/v/w和w/v/u,其中当与电机负载u/v/w连接的一条主回路导通、另一条主回路断开时,电机正向运转,当与电机负载w/v/u连接的一条主回路导通、另一条主回路断开时,电机反向运转;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原两个控制开关或接触器来实现正反转电机切换的方式,该新型正反转电机切换开关用一个电气件替代了原两个电气功能件,在保证原正反转切换功能的基础上,缩减了电器件的占用空间,同时精简了电器件之间的连接线,减小故障发生概率及检修难度,同时大幅降低了正反转电机切换开关的制造和使用成本。
8.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本技术可进一步改进,具体如下:
9.在本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线片一还包括外壳,所述静触头、进线端、出线端一和出线端二固接于所述外壳,所述动触头一与所述出线端一连接的一端轴接于所述
外壳,所述动触头一另一端可抵触所述静触头,所述动触头二与所述出线端二连接的一端轴接于所述外壳,所述动触头二另一端可抵触所述静触头。动触头一和动触头二分别通过对应轴转动即可实现动触头一以及动触头二在与静触头连接或空置状态中切换。
10.在本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静触头两端分别设置有触点,所述动触头一和所述动触头二相对设置于所述静触头两端,所述动触头一、动触头二与所述静触头之间设置有灭弧件。灭弧件用以引导排出接触电弧,动触头一与动触头二相对设置,合理布局从而缩小接线片一整体体积。
11.在本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新型正反转电机切换开关还包括控制部和传动机构,所述接线部内的三片所述接线片一并排排列并固接于所述控制部,所述传动机构用以连接所述控制部内的驱动机构与所述接线部内的动触头一、动触头二,所述控制部内的驱动机构通过所述传动机构驱动所述动触头一、动触头二同步转动。动触头一、动触头二同步转动从而确保一条回路连通时,另一条回路断开。
12.在本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多个拨杆一和拨杆二、连接轴一、连接轴二,多个所述拨杆一和拨杆二与所述接线片一一一对应并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拨杆一和所述拨杆二中部分别与所述外壳轴接,所述拨杆一一端与所述动触头一铰接并用以带动所述动触头一转动,所述拨杆二一端与所述动触头二铰接并用以带动所述动触头二转动,所述连接轴一一端横贯所述接线部且插接于所述拨杆一与所述外壳轴接处中部并用以带动所述拨杆一转动,所述连接轴一另一端与所述控制部内的驱动机构连接,所述连接轴二一端横贯所述接线部且插接于所述拨杆二与所述外壳轴接处中部并用以带动所述拨杆二转动,所述连接轴二另一端与所述控制部内的驱动机构连接,所述控制部内的驱动机构用以驱动所述连接轴一、连接轴二同步相对转动从而带动各所述动触头一及动触头二同步转动。同一驱动机构驱动动触头一、动触头二同步动作,省去了多路开关的联动配合,保障两回路切换一致性。
13.在本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拨杆一和拨杆二另一端端部分别设置有双色色标,所述外壳在所述双色色标对应处开设有通孔。通过通孔可直接观测到拨杆一和拨杆二端部的色标颜色,通过不同颜色判定拨杆一和拨杆二的转动位置,从而方便判定接线部当前的接线方式即电机的工作状态。
14.在本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线部还包括接线片二,所述接线片二用以连通所述三相电源的中性线及所述正反转电机,所述接线片二与所述接线片一结构相同。接线片二与接线片一结构相同,从而减少零部件制造开模成本。
15.在本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支撑板、触发组件、切换组件、拨片一和拨片二,所述触发组件包括电磁铁、顶杆、拨块、销轴、连杆,所述切换组件包括转盘、挡片、固定座、连接件、弹片;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v型导向槽,所述电磁铁设置于导向套内,所述顶杆一端设置于所述导向套内且和所述电磁铁之间设置有压簧,所述顶杆另一端与所述拨块一端铰接,所述拨块中部轴接于所述支撑板,所述拨块另一端连接有所述销轴,所述连杆一端与所述销轴铰接,所述连杆另一端设置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位于所述v型导向槽内;所述转盘和挡片同轴轴接于所述支撑板,所述转盘上部设置有限位槽,所述转盘下方设置有缺口,所述导向柱同时位于所述缺口内,所述挡片上端设置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位于所述限位槽内,所述挡片下端底部正向投影部分遮挡所述v型导向槽正向投影且与所述v型
导向槽的内壁存在间隙,所述固定座固定于所述支撑板,所述弹片一端固定于所述支撑板,另一端通过弹簧与所述固定座连接,所述连接件一端铰接于所述转盘,另一端铰接于所述弹片,所述拨片一和所述拨片二一端分别轴接于所述支撑板且分别同轴开设有与所述连接轴一和连接轴二对应的轴孔,所述拨片一和所述拨片二另一端分别设置有腰孔,所述导向柱同时位于所述拨片一和所述拨片二的腰孔内。该驱动机构具有常规和触发驱动两种状态,常规状态下:电磁铁不得电,顶杆在压簧作用下使得拨块设置有销轴的一端保持向上姿态,从而使得导向柱位于v型导向槽其中一端的顶部且挡片下端底部位于v型导向槽中导向柱所在的一端,同时拨片一和拨片二保持不动,与其连接的连接轴一及连接轴二保持不动;触发驱动时:电磁铁短暂得电,克服服压簧弹力致使顶杆收缩,导致拨块转动,使得拨块设置有销轴的一端向下移动,导向柱顺着v型导向槽向下移动,移动过程中抵触挡片下端底部,迫使挡片及转盘小角度转动,导向柱脱离挡片下端底部后位于v型导向槽底部,在弹簧及弹片作用下,转盘带动挡片回归原位,挡片继续部分遮挡该端v型导向槽,导向柱向下移动过程中拨片一和拨片二中的一片保持不动,另一片对应转动,随后电磁铁断电,在压簧作用下顶杆伸长,导致拨块逆向转动,使得拨块设置有销轴的一端向上移动,导向柱顺着v型导向槽向上移动,因为此时前述挡片部分遮挡一端v型导向槽,所以移动过程中导向柱抵触挡片下端底部移动至v型导向槽另一端内并位于v型导向槽另一端的顶部,导向柱在v型导向槽另一端的移动过程中,对应的拨片一和拨片二中的一片对应转动,另一片保持不动,同时导向柱抵触转盘推动转盘转动,转盘带动挡片转动使得挡片下端底部移动并部分遮挡v型导向槽另一端,转盘转动期间连接件会克服弹簧及弹片压力越过临界点,使得弹簧及弹片的弹力驱使转盘朝向相反反向转动,为下次触发驱动做好准备,导向柱移动停止后进入常规状态;由此可见该驱动机构一次触发驱动过程,可以使得拨片一和拨片二同向转动设定角度,满足连接轴一和连接轴二的驱动需求,使得连接轴一和连接轴二转动特定角度并保持,且仅触发驱动过程电磁铁需得电,常规状态下电磁铁无需得电,从而解决了原接触器动作时,接触线圈持续得电发热产生耗能的问题。
16.在本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同时设置有限位孔,所述限位柱同时位于所述限位孔内。防止转盘及挡片过量转动,从而精准定位挡片底部在v型导向槽内的位置。
17.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8.1.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原两个控制开关或接触器来实现正反转电机切换的方式,本新型正反转电机切换开关用一个电器件替代了原两个电器件,大幅缩减了电器件的占用空间,电器布局和电器箱结构被集约化,大幅降低制作与使用成本;
19.2.采用触头锁紧闭合的结构,从而取消了现有开关触头依靠电磁线圈得电持续吸合的工作方式,解决了原接触器动作时,接触线圈持续得电发热产生耗能的问题;
20.3.通过集约化的结构,大幅精简了电器件之间的连接线,使切换线路的成本和故障发生率,以及检修难度得以有效降低,从而大幅降低了维护成本。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
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接线片一内部结构示意图一;
26.图5为接线片一内部结构示意图二;
27.图6为驱动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7为驱动机构的正视结构示意图一;
29.图8为驱动机构的正视结构示意图二;
30.图9为驱动机构的后视结构示意图一;
31.图10为驱动机构的后视结构示意图二;
32.图11为触发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33.其中,100接线片一、101外壳、102静触头、103动触头一、104动触头二、105进线端、106出线端一、107出线端二、108灭弧件、109通孔、200接线片二、2控制部、31拨杆一、32拨杆二、33连接轴一、34连接轴二、4.支撑板、41.v型导向槽、42.限位孔、5.触发组件、51.电磁铁、52.顶杆、53.拨块、54.销轴、55.连杆、551.导向柱、56.导向套、57.压簧、6.切换组件、61.转盘、611.限位槽、62.挡片、621.限位柱、63.固定座、64.连接件、65.弹片、66.弹簧、7.拨片一、71.轴孔、72.腰孔、8.拨片二。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35.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3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外周面”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7.此外,术语“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3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
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实用新型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40.实施例:
41.如图1

5所示,一种新型正反转电机切换开关,包括接线部、控制部2和传动机构;
42.接线部与控制部2固接,接线部用以连通三相电源及正反转电机,接线部包括三片并排排列的接线片一100和一片接线片二200,接线片一100包括外壳101、静触头102、动触头一103、动触头二104、进线端105、出线端一106和出线端二107,静触头102与进线端105固定连接,动触头一103一端与出线端一106通过导线(图中未示出)软连接,另一端用以与静触头102连接,动触头二104一端与出线端二107通过导线(图中未示出)软连接,另一端用以与静触头102连接,静触头102、进线端105、出线端一106和出线端二107固接于外壳101,动触头一103与出线端一106连接的一端轴接于外壳101,动触头二104与出线端二107连接的一端轴接于外壳101,静触头102两端分别设置有触点,动触头一103和动触头二104相对设置于静触头102两端,动触头一103、动触头二104与静触头102之间设置有灭弧件108,进线端105、出线端一106和出线端二107之间相互绝缘;接线片二200用以连通三相电源的中性线及正反转电机,接线片二200与接线片一100结构相同;
43.传动机构包括多个拨杆一31和拨杆二32、连接轴一33、连接轴二34,多个拨杆一31和拨杆二32与接线片一100及接线片二200一一对应并分别设置于外壳101内,拨杆一31和拨杆二32中部分别与外壳101轴接,拨杆一31一端与动触头一103铰接并用以带动动触头一103转动,拨杆二32一端与动触头二104铰接并用以带动动触头二104转动,连接轴一33一端横贯接线部且插接于拨杆一31与外壳101轴接处中部并用以带动拨杆一31转动,连接轴一33另一端与控制部2内的驱动机构连接,连接轴二34一端横贯接线部且插接于拨杆二32与外壳101轴接处中部并用以带动拨杆二32转动,连接轴二34另一端与控制部2内的驱动机构连接,控制部2内的驱动机构通过驱动连接轴一33、连接轴二34同步转动来带动各动触头一103及动触头二104转动。
44.另外,拨杆一31和拨杆二32另一端端部分别设置有双色色标,外壳在双色色标对应处开设有通孔109,通过通孔109可直接观测到拨杆一31和拨杆二32端部的色标颜色,通过不同颜色判定拨杆一31和拨杆二32的转动位置,从而方便判定接线部当前的接线方式以及电机的工作状态。
45.控制部内设置有驱动机构及电路芯片,通过电路芯片发出的信号来控制驱动机构,如图6

11所示,驱动机构包括支撑板4、触发组件5、切换组件6、拨片一7和拨片二8,触发组件5包括电磁铁51、顶杆52、拨块53、销轴54、连杆55,切换组件6包括转盘61、挡片62、固定座63、连接件64、弹片65;支撑板4上开设有v型导向槽41和限位孔42,电磁铁51设置于导向套56内,顶杆52一端设置于导向套56内且和电磁铁51之间设置有压簧57,顶杆52另一端与拨块53一端铰接,拨块53中部轴接于支撑板4,拨块53另一端连接有销轴54,连杆55一端与销轴54铰接,连杆55另一端设置有导向柱551,导向柱551位于v型导向槽41内;转盘61和挡片62同轴轴接于支撑板4,转盘61上部设置有限位槽611,转盘61下方设置有缺口,导向柱
551同时位于缺口内,挡片62上端设置有限位柱621,限位柱621同时位于限位孔42和限位槽611内,挡片62下端底部正向投影部分遮挡v型导向槽41正向投影且与v型导向槽41的内壁存在间隙,固定座63固定于支撑板4,弹片65一端固定于支撑板4,另一端通过弹簧66与固定座63连接,连接件64一端铰接于转盘61,另一端铰接于弹片65,拨片一7和拨片二8一端分别轴接于支撑板4且分别同轴开设有与连接轴一和连接轴二对应的轴孔71,拨片一7和拨片二8另一端分别设置有腰孔72,导向柱551同时位于拨片一7和拨片二8的腰孔72内。
46.该驱动机构具有常规和触发驱动两种状态,常规状态下:电磁铁不得电,顶杆在压簧作用下使得拨块设置有销轴的一端保持向上姿态,从而使得导向柱位于v型导向槽其中一端的顶部且挡片下端底部位于v型导向槽中导向柱所在的一端,同时拨片一和拨片二保持不动,与其连接的连接轴一及连接轴二保持不动;触发驱动时:电磁铁短暂得电,克服服压簧弹力致使顶杆收缩,导致拨块转动,使得拨块设置有销轴的一端向下移动,导向柱顺着v型导向槽向下移动,移动过程中抵触挡片下端底部,迫使挡片及转盘小角度转动,导向柱脱离挡片下端底部后位于v型导向槽底部,在弹簧及弹片作用下,转盘带动挡片回归原位,挡片继续部分遮挡该端v型导向槽,导向柱向下移动过程中拨片一和拨片二中的一片保持不动,另一片对应转动,随后电磁铁断电,在压簧作用下顶杆伸长,导致拨块逆向转动,使得拨块设置有销轴的一端向上移动,导向柱顺着v型导向槽向上移动,因为此时前述挡片部分遮挡一端v型导向槽,所以移动过程中导向柱抵触挡片下端底部移动至v型导向槽另一端内并位于v型导向槽另一端的顶部,导向柱在v型导向槽另一端的移动过程中,对应的拨片一和拨片二中的一片对应转动,另一片保持不动,同时导向柱抵触转盘推动转盘转动,转盘带动挡片转动使得挡片下端底部移动并部分遮挡v型导向槽另一端,转盘转动期间连接件会克服弹簧及弹片压力越过临界点,使得弹簧及弹片的弹力驱使转盘朝向相反反向转动,为下次触发驱动做好准备,导向柱移动停止后进入常规状态;由此可见该驱动机构一次触发驱动过程,可以使得拨片一和拨片二同向转动特定角度,满足连接轴一和连接轴二的驱动需求,使得连接轴一和连接轴二转动特定角度并保持,且仅触发驱动过程电磁铁需得电,常规状态下电磁铁无需得电,从而解决了原接触器动作时,接触线圈持续得电发热产生耗能的问题。
47.其中,三片接线片一的进线端、静触头、动触头一、出线端一共同构成一条主回路,进线端、静触头、动触头二、出线端二共同构成另一条主回路,三片接线片一的进线端分别连接三相电源的l1/l2/l3,其对应的出线端一分别对应连接电机负载u/v/w,其对应的出线端二分别对应连接电机负载w/v/u;如图4中箭头所示,当动触头一连接静触头且动触头二空置时,三相电源l1/l2/l3分别与电机负载u/v/w连通,使得电机正转工作,如图5中箭头所示,当动触头一空置且动触头二连接静触头时,三相电源l1/l2/l3分别与电机负载w/v/u连通,使得电机反转工作。
48.上述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技术效果或优点:
49.1.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原两个控制开关或接触器来实现正反转电机切换的方式,本新型正反转电机切换开关用一个电器件替代了原两个电器件,大幅缩减了电器件的占用空间,电器布局和电器箱结构被集约化,大幅降低制作与使用成本;
50.2.采用触头锁紧闭合的结构,从而取消了现有开关触头依靠电磁线圈得电持续吸合的工作方式,解决了原接触器动作时,接触线圈持续得电发热产生耗能的问题;
51.3.通过集约化的结构,大幅精简了电器件之间的连接线,使切换线路的成本和故障发生率,以及检修难度得以有效降低,从而大幅降低了维护成本。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