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移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06 03:3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移位装置。


背景技术:

2.移位装置主要在室内使用,其可将残障或半瘫痪导致腿脚失能的病患在不同的室内场景中进行移位,以减轻其护理人员在人工移位时的体力负担,并可大幅度降低病患在人工移位过程中造成二次伤害的风险。因此,当病患在使用移位装置时,若能使病患长时间舒适的坐在移位装置上,对于护理人员而言,可以大大的减少其在不同场景间移位的次数,直接减轻了照护的负担,同时也增加了病患的生活品质。
3.目前,市场上的移位装置(例如移位椅)的功能较为单一,通常只具备移位功能,且移位装置与病患接触的部件多为固定部件,例如椅面部与靠背部之前一般为固定角度、椅面部与脚托部之间为固定角度。
4.然而,当病患的身体伸展角度与椅面部、靠背部及脚托部之间的固定角度不同时,病患长时间坐在移位装置上可能会造成身体关节压迫,甚至导致血液循环不良等现象,从而致使病患产生严重心理负担。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针对上述现有移位装置的功能较为单一,且病患长时间使用可能会造成身体关节压迫,甚至血液循环不良等现象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移位装置。
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移位装置,用于病患在室内不同场景的移送;所述移位装置包括移动底座、设于所述移动底座上的坐椅、以及设于所述坐椅上的第一调节组件和第二调节组件;其中:所述坐椅包括椅面部、靠背部和脚托部,所述椅面部位于所述靠背部和脚托部之间,且所述移动底座与所述椅面部相连接;所述第一调节组件位于所述椅面部与所述靠背部之间,并通过驱动所述第一调节组件使所述靠背部相对于所述椅面部旋转;所述第二调节组件位于所述椅面部与所述脚托部之间,并通过驱动所述第二调节组件使所述脚托部相对于所述椅面部旋转。
7.优选地,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包括与所述椅面部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杆和与所述靠背部固定连接的固定座,且所述第一连接杆通过第一枢轴装配到所述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内设有锁紧构件,并通过所述锁紧构件限制所述第一连接杆相对于所述第一枢轴旋转。
8.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杆的装设到所述固定座的端部具有以所述第一枢轴为圆心的凸圆弧形的外周面,且所述凸圆弧形的外周面上具有多个第一轮齿;
9.所述锁紧构件包括卡钩组件,所述锁紧构件通过将卡钩组件嵌入所述第一轮齿限制所述第一连接杆相对于所述第一枢轴旋转。
10.优选地,所述卡钩组件包括第一卡钩、第一弹性件、第二枢轴、第二卡钩、第二弹性件及第三枢轴;所述第一卡钩通过第二枢轴安装在所述固定座上,且所述第一卡钩在所述第一弹性件作用下嵌入所述第一轮齿,并阻止所述第一连接杆绕第一方向转动;所述第二
卡钩通过第三枢轴安装在所述固定座上,且所述第二卡钩在所述第二弹性件作用下嵌入所述第一轮齿,并阻止所述第一连接杆绕第二方向转动;
11.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包括第一操作手柄、第一拉绳、第二操作手柄和第二拉绳,所述第一拉绳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卡钩和第一操作手柄,第二拉绳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二卡钩和第二操作手柄,且所述第一操作手柄通过拉动所述第一拉绳使所述第一卡钩克服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弹性回复力脱离所述第一连接杆的第一轮齿,所述第二操作手柄通过拉动所述第二拉绳使所述第二卡钩克服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弹性回复力脱离所述第一连接杆的第一轮齿。
12.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杆的装设到所述固定座的端部具有以所述第一枢轴为圆心的凸圆弧形的外周面,且所述凸圆弧形的外周面上具有多个第一轮齿;
13.所述锁紧构件包括齿轮座和第三弹性件,所述齿轮座包括与所述凸圆弧形的外周面相对应的凹圆弧形的外周面,且所述凹圆弧形的外周面上具有多个第二轮齿;
14.所述齿轮座以滑动方式装配到所述固定座,且所述第三弹性件装配在所述固定座和齿轮座之间,并通过弹性回复力推动所述齿轮座,使所述第二轮齿与第一轮齿啮合,以限制所述第一连接杆相对于所述第一枢轴旋转;
15.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包括第三操作手柄、第三拉绳,所述第三拉绳的两端分别连接齿轮座和第三操作手柄,且所述第三操作手柄通过拉动所述第三拉绳使所述齿轮座克服所述第三弹性件的弹性回复力移动,并使所述齿轮座的第二轮齿脱离所述第一连接杆的第一轮齿。
16.优选地,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棘轮机构、固定在所述椅面部的连接构件、以及首端与所述连接构件枢接固定的第二连接杆,且所述脚托部固定在所述第二连接杆上,并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杆及连接构件与所述椅面部连接;
17.所述棘轮机构设于所述连接构件与所述第二连接杆之间,并由所述棘轮机构阻止所述第二连接杆朝远离所述椅面部的顶面的方向旋转。
18.优选地,所述棘轮机构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二连接杆的首端的棘轮构件、以及安装在所述连接构件上的棘爪构件和压缩弹簧,且所述压缩弹簧位于所述棘爪构件与所述连接构件之间;
19.所述棘爪构件通过销轴与所述连接构件枢接固定,且所述棘爪构件的爪部在所述压缩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压接到所述棘轮构件上,并在所述第二连接杆朝远离所述椅面部的顶面的方向旋转时,所述棘爪构件的爪部卡接到所述棘轮构件的齿部;
20.所述棘爪构件的爪部的背面为斜面,且在所述第二连接杆朝向所述椅面部的顶面的方向旋转时,所述棘轮构件的齿部抵推所述斜面,以驱动所述棘爪构件挤压所述压缩弹簧,并带动所述爪部脱离所述棘轮构件的齿部。
21.优选地,所述坐椅还包括颈托部,所述颈托部位于所述靠背部远离所述椅面部的一端;所述移位装置包括第三调节组件,所述第三调节组件位于所述颈托部与所述靠背部之间,并通过驱动所述第三调节组件使所述颈托部相对于所述靠背部旋转。
22.优选地,所述第三调节组件包括设于所述颈托部的枢接主体、以及装配到所述靠背部上的两个枢接构件,且所述枢接主体装配在两个所述枢接构件之间,并通过销轴与两个所述枢接构件枢接固定;
23.所述枢接主体的两个侧面分别与两个所述枢接构件的内侧面相贴近;每一所述枢接构件的内侧面设有半圆形突起,所述枢接主体的两个侧面均设有绕所述销轴的中心线分布的多个限位孔,并在所述枢接主体装配到两个所述枢接构件之间时,每一所述枢接构件的内侧面的半圆形突起卡入到所述枢接主体的侧面的一个限位孔内,且所述枢接主体通过绕所述销轴旋转使所述半圆形突起卡入到不同的限位孔内,以调整所述颈托部与所述靠背部之间的角度。
24.优选地,所述移动底座还包括基座和升降装置,且所述基座和坐椅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升降装置的两端,并通过所述升降装置调节所述坐椅相对于所述基座的高度;
25.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升降组件和驱动组件,并通过以第一方式按压所述驱动组件调整所述升降组件内的压强,以驱动所述坐椅上升,通过以第二方式按压所述驱动组件调整所述升降组件内的压强,以驱动所述坐椅下降。
2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位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第一调节组件和第二调节组件,从而可使靠背部及脚托部相对于椅面部旋转,进而调整靠背部及脚托部与椅面部之间的角度,以适配于病患的身体伸展角度,使得病患能够以最舒适的姿势坐在移位装置上,既提高了舒适性,又有效避免病患长时间使用而造成的身体关节压迫,防止了血液循环不良等现象的发生,同时解决病患产生心理负担的问题,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并且,上述移位装置通过设置第一调节组件和第二调节组件,达成了靠背部及脚托部与椅面部之间的角度调整功能,使得上述移位装置的功能更具多样化,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位装置的操作示意图;
28.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位装置的卡钩组件分解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位装置的第一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移位装置的卡钩组件分解的结构示意图;
31.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位装置的第二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位装置的第三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3.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5.如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位装置的操作示意图,该移位装置可应用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例如残障或半瘫痪导致腿脚失能的病患的专用移位椅,用于病患在室内不同场景的移送。
36.本实施例中的移位装置包括移动底座1、坐椅2、第一调节组件3和第二调节组件4,其中坐椅2设于移动底座1上,且第一调节组件3和第二调节组件4设于坐椅2上。上述第一调节组件3和第二调节组件4均可为可驱动机构,具体结构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例如齿轮传动机构、或棘轮结构等等。
37.上述坐椅2包括椅面部21(用于承托病患上身)、靠背部22(用于病患背部倚靠)和脚托部23(用于承托病患下肢),椅面部21位于靠背部22和脚托部23之间,且移动底座1与椅面部21相连接,即坐椅2通过椅面部21装设到移动底座1上。进一步地,第一调节组件3位于椅面部21与靠背部22之间,且靠背部22在第一调节组件3的驱动下做相对于椅面部21的旋转运动,以达成靠背部22与椅面部21之间的角度调整功能。
38.另外,第二调节组件4位于椅面部21与脚托部23之间,且脚托部23在第二调节组件4的驱动下做相对于椅面部21的旋转运动,从而达成脚托部23与椅面部21之间的角度调整功能。
39.优选地,靠背部22通过第一调节组件3固定连接到椅面部21,脚托部23通过第二调节组件4固定连接到一面之间,可简化结构设计。当然,在实际应用中,靠背部22也可通过销轴枢接固定到椅面部21,脚托部23可通过销轴枢接固定到椅面部21,这样有利于提高靠背部22及脚托部23与椅面部21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也可减少第一调节组件3和第二调节组件4的受力,进而降低第一调节组件3和第二调节组件4的连接负担,以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0.上述移位装置通过设置第一调节组件3和第二调节组件4,从而可使靠背部22及脚托部23相对于椅面部21旋转,进而调整靠背部22及脚托部23与椅面部21之间的角度,以适配于病患的身体伸展角度,使得病患能够以最舒适的姿势坐在移位装置上,既提高了舒适性,又有效避免病患长时间使用而造成的身体关节压迫,防止了血液循环不良等现象的发生,同时解决病患产生心理负担的问题,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并且,上述移位装置通过设置第一调节组件3和第二调节组件4,达成了靠背部22及脚托部23与椅面部21之间的角度调整功能,使得上述移位装置的功能更具多样化,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
41.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调节组件3包括第一连接杆31和固定座32(优选由金属材料构成),其中第一连接杆31与椅面部21固定连接,固定座32与靠背部22固定连接,且第一连接杆31通过第一枢轴33装配到固定座32,从而实现靠背部22与椅面部21之间的连接。具体地,固定座32内设有锁紧构件34,该锁紧构件34对应到装设在固定座32上的第一连接杆31,且操作时,可通过锁紧构件34限制第一连接杆31相对于第一枢轴33旋转,从而锁紧第一调节组件3。
42.在实际应用中,锁紧构件34与第一调节组件3的锁紧方式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例如卡接锁紧、插接锁紧等等;锁紧构件34的结构优选根据第一调节组件3的结构设置。
43.实施例1
44.上述第一连接杆31通过其端部与第一枢轴33固定连接,并装设到固定座32,且第一连接杆31装设到固定座32的端部具有朝外侧突起的外周面。具体地,该外周面为以第一枢轴33为圆心的凸圆弧形,且该凸圆弧形的外周面上具有多个第一轮齿311(如图2)。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该第一轮齿311也可与第一连接杆31独立设置,然后第一轮齿311通过装配的方式装设固定在第一连接杆31的端部。
45.进一步地,上述锁紧构件34包括卡钩组件,该卡钩组件与第一轮齿311相适配,且锁紧构件34通过将卡钩组件嵌入第一轮齿311的方式限制第一连接杆31相对于第一枢轴33旋转,进而锁紧第一调节组件3。
46.具体地,上述卡钩组件具体包括第一卡钩341、第一弹性件342、第二枢轴343、第二
卡钩344、第二弹性件345及第三枢轴346,其中第一卡钩341通过第二枢轴343安装在固定座32上,且第一卡钩341在第一弹性件342的作用下嵌入第一轮齿311,并阻止第一连接杆31绕第一方向转动。上述第一弹性件342优选为扭簧,并装配在第一枢轴33上,且扭簧的一端连接到固定座32,扭簧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一卡钩341,从而由扭簧为第一卡钩341提供持续的弹簧力,使得第一卡钩341的钩部能够钩接到第一轮齿311。当然,第一弹性件342也可为压缩弹簧,但这样大大提高了组装操作难度,不利于装配。
47.上述第一卡钩341背向其钩部的一面优选为斜面,这样第一连接杆31绕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时,可由第一卡钩341抵推斜面,使得第一卡钩341挤压第一弹性件342并发生回退,即采用棘轮配合方式,避免第一连接杆31绕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时受第一卡钩341限制,这样有利于降低调节操作难度。
48.另外,第二卡钩344通过第三枢轴346安装在固定座32上,且第二卡钩344在第二弹性件345作用下嵌入第一轮齿311,并阻止第一连接杆31绕第二方向转动。上述第二弹性件345同样优选为扭簧,并装配在第二枢轴343上,且扭簧的一端连接到固定座32,扭簧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二卡钩344,从而由扭簧为第二卡钩344提供持续的弹簧力,使得第二卡钩344的钩部能够钩接到第一轮齿311。
49.并且,第二卡钩344背向其钩部的一面优选为斜面,这样第一连接杆31绕与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时,可由第二卡钩344抵推斜面,使得第二卡钩344挤压第二弹性件345并发生回退,即同样采用棘轮配合方式,避免第一连接杆31绕与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时受第二卡钩344限制,从而配合第一卡钩341,以减少手动操作步骤,提高操作方便性。
50.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反,即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为第二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为第一方向,这样第二卡钩344配合第一卡钩341即可控制第一连接杆31的正向转动和方向转动。当第一卡钩341和第二卡钩344均嵌入到第一轮齿311时,第一连接杆31无法转动,即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受到限制;当打开第一卡钩341时,使第一卡钩341脱离第一轮齿311,第一连接杆31可以绕第一方向转动,进而带动靠背部22绕第一方向旋转以调整与椅面部21之间的角度;当打开第二卡钩344时,使得第二卡钩344脱离第一轮齿311,第二连接杆43可以绕第二方向转动,进而带动靠背部22绕第二方向旋转以调整与椅面部21之间的角度。
51.结合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调节组件3还包括第一操作手柄35、第一拉绳36、第二操作手柄37和第二拉绳,其中第一拉绳36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卡钩341和第一操作手柄35,第二拉绳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二卡钩344和第二操作手柄37,且第一操作手柄35通过拉动第一拉绳36使第一卡钩341克服第一弹性件342的弹性回复力脱离第一连接杆31的第一轮齿311,即打开第一卡钩341,使得靠背部22能够绕第一方向旋转以调整与椅面部21之间的角度。另外,第二操作手柄37通过拉动第二拉绳使第二卡钩344克服第二弹性件345的弹性回复力脱离第一连接杆31的第一轮齿311,即打开第二卡钩344,使得靠背部22能够绕第二方向旋转以调整与椅面部21之间的角度。
52.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操作手柄35和第二操作手柄37优选与用于推动移位装置移动的把手结合,即护理人员通过抓取到把手推动移位装置时,以同时驱动第一操作手柄35和/或第二操作手柄37,同步调整靠背部22与椅面部21之间的角度,大大提高操作方便性,避免护理人员需要弯腰或下蹲才能进行调节。
53.实施例2
54.如图4所示,第一连接杆31通过其端部与第一枢轴33固定连接,并装设到固定座32,且第一连接杆31装设到固定座32的端部具有朝外侧突起的外周面。具体地,该外周面为以第一枢轴33为圆心的凸圆弧形,且该凸圆弧形的外周面上具有多个第一轮齿311。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该第一轮齿311也可与第一连接杆31独立设置,然后第一轮齿311通过装配的方式装设固定在第一连接杆31的端部。
55.上述锁紧构件34包括齿轮座347和第三弹性件348,其中齿轮座347包括呈凹圆弧形的外周面,该凹圆弧形外周面与第一连接杆31的凸圆弧形外周面相对应,且凹圆弧形的外周面上具有多个第二轮齿3471,该第二轮齿3471适配于凸圆弧形外周面的第一轮齿311。
56.进一步地,齿轮座347以滑动方式装配到固定座32,且第三弹性件348装配在固定座32和齿轮座347之间,并通过弹性回复力推动齿轮座347,使第二轮齿3471与第一轮齿311啮合,从而限制第一连接杆31相对于第一枢轴33旋转。
57.此外,第一调节组件3还包括第三操作手柄、第三拉绳,第三拉绳的两端分别连接齿轮座347和第三操作手柄,且第三操作手柄通过拉动第三拉绳使齿轮座347克服第三弹性件348的弹性回复力移动,并使齿轮座347的第二轮齿3471脱离第一连接杆31的第一轮齿311,即操作时,只需驱动第三操作手柄,由第三操作手柄拉动齿轮座347,使得第二轮齿3471脱离第一轮齿311,这样即可调整靠背部22与椅面部21之间的角度。
58.实施例3
59.如图5所示,上述第二调节组件4包括棘轮机构41、连接构件42和第二连接杆43,其中连接构件42固定在椅面部21上,第二连接杆43的首端与连接构件42枢接固定。上述脚托部23固定在第二连接杆43上,从而可通过第二连接杆43及连接构件42与椅面部21连接。
60.并且,棘轮机构41设于连接构件42与第二连接杆43之间,并由棘轮机构41阻止第二连接杆43朝远离椅面部21的顶面的方向旋转(即朝向地面的方向),即可以沿朝向椅面部21的顶面的方向旋转,以调整脚托部23与椅面部21之间的角度,从而将病患脚部抬起,进而适配于病患的最舒适姿势,提高使用的舒适性,减小病患的心理负担。
61.具体地,棘轮机构41包括固定在第二连接杆43的首端的棘轮构件411、以及安装在连接构件42上的棘爪构件412和压缩弹簧413,且压缩弹簧413位于棘爪构件412与连接构件42之间。并且,棘爪构件412通过销轴414与连接构件42枢接固定,且棘爪构件412的爪部在压缩弹簧413的弹力作用下压接到棘轮构件411上,并在第二连接杆43朝远离椅面部21的顶面的方向旋转时,棘爪构件412的爪部卡接到棘轮构件411的齿部,即阻止脚托部23向下转动,保证能够可靠的撑托病患的下肢,避免脚托部23向下旋转致使脚托功能失效。
62.为确保脚托部23能够自由朝向椅面部21的顶面的方向转动,使得棘爪构件412的爪部的背面为斜面,这样在第二连接杆43朝向椅面部21的顶面的方向旋转时,棘轮构件411的齿部可抵推斜面,进而驱动棘爪构件412挤压压缩弹簧413,同时带动爪部脱离棘轮构件411的齿部,避免脚托部23在朝向椅面部21的顶面的方向旋转时受到棘爪构件412的限制。
63.实施例4
64.本实施例的坐椅2还包括颈托部24,颈托部24位于靠背部22远离椅面部21的一端。并且,移位装置包括第三调节组件5,该第三调节组件5位于颈托部24与靠背部22之间,并通过驱动第三调节组件5使颈托部24相对于靠背部22旋转,从而调整颈托部24与靠背部22之
间的角度,进而适配并撑托病患的颈部,避免病患的颈部长时间无支撑而酸痛。
65.结合图6所示,第三调节组件5包括设于颈托部24的枢接主体51、以及装配到靠背部22上的两个枢接构件52,且枢接主体51装配在两个枢接构件52之间,并通过销轴53与两个枢接构件52枢接固定。并且,枢接主体51的两个侧面分别与两个枢接构件52的内侧面相贴近,便于枢接主体51与两个枢接构件52之间的连接,同时避免存在较大间隙而造成晃动及窜动。
66.进一步地,每一枢接构件52的内侧面设有半圆形突起521,枢接主体51的两个侧面均设有绕销轴53的中心线分布的多个限位孔511,并在枢接主体51装配到两个枢接构件52之间时,每一枢接构件52的内侧面的半圆形突起521卡入到枢接主体51的侧面的一个限位孔511内,且枢接主体51通过绕销轴53旋转使半圆形突起521卡入到不同的限位孔511内,以调整颈托部24与靠背部22之间的角度。特别地,由半圆形突起521与限位孔511配合的方式实现卡接固定,结构简单实用,既便于加工,又能实现角度调整功能,具有较高的实用性。操作时,只需较大力量拖动颈托部24即可使得半圆形突起521卡接到相邻的限位孔511,从而完成角度调整操作,操作简单便捷。
67.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移动底座1还包括基座11和升降装置12,且基座11和坐椅2分别固定连接在升降装置12的两端,并通过升降装置12调节坐椅2相对于基座11的高度。上述升降装置12的具体结构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例如为液压机构、气压机构、液压机构配合传动机构、或气压机构配合传动机构等等。
68.具体地,升降装置12包括升降组件121和驱动组件122,且驱动组件122与升降组件121相适配并配合连接。操作时,当以第一方式按压驱动组件122,可调整升降组件121内的压强(例如增大升降组件121内的压强),进而由升降组件121驱动坐椅2上升。当以第二方式按压驱动组件122,可调整升降组件121内的压强(例如减小升降组件121内的压强),由升降组件121驱动坐椅2下降(或同时借助病患的身体重量使得坐椅2下降)。
69.当然,在实际应用中,升降组件121的输出端(具体为远离升降装置12的一端)可与坐椅2直接连接,或通过传动机构与坐椅2固定连接(即由传动机构带动坐椅2升降)。
70.上述第一方式和第二方式的具体实施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例如,第一方式为普通按压,即短暂按压驱动组件122为升降组件121加压;第二方式为预设时间的按压,即持续按压驱动组件122达到预设时间值(例如3秒)时触发升降组件121的复位开关(该复位开关为用于使升降组件121回复原状态的组件,例如通断在升降组件121与外部或其他部件的连通处的弹性减压组件),由此为升降组件121减压。
71.或者,第一方式为普通按压;第二方式为驱动升降组件121达到预设状态(例如达到预设高度),即驱动升降组件121在驱动组件122的驱动下达到预设状态后触发复位开关;例如,在升降组件121的升降部与复位开关之间设置柔性牵拉构件,由升降组件121的升降部上升带动柔性牵拉构件,并在升降部达到预设高度时,柔性牵拉构件牵拉触发复位开关。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第二方式也可采用感应器或计时器来进行设置。
72.上述移位装置通过设置升降组件121和驱动组件122,以按压驱动组件122的方式调整升降组件121内的压强来调节坐椅2高度,实现坐椅2的上升或下降,该结构简单,且病患处于坐椅2上也可以进行高度调节,无需事先调整或帮助病患短暂离开坐椅2,既提高了高度调整的效率,又能大大降低护理人员和病患的体力负担,提高使用的实用性,同时使得
上述移位装置更具市场竞争力。
7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