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颈部按摩仪的制作方法

2021-11-06 03:5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按摩仪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颈部按摩仪。


背景技术:

2.在工作、学习或休闲娱乐等日常活动中,因长期坐姿不当或缺乏运动会使颈部不适,严重者甚至会产生颈椎病,从而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为了缓解颈部不适,市面上推出了各类颈部按摩仪。
3.颈部按摩仪主要是针对颈部后侧即后颈进行按摩,由于颈部按摩仪的体积较小,安装空间有限,传统的颈部按摩仪一般采用相同大小的两个按摩组件对应按摩颈部的后侧,由于按摩范围有限,影响按摩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颈部按摩仪的按摩组件较少的问题,提供一种颈部按摩仪。
5.一种颈部按摩仪,其包括主体支架、至少两第一按摩组件及至少一第二按摩组件;其中:
6.所述主体支架适于颈部佩戴;
7.至少两所述第一按摩组件相互间隔设置于所述主体支架的靠近所述颈部的一侧;单个所述第二按摩组件的按摩接触面积小于单个所述第一按摩组件的按摩接触面积,所述第二按摩组件设置于相邻的所述第一按摩组件之间,且所述第二按摩组件与每一所述第一按摩组件间隔开设置,以占据部分所述主体支架的剩余安装空间。
8.上述的颈部按摩仪中,通过设置少两第一按摩组件和至少一第二按摩组件,一方面增加按摩组件的数量,从而颈部按摩仪的增大按摩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将第一按摩组件的按摩接触面积设置为大于第二按摩组件的按摩接触面积,设置大小不同的第一按摩组件和第二按摩组件,将第二按摩组件设置于第一按摩组件之间,充分占据主体支架的安装空间,从而充分利用主体支架有限的空间,尽可能多地排布更多的按摩组件,增大对颈部的按摩范围,提高按摩效果。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两所述第一按摩组件均包括电极件,所述电极件的总按摩接触面积不小于10cm2。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两所述第一按摩组件均包括电极件,所述电极件用于向人体施加按摩电流,所述电极件的总按摩接触面积不小于10cm2。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按摩组件包括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主体支架。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两所述第一按摩组件均包括电极件,所述第一限位部的朝向所述颈部的一侧开设有限位环槽;所述电极件包括接触面板和凸缘,所述接触面板
用于与颈部皮肤接触,所述凸缘朝向所述第一安装座凸设,且所述凸缘卡设于所述限位环槽。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径沿朝向所述主体支架的方向递增。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按摩组件包括发热件,所述发热件用于加热所述颈部。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按摩组件的按摩面的两端分别沿所述主体支架的宽度方向凸出。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按摩组件包括振动件,所述主体支架佩戴于颈部时,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按摩组件对应颈椎。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支架内开设有容置腔,所述第二按摩组件包括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二安装座开设有通道和安装腔,所述通道分别连通所述安装腔和所述容置腔,所述振动件设置于所述安装腔。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座包括第二限位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主体支架;所述第二限位部设置于靠近所述颈部的一侧,所述安装腔开设于所述第二限位部。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座为弹性结构,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所述通道的内径小于所述安装腔的内径,所述振动件的外径大于所述通道的内径。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座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座和所述主体支架之间的交接部,所述交接部的壁厚小于所述第二安装座的壁厚。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支架包括连接支架和软胶支架,所述连接支架和所述软胶支架围合形成所述容置腔,所述连接支架设置于远离所述颈部的一侧,所述软胶支架设置于靠近所述颈部的一侧。
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座为软胶结构,所述第二安装座与所述软胶支架为一体成型结构。
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颈部按摩仪还包括转接板,所述转接板设置于所述主体支架内,每一所述第一按摩组件均电连接所述转接板。
2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按摩组件与所述第二按摩组件的按摩接触面均位于同一弧面上。
2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按摩组件为两个,所述第二按摩组件为三个,所述第一按摩组件与所述第二按摩组件交替间隔设置于所述主体支架的靠近所述颈部的一侧。
2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按摩组件与所述第二按摩组件的间隔距离为3mm~20mm。
附图说明
27.图1为一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图1所示的颈部按摩仪的剖面示意图。
29.图3为图1所示的软胶支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为图1所示的主体支架、第一按摩组件及第二按摩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31.图5为图4所示的软胶支架与第一按摩组件及第二按摩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6为图5所示的软胶支架与第一按摩组件及第二按摩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34.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35.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6.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一种颈部按摩仪,其包括主体支架10、至少两第一按摩组件20及至少一第二按摩组件30;其中:主体支架10用于适于颈部佩戴;至少两第一按摩组件20相互间隔设置于主体支架10的靠近颈部的一侧;单个第二按摩组件30的按摩接触面积小于单个第一按摩组件20的按摩接触面积,第二按摩组件30设置于相邻的第一按摩组件30之间的,且第二按摩组件30与每一第一按摩组件20间隔开设置,以占据主体支架10的剩余安装空间。
37.上述的颈部按摩仪中,通过设置少两第一按摩组件和至少一第二按摩组件,一方面增加按摩组件的数量,从而颈部按摩仪的增大按摩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将第一按摩组件的按摩接触面积设置为大于第二按摩组件的按摩接触面积,设置大小不同的第一按摩组件和第二按摩组件,将第二按摩组件设置于第一按摩组件之间,充分占据主体支架的安装空间,从而充分利用主体支架有限的空间,尽可能多地排布更多的按摩组件,增大对颈部的按摩范围,提高按摩效果。
3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颈部按摩仪,其包括以下实施例的部分结构或全部结构;即,颈部按摩仪包括以下的部分技术特征或全部技术特征。
39.如图1和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颈部按摩仪包括主体支架10、第一按摩组件20和第二按摩组件30,第一按摩组件20和第二按摩组件30分别设置于主体支架10的靠近颈部一侧,以便第一按摩组件20和第二按摩组件30与颈部皮肤接触;主体支架10用于对应颈部的后侧,可以理解,颈部的后侧即人体自然型态下的后颈部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按摩组件20与第二按摩组件30分别具有相异的按摩功能,单个第一按摩组件20的按摩接触面沿主体支架10的宽度方向延伸,单个第一按摩组件20的沿主体支架10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大于单个第二按摩组件30的沿主体支架10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具体地,主体支架10的长度方向为垂直于颈椎的方向,主体支架10的宽度方向为平行于颈椎的方向。第一按摩组件20沿主体支架30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为第一按摩组件20的长度尺寸,第二按摩组件30沿主体支架30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为第二按摩组件30的长度尺寸,即第一按摩组件20的长度尺寸
大于第二按摩组件30的长度尺寸。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单个第一按摩组件20的按摩接触面积大于单个第二按摩组件30的按摩接触面积。单个第一按摩组件20的按摩接触面积大于其正投影对应的主体支架10的面积,即将第一按摩组件20正投影于主体支架10,第一按摩组件20的正投影面积大于其正投影覆盖范围内对应的主体支架10的面积。单个第二按摩组件30的按摩接触面积大于其正投影对应的主体支架10的面积,即将第二按摩组件30正投影于主体支架10,第二按摩组件30的正投影面积大于其正投影覆盖范围内对应的主体支架10的面积。具体地,按摩接触面积是指按摩组件用于与人体皮肤接触的面积。按摩组件只有在保持与人体皮肤接触贴合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按摩的效果。按摩接触面积越大,则对人体的按摩范围越大。根据按摩接触面积的不同,按摩组件对应设置不同按摩功能,以达到最佳的按摩效果。例如,对于弱电流刺激按摩或加热按摩,则相对需要更大的按摩接触面积。否则,较小的按摩接触面积反而会导致局部刺痛不适,即适得其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按摩组件20与第二按摩组件30交替间隔设置。通过将较大面积和较小面积的按摩组件交替设置,充分利用主体支架10的安装空间,增大按摩接触面积,从而增大对人体的按摩范围,提高按摩效果。
40.如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按摩组件30的按摩面在的边缘具有拱起的弧面,按摩面的中部为平面,如此能够使得按摩面的边缘向中部收拢,即第二按摩组件30的按摩面的边缘形成倒角状的避让结构,对与第二按摩组件30相邻的边缘形成避让,从而使第一按摩组件20和第二按摩组件30在设置的间隔距离较近时不会因摆动而发生干涉。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二按摩组件30的按摩面还可以为整个面向远离主体支架10拱起的凸面,形成类似蘑菇头状的避让结构,由此具有较好的避让效果,避开与侧面的第一按摩组件20触碰。
41.如图2和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按摩组件20包括电极件210,电极件210用于向人体施加按摩电流,电极件的总按摩接触面积不小于10cm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按摩组件20的按摩面的两端分别沿主体支架10的宽度方向凸出。具体地,电极件210的两端分别沿主体支架10的宽度方向凸出。这样的设计,即增大了电极件210的按摩接触面积,增大按摩范围,同时又减少了对主体支架10的占用空间,以留出足够的空间安装第二按摩组件30,使所有按摩组件的整体位置排布紧凑有序,增大对颈部的按摩范围。具体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极件210为长圆形结构或椭圆形结构。电极件210长度方向的相对的两侧外周沿主体支架10的宽度方向延伸。这样的设计,尽可能地增大了电极件210的按摩接触面积,增大按摩范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两第一按摩组件20均包括电极件210,电极件210的总按摩接触面积不小于10cm2。可以理解,电极件210的总按摩面积包括每一第一按摩组件的电极件的按摩面积之和。这样的设计,一方面,通过采用电极件210对颈部进行弱电流刺激按摩。另一方面,同时将电极件210与皮肤接触面积设置为大于10cm2,增大对颈部的按摩范围,避免电极件210与皮肤的接触面积过小导致的刺痛不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极件210为金属电极片或导电硅胶片。通过采用片状结构的导体作为电极件210,从而将弱电流传递至人体皮肤,达到刺激按摩的效果。同时,采用片状结构以缩小电极件210的结构体积,使第一按摩组件20整体结构紧凑。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按摩组件30包括振动件310,主体支架10佩戴于颈部时,至少一个第二按摩组件30对应颈椎。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按摩组件30的按摩接触面积小于10cm2。根据质量越大,惯性越大的性
质,通过将第二按摩组件30的按摩接触面积小于10cm2,从而将第二按摩组件30小型化,便于振动件310振动,确保振动效果。
42.需要了解的是,基于颈部的结构,颈部包括颈椎和肌肉,其中大部分的肌肉位于颈椎的两侧,即颈椎的左侧和右侧,极小部分的肌肉位于颈椎处。由于颈椎所在位置的肌肉较少,且由多个较小的椎体连接而成,颈椎对应的皮肤表面凹凸不平,形状不规则,按摩组件不易与此部位对应的颈部皮肤贴合;再加上颈椎所在的面积较小,如若使用电流刺激的方式按摩,一方面,在不贴合的情况会产生针刺感;另一方面,因接触面积较小,局部性地刺激,会加重针刺感的痛感,最终影响按摩效果。如图2和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按摩组件20用于对应颈椎两侧的肌肉,至少一个第二按摩组件30对应颈椎,第一按摩组件20的按摩接触面积不小于10cm2,第二按摩组件30的按摩接触面积小于10cm2;其中,第一按摩组件20包括电极件210,第二按摩组件30包括振动件310。可以理解,即颈椎对应的位置选择振动的方式进行按摩,颈椎两侧的肌肉对应位置采用弱电流刺激的方式进行按摩。这样的设计,根据颈部的结构选择恰当的按摩方式,从而达到最佳的按摩效果。同时,在主体支架10有限的安装空间内,合理的分布第一按摩组件20和第二按摩组件30达到位置以及按摩接触面积,在较大面积的第一按摩组件20之间设置较小面积的第二按摩组件30,充分利用主体支架10的安装空间,增大按摩范围的同时,配置恰当的按摩方式,极大地改善按摩效果。
43.为了进一步丰富颈部按摩仪的按摩功能,如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按摩组件20包括发热件(图未示),发热件用于加热所述颈部。具体地,发热件贴合于电极件210的背离颈部的一侧。通过设置发热件,且通过电极件210导热至颈部,从而达到加热颈部的效果,丰富了第一按摩组件20的按摩功能,满足用户需求。
44.为了方便装配第一按摩组件20和第二按摩组件30,如图2和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主体支架10包括连接支架110和软胶支架120,连接支架110和软胶支架120围合形成容置腔130,连接支架110设置于远离颈部的一侧,软胶支架120设置于靠近颈部的一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第一按摩组件20和每一第二按摩组件30均设置于软胶支架120的靠近颈部的一侧。通过将靠近颈部的一侧设置为软胶支架120,软胶支架120能够根据颈部的粗细发生弹性扩张或收缩,以保持与颈部更贴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软胶支架120为弧形结构。通过采用弧形结构的软胶支架120贴近颈部,使颈部按摩仪与颈部更贴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支架110也为弧形结构。通过将弧形结构的连接支架110和软胶支架120相对拼接围合,使主体支架10整体亦呈弧形结构,从而使颈部按摩仪在使用时与颈部更贴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容置腔130用于安装放置零部件,零部件包括电子元器件等。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软胶支架120通过硅胶一体成型。通过采用具有弹性且亲肤的硅胶材质作为软胶支架120以贴合颈部皮肤,软胶支架120可根据颈部的粗细相应发生弹性形变,即软胶支架120可根据颈部的尺寸围度扩张,以适应不同尺寸的颈部的需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支架110的硬度大于软胶支架120的硬度,使连接支架110具有一定的支撑强度,从而限定主体支架10的主要型态,避免主体支架10扭曲变形以及保护容置腔130内的零部件。
45.为了将第一按摩组件20安装固定于软胶支架120,如图4至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按摩组件20包括第一安装座220,第一安装座220包括第一连接部221和第一限
位部222,第一连接部221的一端连接于第一限位部222,第一连接部221的另一端连接于主体支架10。通过设置第一安装座220将电极件210安装固定于主体支架10。具体地,第一连接部221的另一端连接于软胶支架1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222的朝向颈部的一侧呈敞开结构,以便设置并暴露电极件210,便于电极件210与颈部皮肤直接贴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两第一按摩组件20均包括电极件210,第一安装座220的朝向颈部的一侧开设有限位环槽2221。具体地,第一限位部222的朝向颈部的一侧开设有限位环槽2221;电极件210包括接触面板211和凸缘212,接触面板211用于与颈部皮肤接触,凸缘212朝向第一安装座220凸设,且凸缘212卡设于限位环槽2221。通过设置限位环槽2221,以固定电极件210。为了防止电极件210脱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接触面板211的正投影面积大于其正投影覆盖范围内对应的主体支架10的面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接触面板211的按摩接触面积不小于10cm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极件210胶粘于第一限位部2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极件210的凸缘212粘接于限位环槽2221。具体地,通过在限位环槽2221涂布粘胶,再将电极件210的凸缘212插入限位环槽2221内。待粘胶固化,即可将电极件210稳固设置于限位环槽2221。为了避免电极件210在插入限位环槽2221时将限位环槽2221内的粘胶挤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座220的朝向颈部的一侧还开设有溢胶槽2222。具体地,第一限位部222还开设有溢胶槽2222,溢胶槽2222沿限位环槽2221的内侧相邻环绕设置。当电极件210插入限位环槽2221时,限位环槽2221内的粘胶流向相邻的溢胶槽2222。通过溢胶槽2222盛接溢出的粘胶,从而避免粘胶四处流动而污染第一安装座2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21呈中空结构,第一连接部221分别连通容置腔130和第一限位部222,从而便于电极件210与容置腔130内的电子元器件通过连接线电连接。为了提高第一连接部221的支撑力,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21的外径沿朝向主体支架10的方向递增。通过增大第一连接部221的外径,从而提高第一连接部221的支撑强度,加强对电极件210的支撑稳定性,同时防止第一连接部221受到电极件210的重量而挤压变形。
46.为了将第二按摩组件30安装固定于主体支架10,如图4至图6所示,如图3至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主体支架10内开设有容置腔,第二按摩组件30包括第二安装座320,第二安装座320开设有通道3231和安装腔321,通道3231分别连通安装腔321和容置腔130,振动件310设置于安装腔321。通过设置第二安装座320固定振动件3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安装座320包括第二限位部322和第二连接部323,第二连接部323的一端连接于第二限位部322,第二连接部323的另一端连接于主体支架10;第二限位部322设置于靠近颈部的一侧,安装腔321开设于第二限位部322。具体地,第二连接部323的另一端连接于软胶支架120。通过将安装腔321开设于第二限位部322内,从而安放并限定振动件310的位置,防止振动件310在振动中移位;同时,这样的位置,使振动件310更靠近颈部且远离主体支架10,从而加强对颈部的振感,以及减小振幅对主体支架10内的零部件的影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限位部322的靠近颈部的一侧为封闭结构,第二限位部322的靠近颈部的一侧具有封闭面板32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封闭面板324的正投影面积小于其正投影覆盖范围内对应的主体支架10的面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封闭面板324的按摩接触面积小于10cm2。通过封闭第二限位部322,一方面,防止振动件310从第二限位部322脱出;另一方面,第二按摩组件30通过封闭面板324直接与颈部皮肤接触,当振动件310在第二限位部322内工作振动时,振幅传递至封闭面板324,再通过封闭面板324传递至颈部皮肤。可以理解,封
闭面板324的与颈部皮肤接触的面积即为按摩接触面积。
47.如图2和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主体支架10内开设有容置腔130,第二连接部323开设有通道3231,通道3231分别连通安装腔321和容置腔130。振动件310设置于安装腔321内,振动件310的电气连接线通过通道3231进入主体支架10的容置腔130内,以便实现与容置腔130内的其他电子元器件的电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振动电机的接线端子设置于其背离颈部的端面,该端面对应通道3231,从而方便接线,连接线直接穿过通道3231进入容置腔130内,避免绕线。
48.如图2、图4和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安装座320为弹性结构,第二连接部323的通道3231的内径小于安装腔321的内径,振动件310的外径大于通道3231的内径。具体地,第二安装座320为弹性结构,第二安装座320具有一定的拉伸强度,通过拉伸第二安装座320的第二连接部323,第二连接部323发生弹性形变而扩张,从而将振动件310穿过第二连接部323的通道3231,再进一步进入第二限位部322的安装腔321内。松开第二连接部323后,第二连接部323恢复至初始状态,通道3231的内径小于安装腔321的内径,从而避免振动件310从第二连接部323脱出。这样的设计,精简结构,减少了零件装配,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通过弹性结构的设计,缓解振动件310的振动幅度,还可以确保振动件310有足够的弹性空间发生振动,降低阻力,从而减小噪音。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振动件310的外径与安装腔321的内径相适应。这样的设计,进一步限定振动件310的活动范围,避免振动件310在安装腔321内甩动而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和电路的可靠性。
49.如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安装座320为软胶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安装座320采用硅胶一体成型。通过选用具有弹性的硅胶,一体成型制得第二安装座320,使第二安装座320亲肤柔软具有弹性,提高接触时的舒适性;同时一体结构可以避免受到振动件310的长期影响而导致第二安装座320移位或松脱,确保第二按摩组件3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且能提高装配效率。
50.为了使第二按摩组件30适应颈椎凹凸不平的结构,以尽可能地确保第二按摩组件30与颈部皮肤保持良好的接触,如图3和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安装座320还包括连接于第二安装座320的第二连接部323和软胶支架120之间的交接部325,交接部325的壁厚小于第二连接部323的壁厚。具体地,交接部325位于第二连接部323的靠近软胶支架120的末端,通过设置交接部325,相当于局部减薄第二连接部323末端的壁厚,从而降低局部的支撑强度。可以理解,通过减薄第二连接部323与软胶支架120交界处即交接部325的壁厚,使该交界处的局部支撑强度降低,使第二安装座320无法在振动时稳固立定于软胶支架120,从而使第二安装座320随振动件310的振动而摇摆甩动。这样的设计,一方面,避免第二安装座320长时间固定于同一定点按摩,扩大按摩范围,提升按摩效果;另一方面,受到颈椎本身结构的影响,使第二按摩组件30可以顺利地根据颈椎的形态而移位。
51.如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安装座320为软胶结构,第二安装座320与软胶支架120为一体成型结构。可以理解,第二安装座320包含交接部325在内,与软胶支架120为一体成型结构。通过一体成型的结构,减少装配工序,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避免受到振动件310的长期影响而导致第二安装座320移位或松脱,确保第二按摩组件3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52.为了进一步增大按摩范围并合理分布各按摩组件,如图1和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
实施例中,第一按摩组件20为两个,第二按摩组件30为三个,第一按摩组件20与第二按摩组件30交替间隔设置于主体支架10的靠近颈部的一侧,其中一个第二按摩组件30对应后颈的中部,即对应按摩颈椎。具体地,其中一个第二按摩组件30对应后颈的中部,在该第二按摩组件30的两侧分别间隔设置第一按摩组件20,以对应颈椎两侧的肌肉;再将剩余的两个第二按摩组件30设置于第一按摩组件20的远离颈椎的一侧,以确保对后颈的边缘进行按摩。这样的设计,通过将大小不同的第一按摩组件20和第二按摩组件30交替设置,充分利用主体支架10的安装位置,增大按摩范围;将不同按摩功能的按摩组件交替设置在对应颈部的恰当位置,根据颈部结构合理分配,达到符合颈部结构的最佳按摩效果。为了使第一按摩组件20与第二按摩组件30均与皮肤保持贴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按摩组件20与第二按摩组件30的按摩接触面均位于同一弧面上。具体地,根据颈部的弧度,通过控制第一连接柱的长度和第二连接柱的长度,从而使第一限位部222的端面和第二限位部322的端面位于同一弧面。第一限位部222的端面和第二限位部322的端面均为靠近颈部的面,即按摩接触面。可以理解,按摩接触面的表面积即按摩接触面积。为了避免第一按摩组件与第二按摩组件相互干扰,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按摩组件与第二按摩组件的间隔距离为3mm~20mm。具体地,第一限位部222的外周与相邻的第二限位部的外周间隔距离为3mm~20mm。通过设定间隔距离,从而避免第一按摩组件和第二按摩组件过于靠近,防止相互干扰;同时避免二者距离过远而浪费安装空间。
53.随着按摩组件数量的增多,为了提高支撑强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的第一按摩组件与第二按摩组件之间的软胶支架的局部壁厚大于软胶支架其他部位的壁厚。这样的设计,提高了软胶支架的局部支撑强度,避免软胶支架受重而变形。尤其是当第一按摩组件和第二按摩组件同时工作时,受到第二按摩组件的振动影响,极有可能影响第一按摩组件的电极件与皮肤的贴合度。通过增加软胶支架的局部壁厚,从而提高软胶支架的局部支撑强度,降低第一按摩组件受到相邻的振动影响,使第一按摩组件保持与皮肤的贴合度,改善按摩体验。
54.当本技术的各按摩组件数量较多,功能丰富时,不可避免地采用了更多的连接线。为了规整线路,如图2、图4和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第一按摩组件20包括柔性电路板230,柔性电路板230集成有电脉冲按摩电路和发热电路,电脉冲按摩电路电连接电极件210,用于控制电极件210产生弱电流刺激颈部;发热电路电连接发热件,用于控制发热件发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颈部按摩仪还包括转接板240,转接板240设置于容置腔130内,每一第一按摩组件20均电连接转接板240。具体地,转接板240设置于连接支架110。由于连接支架110的硬度较大,从而可以支撑固定转接板240。转接板240具有接线端子,每一第一按摩组件20的柔性电路板230分别插接于转接板240的接线端子,以实现柔性电路板230与转接板240的电连接。本实施中,通过转接板240集合每一第一按摩组件20,方便集中控制第一按摩组件20工作。同时,通过设置转接板240,可以缩短和规整线路,避免线路混乱。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电脉冲按摩电路和发热电路均可直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电子元器件实现,在此不做赘述。
55.如图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第一按摩组件20的数量为多个时,每一第一按摩组件20相互独立。多个第一按摩组件20可以同时工作,或单点独立工作,或跳跃式工作,即类似跑马灯式依序工作。同理,当第二按摩组件30的数量为多个时,每一第二按摩组
件30相互独立。多个第二按摩组件30可以同时工作,或轮流工作,或跳跃式工作,即类似跑马灯式依序工作。这样的设计,使颈部按摩仪可以实现多种手法的模拟,提升按摩效果。
5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电极件210、发热件和振动件310的功能均可直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电子元器件实现,在此不做赘述。
57.为了使主体支架10在使用时固定于颈部,如图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颈部按摩仪还包括两个夹臂,每一夹臂分别对应连接主体支架10的一端。夹臂用于对应颈部的侧面,即颈部的左侧和右侧。两个夹臂与主体支架10装配后形成弧形结构,即本技术的颈部按摩仪的整体外轮廓为弧形结构,本技术的颈部按摩仪在使用时沿颈部环绕设置,两个夹臂稳固夹持于颈部的两侧,使主体支架10更好地与颈部贴合。
5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本技术的颈部按摩仪不仅限于用于颈部按摩,亦可用于腿部或手臂等具有弧度的部位的按摩,即本技术的主题名称并不限定本技术方案的应用范围。
59.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其它实施例还包括,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相互组合所形成的、能够实施的颈部按摩仪。
60.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61.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