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可一体拆卸的瓣膜夹输送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11-06 03:4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一体拆卸的瓣膜夹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2.二尖瓣解剖结构复杂,包含瓣叶、瓣环、腱索与乳头肌,分别对左、右心室功能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任何影响到瓣叶、瓣环、腱索、乳头肌和左心室的结构完整和功能正常的疾病都可能导致严重的二尖瓣关闭不全(mitral regurgitation,mr),可引起左心室衰竭、肺动脉高压、心房颤动、脑卒中和死亡。根据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在大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发病率占首位的瓣膜病类型是二尖瓣反流。目前,我国虽然还没有权威性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来临,我国二尖瓣反流患者的数量之庞大是毋庸置疑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可分退行性mr和功能性mr,退行性mr是由瓣叶、瓣环、腱索和乳头肌的1项或以上发生病理学改变引起;功能性mr通常为左心室功能异常,例如瓣环扩大,但二尖瓣瓣膜通常是正常的。
3.目前,mr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药物治疗只能改善患者症状,不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外科手术主要是瓣膜修复术或瓣膜置换术,被公认为是二尖瓣反流的首选治疗方法,已被证实能缓解患者的症状及延长其寿命。然而对于很多高龄合并多系统疾病的高危患者,手术风险高,生存获益少,根据欧洲数据显示,此类患者的外科手术成功率仅50%,重度功能性mr患者的外科手术成功率更是低至16%。因此,经导管介入二尖瓣修复及置换理论上可使失去外科手术机会的高危患者获益。介入治疗是将人工植入物在体外装载至输送系统上,沿血管路径或穿刺心尖送达二尖瓣瓣环处,然后释放并固定以完全或部分替代自体瓣膜的功能。当前,二尖瓣介入治疗已成为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众多产品均在研发中。但因二尖瓣本身及周边结构复杂等问题,二尖瓣介入器械的发展面临许多特殊困难。
4.专利201280044346.0提供一种固定组织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提供可植入固定装置,其包括一对固定元件,每个固定元件具有第一端部、与第一端部相对的自由端部和位于第一端部和自由端部之间以结合组织的扣接表面,第一端部可动地联接在一起,使得固定元件能够在闭合位置和第一打开位置之间运动,在闭合位置,扣接表面彼此面对,在第一打开位置,扣接表面彼此远离定位,该输送系统与瓣膜夹之间的可拆卸连接结构设计较为复杂,在实际操作时会出现释放困难等情况。
5.专利cn201880066104.9公开了一种可瓣膜夹装置包括间隔件构件,间隔件构件被配置为被布置在位于心脏的第一腔和第二腔之间的天然心脏瓣膜的小叶之间。假体装置进一步包括多个锚定部构件,多个锚定部构件被耦接至间隔件构件并被配置以将小叶捕获在各自的锚定部构件和间隔件构件之间,使得假体装置被保持在小叶之间。当小叶被捕获在锚定部构件和间隔件构件之间时,间隔件构件被配置以提供在第一腔和第二腔之间通过假体装置的流动路径,使得血液可以通过间隔件构件从第二腔反流地流到第一腔;该专利中瓣膜夹被植入到目标位置后,输送系统需要先将内管旋转,使得内管与瓣膜夹上的螺纹脱
离,然后将内管向近端撤离,随后又将可拆卸构件向近端拨动,使其与瓣膜夹分离;其操作步骤较为繁琐,同时,可拆卸构件的结构设计复杂,对装配工艺要求较高,实施难度较大。
6.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的输送系统与瓣膜夹之间的拆卸连接结构设计较为复杂,对装配工艺要求较高,同时复杂的结构进一步使得其操作流程变得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的好处是提供一种可一体拆卸的瓣膜夹输送系统,该瓣膜夹具备以下优点:输送导管在输送瓣膜夹过程中经过下腔静脉、房间隔不会伤害到心脏组织,第一输送管、第二输送管为瓣膜夹在心内运动提供了支撑,在完成瓣叶夹合与锁定后第一输送管、第二输送管与瓣膜夹拆卸分离,减轻瓣膜夹对心脏的负担,使得瓣膜夹能更好地维持瓣叶夹持状态。
8.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9.一种可一体拆卸的瓣膜夹输送系统,包括控制手柄、与控制手柄连接的输送导管、与输送导管连接的瓣膜夹,所述瓣膜夹上设有内管、外连管,所述内管和外连管均设有可拆卸连接机构,所述输送导管包括第一输送管、中控件以及第二输送管,所述第一输送管的远端部分和第二输送管的远端部分均设有与所述可拆卸连接机构相配合的可解脱连接机构,预装时,所述内管上的可拆卸连接机构通过所述中控件与所述第一输送管上的可解脱连接机构连接,为第一拆卸部,所述外连管上的可拆卸连接机构通过所述中控件与所述第二输送管上的可解脱连接机构连接,为第二拆卸部,当所述中控件移离所述第一、第二拆卸部时,所述第一输送管与所述内管,所述第二输送管与所述外连管解脱分离。
10.本发明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一步实现:
1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瓣膜夹还包括衔接件、第一夹合臂、第二夹合臂、第一联动杆和第二联动杆,所述第一夹合臂和第二夹合臂与所述衔接件铰接并被设置在所述外连管的左右两侧,所述衔接件与所述内管连接,所述第一联动杆一端与所述第一夹合臂连接、所述第一联动杆另一端与所述外连管连接,所述第二联动杆一端与所述第二夹合臂连接、所述第二联动杆另一端与所述外连管连接。
1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一拆卸部与所述第二拆卸部发生相对位移时,所述中控件与所述内管的相对位置始终保持不变;当所述第一拆卸部与所述第二拆卸部发生相对位移时,可控制所述瓣膜夹的开闭,而所述中控件与所述内管的相对位置始终保持不变可以保证瓣膜夹在开闭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拆卸部不会被提前拆卸,同时中控件填补了所述第一输送管与所述内管,所述第二输送管与所述外连管之间的空隙,使其整个装置在操作时,结构更稳定。
1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中控件限制所述可拆卸连接机构和所述可解脱连接机构之间的相对径向位移以防止所述可拆卸连接机构与所述可解脱连接机构脱离。
1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可解脱连接机构与所述可拆卸连接机构连接时,第一拆卸部、第二拆卸部的外周面闭合。
1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可拆卸连接机构包括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和倾斜段,所述倾斜段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之间;所述倾斜段可使得所述可拆卸连接机构与所述可解脱连接机构在拆卸分离时更加顺畅,有效避免在拆卸过程中二者之间发生
不必要的勾连,从而导致分离失败。
1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倾斜段包括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与所述内管的中心轴线的夹角在0~90之间。
17.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倾斜面与所述内管的中心轴线的夹角越小,所述可拆卸连接机构与所述可解脱连接机构的拆卸越为顺畅。
1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中控件为管件,所述中控件的壁厚大于或等于所述内管的可拆卸连接机构上第一连接段与第二连接段径向距离的二分之一,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所述内管上的可拆卸连接机构与所述第一输送管上的可解脱连接机构分离时不会出现干涉。
1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可拆卸连接机构与所述可解脱连接机构为中心对称关系,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使得可拆卸连接机构与可解脱连接机构接合时更加紧密,二者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可靠。
2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可解脱连接机构通过所述中控件与所述可拆卸连接机构连接时,所述第一输送管和第二输送管可分别向所述内管和所述外连杆管传递扭矩和推送力。
2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所述输送导管的轴向截面上,所述第一拆卸部和第二拆卸部在同一位置或者不同位置。
22.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可拆卸连接机构与所述可解脱连接机构呈“凹”形、“凸”形、“u”形或其他形状。
23.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内管的可拆卸连接机构自然状态下为外扩状态,所述外连杆的可拆卸连接机构自然状态下为收拢状态。
2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内管包括与衔接件连接的自锁杆和锁定头,所述夹合臂包括长臂和短臂,所述短臂的一端设置有锁定部,操作所述内管轴向移动使所述第一夹合臂的长臂和第二夹合臂的长臂张角变大呈张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夹合臂上的锁定部与所述第二夹合臂上的锁定部部分呈错位配合状态;操作所述内管轴向移动使所述第一夹合臂的长臂和第二夹合臂的长臂张角变小呈闭合状态时,移动所述自锁杆使得所述锁定头与所述锁定部实现配合并锁定。
2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锁定头为支架形自膨胀结构,所述锁定头与所述锁定部配合实现锁定。
26.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自锁杆为实心杆;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增强了内管的强度,避免其瓣膜夹在锁定时,内管上的可拆卸连接机构与第一输送管上的可解脱连接机构之间发生断裂导致锁定失败。
27.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自锁杆可以为中空杆,如此设计可以减轻整个瓣膜夹装置的重量。
2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内管、外连管、中控件、衔接件、夹合臂、联动杆都采用刚性材料制成,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所述中控件、所述外连管轴向运动时,整个植入假体的结构具有良好的支撑性,不会在操作过程中变形,有利于手术操作,另一方面,可保证持久的夹合力,不会产生疲劳等问题。
2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30.1.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发明输送系统在预装时,中控件限制所述可拆卸解脱机构和可解脱连接机构之间的相对径向位移以防止所述可拆卸解脱机构与所述可解脱连接机构脱离,而当操作中控件离开第一拆卸部和第二拆卸部时,可解脱连接机构失去周向位置上的限制,使得第一拆卸部和第二拆卸部被逐次/同步分离,结构设计简单且非常巧妙,仅通过移动中控件即可实现两个连接结构被逐一/同时拆卸;
31.2.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可拆卸连接机构与可解脱连接机构为中心对称关系,使得可拆卸连接机构与可解脱连接机构接合时更加紧密,二者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可靠;
32.3.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发明设有倾斜段,使得可拆卸连接机构与可解脱连接机构在拆卸分离时更加顺畅,有效避免了在拆卸过程中因二者之间发生不必要的勾连或干涉而发生无法正常分离的意外;
33.4.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中第一夹合臂和第二夹合臂的张角变大时,第一夹合臂上的锁定部与第二夹合臂上的锁定部之间错位扣接,不会干涉/影响夹合臂之间的张角大小,有利于捕捉以及夹持瓣叶,当瓣膜夹需要锁定时,内管沿着衔接件轴向朝远端移动直至内管的一端与固定区域完成锁定配合,即完成锁定;利用杠杆原理,使得内管上的锁定头与锁定部之间产生力矩平衡,控制第一夹合臂与第二夹合臂的张角不再增大,达到锁闭的效果,同时,锁定结构为机械锁定,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又不会有疲劳风险,可长久保证其夹闭效果;
34.5.区别于现有技术,当所述第一拆卸部与所述第二拆卸部发生相对位移时,可控制所述瓣膜夹的开闭,而所述中控件与所述内管的相对位置始终保持不变可以保证瓣膜夹在开闭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拆卸部不会被提前拆卸,同时中控件填补了所述第一输送管与所述内管,所述第二输送管与所述外连管之间的空隙,使其整个装置在操作时,结构更稳定,当所述第一拆卸部被分解后,第一输送管能沿着中控件的管路撤出体内。
附图说明
35.图1a~1e为本发明可一体拆卸的瓣膜夹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c~1d为瓣膜夹拆卸部实现拆卸的过程示意图。
36.图2a~2g为本发明可解脱连接机构与可拆卸连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7.图3a~3g为本发明内管的结构示意图。
38.图4a~4f为本发明各机构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和夹合臂的结构示意图。
39.图5a~5b为本发明衔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40.图6a~6h为本发明瓣膜夹一体拆卸的另一实施方式。
41.图7a~7g为本发明输送导管进入心脏的过程示意图。
42.图8a~8c为本发明瓣膜夹在左心房打开的过程示意图。
43.图9a~9h为本发明瓣膜夹运动至最佳捕捉瓣膜位置的过程示意图。
44.附图中各数字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1

夹合臂,11

第一夹合臂,111

第一锁定部,12

第二夹合臂,121

第二锁定部,13-固定区域,14

长臂,15

短臂,2

联动杆,21

第一联动杆,22

第二联动杆,3

衔接件,31

衔接块,311

通孔,312

安装槽,32

衔接耳,4

内管,41

自锁杆,42

锁定头,43

内可拆卸连接机构,5

外连管, 51

外可拆卸连接机构,6

输送
导管,61

第一输送管,62

第二输送管,63

中控件,611

第一可解脱连接机构,621

第二可解脱连接机构,612

第一拆卸部,622

第二拆卸部, 71

第一连接段,72

第二连接段,73

倾斜段,731

倾斜面,8

瓣膜夹。
具体实施方式
45.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46.本发明所述的近端是指接近手术操作者的一端,所述的远端是指远离手术操作者的一端。
47.具体实施例一:
48.一种可一体拆卸的瓣膜夹8及其输送系统,如图1a~1e所示,包括控制手柄、与控制手柄连接的输送导管6、与输送导管6连接的瓣膜夹8,所述瓣膜夹8上设有内管4、外连管5,所述内管4和外连管5均设有可拆卸连接机构,所述输送导管6包括第一输送管61、中控件63以及第二输送管62,所述第一输送管61的远端部分和第二输送管62的远端部分均设有与所述可拆卸连接机构相配合的可解脱连接机构,预装时,所述内管4上的内可拆卸连接机构43通过所述中控件63与所述第一输送管61上的第一可解脱连接机构611连接,为第一拆卸部612,所述外连管5上的外可拆卸连接机构51通过所述中控件63与所述第二输送管62上的第二可解脱连接机构621连接,为第二拆卸部622,当所述中控件63移离所述第一拆卸部612、第二拆卸部622时,所述第一输送管61与所述内管4,所述第二输送管62与所述外连管5解脱分离。
49.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可一体拆卸的瓣膜夹8输送系统各部件的组成和连接方式;
50.本实施例中,如图1b所示,所述瓣膜夹8还包括衔接件3、第一夹合臂11、第二夹合臂12、第一联动杆21和第二联动杆22,所述第一夹合臂11和第二夹合臂12与所述衔接件3铰接并被设置在所述外连管5的左右两侧,所述衔接件3与所述内管4连接,所述第一联动杆21一端与所述第一夹合臂11连接、所述第一联动杆21另一端与所述外连管5连接,所述第二联动杆22一端与所述第二夹合臂12连接、所述第二联动杆22另一端与所述外连管5连接。
51.本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拆卸部612与所述第二拆卸部622发生相对位移时,所述中控件63与所述内管4的相对位置始终保持不变;当所述第一拆卸部612与所述第二拆卸部622发生相对位移时,可控制所述瓣膜夹的开闭,而所述中控件63与所述内管4的相对位置始终保持不变可以保证瓣膜夹在开闭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拆卸部612不会被提前拆卸,同时中控件63填补了所述第一输送管61与所述内管4,所述第二输送管62与所述外连管5之间的空隙,使其整个装置在操作时,结构更稳定。
52.本实施例中,所述中控件63限制所述可拆卸连接机构(指内可拆卸连接机构43和外可拆卸连接机构51)和所述可解脱连接机构(指第一可解脱连接机构611和第二可解脱连接机构621)之间的相对径向位移以防止所述可拆卸连接机构与所述可解脱连接机构脱离;且在所述可解脱连接机构(指第一可解脱连接机构611和第二可解脱连接机构621)与所述可拆卸连接机构(指内可拆卸连接机构43和外可拆卸连接机构51)连接时,所述第一拆卸部612和第二拆卸部622的外周面闭合,如图2a~2e所示。
53.本实施例中,所述可拆卸连接机构(指内可拆卸连接机构43和外可拆卸连接机构
51)包括第一连接段71、第二连接段72和倾斜段73,如图2f所示(图中l为第一连接段71与第二连接段72的径向距离),所述倾斜段73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段71和第二连接段72之间;所述倾斜段73可使得所述可拆卸连接机构(指内可拆卸连接机构43和外可拆卸连接机构51)与所述可解脱连接机构(指第一可解脱连接机构611和第二可解脱连接机构621)在拆卸分离时更加顺畅,有效避免在拆卸过程中二者之间发生不必要的勾连,从而导致分离失败。
54.本实施例中,所述中控件63为管件,所述中控件63的壁厚h大于或等于所述内管4的可拆卸连接机构43上第一连接段与第二连接段径向距离l的二分之一,如图1c所示,避免所述可拆卸连接机构(指内可拆卸连接机构43和外可拆卸连接机构51)与所述可解脱连接机构(指第一可解脱连接机构611和第二可解脱连接机构621)分离时因空间不足而出现干涉。
55.本实施例中,所述倾斜段73包括倾斜面731,所述倾斜面731与所述内管4的中心轴线的夹角在0~90之间,如图2g所示。
56.本实施例中,所述可拆卸连接机构(指内可拆卸连接机构43和外可拆卸连接机构51)与所述可解脱连接机构(指第一可解脱连接机构611和第二可解脱连接机构621)为中心对称关系,如图2e使得所述可拆卸连接机构与所述可解脱连接机构接合时更加紧密,二者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可靠。
57.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拆卸部612位于所述第二拆卸部622的远端,操作所述中控件63朝近端运动,所述第一拆卸部612、第二拆卸部622依次分离,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第一拆卸部612与第二拆卸部622分离时所述可解脱连接机构(指第一可解脱连接机构611和第二可解脱连接机构621)均有足够的分离空间,不会出现所述第一可解脱连接机构611和所述第二可解脱连接机构621相互勾连的情况。
58.本实施例中,所述内管4包括与衔接件3连接的自锁杆41和锁定头42(如图3a所示),所述夹合臂包括长臂14和短臂15(如图4c所示),所述短臂15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锁定部111(如图4d所示),操作所述内管4轴向移动使所述第一夹合臂11的长臂14和第二夹合臂12的长臂14张角变大呈张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夹合臂11上的第一锁定部111与所述第二夹合臂12上的第二锁定部121呈错位配合状态(如图4a和4b所示);操作所述外连管5沿所述内管4轴向移动使所述第一夹合臂11的长臂14和第二夹合臂12的长臂14张角变小呈闭合状态时(如图4e所示),移动所述自锁杆41使得所述锁定头42与所述锁定部(指第一锁定部111和第二锁定部121)实现配合并锁定(如图4f所示);利用杠杆原理,使得锁定头42与锁定部(指第一锁定部111和第二锁定部121)之间产生力矩平衡,控制第一夹合臂11与第二夹合臂12的张角不再增大,达到锁闭的效果,同时,锁定结构为机械锁定,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又不会有疲劳风险,可长久保证其夹闭效果。
59.本实施例中,所述锁定部(指第一锁定部111和第二锁定部121)和所述衔接件3之间形成固定区域13,所述锁定头42进入所述固定区域13并与所述锁定部(指第一锁定部111和第二锁定部121)完成锁定配合。
60.本实施例中,所述锁定头42与所述固定区域13对应设置呈楔形结构或锥形结构或梯形结构或其他形状。
61.本实施例中,所述衔接件3包括衔接块31以及设置在衔接块31上的连接耳32,如图5a和5b所示,所述衔接块31与所述内管4连接,所述连接耳32分别与所述第一夹合臂11和第
二夹合臂12铰接,所述衔接块31上轴向设置有通孔311和安装槽312,所述安装槽312设置在所述通孔311的远端侧,所述通孔311内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内管4的远端侧设有与所述内螺纹配合螺接的外螺纹。
62.本实施例中,所述自锁杆41为实心杆,如图3b所示;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增强了内管4的强度,避免其瓣膜夹8在锁定过程中,内管4上的可拆卸连接机构与第一输送管61上的可解脱连接机构之间发生断裂导致锁定失败。
63.本实施例中,所述锁定头42在轴向方向上的截面呈楔形结构或锥形结构或梯形结构或其他形状,如图3c~3g所示。
64.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
65.1.操作所述瓣膜夹输送导管6从下腔静脉进入心脏,随后操作输送导管6使得所述瓣膜夹穿过房间隔,如图7a~7e所示;继续操作所述输送导管6弯曲使得所述瓣膜夹正对二尖瓣,如图7f~7g所示;
66.2.操作瓣膜输送导管6控制手柄使得外鞘后撤使得瓣膜夹暴露在左心房内,操作控制手柄使得第一夹合臂11和第二夹合臂12张角最大处,如图8a~8c所示;
67.3.操作控制手柄使瓣膜夹穿过二尖瓣,如图9a所示,通过影像判断所述瓣膜夹是否位于最佳瓣膜夹合位置,若为最佳位置,则直接按步骤5进行;若非最佳位置,按步骤4进行;
68.4.操作控制手柄将瓣膜夹拉动至左心房,如图9b~9d所示,所述夹合臂1与所述联动杆2呈钝角符合生理结构,不会伤害心内腱索等组织;操作控制手柄旋转、输送瓣膜夹至最佳瓣膜夹合位置,如图9e~9h所示;
69.5.操作控制手柄使得联动杆2向外连管5收拢,直至瓣叶被夹闭在联动杆2与外连接管5之间;
70.6.操作所述内管4沿着所述衔接件3轴向朝远端移动直至所述锁定头42进入所述固定区域13,实现瓣膜夹的锁定,如图4f所示;
71.7.操作所述中控件63相对所述第一输送管61和第二输送管62向近端移动时,所述可解脱连接机构(指第一可解脱连接机构611和第二可解脱连接机构621)与可拆卸连接机构(指外可拆卸连接机构51和内可拆卸连接机构43)分离,如图1d所示。
72.具体实施例二:
73.在用于二尖瓣瓣膜疾病治疗时,如图1a和1b所示,包括控制手柄、与控制手柄连接的输送导管6、与输送导管6连接的瓣膜夹8,所述瓣膜夹8上设有内管4、外连管5,所述内管4和外连管5均设有可拆卸连接机构,所述输送导管6包括第一输送管61、中控件63以及第二输送管62,所述第一输送管61的远端部分和第二输送管62的远端部分均设有与所述可拆卸连接机构相配合的可解脱连接机构,预装时,所述内管4上的内可拆卸连接机构43通过所述中控件63与所述第一输送管61上的第一可解脱连接机构611连接,为第一拆卸部612,所述外连管5上的外可拆卸连接机构51通过所述中控件63与所述第二输送管62上的第二可解脱连接机构621连接,为第二拆卸部622,当所述中控件63移离所述第一拆卸部612、第二拆卸部622时,所述第一输送管61与所述内管4,所述第二输送管62与所述外连管5解脱分离;
74.本实施例中,在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输送管61上可解脱连接机构的外径大于所述内连管上可拆卸连接机构的外径(如图6c所示),所述第二输送管62上可解脱连接机构的
外径小于所述外连管5上可拆卸连接机构的外径(如图6f所示),当所述中控件63处于所述第一输送管61和第二输送管62之间时,所述第一输送管61被所述中控件63压缩使得第一输送管61上的可解脱连接机构与所述内管4上的内可拆卸连接机构43扣接形成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输送管62被所述中控件63撑开使得第二输送管62上的可解脱连接机构与所述外连管5上的外可拆卸连接机构51扣接形成可拆卸连接(如图6c~6h所示);当所述中控件63相对所述第一输送管61和第二输送管62向近端移动时,所述第一输送管61的可解脱连接机构膨胀至原始形态、所述第二输送管62的可解脱连接机构回缩至原始形态,所述可解脱连接机构与所述可拆卸连接机构分离(如图6b所示)。
75.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可解脱连接机构611借助中控件63被压缩与所述内可拆卸连接机构43形成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可解脱连接机构611外径与所述内可拆卸连接机构43外径相等,所述第一可解脱连接机构611与所述内可拆卸连接机构43啮合连接后表面呈圆柱状,如图6c~6e所示。
76.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可解脱连接机构621借助中控件63被撑开与所述外可拆卸连接机构51形成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可解脱连接机构621外径与所述外可拆卸连接机构51外径相等,所述第二可解脱连接机构611与所述外可拆卸连接机构51啮合连接后表面呈圆柱状,如图6f~6h所示。
77.本实施例中,所述瓣膜夹8还包括衔接件3、第一夹合臂11、第二夹合臂12、第一联动杆21和第二联动杆22,所述第一夹合臂11和第二夹合臂12与所述衔接件3铰接并被设置在所述外连管5的左右两侧,所述衔接件3与所述内管4连接,所述第一联动杆21一端与所述第一夹合臂11连接、所述第一联动杆21另一端与所述外连管5连接,所述第二联动杆22一端与所述第二夹合臂12连接、所述第二联动杆22另一端与所述外连管5连接。
78.本实施例中,所述内管4包括与衔接件3连接的自锁杆41和锁定头42(如图3a所示),所述夹合臂包括长臂14和短臂15(如图4c所示),所述短臂15的一端设置有锁定部111(如图4d所示),操作所述内管4轴向移动使所述第一夹合臂11的长臂14和第二夹合臂12的长臂14张角变大呈张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夹合臂11上的锁定部111与所述第二夹合臂12上的锁定部121呈错位配合状态(如图4a和4b所示);操作所述外连管5沿所述内管4轴向移动使所述第一夹合臂11的长臂14和第二夹合臂12的长臂14张角变小呈闭合状态时(如图4e所示),移动所述自锁杆41使得所述锁定头42与所述锁定部(指第一锁定部111和第二锁定部121)实现配合并锁定(如图4f所示);利用杠杆原理,使得锁定头42与锁定部(指第一锁定部111和第二锁定部121)之间产生力矩平衡,控制第一夹合臂11与第二夹合臂12的张角不再增大,达到锁闭的效果,同时,锁定结构为机械锁定,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又不会有疲劳风险,可长久保证其夹闭效果。
79.本实施例中,所述锁定部(指第一锁定部111和第二锁定部121)和所述衔接件3之间形成固定区域13,所述锁定头42进入所述固定区域13并与所述锁定部(指第一锁定部111和第二锁定部121)完成锁定配合。
80.本实施例中,所述锁定头42与所述固定区域13对应设置呈楔形结构或锥形结构或梯形结构或其他形状。
81.以上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
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