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用于井下巷道的掏槽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05 22:3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煤矿开采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井下巷道的掏槽装置。


背景技术:

2.煤矿机械化是实现煤矿安全、高效、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对于地质条件简单、煤层赋存状况良好、煤矿机械化程度水平较高的矿井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考虑到目前综采工作面顺槽联巷、末采联巷需要打设永久密闭墙进行封闭。相关规定中指出:采空区必须及时封闭。必须随采煤工作面的推进逐个封闭通至采空区的连通巷道。采区开采结束后45天内,必须在所有与已采区相连通的巷道中设置密闭墙,全部封闭采区。因此,煤矿井下需要施工密闭的地点非常多,且施工密闭还要有其及时性。
3.当前各矿井施工的密闭槽多数采用风镐的方式进行掏槽,其施工效率低、用人较多、人工费用高。尤其对综采面顺槽与采空区相联通的联巷内的密闭进行人工掏槽时,由于工作效率低下,无法跟进综采面的推进速度,掏槽的及时性无法保证,为了不影响综采面的推进速度,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掏槽人员,从而造成密闭队施工人员多,工作效率低。
4.其次,人工掏槽在施工安全方面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具体表现在如下几点:
5.1、人工掏槽,由于风镐由人员手持作业,所以破岩点距离操作人员不足1m,且操作人员在手持风镐的情况下,限制其快速躲闪掉落碎渣的能力,因此碎渣掉落砸伤人员的可能性极大。
6.2、人员手持风镐或在抬升风镐过程中,由于g20型风镐重达20kg,且风镐持续进行冲击震动,风镐易发生滑落砸伤操作人员或下方作业人员。
7.3、人工掏槽,由于巷道高度通常为2.6~4m,顶槽及帮槽的中部和顶部通常需要搭设脚手架进行登高作业,登高作业增加了作业的危险性,尤其是掏顶部槽时人员需要站在临时工作平台上,人员需要仰着脖子进行工作,时间一长,操作人员长期保持一个姿势,对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极易造成损害,且人员容易疲劳,造成高处滑落事故,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8.4、人工掏槽,由于人员距采空区较近,采空区低氧或有毒有害气体溢出发生人员窒息的可能性增大。
9.5、人工掏槽方式,由于作业效率低,通常安排5

6人同时操作风镐施工同一槽体,同一地点多人平行作业增加了员工互保、联保的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10.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劳动强度低、操作方便、安全性高且便于操作的用于井下巷道的掏槽装置。
1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井下巷道的掏槽装置,包括:
12.平台组件;
13.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第一端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平台组件;
14.切割组件,所述切割组件安装于所述支撑架的第二端,所述切割组件包括至少两个锯片。
1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井下巷道的掏槽装置,通过至少两个锯片能够完成掏槽的工作,通过将支撑架的第一端可转动地安装于平台组件,能够实现对不同角度、不同位置的煤岩体的掏槽。此外,通过该用于井下巷道的掏槽装置,能够代替人工风镐进行掏槽的工作,能够有效阻挡破岩过程产生的碎渣掉落后砸伤人员。提高了井下巷道掏槽的效率和安全性。
16.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切割组件还包括切割头,所述切割头安装于所述支撑架的第二端。
17.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切割组件还包括防护罩,所述防护罩安装于所述切割头,至少两个所述锯片分别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防护罩中。
18.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切割组件还包括伸缩架,所述伸缩架安装于所述切割头,且所述防护罩分别安装于所述伸缩架的两端。
19.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射流发射器,所述射流发射器安装于相邻两个所述防护罩之间。
20.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撑架包括:
21.至少两个连杆,至少两个所述连杆的一端相互铰接,其中一个所述连杆的一端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平台组件,另一个所述连杆的一端安装所述切割组件;
22.支撑油缸,所述支撑油缸设置于所述平台组件与所述连杆之间,和/或,
23.所述支撑油缸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连杆之间。
24.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平台组件上设置有转盘,其中一个所述连杆的一端安装于所述转盘。
25.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至少其中一个所述连杆为可伸缩的连杆。
26.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另一个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切割组件之间设置有减震器。
27.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平台组件上设置有行走轮。
28.本发明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29.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井下巷道的掏槽装置,通过机械化切割煤岩体代替人工风镐掏槽,能够提高掏槽的效率。而且,通过设置防护罩能够有效阻挡破岩过程产生的碎渣砸伤人员;通过真实减振器能够有效降低切割过程产生的冲击震动,有利于保持伸缩臂的稳定性及可靠性;通过将连杆设置成可伸缩的形式,可以完成不同高度位置煤壁切割;通过机载综合气体测试仪能够检测预警施工区域气体浓度,防止有毒有害气体对人体造成伤害;通过设置射流发射器能够根据煤壁强度进行调节,提高掏槽效率。
附图说明
30.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井下巷道的掏槽装置的示意性主视图;
31.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井下巷道的掏槽装置的示意性俯视图;
32.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井下巷道的掏槽装置的示意性侧视图。
33.附图标记:
34.100、平台组件;102、支撑架;104、切割组件;106、锯片;108、切割头;110、防护罩;112、伸缩架;114、射流发射器;116、连杆;118、支撑油缸;120、转盘;122、减震器;124、行走轮。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使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发明中的附图,对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发明保护的范围。
36.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7.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38.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9.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40.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井下巷道的掏槽装置,包括:
41.平台组件100;
42.支撑架102,支撑架102的第一端可转动地安装于平台组件100;
43.切割组件104,切割组件104安装于支撑架102的第二端,切割组件104包括至少两个锯片106。
4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井下巷道的掏槽装置,通过至少两个锯片106能够完成掏槽的工作,通过将支撑架102的第一端可转动地安装于平台组件100,能够实现对不同角
度、不同位置的煤岩体的掏槽。此外,通过该用于井下巷道的掏槽装置,能够代替人工风镐进行掏槽的工作,能够有效阻挡破岩过程产生的碎渣掉落后砸伤人员。提高了井下巷道掏槽的效率和安全性。
45.具体来说,请继续参见图1至图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井下巷道的掏槽装置主要包括平台组件100、支撑架102和切割组件104。
46.其中,平台组件100用于在巷道内移动,由此,为了提高平台组件100的移动便利性,在平台组件100的底部还设置有行走轮124。行走轮124可以是无轨胶轮,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小平台组件100移动过程中的振动。例如,行走轮124可以是6个,6个行走轮124分别设置在平台组件100的两侧。
47.在平台组件100上连接有支撑架102,其中,支撑架102的第一端与平台组件100之间为可转动地连接。这样一来,当需要对不同位置、不同角度位置的煤岩体进行掏槽时,可以通过对支撑架102的角度的调节实现上述目的。
48.在支撑架102的第二端安装有切割组件104,切割组件104包括有至少两个锯片106。以锯片106是两个为例,当两个锯片106转动时,即可在煤岩体上完成掏槽的工作。由此,就能够代替人工风镐进行掏槽的工作,能够有效阻挡破岩过程产生的碎渣掉落后砸伤人员。提高了井下巷道掏槽的效率和安全性。
49.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切割组件104还包括切割头108,切割头108安装于支撑架102的第二端。
50.参见图1,切割头108安装于支撑架102的第二端,锯片106安装于切割头108。通过安装切割头108,能够根据煤壁强度进行调节,提高掏槽效率。
51.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切割组件104还包括防护罩110,防护罩110安装于切割头108,至少两个锯片106分别可转动地安装于防护罩110中。
52.参见图2,在切割头108上设置防护罩110,将两个锯片106分别设置于防护罩110中,相应的,防护罩110的数量与锯片106的数量一一对应。通过设置防护罩110,能够有效阻挡破岩过程产生的碎渣,防止掉落砸伤人员。
53.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切割组件104还包括伸缩架112,伸缩架112安装于切割头108,且防护罩110分别安装于伸缩架112的两端。
54.参见图2,伸缩架112可以使用现有技术中的可伸缩的支架来实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针对伸缩架112的具体结构不做进一步说明。通过在两个防护罩110之间设置伸缩架112,能够通过对伸缩架112的调整来实现针对两个防护罩110之间的间距的调整,进而能够调节锯片106之间的间距,实现不同宽度的掏槽的使用需求。
55.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射流发射器114,射流发射器114安装于相邻两个防护罩110之间。
56.参见图2和图3,通过在相邻两个防护罩110之间设置射流发射器114,能够通过射流发射器114喷出高压水流,进而能够破碎煤岩体的完整性,增强切割效率,通过液压集中控制、信号传输线缆传入集成控制面板来实现对射流发射器114的控制。
57.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支撑架102包括至少两个连杆116,至少两个连杆116的一端相互铰接,其中一个连杆116的一端可转动地安装于平台组件100,另一个连杆116的一端安装切割组件104。
58.以连杆116是两个为例,两个连杆116的一端相互铰接,其中一个连杆116的一端可转动地安装于平台组件100,另外一个连杆116的一端安装切割组件104。当然,连杆116也可以是三个,那么,位于两端的连杆116分别用于可转动地安装于平台组件100以及用于安装切割组件104。
59.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至少其中一个连杆116为可伸缩的连杆116。
60.通过将其中至少一个连杆116设置成可伸缩的连杆116,能够实现对不同高度的煤壁的切割,进而提升了该掏槽装置的适用范围。
61.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的连杆116均为可伸缩的连杆116。
62.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另一个连杆116的一端与切割组件104之间设置有减震器122。
63.通过连杆116与切割组件104设置减振器,能够有效降低切割过程产生的冲击震动,有利于保持伸缩臂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64.支撑架102还包括支撑油缸118,支撑油缸118用于实现连杆116的动作,由此,支撑油缸118可以设置在平台组件100以及与平台组件100连接的连杆116之间;或者,支撑油缸118还可以设置在相邻两个连杆116之间;或者,支撑油缸118还可以同时设置于平台组件100与连杆116之间以及相邻两个连杆116之间。
65.如前所述,为了能够实现支撑架102与平台组件100的可转动连接,在平台组件100上设置有转盘120,其中一个连杆116的一端安装于转盘120。
66.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能够实现对转盘120的旋转角度的定位,在平台组件100上还可以设置有定位结构,以此来锁紧转盘120与平台组件100的相对角度。而且,该转盘120可以是电控的形式,也可以是液控的形式或者手动的形式。
67.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平台组件100上还设置有气体测试仪,通过机载气体测试仪能够检测预警施工区域气体浓度,防止有毒有害气体对人体造成伤害。
68.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井下巷道的掏槽装置至少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69.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井下巷道的掏槽装置,通过机械化切割煤岩体代替人工风镐掏槽,能够提高掏槽的效率。而且,通过设置防护罩110能够有效阻挡破岩过程产生的碎渣砸伤人员;通过真实减振器能够有效降低切割过程产生的冲击震动,有利于保持伸缩臂的稳定性及可靠性;通过将连杆116设置成可伸缩的形式,可以完成不同高度位置煤壁切割;通过机载综合气体测试仪能够检测预警施工区域气体浓度,防止有毒有害气体对人体造成伤害;通过设置射流发射器114能够根据煤壁强度进行调节,提高掏槽效率。
70.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