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动态视觉刺激提升视觉质量的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05 22:3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动态视觉刺激提升视觉质量的训练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动态视觉刺激提升视觉质量的训练装置,属于动态视觉刺激应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视觉是一个生理学词汇,光作用于视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其信息经视觉神经系统加工后便产生,通过视觉,人和动物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动静,获得对机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信息,至少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经视觉获得,视觉是人最重要的感觉,视觉是通过视觉系统的外周感觉器官(眼)接受外界环境中一定波长范围内的电磁波刺激,经中枢有关部分进行编码加工和分析后获得的主观感觉,人的眼可分为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和折光系统两部分,其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70

740纳米的电磁波,即可见光部分,约150种颜色,该部分的光通过折光系统在视网膜上成像,经视神经传入到大脑视觉中枢,就可以分辨所看到的物体的色泽和分辨其亮度,因而可以看清视觉范围内的发光或反光物体的轮廓,形状,大小,颜色,远近和表面细节等情况,光感受器按其形状可分为两大类,即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经过视网膜神经网络处理的信息,由视神经纤维向中枢传递。
3.在专利文献“cn105250120b智能化动态复合增视仪”中,其通过引入传动构件实现了可前、后变焦运动的动态训练界面,一方面保留了国内多功能弱视仪的全部增视功能,另一方面又能增加弱视仪训练中的眼球调节灵敏度,从而在动态变焦中强化各增视训练功能,并有助防控弱视仪治疗中引起的近视发生、发展,但训练装置使用不便,在通过动态视觉刺激提升视觉质量的过程中,难以实现训练装置的角度调节,在不同人员使用时造成操作不便,且通常的训练装置为一体式的,难以实现辅助支撑和单独使用的问题,影响训练装置的使用效果。现在尚没有一种结构合理可靠且具有调节方便以及方便使用的动态视觉刺激提升视觉质量的训练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采用底座实现训练装置的支撑,在使用时能够将壳体快速安装在底座上,在底座处实现壳体的角度调节,在使用时同时能够实现高度调节,可适应于不同人员使用,提高使用便利性,且能够实现训练装置的单独使用,提高使用便利性。
5.更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在进行壳体和底座连接时,通过通过限位座和支撑座的插接实现快速连接,将插板移动至壳体内部能够实现快速连接,且拆卸方便,同时能够保证训练装置的稳定支撑,有利于通过训练装置进行视觉质量的训练。
6.进一步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在通过动态视觉刺激提升视觉质量时,通过调节壳体内部的显示板实现动态视觉刺激的调节,能够根据不同人员进行调节训练时的程度,避免对人员眼部造成损伤,有利于提高训练效果。
7.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动态视觉刺激提升视觉质量的训
练装置,包括:底座、壳体、支撑板、立杆、贴合板、安装板和固定板;其中,所述底座顶部设有壳体,所述支撑板与底座内部滑动连接,所述支撑板表面固定连接有立杆,所述贴合板与壳体外侧贴合连接,所述安装板与壳体表面嵌合连接,所述壳体内部与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贴合板与插板固定连接,所述插板与壳体内部活动插接,所述插板端部固定连接有螺纹轴,所述螺纹轴端部与旋钮螺纹连接,所述壳体底端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座,所述限位座内部与支撑座嵌合连接,所述支撑座与立杆顶部转动连接,所述立杆与底座顶部贯穿插接。
8.进一步地,所述底座内壁与导向板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板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导向板对称分布至底座两侧,所述导向板与支撑板侧端嵌合连接,所述底座侧壁和顶部分别开设有第一滑槽以及第二滑槽,所述底座两侧底部均设有螺杆,所述螺杆两端均与底座转动连接,所述螺杆延伸至底座顶部。
9.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宽度小于底座宽度,所述壳体两侧分别设有两个对称分布的螺杆,所述壳体侧端固定安装有观察镜,所述壳体侧壁和顶面分别设有显示屏以及控制按钮,所述显示屏分别与控制按钮以及微型电机电性连接,所述壳体表面开设有凹槽以使安装板嵌合连接。
10.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顶部与固定轴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轴承内部与螺纹杆转动连接,所述螺纹杆与活动板内部螺纹连接,所述活动板顶面与转动杆转动连接,所述活动板与支撑板表面滑动连接。
11.进一步地,所述立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立杆均位于支撑板一侧,所述支撑板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两端都与立杆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中部与螺纹杆转动连接,所述螺纹杆与底座一侧贯穿并转动连接,所述螺纹杆与第二滑槽内部滑动连接,所述立杆顶部设有t形结构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与壳体底面贴合连接,所述支撑座一侧延伸至u形结构的限位座内部。
12.进一步地,所述贴合板与插板垂直分布,所述插板与壳体底端内部滑动连接,所述壳体底部开设有t形槽以使插板与壳体连接,所述插板端部的螺纹轴延伸至壳体底部,所述螺纹轴端部的旋钮接触壳体底面,所述贴合板为u形结构,所述贴合板中部与转动杆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杆与第二滑槽内部滑动连接。
13.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一侧开设有u形结构的凹槽,所凹槽内部与安装板嵌合连接,所述安装板为u形结构,所述安装板顶端与连接带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带底端通过连接块与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底端与螺栓螺纹连接,所述螺栓延伸至壳体内部。
14.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与壳体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内部与丝杠转动连接,所述丝杠与微型电机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微型电机与壳体内壁固定连接,所述丝杠一端与壳体内部转动连接,所述丝杠与调节板中部螺纹连接,所述调节板与显示板固定连接,所述显示板与壳体内部滑动连接。
15.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内壁与限位板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板为l形结构,所述限位板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限位板分别对称分布至调节板两端,所述限位板内部与调节板滑动连接,所述调节板两端内部都与导向杆贯穿调节,所述导向杆两端分别与限位板以及壳体内壁固定连接。
16.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和底座之间设有限位座和螺纹轴,所述底座顶端一侧设有弧形倒角,所述限位座接触底座顶面,所述底座顶部一侧开设有两个穿孔以使立杆滑动连接,
所述立杆延伸至壳体顶部。
17.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提供了一种结构合理可靠且具有调节方便以及方便使用的动态视觉刺激提升视觉质量的训练装置,其采用底座进行训练装置的支撑,在使用时能够通过支撑板的移动实现训练装置的高度调节,同时具有角度调节功能,通过转动杆的转动能够方便进行训练装置的旋转,能够根据不同身高的人员使用时进行快速调节,提高使用便利性,在使用时能够实现底座与壳体之间的分离,方便训练装置的单独使用,通过可拆卸式连接方便训练装置的拆分,提高操作便利性,在进行视觉质量训练时,能够实现显示板的位置调节,能够根据不同人员的训练情况进行显示板位置的调整,避免因过度训练而导致训练人员眼部受伤的问题,有利于提高训练效果。
附图说明
18.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使得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变得更明显。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附图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9.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一种动态视觉刺激提升视觉质量的训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图2所示实施例中侧视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图2所示实施例中外部正视结构示意图;
23.图5是图2所示实施例中支撑板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6是图2所示实施例中壳体内部正视结构示意图;
25.图7是图6所示实施例中调节板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8是图2所示实施例中底座处内部俯视结构示意图;
27.图9是图2所示实施例中限位座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10是图2所示实施例中贴合板处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
30.100、动态视觉刺激提升视觉质量的训练装置,101、底座,1011、导向板,1012、第一滑槽,1013、第二滑槽,1014、螺杆,102、壳体,1021、观察镜,1022、显示屏,1023、控制按钮,1024、凹槽,103、支撑板,1031、固定轴承,1032、螺纹杆,1033、活动板,1034、转动杆,104、立杆,1041、支撑座,1042、限位座,1043、连接板,105、贴合板,1051、插板,1052、螺纹轴,1053、旋钮,106、安装板,1061、连接带,1062、连接块,1063、螺栓,107、固定板,1071、微型电机,1072、丝杠,1073、调节板,1074、限位板,1075、导向杆,1076、显示板。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2.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33.在本技术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技术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34.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5.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套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37.参照图1至图10,动态视觉刺激提升视觉质量的训练装置100包括:底座101、壳体102、支撑板103、立杆104、贴合板105、安装板106和固定板107。
38.参照图1至图8,作为具体方案,其中,底座101顶部设有壳体102,壳体102用于动态视觉刺激训练时动态画面的播放,通过观察镜1021进行动态画面观看时进行视觉质量的提升,支撑板103与底座101内部滑动连接,支撑板103用于在底座101内部移动,实现高度调节,进而能够调节底座101与壳体102之间的相对距离,能够根据不同身高人员的使用习惯进行调节,方便进行使用,支撑板103表面固定连接有立杆104,立杆104用于壳体102一侧而的支撑,并实现支撑座1041的转动,通过支撑座1041实现壳体102一侧的稳定支撑,贴合板105与壳体102外侧贴合连接,安装板106与壳体102表面嵌合连接,壳体102内部与固定板107固定连接,贴合板105用于插板1051的安装,实现贴合板105与壳体102另一侧的快速连接。
39.参照图2至图3、图5以及图8至图10,作为优选方案,贴合板105与插板1051固定连接,插板1051与壳体102内部活动插接,插板1051端部固定连接有螺纹轴1052,螺纹轴1052端部与旋钮1053螺纹连接,贴合板105能够将转动杆1034的顶端进行与壳体102连接,将贴合板105贴合在壳体102表面时,此时插板1051移动至壳体102内部,并使螺纹轴1052移动至壳体102底端一侧开设的t形槽内部,通过拧紧旋钮1053,使旋钮1053抵住壳体102底端后,实现贴合板105的安装,进而实现转动杆1034与壳体102之间的连接,壳体102底端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座1042,限位座1042内部与支撑座1041嵌合连接,支撑座1041与立杆104顶部转动连接,立杆104与底座101顶部贯穿插接,限位座1042用于支撑座1041的安装,进行使用时,将支撑座1041的一侧插接在限位座1042内部后,通过移动转动杆1034的位置将转动杆
1034顶端的贴合板105与壳体102进行连接,进而实现壳体102与底座101之间的快速连接。
40.参照图1至图2、图5以及图8,作为具体方案,底座101内壁与导向板1011固定连接,导向板1011的数量为四个,四个导向板1011对称分布至底座101两侧,导向板1011与支撑板103侧端嵌合连接,导向板1011用于对支撑板103进行限位,使支撑板103能够在底座101内部实现稳定移动,通过在底座101两侧设有螺杆1014,能够提高支撑板103的移动稳定性,底座101侧壁和顶部分别开设有第一滑槽1012以及第二滑槽1013,底座101两侧底部均设有螺杆1014,螺杆1014两端均与底座101转动连接,螺杆1014延伸至底座101顶部,第一滑槽1012用于螺杆1014的移动,能够使螺杆1014在底座101内部移动后不影响螺杆1014的转动,第二滑槽1013用于转动杆1034的移动,能够使支撑板103带动转动杆1034移动时,转动杆1034杆在第二滑槽1013内部移动。
41.参照图1至图5以及图8,作为扩展方案,壳体102宽度小于底座101宽度,壳体102两侧分别设有两个对称分布的螺杆1014,壳体102侧端固定安装有观察镜1021,壳体102侧壁和顶面分别设有显示屏1022以及控制按钮1023,显示屏1022分别与控制按钮1023以及微型电机1071电性连接,壳体102表面开设有凹槽1024以使安装板106嵌合连接,控制按钮1023用于训练装置的调节,并通过显示屏1022显示训练状态以及内容,通过观察镜1021处进行内部显示板1076的观看,实现动态视觉刺激实现视觉质量的提升。
42.参照图2、图5和图8,作为扩展方案,支撑板103顶部与固定轴承1031固定连接,固定轴承1031内部与螺纹杆1032转动连接,螺纹杆1032与活动板1033内部螺纹连接,活动板1033顶面与转动杆1034转动连接,活动板1033与支撑板103表面滑动连接,固定轴承1031用于螺纹杆1032的转动,使螺纹杆1032能够在固定轴承1031和连接板1043之间转动,进而带动活动板1033在支撑板103表面稳定移动,支撑板103移动时能够带动转动杆1034同时移动,转动杆1034转动时能够实现壳体102的角度调节。
43.参照图2至图3、图5以及图8,作为具体方案,立杆10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立杆104均位于支撑板103一侧,支撑板103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板1043,连接板1043两端都与立杆104固定连接,立杆104用于支撑座1041的连接和支撑,支撑座1041与限位座1042连接后,能够使壳体102围绕立杆104顶端进行转动,连接板1043中部与螺纹杆1032转动连接,螺纹杆1032与底座101一侧贯穿并转动连接,螺纹杆1032与第二滑槽1013内部滑动连接,立杆104顶部设有t形结构的支撑座1041,支撑座1041与壳体102底面贴合连接,支撑座1041一侧延伸至u形结构的限位座1042内部,在进行壳体102与底座101连接时,将壳体102底部的限位座1042插接在支撑座1041移动,再将贴合板105固定在壳体102的另一端,实现壳体102与底座101之间的快速固定,在进行训练装置单独使用时也能进行快速拆卸,方便进行使用。
44.参照图1至图4、图8和图10,作为具体方案,贴合板105与插板1051垂直分布,插板1051与壳体102底端内部滑动连接,壳体102底部开设有t形槽以使插板1051与壳体102连接,插板1051端部的螺纹轴1052延伸至壳体102底部,螺纹轴1052端部的旋钮1053接触壳体102底面,贴合板105为u形结构,贴合板105中部与转动杆1034转动连接,转动杆1034与第二滑槽1013内部滑动连接,贴合板105能够使插板1051插接在壳体102内部,并通过拧紧旋钮1053,使旋钮1053抵住壳体102底部实现贴合板105的连接固定,在使用后能够通过拧开旋钮1053进行贴合板105的取下,实现壳体102与底座101之间的快速分离,设置有第二滑槽1013能够实现转动杆1034的移动和转动。
45.参照图1至图2、图4和图7,采用这样的方案,壳体102一侧开设有u形结构的凹槽1024,所凹槽1024内部与安装板106嵌合连接,安装板106为u形结构,安装板106顶端与连接带1061固定连接,连接带1061底端通过连接块1062与安装板106固定连接,安装板106底端与螺栓1063螺纹连接,螺栓1063延伸至壳体102内部,凹槽1024用于安装板106的贴合,并通过螺栓1063进行连接固定,提高壳体102表面的整体性,在使用时,能够通过安装板106上的连接带1061进行握持使用,方便进行壳体102的单独使用,提高使用便利性,安装板106也能方便拆卸,有利于进行组装使用。
46.参照图6至图7,作为扩展方案,固定板107与壳体102内壁固定连接,固定板107能够使丝杠1072在壳体102内部稳定转动,固定板107内部与丝杠1072转动连接,丝杠1072与微型电机1071输出端固定连接,微型电机1071与壳体102内壁固定连接,丝杠1072一端与壳体102内部转动连接,丝杠1072与调节板1073中部螺纹连接,调节板1073与显示板1076固定连接,显示板1076与壳体102内部滑动连接,丝杠1072能够实现调节板1073的移动,调节板1073通过限位板1074进行限位,能够保证调节板1073的稳定移动,通过安装在壳体102内部的微型电机1071进行调节板1073位置的调节,通过控制按钮1023进行控制,方便进行使用,能够通过调节板1073的移动实现显示板1076的位置的调整。
47.参照图6至图7,采用这样的方案,壳体102内壁与限位板1074固定连接,限位板1074为l形结构,限位板1074的数量为四个,四个限位板1074分别对称分布至调节板1073两端,限位板1074内部与调节板1073滑动连接,调节板1073两端内部都与导向杆1075贯穿调节,导向杆1075两端分别与限位板1074以及壳体102内壁固定连接,限位板1074用于调节板1073的限位,能够保证调节板1073的稳定移动,通过设置导向杆1075能够进一步提高调节板1073移动时的稳定性。
48.参照图2至图4以及图9至图10,作为扩展方案,壳体102和底座101之间设有限位座1042和螺纹轴1052,底座101顶端一侧设有弧形倒角,限位座1042接触底座101顶面,底座101顶部一侧开设有两个穿孔以使立杆104滑动连接,立杆104延伸至壳体102顶部,能够使壳体102在底座101底部进行旋转,进而调节观察镜1021的角度,立杆104顶端位于底座101外侧,能够方便将壳体102固定在底座101顶部。
49.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整个动态视觉刺激提升视觉质量的训练装置100采用底座101实现壳体102的支撑,在使用时能够通过调节壳体102与底座101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训练装置的高度调节,在调节时能够通过支撑板103的移动方便进行操作,在底座101两侧设置螺杆1014能够实现支撑板103的移动,同时通过设置导向板1011能够提高底座101移动时的稳定性,根据不同身高人员进行训练装置使用时的高度调节,方便进行操作,在高度调节完成后,能够通过螺纹杆1032的转动实现壳体102的角度调节,能够根据使用习惯进行快速调节,提高训练装置的使用便利性,适用于不同人员的使用,在使用时也能实现底座101与壳体102之间的拆分,方便进行训练装置的单独使用,通过底座101能够实现训练装置的辅助支撑,提高训练装置的实用性;
50.通过设置支撑座1041与限位座1042能够实现壳体102与底座101之间的快速安装,并通过设置贴合板105和插板1051能够实现壳体102另一侧的快速连接,方便将壳体102快速安装在底座101表面,能够通过转动杆1034的转动实现壳体102的角度调节,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显示板1076的位置调节实现动态视觉刺激程度的调节,根据使用人员的训练情况
进行显示板1076位置的适当调节,避免造成训练人员眼部受伤的问题,通过观察显示板1076上的动态换面进行视觉刺激并训练视觉质量,根据显示板1076的位置进行适应性训练,有利于提高训练效果。
51.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