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碳酸泉制备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06 00:2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碳酸泉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碳酸泉制备装置。


背景技术:

2.碳酸泉的主要成分为游离二氧化碳,其含量在1克/升以上时称为碳酸泉,俗称“天然汽水”。碳酸泉可对皮肤知觉神经给予特殊的刺激,因为碳酸气可以小气泡形式布满于人体皮肤表面,并形成一层碳酸气气体膜,故浴后立即有温暖、愉快、轻松感觉。气泡膜能刺激皮肤末梢感受器,后又经皮肤进人体内,刺激血管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而致皮肤潮红。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增强抵抗力。碳酸泉的ph值在4.5-5.5左右,呈弱酸性,具有杀菌功能,且ph值与人的皮肤头发的ph值相近,比普通的水更有亲和力。
3.现有的碳酸泉制备装置通常采用小孔喷气模式,其气体与液体的碰撞与混合不够充分,制成的碳酸泉浓度较低,效果较差,导致需要消耗更多的气体和液体,造成气体和液体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碳酸泉制备装置。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碳酸泉制备装置,其包括:
6.进水管,所述进水管具有第一出口部;
7.进气管,与所述进水管相连通,二者在连通处形成混流腔室,所述进气管具有朝向所述混流腔室凸出的第二出口部,且所述第二出口部伸入所述第一出口部内;
8.混合液管,与所述混流腔室相连通。
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管具有端壁部,所述第二出口部凸设于所述端壁部上,所述端壁部具有正对所述第一出口部设置的碰撞面。
1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偏流部,所述偏流部设于所述混流腔室至所述混合液管的流路方向上,所述偏流部具有多个过流孔。
1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偏流部包括沿所述流路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偏流板和第二偏流板,多个所述过流孔均匀分布于所述第一偏流板和所述第二偏流板上,且所述第一偏流板的过流孔与所述第二偏流板的过流孔在所述流路方向上相互错开。
1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偏流部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偏流板上游侧的偏流壁,所述偏流壁由所述混流腔室的腔壁开设多个所述过流孔形成,所述混流腔室通过所述过流孔与所述混合液管相连通。
1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混流腔室为圆筒状,多个所述过流孔沿所述混流腔室的周向均匀分布于所述偏流壁上。
1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偏流壁的过流孔、所述第一偏流板的过流孔以及所述第二偏流板的过流孔的直径依次减小、数量依次增多,以使所述偏流壁、所述第一偏流板和所述第二偏流板的过流面积相近或相等。
1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管内设有过滤器,所述过滤器设于所述第二出口部的上游侧。
1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管内设有流量计,所述流量计设于所述第一出口部的上游侧。
1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混合液管内设有温度传感器。
18.本发明提供一种碳酸泉制备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19.本发明提供的碳酸泉制备装置包括进水管、进气管和混合液管,进水管具有第一出口部,进气管与进水管相连通,二者在连通处形成混流腔室,进气管具有朝向混流腔室凸出的第二出口部,且第二出口部伸入第一出口部内,混合液管与混流腔室相连通。基于上述结构,相较于使气体和液体在混流腔室内进行对冲碰撞,第二出口部伸入第一出口部内使得气体和液体直接在第一出口部内进行更为充分的对冲碰撞,从而使得碰撞能量的最大化,气体再经过折返随液体进入混流腔室内进一步混合,增强气体与液体的混合,提高气体相对于液体的溶解度,制成的碳酸泉浓度较高,效果较好,也即,本碳酸泉制备装置通过较为简易的结构实现碰撞增压,提高了碳酸泉的浓度,降低了气体和液体的消耗量,避免气体和液体的浪费。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碳酸泉制备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碳酸泉制备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22.图3为图2中a区域的局部示意图;
23.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碳酸泉制备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4.图5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偏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25.图中:1、进水管;11、第一出口部;111、狭窄部;12、流量计;2、进气管;21、第二出口部;211、出气孔;22、端壁部;221、碰撞面;23、过滤器;24、大径部;25、小径部;27、第四管段;271、围壁;272、安装槽;28、第五管段;3、混流腔室;4、混合液管;41、温度传感器;42、锥形面;43、第一管段;44、第二管段;45、第三管段;5、偏流部;51、第一偏流板;511、凸起部;52、第二偏流板;53、偏流壁;54、过流孔;6、间隙部;7、第一密封圈;8、第二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7.需要理解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也即,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
或者更多个该特征。此外,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9.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碳酸泉制备装置,其包括进水管1、进气管2和混合液管4,进水管1具有第一出口部11,进气管2与进水管1相连通,二者在连通处形成混流腔室3,进气管2具有朝向混流腔室3凸出的第二出口部21,且第二出口部21伸入第一出口部11内,混合液管4与混流腔室3相连通。
30.基于上述结构,相较于使气体和液体在混流腔室3内进行对冲碰撞,第二出口部21伸入第一出口部11内使得气体和液体直接在第一出口部11内进行更为充分的对冲碰撞,从而使得碰撞能量的最大化,气体再经过折返随液体进入混流腔室3内进一步混合,增强了气体与液体的混合,提高了气体相对于液体的溶解度,制成的碳酸泉浓度较高,效果较好,也即,本碳酸泉制备装置通过较为简易的结构实现碰撞增压,提高了碳酸泉的浓度,降低了气体和液体的消耗量,避免气体和液体的浪费。
31.可选地,考虑到溶解度还与压力有关,压力越大,溶解度越高,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进气管2具有端壁部22,第二出口部21凸设于端壁部22上,端壁部22具有正对第一出口部11设置的碰撞面221。基于此,在第一出口部11内预先进行对冲碰撞后的气体混合液流出第一出口部11时与正对的碰撞面221发生瞬时碰撞并改变流动的方向,使得气体混合液的动量瞬间减小,从而在碰撞面221附近产生局部压力非常大的区域,进一步提高了气体相对于液体的溶解度,使得碳酸泉的浓度进一步提高。
32.可选地,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出口部21的外周壁与第一出口部11的内周壁之间形成间隙部6。基于此,气体与液体碰撞后折返流动时经过间隙部6,从而被加速后与碰撞面221进行碰撞,使得气体与液体的混合更为充分。
33.可选地,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碳酸泉制备装置还包括偏流部5,偏流部5设于混流腔室3至混合液管4的流路方向上,偏流部5具有多个过流孔54。如此,气体混合液与偏流部5发生碰撞并改变流动的方向,同理,使得动量瞬间减小,压力增大,提高了气体相对于液体的溶解度,随后气体混合液从过流孔54中通过,从而被加速,使其在下一次碰撞中进一步增强碰撞和溶解。
34.可选地,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偏流部5包括沿流路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偏流板51和第二偏流板52,多个过流孔54均匀分布于第一偏流板51和第二偏流板52上,且第一偏流板51的过流孔54与第二偏流板52的过流孔54在流路方向上相互错开。如此,气体混合液与第一偏流板51碰撞后从其过流孔54中通过时被加速,第一偏流板51的过流孔54与第二偏流板52的过流孔54相互错开的设置形式使得气体混合液被加速后与第二偏流板52的板体发生碰撞,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气体的溶解度。其次,第一偏流板51的过流孔54以及第二偏流板52的过流孔54均为均匀分布的设置形式,便于制造,布置较为合理,无需将过流孔54偏置或中置也能实现碰撞和增压的功能,在实现气体混合液的充分碰撞的同时。当然,偏流部5也可包括更多数量的偏流板。
35.可选地,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偏流板51具有朝向混流腔室3凸出的环形凸起部511,混合液管4内具有内凸台,凸起部511卡设于内凸台上,过流孔54设于凸起部511的范围内。如此,便于安装和固定第一偏流板51,且自混流腔室3流出的气体混合液与凸起部511碰撞时产生流动反转,使得气体进一步溶解于液体,并使得气泡细微化,有利于提升用户舒适感。
36.可选地,如图2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偏流部5还包括设于第一偏流板51上游侧的偏流壁53,偏流壁53由混流腔室3的腔壁开设多个过流孔54形成,混流腔室3通过过流孔54与混合液管4相连通。基于此,气体混合液与偏流壁53发生碰撞,完成初次增压,再经第一偏流板51和第二偏流板52实现二次增压和三次增压,从而大大提高气体相对于液体的溶解度,制备出浓度较高的碳酸泉。此外,腔壁开设过流孔54形成偏流壁53的方式减少了偏流板的数量设置,使得碳酸泉制备装置的集成度较高,结构更为简洁紧凑。
37.可选地,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混流腔室3为圆筒状,多个过流孔54沿混流腔室3的周向均匀分布于偏流壁53上。如此,混流腔室3的部分腔壁,也即偏流壁53呈弧形,使得分布于其上的过流孔54朝向多个不同的方向延伸,从而使得气体混合液在流经偏流壁53时朝向多个方向流动,从而互相碰撞以及与混合液管4的壁面、第一偏流板51的壁面碰撞,也即,使得气体混合液的碰撞更为充分,产生多个局部压力较大的区域,进一步提高了气体相对于液体的溶解度。
38.可选地,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偏流壁53的过流孔54、第一偏流板51的过流孔54以及第二偏流板52的过流孔54的直径依次减小、数量依次增多,以使偏流壁53、第一偏流板51和第二偏流板52的过流面积相近或相等。基于此,过流孔54的直径依次减小有利于气体混合液在每次进行碰撞增压前均进行加速,从而实现碰撞能量的最大化,且直径依次减小的过流孔54在进行相互错开布置时更为容易,使得第一偏流板51、第二偏流板52的碰撞面221积增大。此外,过流孔54的数量依次增多使得偏流壁53、第一偏流板51和第二偏流板52的过流面积可维持相近或相等,从而使得气体混合液增压时流量不会减少,而是以基本相同的流量流动。
39.可选地,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混合液管4具有锥形面42,锥形面42位于第二偏流板52的下游侧。经过第二偏流板52加速的气体混合液与锥形面42发生碰撞,产生微小的涡流,从而使得气体混合液中的气泡更加细小化。
40.可选地,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混合液管4至少部分管段弯折,以使得弯折管段的中心轴线与进水管1的中心轴线相平行。基于此,混合液管4的出液口和进水管1的进液口可设置于同一侧,从而有利于本碳酸泉制备装置与管道的连接及布置,管道连接在同侧有利于节省占用空间,布置较为合理。
41.具体地,如图2所示,混合液管4包括第一管段43、第二管段44以及第三管段45,第一偏流板51和第二偏流板52设于第一管段43内,第二管段44与第一管段43可拆卸连接,且第二管段44与第一管段43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7,第二管段44内设有锥形面42,第三管段45弯折至与第二管段44之间形成预定角度。基于此,可将第二管段44与第一管段43脱开,以便于检查和清理第一偏流板51、第二偏流板52。
42.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混合液管4内设有温度传感器41,温度传感器41设于锥形面42的下游侧。温度传感器41可检测气体混合液的温度,从而传递给终端
设备,以便于调整出液温度。
43.可选地,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进气管2内设有过滤器23,过滤器23设于第二出口部21的上游侧。优选地,过滤器23由铜烧结滤芯构成。基于此,可对气体进行过滤,滤除杂质,使得到达用户端的碳酸泉杂质更少。
44.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进气管2内还设有气体流量检测模块,气体流量检测模块设于过滤器23的上游侧。如此,可对气体流量进行监控,以便于控制进气量以及水气的比例。
45.可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进气管2具有大径部24和小径部25,大径部24和小径部25沿气体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小径部25形成于第二出口部21内。基于此,气体在流经大径部24和小径部25时被增压加速,从而使得气体与液体的碰撞更为猛烈,混合更为充分。优选地,第一出口部11形成有狭窄部111,使得液体流经狭窄部111时被加速。
46.可选地,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出口部21具有若干个出气孔211,若干个出气孔211设于第二出口部21的端部,并与小径部25相连通。如此,气体流经出气孔211时被二次增压加速,进一步提升气体和液体的碰撞及混合。
47.可选地,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进气管2包括第四管段27和第五管段28,第四管段27与第五管段28可拆卸连接,第五管段28与进水管1相连接,第五管段28具有端壁和第一出口部11,大径部24和小径部25均位于第五管段28内。第四管段27具有环形的围壁271,围壁271与第四管段27围成环形的安装槽272,第五管段28的端部插入安装槽272内。基于此,可通过将第四管段27和第五管段28脱开以检查和清理大径部24内的杂质。围壁271起到了防止气体外泄的功能。第四管段27和第五管段28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8,第二密封圈8进一步起到了防止气体外泄的作用。
48.可选地,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进水管1内设有流量计12,流量计12设于第一出口部11的上游侧。如此,可对进水的流量进行监控,以便于控制进水量以及水气的比例。
49.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碳酸泉制备装置的制备原理为:气体从进气管2进入后经过滤器23过滤,并经大径部24和小径部25被初步加速,再流经出气孔211被二次加速,并与液体在第一出口部11内进行充分碰撞,气体混合液折返流动经过第一出口部11和第二出口部21之间的间隙时被加速,然后与端壁的碰撞面221进行碰撞,瞬时动量突然减小,从而产生局部压力非常大的区域,提高气体相对于液体的溶解度,从而提高了气体混合液,也即,碳酸泉的浓度;气体混合液在混流腔室3内充分内混合后与偏流壁53碰撞并完成初次增压,后从偏流壁53的过流孔54流出,并朝向多个方向喷射并与混合液管4、第一偏流板51的壁面碰撞,以完成二次增压,后从第一偏流板51的过流孔54流出,并与第二偏流板52的壁面碰撞,以完成三次增压,从而进一步提高气体混合液的浓度;气体混合液流经锥形面42,产生微小的涡流,使得气泡细微化。
50.综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碳酸泉制备装置,其主要由进水管1、进气管2和混合液管4构成,所述进水管1具有第一出口部11,进气管2与所述进水管1相连通,二者在连通处形成混流腔室3,所述进气管2具有朝向所述混流腔室3凸出的第二出口部21,且所述第二出口部21伸入所述第一出口部11内,混合液管4与所述混流腔室3相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该碳酸泉制备装置具有碰撞混合充分、碳酸泉浓度高、节省气体和液体等优点。
51.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
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