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地理信息勘察勘探采集数据分析管理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与流程

2021-11-05 20:2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地理勘探数据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理信息勘察勘探采集数据分析管理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地理信息技术是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网络等技术为其核心的综合性应用技术。近些年来,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凭借其高效率、高精准度的优点已广泛应用到矿产资源勘探、地理测绘、土地资源管理等领域,极大方便了相应领域的工作。
3.以土地资源管理为例来说,由于当前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城市人口日益增多,使得人们对城市中住宅建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满足人们对住宅建筑数量不断上涨的需求,城市中高层住宅建筑工程的建筑施工越来越频繁,在建筑高层住宅建筑工程之前,需要相关单位对待建筑区域土地进行地理信息勘探,进而对得到的地理勘探数据进行分析,以判断待建筑区域是否适宜建筑高层住宅。但目前在对待建筑区域土地进行地理信息勘探过程中通常只是对待建筑区域的地形状况和土壤性能参数进行勘探,忽略了对待建筑区域的土壤污染参数和大气污染参数的数据勘探。当待建筑区域的土壤污染超标时,极有可能对在该建筑区域上建造的住宅建筑地基造成腐蚀,从而影响住宅建筑的地基稳定性;当待建筑区域的大气污染超标时,轻则影响在该建筑区域上居住人员的居住环境,重则在大气污染长期超标的情况下,将直接影响居住人员的身体健康。由此可见,目前对高层住宅建筑区域土地的地理信息勘探指标不够全面,导致判断结果可靠度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高层住宅建筑区域土地勘测评估的地理信息勘察勘探采集数据分析管理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通过对待建筑区域分别进行土壤勘探数据、地形勘探数据和大气勘探数据采集,以此评估待建筑区域对应的综合适宜建筑系数,完善了地理信息勘探指标,从而根据评估的综合适宜建筑系数进行是否适宜建筑判断,使得判断结果更具有可靠性。
5.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6.第一方面,一种地理信息勘察勘探采集数据分析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7.步骤1.待建筑区域地理勘探数据采集:对高层住宅建筑对应的待建筑区域进行地理勘探数据采集;
8.步骤2.土壤性能适宜建筑系数统计:从地理勘探数据对应的土壤勘探数据中提取土壤性能参数,以此统计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土壤性能适宜建筑系数;
9.步骤3.土壤污染适宜建筑系数统计:从地理勘探数据对应的土壤勘探数据中提取土壤污染参数,以此统计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土壤污染适宜建筑系数;
10.步骤4.地形适宜建筑系数统计:从地理勘探数据对应的地形勘探数据中提取地形类型、海拔高度和坡度,以此统计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地形适宜建筑系数;
11.步骤5.大气污染适宜建筑系数统计:从地理勘探数据对应的大气勘探数据中提取大气污染参数,以此统计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大气污染适宜建筑系数;
12.步骤6.综合适宜建筑系数评估:综合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土壤性能适宜建筑系数、土壤污染适宜建筑系数、地形适宜建筑系数和大气污染适宜建筑系数评估待建筑区域对应的综合适宜建筑系数;
13.步骤7.待建筑区域是否适宜建筑判断:根据评估的待建筑区域对应的综合适宜建筑系数判断待建筑区域是否适宜建筑高层住宅。
14.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地理勘探数据包括土壤勘探数据、地形勘探数据和大气勘探数据,所述土壤勘探数据包括土壤性能参数和土壤污染参数,其中土壤性能参数包括土壤种类、土壤含水量、土壤硬度和土壤酸碱度,土壤污染参数包括汞含量、铅含量、镉含量、酚含量和细菌数量,所述大气勘探数据包括大气污染参数,其中大气污染参数包括二氧化硫含量、一氧化氮含量、一氧化碳含量和总悬浮颗粒物含量。
15.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待建筑区域对应土壤性能适宜建筑系数的具体统计方法执行以下步骤:
16.s1:将提取的土壤种类与设置的各种土壤种类对应的地基承载力指数进行对比,从中筛选出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地基承载力指数;
17.s2:将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地基承载力指数与高层住宅建筑对应的标准地基承载力指数进行对比,计算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地基承载力适宜比例系数,其计算公式为f表示为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地基承载力指数,f0表示为高层住宅建筑对应的标准地基承载力指数;
18.s3:将提取的土壤含水量与高层住宅建筑对应的地基土壤适宜含水量进行对比,计算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土壤含水量适宜比例系数,其计算公式为q分别表示为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土壤含水量,q0表示为高层住宅建筑对应的地基土壤适宜含水量;
19.s4:将提取的土壤硬度与高层住宅建筑对应的地基土壤适宜硬度进行对比,计算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土壤硬度适宜比例系数,其计算公式为d表示为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土壤硬度,d0表示为高层住宅建筑对应的地基土壤适宜硬度;
20.s5:将提取的土壤酸碱度与高层住宅建筑对应的地基土壤适宜酸碱度进行对比,计算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土壤酸碱度适宜比例系数,其计算公式为p表示为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土壤酸碱度,p0表示为高层住宅建筑对应的地基土壤适宜酸碱度;
21.s6:根据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地基承载力适宜比例系数、土壤含水量适宜比例系数、土壤硬度适宜比例系数和土壤酸碱度适宜比例系数统计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土壤性能适宜
建筑系数η表示为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土壤性能适宜建筑系数,ε1、ε2、ε3、ε4分别表示为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地基承载力适宜比例系数、土壤含水量适宜比例系数、土壤硬度适宜比例系数、土壤酸碱度适宜比例系数。
22.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待建筑区域对应土壤污染适宜建筑系数的具体统计方法执行以下步骤:
23.a1:将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土壤污染参数构成待建筑区域土壤污染参数集合g(g1,g2,g3,g4,g5),g1,g2,g3,g4,g5分别表示为汞含量,铅含量,镉含量,酚含量,细菌数量;
24.a2:将待建筑区域土壤污染参数集合与高层住宅建筑对应允许的最小地基土壤污染参数进行对比,以此根据对比结果统计待建筑区域对应土壤污染适宜建筑系数σ表示为待建筑区域对应土壤污染适宜建筑系数,g1

、g2

、g3

、g4

、g5

分别表示为高层住宅建筑对应允许的最小地基土壤汞含量、铅含量、镉含量、酚含量、细菌数量。
25.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待建筑区域对应地形适宜建筑系数的具体统计步骤如下:
26.b1:将提取的地形类型与设置的各种地形类型对应适宜建筑高层住宅建筑的适宜匹配系数进行对比,从中筛选出待建筑区域对应的适宜匹配指数,记为δ1;
27.b2:将提取的海拔高度与高层住宅建筑对应建筑区域允许的最大海拔高度进行对比,计算待建筑区域对应的海拔高度适宜比例系数,其计算公式为h表示为待建筑区域对应的海拔高度,h0表示为高层住宅建筑对应建筑区域允许的最大海拔高度;
28.b3:将提取的坡度与高层住宅建筑对应建筑区域允许的最大坡度进行对比,计算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坡度适宜比例系数,其计算公式为α表示为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坡度,α0表示为高层住宅建筑对应建筑区域允许的最大坡度;
29.b4:根据待建筑区域对应的适宜匹配指数、海拔高度适宜比例系数和坡度适宜比例系数统计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地形适宜建筑系数ξ表示为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地形适宜建筑系数,δ1、δ2、δ3分别表示为待建筑区域对应的适宜匹配指数、海拔高度适宜比例系数、坡度适宜比例系数。
30.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待建筑区域对应大气污染适宜建筑系数的具体统计步骤如下:
31.所述待建筑区域对应大气污染适宜建筑系数的具体统计步骤如下:
32.u1:将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大气污染参数构成待建筑区域大气污染参数集合w(w1,w2,w3,w4),w1,w2,w3,w4分别表示为二氧化硫含量,一氧化氮含量,一氧化碳含量,总悬浮颗粒物含量;
33.u2:将待建筑区域大气污染参数集合与高层住宅建筑对应允许的最小大气污染参数进行对比,并根据对比结果统计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大气污染适宜建筑系数χ表示为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大气污染适宜建筑系数,w1

、w2

、w3

、w4

分别表示为高层住宅建筑对应允许的最小二氧化硫含量、一氧化氮含量、一氧化碳含量、总悬浮颗粒物含量。
34.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待建筑区域对应综合适宜建筑系数的评估计算公式为数的评估计算公式为表示为待建筑区域对应的综合适宜建筑系数,a、b、c、d分别表示为土壤性能、土壤污染、地形、大气污染对应的权重因子,且a b c d=1。
35.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判断待建筑区域是否适宜建筑高层住宅的具体判断方式为将评估的综合适宜建筑系数与预设的高层住宅建筑对应的综合适宜建筑系数范围进行对比,若评估的综合适宜建筑系数处在高层住宅建筑对应的综合适宜建筑系数范围内,则判断该待建筑区域适宜建筑高层住宅,若评估的综合适宜建筑系数不处在高层住宅建筑对应的综合适宜建筑系数范围内,则判断该待建筑区域不适宜建筑高层住宅。
36.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与处理器连接的内存和网络接口;所述网络接口与服务器中的非易失性存储器连接;所述处理器在运行时通过所述网络接口从所述非易失性存储器中调取计算机程序,并通过所述内存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以执行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地理信息勘察勘探采集数据分析管理方法。
37.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烧录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在服务器的内存中运行时实现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地理信息勘察勘探采集数据分析管理方法。
38.基于上述任一方面,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39.本发明通过对待建筑区域分别进行土壤勘探数据、地形勘探数据和大气勘探数据采集,以此统计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土壤性能适宜建筑系数、土壤污染适宜建筑系数、地形适宜建筑系数和大气污染适宜建筑系数,进而综合以上评估待建筑区域对应的综合适宜建筑系数,完善了待建筑区域的地理信息勘探指标,有效弥补了目前对高层住宅建筑区域土地勘探存在的地理信息勘探指标不够全面的弊端,体现了评估过程的全面性,为待建筑区域是否适宜建筑高层住宅提供可靠的判断依据。
附图说明
40.利用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41.图1为本发明的方法实施步骤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3.参照图1所示,第一方面,一种地理信息勘察勘探采集数据分析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4.步骤1.待建筑区域地理勘探数据采集:对高层住宅建筑对应的待建筑区域进行地理勘探数据采集,所述地理勘探数据包括土壤勘探数据、地形勘探数据和大气勘探数据,其中土壤勘探数据包括土壤性能参数和土壤污染参数,大气勘探数据包括大气污染参数;
45.步骤2.土壤性能适宜建筑系数统计:从地理勘探数据对应的土壤勘探数据中提取土壤性能参数,其中土壤性能参数包括土壤种类、土壤含水量、土壤硬度和土壤酸碱度,以此统计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土壤性能适宜建筑系数,其具体统计方法执行以下步骤:
46.s1:将提取的土壤种类与设置的各种土壤种类对应的地基承载力指数进行对比,其中各种土壤种类包括红壤、棕壤、褐土、黑土等,从中筛选出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地基承载力指数;
47.s2:将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地基承载力指数与高层住宅建筑对应的标准地基承载力指数进行对比,计算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地基承载力适宜比例系数,其计算公式为f表示为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地基承载力指数,f0表示为高层住宅建筑对应的标准地基承载力指数,其中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地基承载力指数越大,地基承载力指数越大;
48.s3:将提取的土壤含水量与高层住宅建筑对应的地基土壤适宜含水量进行对比,计算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土壤含水量适宜比例系数,其计算公式为q分别表示为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土壤含水量,q0表示为高层住宅建筑对应的地基土壤适宜含水量,其中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土壤含水量与高层住宅建筑对应的地基土壤适宜含水量越接近,土壤含水量适宜比例系数越大;
49.s4:将提取的土壤硬度与高层住宅建筑对应的地基土壤适宜硬度进行对比,计算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土壤硬度适宜比例系数,其计算公式为d表示为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土壤硬度,d0表示为高层住宅建筑对应的地基土壤适宜硬度,其中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土壤硬度与高层住宅建筑对应的地基土壤适宜硬度越接近,土壤硬度适宜比例系数越大;
50.s5:将提取的土壤酸碱度与高层住宅建筑对应的地基土壤适宜酸碱度进行对比,计算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土壤酸碱度适宜比例系数,其计算公式为p表示为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土壤酸碱度,p0表示为高层住宅建筑对应的地基土壤适宜酸碱度,其
中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土壤酸碱度与高层住宅建筑对应的地基土壤适宜酸碱度越接近,土壤酸碱度适宜比例系数越大;
51.s6:根据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地基承载力适宜比例系数、土壤含水量适宜比例系数、土壤硬度适宜比例系数和土壤酸碱度适宜比例系数统计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土壤性能适宜建筑系数η表示为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土壤性能适宜建筑系数,ε1、ε2、ε3、ε4分别表示为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地基承载力适宜比例系数、土壤含水量适宜比例系数、土壤硬度适宜比例系数、土壤酸碱度适宜比例系数,其中土壤性能适宜建筑系数越大,表明土壤性能的适宜程度越高;
52.本实施例中提到的土壤性能参数包括土壤种类、土壤含水量、土壤硬度和土壤酸碱度,选取以上参数作为土壤性能参数的原因是以上参数均对高层住宅建筑的地基建设存在一定的建设影响;
53.本实施例在对待建筑区域的土壤性能适宜建筑系数统计过程中融合了土壤种类、土壤含水量、土壤硬度和土壤酸碱度对应的适宜建筑影响状况,能够全面直观地反映待建筑区域的土壤性能适宜建筑状况,避免了只根据单个土壤性能参数进行土壤性能适宜建筑系数统计造成的统计片面性,为后期评估待建筑区域的综合适宜建筑系数提供精准的土壤性能适宜相关系数;
54.步骤3.土壤污染适宜建筑系数统计:从地理勘探数据对应的土壤勘探数据中提取土壤污染参数,其中土壤污染参数包括汞含量、铅含量、镉含量、酚含量和细菌数量,以此统计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土壤污染适宜建筑系数,其具体统计方法执行以下步骤:
55.a1:将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土壤污染参数构成待建筑区域土壤污染参数集合g(g1,g2,g3,g4,g5),g1,g2,g3,g4,g5分别表示为汞含量,铅含量,镉含量,酚含量,细菌数量;
56.a2:将待建筑区域土壤污染参数集合与高层住宅建筑对应允许的最小地基土壤污染参数进行对比,以此根据对比结果统计待建筑区域对应土壤污染适宜建筑系数σ表示为待建筑区域对应土壤污染适宜建筑系数,g1

、g2

、g3

、g4

、g5

分别表示为高层住宅建筑对应允许的最小地基土壤汞含量、铅含量、镉含量、酚含量、细菌数量,其中待建筑区域的土壤污染参数越小,土壤污染适宜建筑系数越大;
57.本实施例提到的土壤污染参数包括汞含量、铅含量、镉含量、酚含量和细菌数量,选取以上参数作为土壤污染参数的原因是以上参数包含了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和细菌污染,囊括了土壤污染的各种类型,这些污染类型均对高层住宅建筑的地基受腐蚀性存在影响;
58.本实施例在对待建筑区域的土壤污染适宜建筑系数统计过程中融合了土壤中汞含量、铅含量、镉含量、酚含量、细菌数量对应的适宜建筑影响状况,能够全面直观地反映待建筑区域的土壤污染适宜建筑状况,避免了只根据单个土壤污染参数进行土壤污染适宜建筑系数统计造成的统计片面性,为后期评估待建筑区域的综合适宜建筑系数提供精准的土壤污染适宜相关系数;
59.步骤4.地形适宜建筑系数统计:从地理勘探数据对应的地形勘探数据中提取地形类型、海拔高度和坡度,以此统计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地形适宜建筑系数,其具体统计步骤如下:
60.b1:将提取的地形类型与设置的各种地形类型对应适宜建筑高层住宅建筑的适宜匹配系数进行对比,其中各种地形类型包括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等,从中筛选出待建筑区域对应的适宜匹配指数,记为δ1;
61.b2:将提取的海拔高度与高层住宅建筑对应建筑区域允许的最大海拔高度进行对比,计算待建筑区域对应的海拔高度适宜比例系数,其计算公式为h表示为待建筑区域对应的海拔高度,h0表示为高层住宅建筑对应建筑区域允许的最大海拔高度,其中待建筑区域的海拔高度越高,海拔高度适宜比例系数越小,表明海拔高度适宜建筑程度越低;
62.b3:将提取的坡度与高层住宅建筑对应建筑区域允许的最大坡度进行对比,计算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坡度适宜比例系数,其计算公式为α表示为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坡度,α0表示为高层住宅建筑对应建筑区域允许的最大坡度,其中待建筑区域的坡度越大,坡度适宜比例系数越小,表明坡度适宜建筑程度越低;
63.b4:根据待建筑区域对应的适宜匹配指数、海拔高度适宜比例系数和坡度适宜比例系数统计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地形适宜建筑系数ξ表示为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地形适宜建筑系数,δ1、δ2、δ3分别表示为待建筑区域对应的适宜匹配指数、海拔高度适宜比例系数、坡度适宜比例系数,其中地形适宜建筑系数越大,地形适宜建筑程度越高;
64.本实施例在对待建筑区域的地形适宜建筑系数统计过程中融合了地形类型、海拔高度、坡度对应的适宜建筑影响状况,能够全面直观地反映待建筑区域的地形适宜建筑状况,避免了只根据单个地形勘探数据进行地形适宜建筑系数统计造成的统计片面性,为后期评估待建筑区域的综合适宜建筑系数提供精准的地形适宜相关系数;
65.步骤5.大气污染适宜建筑系数统计:从地理勘探数据对应的大气勘探数据中提取大气污染参数,其中大气污染参数包括二氧化硫含量、一氧化氮含量、一氧化碳含量和总悬浮颗粒物含量,以此统计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大气污染适宜建筑系数,其具体统计步骤如下:
66.u1:将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大气污染参数构成待建筑区域大气污染参数集合w(w1,w2,w3,w4),w1,w2,w3,w4分别表示为二氧化硫含量,一氧化氮含量,一氧化碳含量,总悬浮颗粒物含量;
67.u2:将待建筑区域大气污染参数集合与高层住宅建筑对应允许的最小大气污染参数进行对比,并根据对比结果统计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大气污染适宜建筑系数χ表示为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大气污染适宜建筑系数,w1

、w2

、w3

、w4

分别表示为高层住宅建筑对应允许的最小二氧化硫含量、一氧化氮含量、一氧化碳含量、总悬浮颗粒物含量,其中待建筑区域的大气污染参数越小,大气污染适宜建筑系数越
大;
68.本实施例在对待建筑区域的大气污染适宜建筑系数统计过程中融合了大气中二氧化硫含量、一氧化氮含量、一氧化碳含量、总悬浮颗粒物含量对应的适宜建筑影响状况,能够全面直观地反映待建筑区域的大气污染适宜建筑状况,避免了只根据单个大气污染参数进行大气污染建筑系数统计造成的统计片面性,为后期评估待建筑区域的综合适宜建筑系数提供精准的大气污染适宜相关系数;
69.步骤6.综合适宜建筑系数评估:综合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土壤性能适宜建筑系数、土壤污染适宜建筑系数、地形适宜建筑系数和大气污染适宜建筑系数评估待建筑区域对应的综合适宜建筑系数的综合适宜建筑系数表示为待建筑区域对应的综合适宜建筑系数,a、b、c、d分别表示为土壤性能、土壤污染、地形、大气污染对应的权重因子,且a b c d=1,其中综合适宜建筑系数越大,表明待建筑区域对应的综合适宜程度越高;
70.本实施例通过对待建筑区域分别进行土壤勘探数据、地形勘探数据和大气勘探数据采集,以此统计待建筑区域对应的土壤性能适宜建筑系数、土壤污染适宜建筑系数、地形适宜建筑系数和大气污染适宜建筑系数,进而综合以上评估待建筑区域对应的综合适宜建筑系数,完善了待建筑区域的地理信息勘探指标,有效弥补了目前对高层住宅建筑区域土地勘探存在的地理信息勘探指标不够全面的弊端,体现了评估过程的全面性,为待建筑区域是否适宜建筑高层住宅提供可靠的判断依据;
71.步骤7.待建筑区域是否适宜建筑判断:根据评估的待建筑区域对应的综合适宜建筑系数判断待建筑区域是否适宜建筑高层住宅,其具体判断方式为将评估的综合适宜建筑系数与预设的高层住宅建筑对应的综合适宜建筑系数范围进行对比,若评估的综合适宜建筑系数处在高层住宅建筑对应的综合适宜建筑系数范围内,则判断该待建筑区域适宜建筑高层住宅,若评估的综合适宜建筑系数不处在高层住宅建筑对应的综合适宜建筑系数范围内,则判断该待建筑区域不适宜建筑高层住宅。
72.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与处理器连接的内存和网络接口;所述网络接口与服务器中的非易失性存储器连接;所述处理器在运行时通过所述网络接口从所述非易失性存储器中调取计算机程序,并通过所述内存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以执行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地理信息勘察勘探采集数据分析管理方法。
73.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烧录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在服务器的内存中运行时实现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地理信息勘察勘探采集数据分析管理方法。
74.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发明结构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发明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